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走进淮安”旅游文化征文

2018-1-25 16:23| 发布者: 赵日超| 查看: 573| 评论: 0

摘要: “走进淮安”旅游文化征文运河水——故乡水  袁 鹰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从出生到十岁,我在家乡——大运河畔的古城江苏淮安度过。以后在杭州西湖边生活了五年,上了小学和初中一年。以后,又 ...
“走进淮安”旅游文化征文

运河水——故乡水
  袁 鹰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从出生到十岁,我在家乡——大运河畔的古城江苏淮安度过。以后在杭州西湖边生活了五年,上了小学和初中一年。以后,又在上海黄浦江畔生活十五年。从二十八岁到现在,一直在北京,已经有半个多世纪。这些地方,都可以说是我的故乡。西湖和钱塘江是故乡水吗?黄浦江和苏州河是故乡水吗?永定河、颐和园和昆明湖是故乡水吗?是。又不全是。
  随来说去,常常在梦中流淌、唤起许多遥远的记忆的,还得数那纵贯南北、不舍昼夜的运河水。
  我是喝了十年的运河水长大的。运河水哺育了我,怎能将她忘怀?何况,我还在她的南端杭州住过五年、在她的北端北京住到如今呢?
  原先,我对运河并没有太深的印象,更谈不上有浓烈的感情。幼年时代,只是偶尔随长辈和表哥表姐们从西门外运河堤上经过,看看南来北往的帆影,看一辆辆水车打满一桶桶河水送往城里去供居民饮用,也知道父亲去杭州做事,姑母到上海求学,都是由运河里的轮船将他们送走的。那到候,就听祖父讲过隋炀帝丌运河从洛阳到扬州看琼花的故事。运河两岸,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一个恐怖的形象:“大马虎子”,我幼年时代就常听说过。小孩哭闹,大人们就吓唬他:“再哭,大马虎子来了!”这句话很灵验,立刻就止住啼哭。当时疑惑不解,这个“大马虎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多次问长辈,他们也说不出,想像中是个兽面人形的妖魔。长大了看到些笔记,原来是隋炀帝手下督造开运河工程大将麻叔谋,对开河民工残忍严酷,人们痛恨地称他“麻胡”,代代讹传,就成“马虎子”了。这是对运河水唯一有点阴暗色彩的记忆。
  1934年秋天,我十岁那一年。我们全家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淮安故土,搬到父亲当时供职的杭州去,再没有搬回来,从此告别了运河。
  祖母已在两年前病故,姑母先后出嫁,家里人口减少了,也从原先住的百善巷搬到廖巷。其实两处院子是相通的,不过后来住的面积小些,房屋也少些,门内前院有个小小的竹园。父亲不在家,就靠母亲带一位老保姆操持家务,上有七十高龄的老公公,下有四个子女。母亲那年才三十岁,真够她辛苦的了。平时的日子也就这么过去,到了搬家离乡的时候,大小杂务,都由她担负起来,繁忙劳累可想而知。坛坛罐罐、锅碗瓢盆和日用什物,不能带走的,大部分留给亲友邻居。但是全家人四季衣服被褥,总是要带的,祖父的书籍字画,更不能损坏散佚。而父亲又不可能有太长的假期回来照料,只能在镇江码头等候。我们要坐运河轮船到镇江,再转乘火车去杭州。千里旅程,如今非常方便,七八十年前却是艰苦的长途跋涉。年轻的主妇虽然能干,也从未经历过举家搬迁的大事,但她还是处理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那几天,我总有点七上八下,心神不定,在屋里院子里走来走去,这时候才忽然感到有点依依不舍,果真要离开故乡、离开老家了么?还能再回来吗?两个弟弟,一个三岁,一个才一岁,自然什么都不明白。比我大两岁的姐姐是明白的,但她忙于当母亲的小助手,也无暇想什么。我就独自一人在院里东转转、西看看。到祖父的小书屋里,见他正对着空空的书案沉思,不敢打扰,赶紧退出。到院子里梧桐树下,想起常和弟弟蹲在树下看蚂蚁搬家,腿酸了也不觉得。这时候桐叶落了许多,满地都是,没有蚂蚁搬家,我们却要搬家了,而且搬了就再不回来了。再走到前院小竹园里,呆立了一会,春天雨后,我曾经同姐姐来仔细观察竹笋怎么节节长高的,今天却是满地桔叶,风过处沙沙作响,好像悄悄地为我们送行。
  终于到了上船的那天,有些亲戚早早就来送行,同祖父和母亲说些惜别的话,我也没有心思去听。吃完简单的午饭,就坐上几辆人力车去西门外去河码头。等航班从淮阴驶来,上船不久,船就开了。
  运河水缓缓地流着。我趴在舱口,目不转睛,盯住高大的城墙慢慢后移,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城墙向东转弯处有一座矗立的角楼。船上人有人在叫:“南角楼,南角楼!”想起祖父以前教我对对子时说过一副本地风光的趣联:“南角楼,北角楼,南北角楼望南北。东长街,西长街,东西长街买东西。”我以前没有去过南角楼,只觉得那副对联有趣,今天要离开它时,才发现它也并不高大,只是城墙长一座普通的小楼阁,大约是过去供守城瞭望时用的。回头望望祖父想说一下这副对联,却见他神色黯然地眺望船舱外的运河水。过了半晌,他低声吟哦两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吟毕,朝我看了一眼:“你背得出李白这首诗吗?教过的。”我定一下神,勉强想起来:“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母亲也默默地坐着,并没有贪看舱外运河景色。直到此刻,她似乎才从几天来的劳累中得到休闲,但是显然也被浓重的离愁所笼罩。我的外祖父母和舅舅都早己先后去世,几位姨母的家全在淮安。母亲最小,排行第六,很受几位姐姐钟爱,姨母家的孩子都喊她“六姨娘”。如今离乡去千里外的杭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来,还能和她的姐姐们相聚吗?到杭州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又给她增添些忧虑。好在能同父亲团聚,从此结束牛郎织女般的两地相思,也可以分担些家务重担了。
  也许是受祖母和母亲的离情别绪感染,也因为堤岸上没有什么景致,运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也渐渐少了,暮色苍茫,河面上一片灰黯,我不再趴在舱门口,回身默默坐下,姐姐搀着我的手,悄然无语,两个弟弟早已在狭窄的床上睡熟了。
  运河水不紧不慢,却是一去不回地送走了我在故乡的童年岁月,从此以后几十年,就只在梦中无声地流淌了。

