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淮安府署:廉政文化的摇篮(上)

2010-7-31 17:09| 发布者: 赵日超| 查看: 7286| 评论: 0

摘要: 7月6日,受纪委领导委托,结合政协金志庚主席淮安府署的讲解词,和纪委宋舜同、汪磊等领导提供的淮安府署廉政文化资料,对淮安府署的资料进行完善。为便于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淮安府署的廉政文化,现在东方旅游网站发布 ...

各位领导: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淮安府署参观。

淮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隋以后,一直是州郡、府、路、军的治所,并成为苏北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的中心。

明朝开国以后,淮安府下辖九个县、两个州,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明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设立府署。府署最早建在漕运总督部院地段,后来,淮安卫的指挥使,也是淮安侯华云龙,这个人仗着是侯爷,背有靠山,骄横跋扈,十分霸道,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强行占用了府署,淮安府当时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得扫地出门,异地搬迁。

到了明朝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淮安知府姚斌选中了现在这个位置,并开始修建府衙,一直沿用到现在(至今已有640年历史了),是全国保存下来的两座府衙之一。它与镇淮楼、漕运总督部院首尾相连,而且雄居城中心,建设规模比其它地方的府一级衙门要大得多。

淮安府衙占地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三百余间房室,淮安府衙作为是我国明清时期地市一级的官衙,有大量的古代封建朝庭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方面的文化遗存,如:照壁、仪门、戒石坊、对联、刑具等,也涌现出许多象“不受馈遗”的知府傅希挚、“查赈拒贿”的李毓昌等这样的清官廉吏,他们不畏强权,两袖清风,身体力行与腐败现象进行斗争,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和光辉事迹几百年来为民间广泛传颂,至今给人以激励和鼓舞,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可以说,淮安府衙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窗口。下面,我就给各位领导作一下详细介绍。

淮安府衙共分三个片区。前面原有一座7丈长的照壁,东西两侧原来建有两座大牌楼,东牌楼上书表海名邦,西牌楼上书长淮重镇。中间片区,为府署中轴,从南往北,主要有仪门,大堂、二堂,后面为知府及家人住宅,大堂前两侧设有六科,这是明以后与朝庭所设的六部官制相对应。

下面我们首先介绍照壁

照壁,俗称“影壁”,通常有一安形和八字型,是古代官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后来统称为“影壁”。古代官衙照壁正中通常画一神话传说中的像麒麟一样的怪兽“贪”,其性贪婪。画面上,“贪”的四周和脚下遍布金银珠宝,却仍仰头向上,四蹄踩踏文书案牍,张口要吃太阳,岂不知早已身临万丈深渊。古语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似水,不榭则滔天”。千百年来,“贪”的狂妄,“贪”的悲剧给人们以明鉴和昭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多次颁布严刑重典,惩治贪官污吏,发明了“剥皮实草”刑罚,即将贪官以酷刑处死之后,剥下整张人皮罩在草人身上,放在府衙堂前作为进出官员的警戒,此刑推行到洪武昭旨28年,已是晚年的朱元璋自悟到重典治吏只是权宜之计,剥皮实草之刑后人切不可沿用,隧颁布昭旨废除此刑,钦定该为各级府衙署照壁必须绘“贪”吃太阳的图案,以达到警戒的目的。从此衙门照壁绘“贪”成为定格,一直沿用到清末。

下面请各位领导随我看看淮安府的仪门

仪门在古代称为桓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而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避钦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在封建时代,当新官上任、上级官员来访时,都要在仪门正门前下轿,由等待的官员迎入仪门内。当遇到祭祀大典、嘉庆活动,皇帝颁发大典的时候,仪门也是要大开的。进入仪门有严格的规定,上级官员走中间的正门,东西两侧各配一门,东为“生门”,是平常人们出入府衙之门。西为“鬼门”,平常也不开,只是处决犯人时才开。大家请看,在仪门两边有两块碑,东边这块是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西边是当年清代淮安府衙仪门前的一块清光绪年间的告示碑,请看碑文上刻着“钦加三品衔补用道江南淮安府正堂”几个字,可见当年的淮安府衙是个三品级的行政单位。一般府一级衙门,都是正四品官衙,淮安府管辖区域大,而且位置重要,朝庭授予三品,但也不是历任知府都是三品。

