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三)王海滨 | 九达天衢翻新波

运河走笔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
2022年10月06日 02:39


“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三)

王海滨 | 九达天衢翻新波


本期公众号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之三——作家王海滨的《九达天衢翻新波》。作者文笔从容老辣,不仅让我们了解运河的前世今生,也展示了德州这个运河城市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的时代命题正在书写的精彩答卷,古老的运河在九达天衢的德州正在掀起新的波澜。

图片

图片

九达天衢翻新波

王海滨


2022年处暑。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运河枢纽闸。

风从粼粼的水面上吹来,分外凉爽和惬意。

舒同先生题写的“船”“闸”两个字还清晰地拓印在船闸两侧的建筑物上,浑厚有力气势不凡。这座建于1957年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坝闸结合的特点,是在原元代四女寺滚水坝基址上建成,由南进洪闸、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四项工程组成,至今保存完好,是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曾见证了大运河德州段甚至是南运河最后的辉煌。

从北向南,隋朝大运河共分为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德州段的南运河就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全长45公里,自德城区第三店村至武城四女寺,然后,进入卫运河,全长96公里,至夏津县白庄。南运河和卫运河共同组成运河德州段,全长141公里,流经德州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三县区。

德州段运河虽位居北方平原。但以往的却风景却秀丽异常,颇有江南水乡之致,这一点,在历代文人墨客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领略一二:

明代“嘉靖广五子”之一的吴维岳在《德州晓发,风日清丽,北道值此良少,喜而赋之》一诗中,就描写了曦日初升、阴云初散时德城运河的春景:

“……九陌烟霏行处敛,五云宫阙望中深。鱼迎轻溜跳新藻,莺慕乔枝度远岑。独幸天衢逢泰泽……”

文天祥笔下的德城运河之秋夜虽有些寂寥,但境界阔大:

“中原似沧海,万顷与云连。大明朝东出,皎月正在天……”

康熙第一次南巡时也曾写下《德州》,其中有:

“长河绝流澌,晓坐寒乃肃。”

明清时期,德州和淮安、徐州、临清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漕仓”,而这在诗中也有呈现,明代文人程敏政的《德州舟中》就记录了当时作为漕运仓储码头的德州漕粮船挤、游人如织,非常繁华:

“……联樯密于指,我舟无着处……忍后莫争先,宁缓勿求遽。”

时至今日,大运河已不复古日的繁华。眼前的水面平静无波,安静祥和;时光在悠悠流水中流淌,岁月在粼粼水波上滑行。站在枢纽闸坝上,听着相关人员的介绍,却仍可见德州古人在治理疏浚运河过程中的智慧:

南运河德州段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河道纵横断面、提防型式结构,基本保留着原有河道形态,即人工弯道的特点:从四女寺到第三店,海拔高程从22米降为18米,为了减缓河水流速,将河道开挖成迂回弯曲状,呈现出多个“U”字形大圈。其中,二屯段有大弯1处、小弯3处,长庄段河道从哨马营往南,经闸子村、北厂村,仅3公里就有大弯3处小弯6处。北厂以南到东风西路,原河道也同样弯曲,大大小小形成了九曲十八弯的龙行走势,这在大运河全流域是非常显著的,这样的作用是降低河水流速不建一闸而实现航道水力特性的调整,同时满足干流行洪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通航质量,这种综合工程效益被归纳为“三弯抵一闸”。 

德州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和大禹治水的主战场。德州地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因黄河而生而名,因运河而兴而盛。自秦汉以来,德州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历了两汉时期以平原县为中心、隋唐时期以陵城区为中心和明清以后以德城区为中心的三次变迁。

望着远近的水面,由衷地感慨运河在德州区域中心变迁和德州城市兴旺发达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隋唐时期,永济渠开通致使德州运河文化滥觞;宋元时期,御河疏浚使得德州运河名城初显;到明清大运河南北畅通,带来德州运河文化的大繁荣,再到近代,漕运衰落,也让德州的运河文化进入了沉。

当然,这种沉积也正在成为历史,大运河包容开放的天然属性,以及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正在德州重新得到呈现和延展。

从大运河四女寺枢纽乘车十多分钟就到了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草一村,这是一个由附近两个村合并而成的新社区。社区花坛内的萱草正值花开,朵朵娇艳,绚丽异常。社区中的休闲场地就被命名为有萱草水乡家风广场。广场一侧的宣传栏里,是一位岸然的古人画像,配诗句是:

“萱草生堂阶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

正是古代德州籍诗人孟郊和他所做的《游子吟》诗。

早在康乃馨在全世界范围内象征母亲花之前,在中国古代就有人称萱草为母亲花。草一村用萱草命名广场的寓意不言而喻。

广场另一侧的宣传墙上有四个用篆体和甲骨文体镌刻的大字,见我们辨识得有些吃力,一位穿着随便的老大爷笑吟吟地一一指认给我们:“孝”“诚”“仁”“爱”。

其时,广场上正在举办一场以“孝道”为主题的宣讲,主题是“知孝、倡孝、督孝、评孝、传孝”五个方面。崔洪卫说,四女寺的孝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孝忠国家,二是孝敬父母。村里定期组织宣讲的目的就是大力倡述敬老美德,让大运河的传统孝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孝德体系中在构建社会精神文明种发挥重要影响作用,这是四女寺镇近几年来主抓的一项乡村文化建设。