话说老淮安
  陈 铎

  淮安,我的家乡。每当呼出她的名字,便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因为这里是我的先辈生生息息的地方,因为这里留着我儿时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因为这里一直是先父母常挂在嘴边的牵挂……我的同乡前辈开国总理周恩来曾经说过:“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热爱自己家乡的。”是啊,乡情,是人类社会感情世界中含金量极高的情感,无论你是**还是富商,无论你是教授还是学者,无论你是远渡重洋的游子,还是戍守边疆的将军,总是难以割舍故乡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结。
  我曾有幸作为大型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的解说员,解读了长江的悠长壮阔和大运河的古韵今音。当年,当我随《话说运河》剧组来到地处大运河中段、后被命名为“运河之都”的淮安时,竟有一种特别的感奋,那矗立在运河边上的文通塔,那雄踞城中心的镇淮楼,那曲径幽深的古巷小街,那古朴典雅的河下古镇,都一一从我的记忆中浮现,总想在这里多拍几个镜头,多说上几句话,因为这里流淌着的是我对家乡无限的情和爱。
  话说淮安,当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解放初期,在距淮安城不到30里的地方有一个村落叫青莲岗,这是个极具诗意的地名,更因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而书写了一卷令人瞩目的神奇。后**史专家考证,特别是郭沫若先生确认,将这里命名为“青莲岗文化遗址”,这就告诉人们,早在6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淮安于春秋战国时曾先后属吴、越、楚国,公元前416年,吴王夫差为北进齐鲁,称霸中原,开凿了一条邗沟,引长江水直通淮河,邗沟一直挖到淮安城,后人称其为末口。后来,隋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开凿了大运河,邗沟应是古运河的前身,也是后来使淮安成为运河线上重要都市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立36郡县,这里被设为淮阴县,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因这里地处淮河之南,故称其为淮阴。
  东晋时建山阳郡,淮安设为山阳县,因淮安城北曾有一座山叫钵池山,状如和尚化缘的盂钵,为道家72福地之一,故称之为山阳。因此山为砂石山,经历代开采,早已成了平地。隋代改山阳郡为楚州,南宋时改楚州为淮安军,元代改称淮安路,明清时期均为淮安府,而治所都在山阳县。淮安府管辖范围甚广,曾下辖九县两州,几乎包括了苏北的大部及安徽的一部分。因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淮安地处运河之中段,朝廷在这里又设立了漕运总督部院,以致使淮安成了苏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和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为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路经淮安,诗赞其为“淮水东南第一州”,明代诗人姚广孝又称这里为“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民国时期,因山阳县与陕西的山阳县同名,故又改为淮安县。1945年,淮安第一次解放,设淮安县和淮城市,1986年12月,淮安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撤县建市,2001年2月,原淮阴市改称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改为楚州区。
  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殊的地域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历代众多的文豪武杰,俊彦人才。大将韩信,为兴汉三杰之一,其功绩才能为后世军事家折服,淮安城内至今仍留存许多纪念韩信的景观,如韩侯祠、胯下桥、**、漂母祠等。西汉时,开辞赋之先河的枚乘、枚皋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晚唐诗人赵嘏“为诗赡美,多兴味。”全唐诗中收录了他260首诗作;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曾游历淮安,以楚州为背景创作了一部感天动地的杂剧《窦娥冤》,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淮安城内还有一古巷叫“窦娥巷”。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文星泰斗,灿若星河,明代《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出生于古镇河下,其同乡好友沈坤考中嘉靖状元,后在家乡亲率“状元兵”大败入境骚扰的倭寇;清朝扬州八怪派画家边寿民以画芦雁而闻名,朴学**阎若璩也为河下人,纪晓岚称其“博极群书,又精于考证,20年以来,自顾炎武之外罕能与之抗衡者。”大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与张仲景《伤寒论》称为中医史上的两大柱石;民族英雄关天培,在广东协助林则徐禁烟,后血战虎门,壮烈牺牲,城内还建有纪念他的祠堂。清末淮安还出有两位国学**,一为罗振玉,为我国甲骨学奠基人之一,与其为儿女亲家的刘鹗,不仅是金石学家、水利专家、医学大家,也是小说家,他信手著作的《老残游记》成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首,而且是我国最早主张并尝试对外开放的第一人。说到淮安的历代名人,还不能忘记两位巾帼名人,一位是宋代民族英雄梁红玉,这位出生河下北辰坊的奇女子,后来与大将韩世忠结为夫妇,在镇江黄天荡亲执鼓桴,指挥三军,大败金兀术,后与韩世忠驻守楚州,“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乡人为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建有梁红玉祠和红玉鼓韵台。另一位是长篇弹词《笔生花》的作者邱心如,郑振铎先生评价说:“和《再生缘》后半部比较起来,邱心如的写作技巧和情绪要较梁德绳高明得多了。”说到家乡名人,还有清代著名数学家骆腾凤,天文历算家卫朴、汪椿,道光皇帝老师汪廷珍,抗日英雄左宝贵,银行家谈荔孙,周作民,著名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辛亥革命志士周实,阮式等等,幼时,常听父母说起家乡的历代名人,眉宇间总透着几分骄傲,那时,也不免自己作为淮安人而为之荣耀。而更令人自豪的是,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8年3月5日出生在城内驸马巷,并在这里生活了12个春秋,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年轻时便投身革命,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光照千秋,他无与伦比的道德情操将永垂青史。