东一线片区主要是知府用来迎宾、宴客、休闲的地方,西一线为军捕厅署和监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法院、司法、检察等部门。

下面请各位领导随我参观府署

这座高大的牌坊叫戒石坊,全名“圣谕戒石坊”,“圣谕”是对帝王圣旨的颂称,“圣谕戒石坊”因石坊上题有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告戒文武百官的旨意而得名。扁额正面上书“公生明”三个大字。“公生明”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所撰,意思是说,只有公正才能明察事情之本来,到了明代这三个字又被赋有新的内涵,即“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民,廉生威” 告诫官吏“公”和“廉”的重要远远超出了“严”和“能”。只有“公”和“廉”才能产生“明”和“威”。他取自明朝著名清官年富的名言,而年富这话又上承明朝大学者曹端。据说曹端的一个学生被授予西安府同知,上任之前拜访老师,请教为官之道,曹端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至此以后,这句话就成为明清两朝的官箴。背面题写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所撰,由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请看上面的文字:“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虐,上天难欺”,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官员,你的收入都来自老百姓的血汗,虽然百姓可以欺瞒,但你的所作所为逃不过洞察一切的上天的双眼。

官道两侧有八只石宫灯,寓正大光明之意。月台上左侧有一座小品,叫曰晷,这是古代一种气象工具。古代没有时钟,以日影计算时刻,右边这个物件叫嘉量。

请各位领导先参观六科。六科为淮安府衙的职能机构,根据古时“左文右武”的习惯,东侧为吏、户、礼,西侧为兵、刑、工。平日衙门的日常公务均由六科典吏经办。

首先请大家到东侧三科参观,先参观吏科。

吏科,是负责本府管辖所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以及登记本署进士、举人,管理地方乡绅以及本地人在外做官的出身、成份、任期、丁优等事宜的一个专门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什么叫丁优,就是古代在朝为官的官员,如果父母去世,都要回乡守孝三年,以体现封建社会忠君,孝悌的礼教。吏科门前有付对联,其内容是:“考功问政贤能举,惩黩褒明廉洁彰”。楹联的意思是说吏官在任免官员的时候,要任用那些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的人,惩治那些无才无德、昏庸腐败的人,嘉奖那些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人。就是我们当今所提出的:任人为贤,廉洁从政。

 这边是中国古代官吏的监察制度。封建时代把定期依法监察官吏履行职守、惩治职务犯罪的制度称为“监察”。监察制度渊源已久,传说黄帝时就已有之。历春秋战国到秦汉两代,监察制度逐渐正规化,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也相继设立起来。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分全国为十三部监察区,各部置刺史一人,对所属郡国实行监察。汉武帝钦订“六条”:1、察官人善恶;2、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3、察农桑不勤和仓库减耗;4、察妖猾盗贼和不事生产、为私蠹害;5、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和藏器晦迹;6、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和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从此,“六条”遂成为汉代中央政府监察、考核地方官吏的基本制度。隋文帝时御史台设监察御史八人,每年二月出巡郡县,十月入奏,刺史只能以六条问事巡查,不得干涉地方行政,凡一至九品官员,均在监察之内。这是隋代以后历代共同的监察制度。唐代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成立三院,察院执掌巡按州县,监察地方百官。

    明清两代因为省区太大,政务繁重,于是省之下又有分司分道之设,作为省的派出机构。明代由布政使派出的叫“分守道”,由按察司使派出的叫“分巡道”,分司到了清代叫道台,这都是监司官。

