又见“桔梗” 卢东霖 桔梗,是淮河流域常见药用植物,江苏省的道地药材。清代山阳县(今淮安)著名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辩》中提到的银翘散、桑菊饮等医方都以桔梗作为主要成分。现代中西结合制剂维c银翘片里也含有它。近年来,由于肺系统疾病增多,桔梗价格也一路走高。我有幸作为旁观者见证了我校专家对桔梗种植项目的论证,同时又作为新一届帮扶队员调研了该项目实施进展以及示范效应的显现,并就中药材种植示范同村两委形成新的共识。桔梗项目既是“五方挂钩”成效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帮扶工作久久为攻、持续发力的真实写照。 一、见证 第一次听说桔梗是在2年前。 2016年12月10日,我曾跟随同事一起赴淮安区看望我校派出的帮扶队员、马桥村第一书记谢波同志,并见证了帮扶项目“桔梗种植示范基地”的前期论证。我校专家从农村劳动力短缺、中药材收益困境、田间管理规范以及中药材套种模式等方面对桔梗种植进行了充分论证,谷巍教授等人还现场取土带回南京化验。 那时的种植基地还是长满了荒草的。 那时的种植大户陈总还是很谦虚的。 (图片位置:图2-2016年专家在基地查看土质) 二、参观 一年半以后,我有幸成为2018-2019年度中共江苏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的一员,再次来到马桥村随队参观上一届帮扶项目,目的是为了学习帮扶经验,打开工作局面。 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桔梗。此时的基地长满了绿色的桔梗,据说,经专家检测后认为“比在南京长三年的都好”。回去后,我反复同上一届队员谢波沟通,了解到的情况更具有故事性。 一般来说,高收益都是伴随高风险的,中药材种植项目也不例外。2017年该基地在开挖排水沟时,没有达到我校专家要求的标准,而是听取了其他人的建议把沟挖浅了,并因此导致当年雨季排水不畅,200亩桔梗全部因受涝产生应激反应、一小部分死亡,所幸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此后基地新建了排水泵。 阶段性成效的取得来之不易,每一步的进展,背后都凝聚了大家辛勤的劳动。此时的陈总经历了一年的磨练,俨然已成为中药材种植专家,当地村民虚心向他请教种植问题。 也许这就是帮扶项目的示范效应。 巧合的是,援建的四家单位中省委组织部来自省级机关、南京中医药大学来自高校院所、浦口区来自苏南区县、招商银行南京分行来自企业,再加上博里镇来自淮安区,这个项目还真的就是“五方挂钩”帮扶形成合力的成果,这也体现了该机制的科学性。 三、交流 如何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中药材种植致富的效益与风险,这是本阶段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夏粮比较效益偏低,部分农户急于转型增收,由于示范效应的影响,中药材种植也作为备选项之一。然而,大家并不了解中药材种植中“道地”对药材品质的重要性!一般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 2018年7月24日,我邀请药企技术人员,深入新民村、陈杨村、晶墩村等深度贫困村,实地察看、调研中药材种植基础条件并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种植大户通过座谈会开展中药材种植经验交流。 会上介绍了南京市江宁区白芨育苗、河南南阳艾叶种植加工、淮安区复兴镇金银花种植以及博里镇马桥村桔梗示范基地概况,其中,马桥村的情况村民较为熟悉。该村两年生桔梗将于年底进入收益期,预计每亩收益1.5万元。在交流时,有位村民提出既然收益这么高,你们为什么不按照每亩1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土地?朴实的语言反映了帮扶村的现状,总有人想“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帮扶来送钱”。 (图片位置:图1查看二年生桔梗根部长势) 四、共识 鉴于目前该项目形成了初步的示范效应,为解决村民“等靠要”思想,本届帮扶工作队的成员单位有意深化帮扶成效,扩展种植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探索“依托道地药材、培育淮药品牌”的示范项目模式。我们与村两委对下一步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初加工,促进富民增收形成了新的共识。 一是村两委成员要借助目前桔梗种植示范的效应与经验,积极营造中药材发展的良好环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参观南阳艾叶加工等活动使村民逐步转变观念。 