  我爱淮安,因为这里有着崇文尚武的传统,且不说上文所列举的文豪武杰。淮安历来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淮安人会试不乏魁首,且三鼎甲齐全,淮安府先后出了2000多名进士,仅山阳一县就出过2名状元(其中一人为武状元),榜眼4名,进士210名。而河下一个小镇,就出了进士67名,举人123名(含武举人),翰林11名,还有两名状元,一名榜眼,一名探花,且有五世巍科,一门六进士,有的兄弟同科中进士,有的父子同为博学鸿词,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历代文人潜心著述,清代淮安人吴山夫曾将唐代淮安人所写诗作编录成册,竟有五大册,收诗几千首,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淮安人出版著作373部,733卷。就是到了当代,文人辈出,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有10多名,大学教授、博导为数亦不少,淮安人尤爱书法,全国书协会员也有数十人,淮安楚州区(原县级淮安市)还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书法之乡”,此誉江苏仅为一家。博里镇以农民画享誉海内外,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淮安人善诗,又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为诗词之市,淮安人尚武,共和国成立以后,仅楚州一区,就出了13名将军,且有一人为中将衔,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服。
  我爱淮安,还因淮安是一块红色革命的热土。在淮安城内,有一所由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新安小学,1935年,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校长汪达之率领14名新安小学的学生,组成了新安旅行团,历经22个省、市、区,行程5万余里,宣传抗日救亡,而成为中国少年儿童抗日史上的一面旗帜。同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3月,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副师长叶飞的领导下,在淮安城的东南车桥地区,对日寇进行一次战役进攻,史称“车桥战役”,此役歼敌1300余人,特别是俘日军四十多人,是为华中地区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在中国人民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淮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的治所,华中分局成立于1945年10月,领导着华中地区六省74县的政治、军事、经济工作,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就是在华中军区的直接领导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杰作。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粟裕、刘晓、陈丕显、张爱萍、曾山、刘瑞龙、方毅、肖望东、李一氓、管文蔚等许多老一代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战斗、生活过,他们的子女不少都在这里上学,有的就出生在这里。淮安还是苏北地区较早成立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地方,早在1927年7、8月间,就成立了中共江苏省淮安特别支部,领导着淮安地区的对敌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革命壮歌。
  我爱淮安,更因淮安是淮扬菜的发源地,是中国烹饪协会授牌命名的“淮扬菜之乡”。淮扬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因其味兼南北,色泽清新而誉满华夏。美食总是与地域特征及其人文条件而紧密联系,因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加之为历代州、郡、路、军、府的治所,商贾云集,官吏较多,智慧的淮安人竭尽其能,以地方的特产烹烩成席,以满足达官巨商的口味,且享受上苍对于勤劳者的赐予,因而形成了淮扬菜南北皆宜的口味。常说“会说淮安话,能把厨刀挎。”就是一般的家庭主妇,都能亲手操持一桌鲜美的淮扬菜。幼时常吃母亲做的淮扬菜,至今仍感韵味无穷。以致共和国成立时的开国第一宴,毛主席特定以“恩来家乡的淮扬菜”为主,因此,淮扬菜又被称为开国第一菜。淮扬菜品类较多,如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朱桥甲鱼,天妃宫蒲菜,淮白鱼,文楼汤包,博里羊肉等等,犹以软脰长鱼(鳝鱼)为极品,此菜取鳝鱼的脊肉(称之为脰)为原料,经特别加工成菜,味鲜色美,深受食客喜爱。诗人丁芒赞其为“软脰长鱼透骨鲜。”淮扬菜中有一席叫“长鱼席”,据说,当年厨师可做出108道,可惜年久失传,现在只能做出30多道了。淮安的点心也十分出名,如茶馓,细如金丝,香脆可口,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淮饺(馄饨)、烧卖、阳春面、锅贴、米糕、小笼包等点心,似乎也与其它地方的风味不同。特别是蟹黄汤包,皮薄如纸,汤汁鲜美,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一文中说:“北平淮扬菜馆子出卖的汤包,诚哉是好,在扬州都少见,那实在是淮安的名产,扬州不能掠美。”每次回家乡或在京与乡人聚会,都免不了要品尝一下家乡的菜肴,品尝之余,似乎也将对家乡的眷念汲入肺腑了。
  我爱淮安,这里还有许多说不尽的传奇和故事。而今天的淮安仍在续写着辉煌。近几年,每当与家乡父老聚会,总不断听到家乡快速发展的消息,打开电脑,总是情不自禁地要点击一下家乡的网站。如今的淮安,已成为苏北的交通枢纽,京沪、宁连、徐盐高速公路纵横其间,新长铁路横贯东西,淮安涟水机场也已正式启航,而曾引领淮安昔日繁盛的大运河,也仍然发挥着水上运输的重要作用,真可谓连江入海,飞天越河,一个充满生机和无限魅力的新淮安已以其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大运河畔,黄海之滨。   (作者系淮安楚州人,央视著名主持人)