    这边是新增监察御史补子(獬豸)。

官箴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据有关专家考证,这则“官箴”之言最早出自明朝曹端之口。曹系山西取沃人氏,中举后,一生在霍州、蒲州做学政。他学崇朱熹,务重实践,被推为明朝理学之冠。他不仅学术造诣高深,而且品行卓异,培养学生达数百人,遍布天下。永乐十二年(1414)曹的学生郭晟乡试中试,授西安府同知,临上任去拜别恩师曹端,并讨教为官之道。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于是这则不朽名言便被纳入官箴而流传至今。明朝著名的清官年富官至户部尚书,迁山东巡抚时,将曹端的名言做些改动,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的结论性词语。

这是淮安府明清两代544年的199位知府名单,应该说,这些官员中绝大部分还是公正廉洁的,但也有一些贪官污吏,这两组蜡像,就是再现了淮安府历史上正反两个典型官员的故事。

这边是正面的典型,是傅希挚送布的故事,在清嘉靖二十三年的时候,傅希挚任淮安府知府,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从不收受任何贿赂,后来因为他的政绩突出,被提拔为漕运总督,在他离任的时候,曾经命令他的下属清点财物,令人惊诧的是,他竟然仅有一块黑布,尽管如此,他还是将黑布分给了他的部下们,部下们敬仰他的为人,在黑布上画上他的头像供奉在家里,成为自己和子女学习的榜样。后人称傅希挚为“不受馈遗的漕运总督”。雕像中傅身着知府官服,表情温和,弯腰手托一块黑布送给下属;下属衙吏跪地仰头,眼含泪水,双手接黑布,在一傍的老家人,也伤心流泪。充分表现了一个深得群众爱戴“清官”形象。

官箴二: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出自<<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原文是“(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一组蜡像是反面的典型,清代四大冤案之一的“李毓昌奇案”就发生在当年的淮安府。清嘉靖十三年的时候,淮安水灾,朝廷下发巨笔赈灾款。为了保证专款专用,此年冬天,特派出同知林永,率领十个人来淮督查,李毓昌就是其中之一。谁知这笔款子被当时的淮安知府王毂和山阳县令王伸汉合伙贪污了。李负责检查河西棠梨泾诸乡(今属洪泽),不久,即查出官府虚报户口贪污赈灾款的行为,便写成书面材料,准备上报省里。他的仆人李祥看到以后,密报山阳知县王伸汉,王贿以金钱,李拒绝贿赂,坚持揭发。王伸汉买通李祥,于11 6日夜,将李毒死,并伪造自缢假象。当时知府王察看现场,见到李胸前有血迹,但他收了王四千两银子的贿赂,就没有吱声,便棺敛以后让李家运回山东。夫人一直怀疑有冤情,第二年的一天,翻看李的遗物,见李衣有血迹,便开棺复验,知为服毒而死。李的叔父李太清赴京都察院鸣冤,朝廷立命山东巡抚查核,事情属实,便将王伸汉李祥等一干人提赴刑部审查,后真相大白。王共贪冒二万三千两,林永的督查人员,及有关人等,都得了百到一二千的赃银。

这次案件处理了很多人:漕运总督铁保失察发遣乌鲁木齐、江苏巡抚汪日章革职,王伸汉斩首、王立绞,其余人流放远近不等。当时只有县学教谕章家麟没有贪污受贿,被提拔为知县。嘉庆皇帝一直重视此案,结案后,赠李毓昌知府,赐李的嗣子举人。还亲作一首《悯忠诗三十韵》,褒彰李毓昌。全诗30句,300字。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多行不义必自毙,清政廉洁必然流芳千古。

这里展出的是十幅浮雕,介绍了十位人物。

这幅介绍人的是:学政廉洁奉公,夫人助夫拒贿。阮学浩,字裴园,号缓堂,清代淮安人。雍正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曾主持陕西、山西乡试,官至湖南学政。他不但自己廉洁奉公,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在湖南任学政时,关防峻肃,杜绝行贿。一秀才偷偷到淮安阮家来行贿,夫人陈氏深明大义,欲命人将其逮起来送到官府,其人闻风而逃。

