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遥 知 马 力 ——回忆作家路遥 杨光中 当年我在《青春》杂志社担任文学编辑职务,除了坐板凳选稿编排外,就是出差约稿。其中陕西省小说名家成群,有路遥、贾平凹、马烽、王汶石等,他们都是我们约稿联系的对象。 作家路遥,属于后起之秀。他1981年创作的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中篇小说奖,1982年创作中篇小说《人生》,又引起文学界的好评。他笔下的作品写出了对生活的真情,深刻反映这块黄土地上劳动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时代气息十分浓厚。于是我决定亲赴西安采访,约他写一篇稿子。 我和编辑邢熙坤同志一起到陕西作协办公室和《延河》杂志社,见到了青年作家路遥,他那爽朗质朴的气质和陕北口音,迄今还印在我的脑际。在交谈时他说接到《青春》的约稿函,一直未能着笔望多包涵。还说自己原先写诗歌,在《山花》报上发表,没有写过小说和辅导性的理论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介绍,当年自己从北京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插队时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同住一个窑洞,路遥那时是写诗的,不写小说”,指的就是1972年以后那个岁月的创作情况。 此次采访路遥很顺利。晚饭后,我们进一步深谈,我汇报《青春》的办刊宗旨,为无名者铺路,为文学青年架梯,所以要约一些名家的文稿,对文学习作者可以起到扶持指导作用。 路遥听后直点头。这时我掏出纸笔,请他自我介绍情况,想把他的话记下来,不就是一篇文稿吗。 路遥回忆说:“我老家在陕北清涧县,出生时父亲给我起个名字叫卫儿,因家境困难,7岁时把我送给亲戚,才有了正式名叫王卫国。20年后取个笔名叫路遥。我插队在隔壁县的革命老区延川县梁家河,在那里插队的知青中涌现了一批文学爱好者,如史铁生、海波、梅绍静等。梁家河地区土地贫瘠,生活艰苦,住的是窑洞。但艰苦虽艰苦,有助于磨炼知青的意志。我插队时忙于农活,只能写点诗歌,写长篇小说是进城后的事。” 在交谈中,路遥提到南京作家高晓声的名字,我立即插话说:认得认得,他还给《青春》写过“创作谈”。路遥说他欣赏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中刻画苏南农村农民的真实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小说《陈奂生进城》,深刻反映了城乡之间人的思想情感的沟壑。 路遥说,自己也在构思一个长篇,专写农村与城市,农村味和城市味的区别与溶合。区别就是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复杂与纯洁等等。而溶合也是农民就业和摆脱贫穷的需要。 后来,人们看到路遥创作的小说《人生》,通过高加林这个乡下人的形象塑造,较早地传递社会变迁的时代脉搏和作家的预感。这里特别要强调路遥所写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他借黄土地为背景,以一个农民家族两兄弟张少安、张少平为中心线索展开,全景式地反映那个时期(1975-1985年)城乡之间的深刻变化,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人物形象鲜明。小说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第二次到西安出差采访,那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早已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声名鹊起。据路遥的弟弟王天乐回忆说:《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后,哥哥要去北京领奖有点犯愁,除了怜悯哥哥生活创作的艰辛,还有其它困扰。哥哥当时要去北京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去北京要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当时路遥已是知名作家,但工资很低,每日只能抽劣质烟,一日三包,日子确实过得捉襟见肘。又过了若干年,根据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在东方卫视开播,再一次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指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青春》杂志是一方文学青年创作的园地,那年我向路遥约稿,他来不及书写,后来匆匆而别,英年早逝,让人悲痛不已。但我们还是收到路遥的一封来信,是用圆珠笔写的。据说路遥当年伏案写《平凡的世界》时也是用圆珠笔。他的长篇构思创作多年,最后写成松了一口气,激动地把圆珠笔扔出窗外。 时光易逝,时过境迁。如今翻阅路遥的亲笔信,字字珍贵,见信如见人,怀念至极。笔者以为认真阅读他的作品,一样地能感悟到路遥知马力的精神本义和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5-2 17:57 , Processed in 0.0445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