周恩来总理故居行
李业陶

    曾经路过淮安,为没有瞻仰周恩来总理故居感到惋惜,阳春三月,终于了却宿愿。
    第一次来,也因为有些激动,看到有周恩来纪念馆标志的地方就拐了进去,却原来跟故居两码事,是当地建设的周恩来纪念馆。
    西花厅是仿照周总理客厅按一比一比例建设的,楼下有一辆红旗轿车,总理生活简朴,也为了鼓励民族汽车工业,总理直到逝世前一直使用这辆汽车,许多参观的人在车前拍照留念。
    纪念大厅多是图片,介绍了周总理的生平与功绩,有些情况过去有所了解,只是没有这里介绍的全面、系统。尽管没有什么震撼,可是当我看到最后部分,周总理抱病工作以及他辞世后百万群众十里长街哭送总理的照片时,感觉一阵涩酸袭上心头,心情忽然变得凝重起来。
    周总理故居坐落在不起眼的地方,车子几次调头才沿一条小巷拐进去,一个非常普通的穿堂街门,前后几排房子错落有致,不属于深宅大院,也没有花园。有些房子里安放着床帐桌凳等等生活用品。我们依次参观了周总理出生和与嗣母(小婶母)陈氏、乳母蒋江氏生活居住的房间以及生平事迹图片展览。
    周总理幼小即过继给叔父抚养,叔父病故后与嗣母陈氏朝夕为伴,陈氏是位很贤惠的才女,正是她的启蒙教育为周恩来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幸的是几年后婶母也与世长辞,周总理十二岁就离开淮安去东北投奔伯父求学,我想幼少时的诸多磨练对周恩来不无益处。
    身临其境目睹周恩来总理旧居,肃穆、景仰骤然弥漫精神空间。
    很多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生在建国时长在红旗下,经历过共和国前进中的风风雨雨,对开国的老一辈领导人有发自肺腑的崇敬,尤其为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精神境界所感动,长存怀念之情。
    1966年“文革”串联的时候,曾经目睹过总理的风采,后来听说总理的故居在淮安,一直想看看,今日总算了却心愿。
    总理已经故去了,但他的英气永在!后来的人,不可以忘记我们的好总理啊!

漕运与淮安
  孙 谦

  幼时在老家淮安(现楚州区),常和小伙伴们到古城中心镇淮楼后的漕运总督部院广场游玩。漕运总督部院门前有一对大石狮子,十分威武雄壮。听外婆讲,淮安人都说这是当年波斯国赠送给皇帝的,原有两对,一对送到了北京皇宫,另一对途经淮安时就被当时的漕运总督留下了。当时就感到这个漕运总督胆子真大,竟然截留外国贡品据为己有,后来看了一些历史资料才知道,漕运总督都是由从一品或正二品的大员担任,位高权重、威震一方,所有沿运河北上的漕运物资均需经此查验通关,也许,截留点贡品对他们来说也不算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吧。
  漕运总督部院坐落在淮安古城的中心位置,这座宏伟壮观、掌管历朝历代经济命脉的中央直属衙门虽毁于战火,但它见证了漕运的兴衰和具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淮安城的沧桑变化。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南起扬州邗江北至淮安末口的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水系。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沿邗沟筑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漕运因此畅通。唐宋元三朝对漕运十分重视,漕运制度已经成为国家至关重要的经济制度。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国用军需大部分取之于东南、依赖于漕运,为了保证漕运畅通,专门设立漕运总督衙门,以文武重臣各一员总理漕政,漕督驻节淮安府城。清朝更加重视漕运,到乾隆四十一年,岁运漕粮达千万石,“各省漕船共6000余艘,大多长9丈,能载米四五百石”,“仓廒连百,高樯栉比,运夫相属,肩背比接”。清代后期,漕政多弊未改,加上航道淤塞,海运、铁路运输兴起,漕运日趋衰落,到光绪三十年,裁撤漕运总督及各省粮道等官,漕运遂停。
  淮安是一座因运河而诞生的城市,漕运则造就了淮安城市的繁荣。明清时期,淮安成为漕运的指挥调度中心,作为掌管“半天下之财,悉经此地而进”的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淮安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漕职要员、达官贵人,接踵淮安。《漕运通志·漕仓志》记载,漕运沿线设立漕仓,淮安仓是6大漕仓之一。清代“全国税收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因漕运而兴起的造船业十分发达,至今淮安城外河下镇还留有“打铜巷、摇绳巷、铁钉巷”等与造船有关的街巷名称。
  漕起漕落越千年,漕运离我们渐行渐远,淮安这座因漕运而兴起的城市在近代也因漕运停止、交通闭塞而衰败,值得欣慰的是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淮安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如今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的立体交通体系,正推动着淮安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相信我的家乡淮安一定能重振雄风、再现辉煌。