这位是“查赈拒贿”的李毓昌。李毓昌,字荣轩,山东即墨人。嘉庆十三年进士,江苏候补知县。同年,淮安大水灾,李受命来淮督查救灾款使用情况时,查出山阳县令王伸汉有贪污行为,他拒绝王的贿赂,坚持揭发,被王伸汉买通其家人投毒谋害,并伪造自缢假象。后朝廷派员查明真相,王伸汉等贪官被严惩。嘉庆皇帝赠李毓昌知府,赐李嗣子举人,并亲作五言长律《悯忠》,祭奠李毓昌。

  这位是“天下清官第一”的岳钟秀。岳钟秀,字于宣,号元懿,明代淮安人。万历举人,两中会试副榜,先后任德化、新野知县,因洁己爱民,被上官首荐者七十二次,擢为天下清官第一。升任刑部主事时,新野官库有帐外余银六千两,临行时,下属拿了送他,并说这事无人知道。钟秀喝退此人,立即将银封存交公,空手而去。

这位是“清官知县”阮嘉林。阮嘉林,字仲立,号凤居,明代淮安人,隆庆二年进士。任湖南益阳知县时,“廉敏干练”,当官三年即“廉明声著”,被举为“清官第一”。后来他办理的一件案子中,牵涉到一个官员,是严嵩的死党。严嵩示意他从宽处理,但他仍按律严惩了那人。按例清官第一档提拔为御史,因为这个原因而没有提成,他便辞官回家。

这位是“青菜总兵”刘玺。刘玺,字廷守,号省斋,山西会州人,明嘉靖初,任漕运参将,后升任漕运总兵镇守淮安。开始时俸禄微薄,加之居官廉洁,一芥不苟取,因而生活拮据,日常生活极其简朴,每天都是青菜饭、青菜汤,人皆呼为“青菜刘”。刘玺外表严毅,内持深沉,人不敢以私事干谒。

这位是“牧豕自给”的佥事宫安。宫安,明代淮安人。宣德间贡生,官至广东按察司佥事,以清慎勤敏称。致休回淮,从不进官府。贫穷无产业,靠养猪自给,官府还每年取其一头作赋税。后王来淮人漕运总督,问他以何为生,他如实相告。王责备属官,下属回答说:“不知他做过佥事。”王:“官府至今不知他曾做过大官,为人如此清廉,宫佥事真了不起!”

这位是“碎珠四善”的刑部尚书杨靖。

杨靖,字仲宁,明代淮安人。洪武十八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在审案时得到一个大珠,他立即将珠击碎。朱元璋听后感叹说:此举有四条好处:一.不以此宝献给我,以求升官发财;二.不追根究底,不伤害其他人;三.不奖励下属,杜绝小人对他行贿;四.在千金之珠前不动心,才智过人。

这位是“取友端,临财廉”的御先生汪廷珍

汪廷珍,字玉粲,号瑟庵,清初淮安人。乾隆五十四年榜眼,任编修、侍讲、国子监祭酒、左都御史,遵其母程太夫人做人与做官要“忠厚节俭、学吃亏,存廉耻”之训,读书守分,取友端,临财廉,正色立朝,不棘不阿,以文章品谊高天下,海内推为正人。官至道光皇帝上书房总御先生、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赠太子太师。

这位是“救灾知府”卫哲治

卫哲治,字我愚,济源人,乾隆八年任淮安知府,为人清勤,爱民如子,十二年秋,大风雨,海水倒灌,流民不绝于途。造草屋数百间,动员士商捐钱物,设粥厂接待流民,使流民食宿有处,冻病有衣药。收养四月,存活十一万二千余人。第二年春,灾情好转,便发路费,将难民遣归各处。后升任庐凤道台。离淮时,淮安人攀辕卧,如赤子之离父母。

这位是不受馈遗---傅希挚

傅希挚,衡水人,进士。嘉靖四十四年任淮安知府,万历十一年任河槽总督。

他号令严明,不接受任何礼物。卸任时检查物品,仅有黑布一块,他就将它送给下属。下属们即将布撕开,每人分得尺余作为纪念,有人还在布上画傅希挚的像供奉,一时传为佳话。

这里展出的是淮安府的一方官印,为铜质、直钮,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官印这是一方官之根本。