二是要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种植户的田间管理水平。鉴于种植业结构调整风险,尤其是中药材种植受到市场、技术影响较大,中药材种植要注意控制播种面积、规范田间管理技术、筛查引进新品种等。 三是鼓励发展中药材初加工。通过村集体开展中药材初加工,带动劳动力增收、就业。通过技术帮扶、产业帮扶的带动来促进县域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只有掌握村民实际需求、形成初步共识,才能发挥后方资源优势,在中药材种植项目、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种植大户更多地技术合作。 五、启示 从见证桔梗项目论证到思考如何发挥前任帮扶成效,再到组织技术人员同部分村庄交流中药材种植经验并形成初步共识,本轮帮扶项目仅迈出了第一步,我深感帮扶工作成效来之不易。 要使“资源少、资产少、资金少,外出务工多、贫困人口多、村集体债务多”的经济薄弱村脱贫,除了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以外,还要授人以渔,提高认识才能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信心和志气。面对不断出现的未知困难,帮扶队员既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又要有“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担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后方单位优势、规避劣势,承上启下,真正跑完最后一公里、真诚帮扶最后一个困难群众、真心实意站好最后一班岗。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南京中医药大学) 我们村的脱贫小故事 王亚雄 我在苏南农村长大,从小下过地,感受过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后,目睹了乡亲们放下锄头进工厂的勃勃生机。这十多年来,农村发展上了快车道,企业转制、农村拆迁、农民上房、新建开发区、双向6车道公道、高架桥……现在的家乡,很难找到成片的田野和金灿灿的麦浪,夜晚也看不到满天的繁星,满怀故土乡情的我,常常有些若有所失。这次到苏北农村,置身这片还没有完全经历工业化洗礼的土地,我想找到些许童年的记忆,找到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路子。带着这样的愿景,我急切地走村入户,大步流星地走开了帮扶之路。 脱贫的委曲 认识黄金仁有些偶然。一个暴晒的午后,也许想体验一下微服私访的感觉,我一个人骑车在村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查看。经过一家铝合金门窗家庭作坊时,我好奇地掉转车头,冒失地走了进去。 作坊的主人就是黄金仁。看着院子里一件件精巧别致的铝合金门窗,很难使人联想到,黄金仁去年还是建档立卡的低收入户。老黄介绍,这几年在外闯荡,看到新型铝合金门窗大有市场,他琢磨着,这一行当有得钱赚。就跟着别人学了几个月,自己回来在家里开了这间作坊。由于手艺好,价格低,又在家门口,村里的铝合金门窗几乎都是他的杰作。 看着我满眼的钦佩,老黄又自豪地谈起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大学毕业后,考入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二女儿大学刚毕业,也已经找到了工作。“没有什么比这更励志的了!”我激动地表示,“老黄和两个女儿的脱贫故事,必须上村里好人好事栏目的头版头条。” 谈笑风声的热闹场面并没有因为我的赞扬而继续下去,不知受了什么触动,老黄忽然变了脸。今年上半年,老黄得知,村里把他家列入了脱贫名单,两年稳固期后,就不再享受帮扶政策了。我楞头楞脑地说,“凭你这手艺和家里的景况,光荣脱贫,村里做得对啊!” 老黄委曲地说:“前几年两个女儿上大学,全靠了政府助学贷款的好政策,现在日子好过了,但还欠着部分贷款没还清呢!村干部不分青红皂白,二话不说就把我拿了下来,村里有的建档入卡户啥也不用干,帮扶待遇一点也不少,我这辛辛苦苦忙里忙外,却是这个结果,很是想不通。”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是啊!想方设法主动脱贫的,却没得到褒奖,也没得到村镇干部的理解和支持,相反,有的不病不残坐等政府帮扶的,待遇却一点不少,难免老黄会有些情绪。 留守男人的荣誉墙 每次从低收入户家里出来,心情总有些沉重。