水门桥下
  李存修

  进入苏北地段的高邮运河、宝应运河和淮安运河,我连续几天都是在傍晚时分来到运河边观水、试水、亲水。
  到达淮安的第一个晚饭后,我就到了横跨里运河的水门大桥。凡中国的大城市,每座城市必有河,河的上面必有桥,就连高原上缺水的**、**、兰州和西宁等,也都有着自己的河与桥。行走大运河,无论新运河还是古运河,南北一线更是数不清有多少座桥,这水门大桥是淮安城内和大运河上无数座桥梁中的一座。
  城市中的桥梁,不仅供车马行人通过,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城市的资产,是城市向外展示的名片,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上海的南浦大桥、杭州的断桥、成都的万里桥、兰州的黄河大铁桥和广州的海珠大桥等等。而桥的名字,又往往浓缩了一个城市的某段历史,是传播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后人了解先辈生动而实际的教科书,我身旁的这座水门大桥,所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50年的历史,虽不十分古老,但也见证了一座城市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这就足够了。
  在大桥的南侧西边,有一溜古老的石阶,陈旧的石条老得已模糊不清,石面上似有菱形的图案,因年深日久,不仅风剥浪蚀,更有无数行人的脚踏足攆,一块块都显露出了老态疲惫之形,它们该进博物馆了,不过在这里也好,更易引发人们的思古念旧之情。
  虽说运河里的水并不一清见底,游鱼翕忽出没,但也不见混迹,鲜绿的水草历历在目,随着水的流动游来摆去,与河滨公园里的老人们那样悠闲自在。论阴历,已是五月中旬,我把手伸进水里,温温的,柔滑细爽,没有丝毫凉意。我是个有着游泳癖好之徒,大江大海都游过,条件方便处,还有着不少裸泳的经历。可惜这是淮安市的中心,倘是野外,寻一片僻静的草地,我会义无反顾地跳进去,畅游运河,击水拥浪,那将是人生之乐事幸事,好不痛快!还好,我走运河的日子还长,等有了机会,一定会实践这个愿望的。
  公园里有两位休闲的胖老太,我走过去问件事情。她们讲了好长的话,我竟连‘水门桥’三字都没听懂,刚才还有那么好的心情,却因语言的不通,一下子又烦了起来,我烦的决不是两位胖老太,而是秦始皇和隋炀帝。
  秦始皇既然能够将一个四分五裂的大国整合在一起,而且又能统一文字,为什么就不能统一语言呢,难道这比统一国家和文字更难吗?这样一来,尽害得我吃苦头。因少时学过几天外语,所以我是不怕出国怕出省。只要跨出国门,凭几句外国话总能对付,但一进入国内的方言俚语地区省份,那就没有办法了,而我又是个东游西荡的人,害得我为了那些不同的语言多吃了多少苦头!还有一个就是隋炀帝,史书上讲,在青年时期,十分有作为,与秦始皇、唐太宗一样,是一个甚有开拓精神的皇帝,李世民刚开始执政时,曾向他学了不少建国之略。他既然能够开发江南,修凿大运河,在三千里的运河堤岸上栽满柳树为劳动者避凉遮荫,让江南江北政治上经济上连通一气,怎么没想到让他们的语言也能变为一个腔调呢?让语言与经济一样流畅在运河两岸?江南,人们已开始讲普通话,交流倒也自如;至扬州,还能对付,但越近苏北,高邮、宝应和淮安,当地老百姓不讲普通话,用的是让北方人难以听得懂的“北方语系”,这就很麻烦了。此事不怨秦、隋二位皇帝,我能怨谁呢?那就只好怨自己了。
  发感慨没有用,还是回来讲淮安和大运河。
  正在尴尬之际,从桥头慢步走来一位老者,我向他寻问。一听口音,还带点山东味,大体能听懂。交流后才知道,他原本山东临沂人,后来因区划进了江苏,如今生活在淮安。