这是两袭仿制清代的四品官的官服,一件冬装,另一件是夏装,以及冬天戴的暖帽,夏天戴的凉帽,这是朝珠及朝带。这边是四品官员冬夏蟒袍各一件;一至九品官顶珠九颗;朝珠一串;这边是朝带一套;花翎四支;翎管九个;一至九品文官补子九个;圣旨一轴;奏折一本;揭帖、详文、禀文各一。

这里展出的是清代一至九品官的补子,所谓补子,就是官服,因为明清时期的官服在胸背正中都补上一块图案,所以叫补服或补褂。清代官员的官服上都绣有各种动物,按品级,文官都是禽鸟,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雉,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九品为练雀。还有顶珠、蓝领、单眼、双眼、三眼花翎,这都是清朝的官服,就象现在解放军,按官衔大小配带不同的胸章及肩章,一看官服就知道这是几品官。

这是明清时期官府的文本档案。

这是“圣旨”,就是皇帝对下臣颁发的指示;这叫奏折,这是大臣呈送皇帝的本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级向上级呈送的报告、建议等,这叫详文,详文,是上报的公文;堂喻、札付,是向下发的公文;咨文、揭贴,这都是平级之间来往的公文。

古代官员当官的途经较多,各朝代也不尽相同,隋朝已实行科举制度,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二是恩荫,是祖上为功臣,后代进袭或皇帝恩赐,三是举荐,通过朝中有权势的官员推荐能人志士当官的,另一个叫异途,不是经过科考为官的,一是捐纳,这在清代盛行,也叫捐官,几乎是明码标价,看你给国家捐纳钱的多少任官,一方面是弥补国家财政之不足,另一面也给有钱人有当官的机会,这当然是封建社会里一种极为腐败的官制,再一个就是军功,也就是在打仗时论其军功大小给予升迁。

明清时期对官员的管理监督也有一整套办法的,就是核查任期内的业绩标准,主要有别其流品、观其言行,核其事故,议其论考,定其期限,密其回避,验其文凭,似乎也很严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欺瞒,做假的情况屡见不鲜。

封建社会还有一个官缺制度,就是地方缺什么官时要补上,分为最要缺、要缺、简缺三种,最要缺要立刻补上,要缺也要及时补上,简缺也要择时补上。

这是当时文职官员的岁俸与养廉银的一张表,所谓岁俸,就是年薪,养廉银是朝庭发给地方官的特殊津贴。

请大家参观户科,户科主要是负责管理民政、财政、税收、田赋等事务的机构,这是最富有的部门,我们看门前这付楹联是“赋税须知四民隐,度支应悉八方情”,意思是请户科的官员在征收赋税时,要体恤百姓的艰辛,在统计和支调财赋的时候,要充分调查了解各地方的实际情况。

这是陈列的卷宗,有黄册和鱼鳞册,这是明朝开国后在制定税赋制度时设立的各个册藉,黄册是户口册籍,因为封面是黄色,因此叫黄册,鱼鳞册是土地登记簿,以作为收税的依据。

这是一本《刺土制盐图》,淮安历史上一直是全国主要的盐集散地,淮安府内有盐场十处,各地的盐都要经淮关批检才能运出,当时有“天下淮盐利为大”,民谚中有“两淮盐,天下咸”说法。

淮安当时的物产十分丰富,这里展出的谷类、果类、瓜类、蔬菜类、药材类、花卉类、竹木类、禽类等等。说明古淮安确实是人杰地灵的地方。

这里展出的是古代的钱币,其中有王莽时期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东汉时期的五株、三国时期的大泉五百、唐代的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唐元通宝等等。

这是复制的古代铸钱的一个工场(土灶、锡箔、坩锅、火钳、茶壶、茶碗)。

清朝光绪32年,按照户部的章法,改铸钱中心为“淮”,当时铸钱都要冠上省名,唯有淮安府清江铜元局(设在清江浦),不用省名、单独冠以“清江”或“淮”,这在中国近代铜元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见淮安在当时的经济地位是十分重要和显赫的。