不知是困难群众的道谢刺痛了我的神经,还是不忍心多看一下他们求助的眼神。虽然这样的经历在家访时比较常见,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丝惊喜。 走访贺二民家之前,村干部介绍说,贺二民在家留守,老婆在外打工,两个双胞胎女儿读职高。我诧异地想,男人看家,女人挣钱养家,在农村可不多见啊。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踏进了贺二民家。家里比较简陋,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但收拾得还算整洁,尤其是一面贴满奖状和证书的荣誉墙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惊喜地问道:“这是你家小孩的啊?”刚才还有些忸怩的贺二民,一下子涨红了脸,他自豪地说,“是我两个女儿的”。我像发现了宝贝似地掏出了手机,热情地请贺二民站到荣誉墙前,一连摆拍了好几张照片。 贺二民有些惋惜地表示,中考时,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就送女儿上了职高,希望将来早就业。现在女儿懂事了,十分上进,准备明年参加高考。他感慨地说:“女儿这次暑假没休息,家里花了好几千,送她们上了补习班。家里苦一点不要紧,希望女儿能上个大学”。 也许城里孩子花个几千块,上个补习班很是寻常,但在苏北农村,我也能掂量出这个决定的份量。我关切地问:“像你女儿的情况,国家每人都有2000元/年的助学补助,你们拿到了吧?”贺二民感激地说,“有的!有的!政府这个补助帮了我家的大忙啊!” 说到日常开销,贺二民翻出一本帐本,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全都记在上面,大头还是两个女儿上学的费用。贺二民说:“老婆在外打工不容易,经常给家里转帐,有时也会抱怨家里花钱有些快!我这都是记帐的,一分钱也不敢乱花。” 十多年前,贺二民因病切掉了一小截肠子,从此,他就一直认为身体比较弱,做不了什么事了。我一本正经地对他说,“瞧我这满头白发的,再看看你,满脸红光,一头黑发,状态比我还强呢!女儿高考后,赶紧找点事做!”贺二民不好意思地说,“我留守在家主要是照顾女儿,将来女儿上了大学,我们就不能再向政府伸手了,况且老婆在外打工养家,我也是过意不去的。” 离开时,我握着贺二民的手,感慨地说,“把孩子们教育好,培养成才,脱贫奔小康就是指日可待,荣誉墙上有你的一份功劳啊!” 我们村子的路 这些年,苏北农村的交通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村里里外外都铺了水泥路,各个村组还装了太阳能路灯。基础设施的改进方便了群众出行,但却没能带来昔日农村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我从村里经过,每次碰上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病人。只有逢年过节的日子,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互相致意的欢笑声,才一下子让整个村子热闹起来。 我们镇里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企业,村里青壮劳力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大都把孩子留给父母照看,平时也不容易回来,有的就在学校放暑假时,把孩子接到身边,享受一下难得的团聚时光。 卢乐是我们村里一个上二年级的留守儿童,一次家访时,他把我拉到跟前,贴着我的耳朵,悄悄说了一个小小心愿--嗒嗒嗒磁铁积木。我能理解小男孩的心情,很快就在网上拍了一件。当我把积木送到时,小家伙双手捂住眼睛的样子,一下子熔化了我的内心。童年的幸福有时也很简单啊。 也许孩子们远离父母是一种成长的代价,那长年的病残就是永久的伤痛。农民之所以陷入贫困,十之**都跟患病有关,一旦失去劳动力,就意味着生活失去了来源。 张鹤家原本是全村人羡慕的一家,儿子在市里找了工作,收入不低,孙子上了大学,孙女在区里外国语学校上初中。前些年,儿子不幸患了糖尿病,高昂的医疗费用,耗光了全家多年的积蓄,一家人也被列入了建档立卡户。为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女儿初中毕业后,就在一家奶茶店打工贴补家用。去年,区政府实施了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精准扶贫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极大缓解了张鹤家的经济压力,他感慨地说,“要是早有这些政策就更好了”。 