  他曾亲眼见过了这座水门桥的修建。桥修好后,来往船只就从桥下过。那时河边无公园,还是有不少人到这里看船来船往。后来船大了,河道也变窄了,常有船只堵在这里。不久,国家又在东边修了一条新的大运河。水足的时候,不少船家还喜欢在古运河里航行,他们习惯了。
  老人家一再告诉我,他姓祁,是祁连山的祁,问我知不知道中国的祁连山。我只是微笑着轻轻点头。当然这位老乡亲不会知道,我曾写过一篇散文,叫“丝路漫漫说祁连”,发表后被两个集子收入。祁先生在淮安度晚年,一早一晚必来里运河边散步,他的生活像是已离不开运河及河边的公园了,这是一种情结。
  这位邂逅的老乡让我想的更多。淮安,这座古老的著名的城市正在激活已被冷却了近百年的运河情结。这是一种忘不了丢不掉的运河情结。
  对我眼前脚下的这条运河,淮安人有着复杂的感情。滔滔不绝的运河,曾给予这座城市数不尽的繁华,当时南北三千里的运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就在淮安,同时又是京杭大运河四大漕运中心之一。那时,富商如云,金钱如流,孕育了一个五十万人的大城市,位列当时世界八大都市!
  也是因为这条运河,在20世纪初,淮安人民拒绝了“喷火怪兽”火车经过家门口,与京沪铁路失之交臂,从此产生了城市的盛衰转换。到了60年代,古运河两淮段河道淤积,淮安人重开外运河,就是离此只有几公里的新的京杭大运河。关于铁路一说,早修有早修的好处,晚修有晚修的优点,要是考虑到生态、环境、资源等因素,对中国有些地区和城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历史会重新评价与定论。
  有人说,淮安盛也运河,衰也运河。前些年,人们只顾看表面,图速度。现在变了,人们注意到不仅看表面和速度,更应关注实质和根本。
  有一段大运河的历史,还是在这里讲一讲好。
  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朝鲜人崔傅闻父丧,正月初三率从者42人登船奔丧。不幸遭遇风浪,漂流海上十四天,同月十七日在中国宁波获救登。在中国官员押送下,从宁波按日本贡使路线北上,二月初到杭州,从此一路行驶运河,经驿过闸,二十七日到达淮安。三月二十七日到达通州张家港,全程行使运河,历时44天,成为明代行经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由此看来,我也算是乘船从济宁到杭州行驶了可通航运河的第一位旅行者和旅游工作者。
  一路上他做了详细记录,每座城市都有详述,对淮安及运河风情纪载也较详实。他不仅单个描述,而且对南北风情进行了比较,他以长江为南北界线……“江以南,繁华壮丽;江以北,如扬州、淮安及淮河以北如徐州、济宁、临清等,繁华丰阜,无异江南……
  五百年前,在外国人眼里,江南江北无异。而今天在我看来,南北则有了区别。我从杭州一路走过来,在扬州,还似相近;自高邮向北,差异似乎就越来越明显了。
  现还在途中,待走完全程,再让我来进行大运河两岸南北城市群的比较吧。
  李存修,山东安丘人,广东省旅游文化学会会长,著名旅行家、作家、翻译家、教授。历任四川教育局高中英语课本编写人员,四川省外事办公室口语翻译,四川省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总经理,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招商局广州国际旅游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荣获“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称号。