四女寺在我国西汉年间曾名安乐镇,后因“四女孝亲”的故事而更名为四女寺。四女孝亲说的是西汉景帝时期,当地有一傅姓人家,一向乐善好施,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冰雪聪明,姿色出众。本都到了出嫁的年龄,但四姐妹都想留在家里侍奉双亲。争执不下,大姐便提议四姐妹各在门口种一棵槐树,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也就是说谁的树死了,谁就结婚。在树种下之后,大姐偷偷地给另外三个妹妹所种树木的根部泼开水,没想到的是三个妹妹也学着大姐的样子,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没想到她们四个种的槐树却都活了下来,枝繁叶茂,于是四女同室事亲。后来,人去迹存,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后人为纪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传,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四女寺,一直沿传至今。

在草一村居委会,我们看到了村里历届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最美母亲”“好儿子”的详细介绍。崔洪卫说,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社区群众崇德尚善,孝老敬亲,转变了村风,改变了村貌,推动了村级自治。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四女寺的孝文化,我们又来到了位于镇中心的孝德文化展览馆。这座展览馆建于2014年,总展示面积3553平米。展览馆共分为礼孝文化厅、弘德厅、官德厅、孝德大讲堂四个主展厅和礼孝、道德、廉政三个主题宣传走廊,形象集中地展示孝德文化的古今渊源。集教育性、鉴赏性、娱乐性于一体,以寓教于乐、老少皆宜的展览手段,是镇上全面打造的孝文化传播基地。

据了解,四女寺镇已相继被文化部中华文化促进会命名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基地”。

德州大运河武城段是南北物质交流的纽带,运河沿线分布着四女寺枢纽、达观营清真寺等重要物质遗产,以及抬花杠、运河船工号子、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姑嫂坟的传说、四女寺的传说、武城柳子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遗产类型涉及河道遗存、水工航运设施、历史、民俗、文学、工业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体现了大运河武城段的文化遗产特点及文化价值,其中的四女寺孝道文化,积淀最为深厚,诸如草一村这样的孝道文化培植和建设仅仅是德州挖掘大运河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流淌了数千年的大运河,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迤逦前行,宛若流动着的民族血脉,而德州运河文化在运河山东段起步最早、历时最长、文化积淀也最为深厚,其原真性、原生态的运河河道风貌特点在大运河全流域也是非常显著,在运河文化中独特的漕运仓储以及军事、交通与商贸文化在运河流域也独树一帜,特别是成就了全国唯一的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文化,以及四女寺孝道文化。

回到德州,乘兴又去瞻仰了位于城区北部北营村的苏禄王墓。这座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的陵墓,始建于大明永乐年间,当时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率领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多人组成的友好代表团来我国访问,受到了永乐帝的隆重接待。归程时沿大运河南下至德州,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症,不幸病逝。明朝以“王礼”对他进行厚葬,并在德州城北择址建陵,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事后,东王长子回国继承王位,东王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即重现了这段历史。眼下, 墓区本体保护和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刚刚完工,免费对公众开放。这座墓是中菲友好历史的见证,也是我国历史上利用京杭大运河对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也是德州见证、书写大运河文化的最好载体。

晚霞的余晖映照着德州城区的绿树成荫,车水马龙的市井喧嚣增添着小城现代的繁华。

近几年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德州市把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依托大运河,打造“大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城市品牌:2021年7月,作出了“东靠新区引领、西靠运河引爆,打造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的战略安排,8月就组建起了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全面启动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工作,立足项目做“实”、文化做“深”、非遗做“精”、产业做“大”,基于南运河(德州段)遗产整体价值特征,以南北向蜿蜒的运河主干、沿河分布的系列漕运集聚组团、运河东岸蔓延生长的服务型城乡聚落为原型,以“千年运河古貌原真城市、国际文化融合典范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优秀城市” 的发展定位,规划了“主干、集聚、蔓延”式发展布局,整体形成“一廊(运河遗产生态景观廊道)、六片(漕仓文化园、东盟文化园、小锅市运河聚落、滨水商业区、九龙湾文旅融合园、四女寺风景旅游区)”的总体布局, 目标是打造‘有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名片,统筹德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强力推动德州大运河重现辉煌。

与此同时,德州没有局限在狭隘的地域观念和局部意识,放眼大运河全流域,以河为媒、以水为姻,面向未来、交流互鉴,和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合力共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共谋高质量发展。7月29日,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召开期间,德州就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相聚州城,共同参加“大运河—东盟城市发展论坛”,一同研究探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展之路;9月份,一场以“原真古貌创新传承”为主题的论坛还将在德州举办,原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保护学会会长单霁翔将亲自到场,为德州大运河文化发展献计献策。

千年水韵,滋养现代文明。德州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繁华的现代文明,为打造“大德之州·好运之河”城市品牌奠定了雄厚基础;面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的时代命题,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的德州正在书写精彩的答卷。

古老的运河在九达天衢的德州正在掀起新的波澜。


图片
作者简介:
王海滨

王海滨,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央视制片、导演,著有长篇小说《朝花夕拾1990》(改编成院线电影《小情书》)散文集《清水无香》《北京人》等。


图片
版权所有,转载请先告知
图片














图片












欢迎关注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


制作:王帅杰

编辑:项   楠

编审:夏   磊

签发:周伟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