在和年长的村民们攀谈时,大伙都说,现在政府有兜底的政策,有病治病,还是能应付的,要是扶贫队能在村里建个工厂什么的就好了,他们还能上个班挣点钱,免得光靠儿女、靠政府。 群众的期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我劝说下,村两委“一班人”走了出去,专程考察了兄弟村的土地合作社和稻田养殖项目。欣欣向荣的设施农业,收益可观的高效养殖,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创业热情,村干部围着人家七嘴八舌地问个没完,一群人久久不愿离开。 看着这样令人心动的场面,我心里暗自高兴,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也能找到一条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大家发展致富的路子。 (作者单位: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省统计局) 被 帮 扶 高 悦 自省委帮扶工作队驻淮开始工作以来,已有一百余天了。各级对接,实地调研,资金争取,项目推进……方方面面的事情让工作和生活更加充实,同时也不忘提醒自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脱贫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和详细工作环节,已被广泛宣传和介绍,尤其对于很多 “扶友”来说,虽说三个多月是不长的时间,谈起帮扶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感受,对帮扶工作越来越了解,闲谈起来对工作内容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篇手记我想说的却不是我们工作队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而是该工作对我的帮助。 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毛主席和周总理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确,健康是开展工作的基础。驻淮以来,渐渐感觉到自身一些变化。溪河是个小镇,人口三万出头,一条“头溪河”沿镇而过,我们的房前屋后除了稻麦农田,就是“四旁”绿化的杨树,这里空气清新,少了很多大城市空气中弥漫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生活污气带来的不适。村里宿舍的前面有几棵树,也有高高的电塔,上面住着三五种雀子,叽叽喳喳,叫声各异,成了每天早晨的不插电闹钟,准时、环保,宿舍后则是一片稻田,仲夏夜里,千蛙共鸣,也成了每晚的助眠曲。食堂饮食大都清淡,高粱小米、玉米稀饭、雪菜青豆、黄瓜豆腐这些是餐桌的日常,加上村里村外步行居多,食量有增无减,粗茶淡饭饱既休。杨树飘絮、麦子金黄、育苗插秧,累了倦了到田里闻闻泥土的气息,或夜里仰望星空,就踏实了,知时节也让我和当过知青的母亲有了新话题。 驻淮帮扶对我的工作能力也有了很大帮助。从以前在校时做个小实验,写篇小文章,到科研单位报个课题,主持重大项目,联合申报奖项,到现在对一个地区的多行业、多单位、多部门的多项目调研、立项和综合考虑,这些使我对工作无论从宏观构思、协调组织以及落实推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能力提升,飘然而觉“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军中有言:“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想来帮扶工作也是如此。工作队给人一种归属感,扶友们给了我莫大帮助,“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每次交流工作或学习考察聚在一起都有收获、都很开心,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扶友们的敬业、热情、积极、温暖与可爱,无法用只言片语能够简单描述。 宿舍在村部的大院子里,除了轮值的工作人员,只有一对老夫妇常住与此,二老有两儿一女,却都不在身边。他们在院子里种了半亩地,边上一口小洋井,抽水的胶皮老化,不一时水就沉下去了,还养了两只小狗为伴。土地是最慷慨的,南瓜、山芋、玉米、番茄、茄子、黄豆等作物轮着种了收,收了又种,老大爷八十多了,瘦骨嶙峋,夏季炎热打着赤膊,驼着背挥着锄头,身上和面部的皮肤被太阳晒得格外黝黑和松弛。