这是斗,大抬秤和古天平,都是古代的量器。

让我们一起走进礼科

先看门前这付楹联,“兴学育人弘礼乐,规章范典守纲常”,将礼科的职能说的已非常清楚了。

礼科,是掌管学校、府试、礼仪、祭祀、旌表等事务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文化局,主要是协助知府管理训导儒学,组织庆典,祭祀活动,组织童生考试,发放试卷、监考等工作。

这是一面论语墙。《论语》是四书五经中的重要读本,是根据被称为万代世表的孔子孔圣人与弟子们对话而编写的经典之作,这张孔子像,是晋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的拓本,祭孔是每年要搞的祭祀活动之一,主要由户科来组织。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主要途径是县试、岁试、乡试、会试、殿试、恩科、特科。这是明清两代,淮安府境内前后2000名进士的名单,淮安历史上重教尚文,人文荟萃,单河下一个小镇,就出过进士158名,而且三鼎甲齐全,所谓三鼎甲,就是通过殿试,由皇帝钦定的状元、榜眼、探花。

这里展出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沈坤的殿试试卷。乡试的卷票,卷票就是现在考生的准考证;县复试联登,联登相当于当时童生参加复试的准考证,乡试的临管告示,就是公布考场纪律的告示,还有乡试的朱卷等等。

这里复原的是一间考试的号房,明清时期,考生是一人一间考房,三面有墙、一面敞开,但无门,高6尺,深4尺,宽3尺,有两块活板,白天当桌,晚上当床,里面还有纸墨笔砚,还有食盆,就是吃住都在号房之内。

这是乡试的墨卷,淮安府的府学图,以及淮安府考棚的模型。

请各位领导到对面的工科参观

这里是当时淮安府的工科,工科主要是主管工程营造,如修筑官署、城防、庵、庙、堂,包括兴修水利、道路、桥梁,相当于现在的建设局。

先看门前这副对联:“兴工为国珍财货,举役有心泽子民”,意思是说工科在建设各项工程的时候,要珍惜国家的财力,要心系百姓,惠泽后人。

这里展出的是一幅《治淮图》,清代治整淮河工程也算浩大,但成效不显,这里展示的仅是清代整治淮河的一个局部画面。

这是古代用来防洪堵漏的工具,名字叫卷埽扎子。

这是当时河工用来夯实河堤的夯,一般是八个人,一边唱着河工号子,一边一齐用力夯土。

这是一个防洪治水的沙盘。

这是淮安府及其所属州县的地图。

这是淮安当时的水利图以及山阳县周边的水利全图。淮安府境内河道航运的全图。

这是当年山阳县的城隍圩砦图。

这是漕运总督衙门的建设全图,淮安府署全图和山阳县署图。

这里展出的是一组彩绘,古代建筑物的彩绘是有讲究的,从建筑彩绘上就能辨别官衙,官居的等级,比如和茔彩绘,这是皇官专用,旋子彩绘,是用于官府衙门,苏式彩绘,一般用于民居。

这里展出的是淮安府署的复原模型。

斗拱,这是建筑上专用名词,是典型的具有汉民族传统建筑的一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分为殿式、大式和小式。

衙门的建筑规制也很有讲究,全部是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监狱居南,所以一般都说官府的监狱叫“南监”。

衙门的建筑等级也按官衔的品级来确定,比如一二品为一级,三品至五品一级,六品至九品又是一个等级,淮安府属正四品,应小于一二品的官衙规模。

请大家到刑科参观

刑科,是协助知府负责受理案件,管理刑狱,堂事笔录,拟写案类等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的各项职能。