千古之谜藏军洞
  周来强

  我的故乡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军事名城,有“铁打的淮城”之称。
  年幼的时候,我就常听祖辈们讲,在淮安城的地下有一个藏军洞,洞宽可五马并行,洞长达30余里。孩提时代,一向很好奇的我,很想找到祖辈们所说的“藏军洞”一探究竟,看这“藏军洞”是不是像抗日时期的“地道战”里的地道一样神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有意无意地留心起家乡的史志资料,寻找淮安“藏军洞”线索。
  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山阳志遗》(淮安古代为山阳县),光绪年间的《山阳县志》和民国年间《咏淮记略》等书,都能找到淮安藏兵洞的记载。《山阳志遗》记载,“新城东门城楼下有地洞,深不可量……”这本书还记录,在相家湾(今淮安河下古镇二帝阁)附近有地洞,上下高约五尺,洞首以石板遮盖,洞周身砖砌,每去三五尺,壁有方穴,疑为置灯处,深入里许,上滴水珠,人不敢入,其远处达何处,“未之究也”。
  我一直相信藏军洞的存在,但是在那样恶劣条件下,古人究竟是如何造就这一庞大工程,在我心中一直是个难解的疙瘩。淮安藏军洞的历史悠久,它在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那时没有大型的挖土机,挖洞取土全靠人工。淮安特殊的地理条件也不利于地下藏军洞的形成。淮安河岸不高,地下水位却很高,百姓挖井,几尺深便能见到水。因此,即使将军洞砌成之后,地下通道的渗水问题如何解决,也是一大难题。如此庞大的工程,古代的先人们是如何统筹安排的?其间洞内的通风、渗水等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
  就在最近的一次回乡探亲时,我也曾向楚州区的主要领导问及淮安藏军洞,楚州区的领导告诉我,为让“藏兵洞”重现灿烂光辉,楚州十分重视“藏兵洞”勘探工作,2001年5月,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专家张治天、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工程师周育仁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在淮安进行了3次精密磁测、探地雷达勘察,表明:自楚州区季桥镇的大湾起向西经太平、三刘、干沟李、城东乡的高港直至淮城的下关、新城,地下有埋深5-7米、长达30多华里的构筑物。另外根据探地雷达勘察,在原淮安体育场内、新村一区60号民房地下,均有异常构筑物。勘探结果恰与历史记载、民间传说的“藏兵洞”走向及其在城区的位置基本相符。淮安“藏军洞”堪称历史文化遗产,其长度、宽度以及埋藏深度均可谓独一无二、规模宏大,它不仅是一个展示淮安战术史基地、更是一个表现古人智慧的宏伟工程。
  (作者系淮安楚州人,**副司令员、空军司令员、中将) 


