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叶延滨:勤将笔墨染草色

2015-12-7 18:50| 发布者: 赵日超| 查看: 639| 评论: 0

摘要: 勤将笔墨染草色——邵念荣散文集《既往不恋》序 叶延滨 邵念荣的散文我过去读得少,这次集中读邵先生的作品感触良多,一个业余散文作家,公务繁冗,竟然写出这么多的作品,足见对写作的痴迷。阅 ...
勤将笔墨染草色
——邵念荣散文集《既往不恋》序
                                     叶延滨

      邵念荣的散文我过去读得少,这次集中读邵先生的作品感触良多,一个业余散文作家,公务繁冗,竟然写出这么多的作品,足见对写作的痴迷。阅读过程中,常常被他笔下的真情、真事和真思所感动,于是动笔写下我的一些想法,与邵先生共勉,也与读者朋友们交流。
      在阅读邵念荣的作品中,我一次次地想起这个老话题:散文是什么?其实,这本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两个极端的发展,让这个本来十分清晰的问题,变得模糊了。一个极端是散文圈子中的一些作家,过分强调了散文的文学技巧,以为技巧高妙,文字漂亮,标新立异才是好散文,高大上地抽掉了散文的最本质的要素“叙事记人真情实感”。另一个极端是网络化以后的写手,以为散文是随心所欲的文字游戏。这两种倾向,让散文面目花哨不再清晰。邵念荣的散文最让我看重的是他的“真”:有真情,记真事,言真思。这是散文数千年得以流传的命脉。邵念荣用心血写下的这些作品,以他的真情打动作为读者的我,以他的真实故事感染作为读者的我,以他的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启发作为读者的我。我以为从古至今,真情实感是文章立身之本,他让读者对散文作家有了“信任”,才可能被他的文章所感动。(小说家戏剧家当然不一样,他们公开声明他们是虚构故事,读者是被故事情节所引吸。)有了这个基础,我就找到了走近邵念荣内心的那条路径。
        邵念荣的散文,最有个性特点的是他写乡情亲情的那些作品:《家乡的泥土》《未名河》《故乡》《儿时的挨打》《自行车纪事》《手表今昔》《失火》《怀念父亲》《重拾家书》《母亲心中的根》《“车大”我想说的》以及《老屋》等散文。这些忆旧短篇散文,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重现了遥远的村庄和曾经温暖过的那些灶火和亲人的脸庞。这些饱含温度又有些酸涩的文字,把作者的情感留在了这些散文中。作者真情流露写下的这些文字,也为读者留下了一段段真实的乡愁。作者在《老屋》中写道:“老屋当时其实并不老,但早已风雨飘摇。累年的风雨侵蚀让墙体千疮百孔,四面漏风。一到冬天,内墙糊满的报纸挡不住四处乱串的凛冽寒风。屋顶的泥灰透过蜘蛛网簌簌落下。堂屋的一侧山墙严重倾斜,随时就会倒塌。最为忧心的是每年夏秋之际,连绵的阴雨打湿了老屋脆弱的墙体,碰到发水的年份,田里的水漫过屋前空地,直逼门槛。家里人只能用蛇皮袋装土四周筑坝,用脸盆把水半盆半盆地舀出去,家人轮流昼夜奋战,直到大水退去。”这样的老屋,随着岁月的变迁,再也看不到了,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拥挤着告别老屋到都市寻梦的人。没有老屋和故乡,我们常常有一种浮萍般无根的漂泊感!邵念荣的《老屋》把老屋和乡愁都留下了,留在这短短的散文里,读到这样的散文,乡愁依在,真实可见,触手可及!他的另一篇散文《重拾家书》,用一封封朴实拙言的家书,再现了远逝的那份亲情:“儿见字:来信无别。知道你6月1日去南京学习,希你走前电话告知一下,我们过去你处。我把小红(我四姐)的情况与你说说,主要有三:第一,我叫她与对方和平相处,打官司有困难,她的户口本和身份证都没有。第二,我叫他如果不能存身就回娘家生活,把身体维持好。第三,我叫她租一辆车子将所有东西运到你那儿存放,她以后的工作由你妥善帮助解决。言不多说,等到你处去面谈一切。 父手书1996.5.22”这样的家书,这般刻板端正的口气,只属于父辈那个年代。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读这样的文字,立刻将你引到上世纪那个年代,立马让一种古老而执拗的亲情拥抱你!
       留下乡愁,留下远逝的乡亲和亲情,邵念荣用朴素而真实的笔触,完成了他生命中的一种使命。
       邵念荣还有另一类忆旧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都是作家亲历过的人和事。时光荏苒,回眸处皆成了风景。这些真实的经历,是邵念荣人生前行留下的足迹。作家力图用笔再现当年的情景,因此读者读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分享作家的人生经历,同时也从中感受到时代前行的身影。文集中如《不带走一片云彩》《雾锁秦淮》《伶仃洋畔一方绿》《土瓜岭》《唐家湾寻味》都是让人能留下印象的好作品。这类作品与一般的游记相比,有更重的份量。客观的说,邵先生写的游记类散文还没脱出常见的窠臼,而与作家经历有关的这些地方,则在作家笔下透出时代的气息:“土瓜岭牌坊的斜对面,是一条通往富湾工业区的大路。在旁边的两个楼盘没有开发之前,这里的白天车辆穿梭,一到晚上就是非常热闹的灯光夜市。卖服装的、卖水果的,买皮具的,修鞋子的,缝衣服的……应有尽有。最是那露天卡拉OK引人驻足,那些打工一族经常聚在这里,吃点麻辣烫,喝点啤酒,再飙上几首,很有沧桑和生活的气息。我们当时正好住在对面的公司自由单元楼,晚上不用打开窗户都能听到唱歌的声音,直到子夜时分。一位同事睡眠不好,不堪其扰,先后向居委会、城管、公安等部门多次投诉未果,一气之下自己买了新屋搬走了。可是不多久,这里的灯光夜市歇业了,也许是投诉的结果,更可能是大路两边的楼盘很快就动工了。”(引自《土瓜岭》)作家写的是珠三角一个小村落当年的风情,却保留下了改革开放变革时期的那种社会风貌。作家的经历就是最值得开发的创作资源。亲历这些变革的邵念荣本身就是一座富矿。如果在这类题材上再下功夫,描画出当代的一幅幅“清明上河图”,邵先生的散文还将有可观的上升空间。