为了方便锻炼我放了副哑铃在院里,有时回来,老大爷说被他放到房间里了,一来怕被别人拿走,二来怕被雨淋着,咱的一副铁疙瘩,都被当宝来珍贵着,善良淳朴如斯,想到天上掉几个雨点,瘦弱的老人家就要把三十多斤的哑铃提回房间,就让我感动不已。平时下班正值他们晚饭时间,二老喜欢坐在院子里,一张小方桌,两个小板凳,一粥一菜,相对而食,我回来喜欢跟他们打个招呼,来不及拦着,老人家就急忙起身从房间再拿个板凳出来给我坐,他们的方言我最多只能听懂一半,问问我家人的事情,再寒暄几句天气饮食,他们就很开心了,虽无饮酒,但和他们坐下来的一杯清茶也让我产生“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的快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也让我感觉多年来亏欠了父母很多很多。家的温暖也许不是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夜晚归来时,还未熄灭的一窗微光。 帮扶工作开展不久,但对我领悟健康、工作、友情、亲情都产生了很大的帮助。想必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会有更多感悟,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毕竟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作者单位: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省林科院) 心 声 穆 翎 初次见到薛士香(化名)的时候还是今年5月18日,那天上午我在村颜主任的陪同下走访核实村里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当我们一行两人骑着电动车快要到达的时候,我就远远地看见绿油油的麦田中有一座狐独简陋的红砖民居,正在晾晒的五颜六色的衣服随风舞动,门前空地上围坐着三个人,她们在那儿一边交谈一边摘着菜,活脱脱一幅温馨闲适的农家生活画面。 待我走近后,发现一条田间狭窄的土路直通她家,我便将电动车停在大路上,拐上小路径直朝她们走去。百余米的土路不一会儿就到了,她们三人发现我这个“陌生人”来到后都不约而同地瞪大了眼睛疑惑地上下打量着我,幸亏随后赶来的颜主任急忙上前给解了围…… 当得知我们走访贫困户的来意后,她非常热情地让出小板櫈,有些拘束地和我交流起来,通过她说话的口音我明显感觉到她肯定不是本地人,后经了解,她是云南人,自1996年结婚后就一直生活在淮安,她的丈夫在苏南从事木工营生已经10余年了,膝下有一儿一女,自己体弱多病,生活相当拮据。前几年她的父母来看望过这个远嫁他乡的宝贝女儿,并在经济上给予了无私援助。她向我倾述自己这些年来独自面对家庭困难和生活压力,曾经多次想放弃这个家庭而独自回云南娘家时,几度哽咽,眼睛湿润。为了让她能够平复自己的心情,我特意转身回头向屋内望去,只见这两间红砖小瓦房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斑斑驳驳,摇摇晃晃地矗立在一片麦田之中。泥土地面,连一张櫈子都无法安放平稳,家中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也没有一件时尚的衣衫,面对朴实而柔弱的她,我真的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力量和信念让她支撑到现在!走访了这么多的贫困户,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赤贫的家庭,虽然在来之前我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正见到这令人心酸的一幕时,我真的被震撼到了。 随行的颜主任轻声对我说,她家是村干部包干的重点帮扶对象,而且今年年初经村两委研究,已经正式决定她家为村里的危房改造户,相关申请材料已经报送镇政府,待审核通过相关资金到位后就可以着手危房改造工作。 待我转过身来,刚才和我们围坐在一起的另外两人不约而同地拉住她的手并不断地安慰她,显得非常亲昵,我猜她们肯定是一家人。这时其中一位老婆婆对我说,她们两人都是她家的隔壁邻居,她们是看着她的两个孩子长大的,几家人关系处得非常好,相互之间经常走动,有个病有个难的大家都自觉自愿出手相帮,虽然她是外乡人,但是她们一直待她如同自家亲人一样。另外一位和她年龄相仿的中年妇女不失时机地说:“政府的人都来帮你了,你们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这时我终于看见了久违的笑容绽放在她的脸庞,非常真诚地对我们说:“感谢政府,谢谢你们!” 