纪晓岚与勺湖公园
  阮  文

  纪晓岚手迹——清乾隆丁未三月,纪晓岚为淮安府山阳县阮氏十二代阮学浩在勺湖草堂讲学题词,手迹题词:
  “前辈风流在,吾犹识典型。一堂容布席,二老对谈经(昀从先师董文恪公家时,听先生绪论忽忽几及五十年矣)。自诵归田赋(先生以养亲归里),时怀问字亭(先生教授于乡,此图即当日讲堂也)。如今揩老眼,遗迹看丹青。緜邈人千古,沿洄水一方。他年寻石室,此画认渔庄。鸥渚多闲地,莲汀挹静香。还如鉴湖曲,宛见贺知章。”(提供:叶寿芝)
  纪晓岚,字纪昀,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谥,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晓岚四岁开始起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逝,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后任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二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
  纪晓岚以才名进,号称“河涧才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他还重视民情,因势利导,为民作想,关心民间疾苦。但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长相不好看,近视眼。
  阮学浩,字裴园,生于康熙壬午年,卒于乾隆甲申年,享年六十三岁,夫人陈恭人,诰赠一品夫人,廉政夫人(现淮安府吏科廉政展览有名)。
  阮学浩原祖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十九都枣儿村,在元末年(1368)由高祖阮武德以武功显明参加大河卫,奉命随大河卫定居淮安府山阳县淮城北郭家墩,建阮家池,成为淮安始祖,经过几代人的拼搏,成为当地显赫的大家族,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巨大成功,七世高祖阮嘉林明代嘉靖举人,隆庆会试副榜第一,任湖广长沙府益阳知县,举天下第一清官(现淮安府吏科廉政展览有名)。九世曾祖阮佶庠生,十世祖阮晋痒生是田园诗人,父亲阮应韶
是诸生,赠儒林郎,翰林检讨。乡贤者,夫人封赠一品夫人,叔父阮应商进士,任户部主事、郎中。兄阮学濬,雍正举人,次年赐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
  阮学浩,雍正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编修、编纂《皇帝朱批御旨》、《世宗皇帝实录》、《皇清文颖》、《大清会典》等历史文献,主持陕西、山西乡试,又提督湖南学政,皇清诰授奉大夫,刑部右侍郎加二级,著有《教学遗规》、《四礼翼注》和《学约》,教育学子,被人们称为“公敏”,后陈情辞官,回乡奉母,在淮安勺湖公园建勺湖草堂,读书教学,教育**成才有几百人,编修《淮安府志》,并发起成立“洒扫会约”集资维修淮安府学和山阳县学。
  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二次南巡,阮学浩在淮安红花埠迎銮,进献诗册,得到乾隆帝称赞,获赏大缎一匹。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途经淮安邀见阮学浩,亲切询问许多事情,赏赐大缎一匹。
  阮学浩两个儿子,大儿阮葵生,二儿子阮芝生,葵生以会试中正榜录用为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兼三馆编修官,官至刑部侍郎,著有《七录斋集》、《阮葵生集》、《茶余客话》等著作传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阮葵生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阮氏迁居楚州区东门街建花园式“太史阮公祠”,并建祠堂供学子拜祭阮学浩先生。阮芝生乾隆二十二年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德清知县、永定同知等职。
  综上所述,阮学浩家一门四进士,七世两乡贤,翰林成双,清官第一,祖孙三代婆媳四位浩赠一品夫人,实属书香门第,在清同治《续纂山阳县志》记载,阮氏有五座坟墓列为古迹,分别是阮应商、阮学濬、阮学浩、阮葵生、阮芝生,在全国都是令人艳羡的奇迹。
  纪晓岚的题词对阮学浩非常尊重,开始称为“前辈风流在”,并描写了勺湖公园的风景,树木花草、鱼水、鸟鸥等等,最后把阮学浩先生比喻成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诗文水平。落款也写得谦虚:“馆后学纪昀拜题”。此手迹对提高勺湖公园的品位有一定作用,也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证见。

淮安琴派及其名家
  陈伯新

  淮安,这座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但拥有丰厚幽深的历史文化,还孕育了中国著名的八大琴派之一——淮安琴派。
  淮安琴派,也叫山阳琴派,又叫淮阳琴派。其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八大琴派之一,就是在不同的历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7 10:04 , Processed in 0.0401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