门前这付楹联是“量刑无枉皇恩显,执法秉公天宪彰。”意思是刑科在办理案件和量刑一定要秉公执法,公平正义,不要辜负和苍天的厚爱和信任。

古代的刑律十分严酷,这五张图片是英国人拍摄的满清时期官府施行的酷刑。

这是封建社会官府使用的部分刑具,这叫三人枷,这叫行走枷,就是犯人发配充军时,在途中也要戴上刑架,这在影视作品中能经常看到。

这是当时使用的刑具,这是钉板,将犯人放在钉板上滚动;这叫木驴,是对女犯最残酷的一种刑具,这叫夹棍、镣铐。

这叫立笼,将犯人立着装在笼子里,使其动弹不得,这是火盆。

这是死囚犯人的标子,又叫招子或明梏,这里还有一串鞭炮,鞭炮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就是刽子手在将死刑犯砍头以后,首先要接受衙役的鞭笞,就是让衙役打一顿鞭子,这当然是象征性的,然后自己要放一串鞭炮,原因是害怕死鬼将来报复他,放一串鞭炮来驱邪气,去晦气,最后才能领赏钱。

古代的刑法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上古为“五刑”,秦代最为残酷,汉代稍宽,主要按照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唐代有丞相房玄龄制定的《制唐律》,到了辽宋时期增加了凌迟的酷刑,就是将犯人一刀刀的活剐。比如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冤》中那个张驴受的就是凌迟刑,被活剐120刀处死,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恐怖的刑法。这种刑法一直到清末才废止。

这里复原的是狱卒住所的一角,牢房的一角。

这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根据发生在楚州的一桩冤案编写的元杂剧《窦娥冤》的电视片。窦娥是楚州的一个贫苦女子,自幼丧母,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卢医索债,赛卢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他的父亲饮下,不幸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发出誓言,一是血溅素练,二是三伏时节瑞雪纷飞,三是楚州地面干旱三年,不想都应验了。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题名,考取了状元,路过楚州。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处死刑,赛卢医发配充军,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后来,楚州人将她生活的巷子,改为“窦娥巷”。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根据关汉卿的剧本,邀请有关浙江大学专家进行创作制成多媒体“窦娥冤”,重点表现的是窦娥临刑前许下三桩誓愿:“死后将血溅白绫,6月飞雪,大旱3年,以明己冤、昭清白”的情景。

请各位朋友到兵科参观

兵科相当于现在的人武部,主要负责士兵招募训练,组织考试,兵员的输送,马匹盔甲的选购,以及城防等事务。

这里也有一副对联:“选兵练勇家邦靖,利械坚城草木威”,这里高度概括了兵科的职能和作用。

中国自唐朝以后,在通过科举选拔文官的同时,也通过考试,选拔军事人才。

这里展出的是招考武举人的三件兵器,主要是考量考生的膂力。

这是一张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还有超过12力的弓叫出号弓,应试的人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弓为准。

这是一柄大刀,刀也分为120斤、100斤和80斤三种,试刀者要左右舞刀过顶,前后胸舞花,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比如,楚州的抗英名将关天培就是武举人出身。

这叫石子,头号重300斤,三号250斤,三号200斤,应试的人石号自选,但要求将石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部力量将石底部左右翻露一次,称为“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哪位游客可以试一试?

考试时,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须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的成绩,三号的成绩只过两项视为不合格,即取消第三场的考试资格。

这是一张古代的阵法图,我们都知道,古时用兵,讲究排兵布阵,如三国时诸葛亮摆过八卦阵,还有明清小说中有什么一字长蛇阵等阵图。

这是复制的一袭清代武将的盔甲。

这张盾牌是步兵陆战时使用的,这是水战盾牌,淮安地面河多水多,难免要训练水兵。

这是清朝一至九品武官穿的补子(服装),与文官的九品官不同的是武官补服的图案都是兽类,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七品为犀牛,八品为海狗,九品为海马。因为明清时官服都绣有禽兽的图案,所以老百姓对恶吏叫“衣冠禽兽”。

这里复原的是淮安校场的模型,淮安当年是水陆要冲,军事重地,又是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治所,当年守漕官兵就有三万多人。校场主要是训练士兵战马,组织比武的场地,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大操场,淮安府的校场设在城东南角。(未完)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8 19:44 , Processed in 0.0389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