朴素的感情,朴实的语言,发自肺腑的心声,一下子让我明白了她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的生活磨难而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击倒,正是党和政府的恩情、血浓于水的亲情、邻里乡亲的互助情和各级干部的帮扶情让看似柔弱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位可以面对任何挑战和磨难的生活的强者。 短暂的一个小时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溜走了,在告别她们返回村部的路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我又去她家慰问了几次,临别时递给了她一张由我自己设计制作的帮扶工作联系卡,好让她一旦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我。在去村部上班的路途中,每周我都会有意绕道去看一看她家的小房子,尤其是在刮风下雨的时候。 在走村入户中,每每看到村民们渴望脱贫的眼睛、孩子们孜孜不倦伏案学习的背影和村干部期盼摘帽的决心时,我越发觉得帮扶事业是多么的光荣、神圣!真正体会了国家在2020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心里暗暗发誓,在帮扶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战之必胜的工作作风,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争做一名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驻村第一书记。 (作者单位: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 南京市建邺区民政局) 八一节,向老兵致敬 姚健 几天来,微信群里炸了锅,天南海北的战友都在相互致以节日的祝福,一时间军号吹响、军旗猎猎、军歌嘹亮,仿佛又回到军旅时光。按以往,驻地战友都相约聚聚,出份子、喝点酒、打会牌、唠家常、聊工作。今年的八一,是在扶贫驻地渡过,有点不一样。 上午9点多,接到工作队群内消息,要求慰问烈属、伤残及生活困难军人。幸好两个月前,在进村入户走访时已经掌握这方面信息,但我还是找到镇民政办,向民政办老大姐说明来意,希望能提供三个经济薄弱村烈属、伤残及特困军人详细名单。老大姐很热情,很快从电脑中打印出三个经济薄弱村优抚对象,并一一介绍表格上老兵的健康、家庭情况,划分出急需慰问的伤残、生活特困军人。从银行取出现金后,接着在打印室打印“慰问金”、现金数量、祝福语及落款。按照名单,请村书记一个一个联系,嘱托在家等候。 天很热,在室外呆上几分钟都一身汗,知了在树枝上一个劲叫唤“热得要死、热得要死”。去第一户时,说好在家等,车到门前,大门紧闭。村书记说,这户老兵年纪不大,是汶川抗震英雄,10年前在汶川抗震时腰部重伤,荣立二等功。现在在外地打工,我们这次去慰问他的母亲。她母亲可能去村小卖部了。小卖部有人打牌,还有电风扇吹。但小卖部也没见到。第二户老兵家在田野深处,门口依旧泥巴路,车无法通行。泥巴路从宽到窄,被车轮压出一道道深深的沟子。步行到老兵家门口时已经浑身湿透。 老兵家三间平房,外加两间附属用房。正房墙壁上悬挂“光荣人家”,这是对老兵的褒奖。门口一光背男孩在玩耍,见陌生人来急忙闪进屋内。恰好一中年女人从堂屋端菜出来,面带微笑招呼我们一行进屋内坐。屋内没有几样像样的家具。老兵今年79岁,很高大,身板硬朗,面色红润,头发全白,光背在室内忙活。老兵说,1958年入伍,曾在西北核试验部队服役。室内床上、椅子上、凳子上全是过季的衣物。老兵招呼坐下来,吹吹电风扇。书记说明来意,我拿出慰问金向老兵致以节日的问候并向老兵敬礼。老兵很利索的还礼,还一遍遍念叨感谢党感谢政府。中年妇女送我们到门口,说她是老兵的儿媳妇,是缅甸人,老兵家穷,儿子到四十岁才积攒了一些钱,从缅甸买回来的。怪不得第一眼见到觉得面貌不像本地女性,但她已经会说流利的淮安土话。 第三户老兵今年92岁了,个头不高、清瘦而精神。刚理过的短发显得没有92岁,看上去充其量72岁。老兵老伴过世后,一个人居住,室内收拾的干干净净。老兵说是当年陈毅部队的,打完上海就回乡了。 第四户老兵参加过越战,二等残废军人、立二等功一次;第五户老兵1960年兵,6年前患食道癌,目前仍自己骑自行车奔波在乡间小路。 生活在底层的老兵,也许无法收到战友的祝福,也许不再听到军号声,甚至已经不知道老部队的番号,但曾经的军旅历程,让他们保持乐观的态度,无怨无悔地扛过生活的艰难、不埋怨生活的清苦。八一节,向老兵致敬! (作者单位:省委驻淮安区扶贫工作队、省环保厅)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7-4 23:50 , Processed in 0.0366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