       在邵念荣这部散文集里,还有一类作品值得推荐给读者,那就是作家面对社会百态的所思所想。思想随笔是散文中特别有份量的题材。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西方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是思想随笔。这些艺术经典是启迪智慧解放思想的利器。这类作品最能呈现散文作家的修养与品格。这类作品也最忌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不懂装懂,以及掉书袋子卖弄学问。说到底还是巴金先生那三个字“说真话”。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对生活有独到的发现和理解,而且这种个性化体验也一定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产生交流,有了交流就是“知音”。我读邵念荣作品,就常常惊叹他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婚姻不是书面的契约。书面的契约,不如精神的相守。婚姻是情感的永久依托,也是责任的相互约定。没有契约的婚姻似乎缺少明确的约定,然而,契约很容易终止于契约。口头的承诺是不可靠的,书面的契约也不是坚不可摧,情感的依恋才是婚姻永远的黏合剂。……婚姻是财富的投资银行。婚姻不是财富集聚的原因,却是财富保值增值的结果。一人吃饭,全家不饿,很难见到大富大贵。幸福的婚姻离不开财富的积累,而不幸的婚姻往往是财富的坟墓。将幸福的婚姻量化为财富有点牵强,但和睦生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现实的景象。”作家谈到了婚姻与契约和情感的关系,还很正统很普世,接着谈到与财富的关系,却释出新意,婚姻不回避财富,同时也不是财富决定论,还谈出婚姻对财富的反作用力,实在独到精彩。我想这与作家生活在珠三角,财富不断增加婚姻不断变化,也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常态。不人云亦云,就会在文章中呈现与众不同的新意。一般人听名家讲座,常常是跟着名家的思路走,满足于当好学徒。而邵念荣听叶兆言的讲座,与有另一番体会:“叶先生对问题的看法比较现实和直接,没有‘高大上’的东西和道德优越感。他坦承自己不是一个浪漫的人,恰恰是因为写作让他失去了浪漫。他每天除了写作就是写作,连游泳也是为了写作而锻炼身体。他已经功成名就,但作为专业作家,他还是把‘一直写下去’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他反复强调‘写作是无聊的’,但是他又要一直写下去。他承认作家离不开生活,但他每天呆在家里蒙头写;他认为作家的‘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有时就是胡说八道,但他觉得这种胡说八道又是有生活的依据的。”这段话十分精彩,这叫做会听更会想,能听出“话里的话”和“自相矛盾之趣”,这很智慧,也很真实,这是邵先生“说真话”的佳作!这样的“随感录”更多一些,散文的份量也就更重一些。
       读邵先生的散文,正是北京初露春意的时节,读罢起身,发现窗外的草坪竟然泛起一层朦胧的绿色,于是欣然为此短文写下题目:勤将笔墨染草色。
       是为序。
                                                    2015年3月于北京

       叶延滨,(1948.11——)中国作家协会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任《星星》主编及《诗刊》主编,曾担任国家级文艺奖项评委有: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评委、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委、鲁迅文学奖(1-4届诗歌,5届散文)评委会副主任等职。迄今已出版个人文学专著45部,作品自1980年以来先后被收入了国内外450余种选集以及大学、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意、德、日、韩、罗马尼亚、波兰、马其顿文字。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中青年诗人诗歌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新诗集奖(1985年——1986),以及四川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青年文学奖等50余种文学奖。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21:01 , Processed in 0.0285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