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54786|回复: 8

中国最后的穴居村落-----峰岩洞村(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3 01: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最后的穴居村落-----峰岩洞村
                                                              图文/花岩
        从一本旅游书上看到了云南广南有个与世隔绝的洞穴村落,近300百人至今仍居住在岩洞里 ,在2001年,峰岩洞村因是现存世界上规模最大、连续居住时间最长、惟一穴居的村落而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带着零星的书上和网上的一点记载,满脑子充满着离奇的想象,一定要去看看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岩洞人到底是什么状况。
     2006年的3月,,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云游西南的路程,按照计划我们找到了文山洲广南县城,打听了很多人才问到了锋岩洞村在南屏镇,我们到达南屏镇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左右,车子在南屏镇驶离国道,进入一条狭窄的乡村公路,在颠簸中走走停停,在一个叫做安王村的地方“公路”没了,只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大石板土路在驼峰样层叠的山峦间伸向远方.......
      车越走越颠,到底我们要进的这个地方的路有多难走,路有多远,我们心里一点谱都没有,看到前方有一对年轻人我们决定停下车打听清楚再决定是否继续走,幸运的是这两个年轻人就是锋岩洞村的,两个人都在广南县城里做老师,不由分说,我们热情的把两个年轻人请进了我们的车里,这两个年轻人长的眉清目秀的,和我们现在人长的没一点差别,在路上我们就拉开了了解锋岩洞的历史的话题.       
      据介绍,溶洞里的人家最初是在清朝末年为躲避战乱逃到这里安居的几户人家,现在已繁衍了九代,50余户人家,近300口人。  另据民间传说,迁徙起初是为了逃避不堪重负的苛税杂役,后来在黔、滇等地种植大烟发了迹,引得当地土豪兵匪掠财夺命,于是逃匿于深山洞穴之中隐居,当时,洞口四周树丛密布,有参天古树封住洞口,杂草丛生,藤蔓蔽日,外人很难发现。后来又先后接纳同是逃命至此的周姓、何姓等穷苦人家。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这里划为南屏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洞中和睦生活着李、周、徐、何、唐、任等6大姓共283人,均为汉族。洞中有正规的村民委员会,家家户户还有政府统一制发的门牌号码。 洞中住着的六个家族,祖孙同洞,而李家是村里最大的家族,据说,早在清光绪年问,李家的祖先就第一个来到了这里,成为这个“洞穴村落”的第一户居民。坐在我们车子里的这个小伙子就姓李,叔叔是村长.
       1999年7月,云南省政府决定资助峰岩洞村每户一万元,在洞外建筑房屋让居民就地搬出山洞,而现在的峰岩洞村的居民在2006年基本上已经全部般出了岩洞。村民完全搬出后,洞内的民居、生活用具可保持原样,洞内可建一座“民俗博物馆”,供专家考察研究,让游客观光。李老师介绍说现在政府正在筹划在岩洞周围的接待游客的设施但还没有找落,因为路很难走,他们这里很少有外人进来,进来的都是一些考察和媒体的记者和玩探险的,来得时候都是自己带帐篷和吃的。李老师看出了我们的难处,主动的邀请我们到后要不嫌弃就吃住在他家里。
     四个小时的路在聊天中很快的就到了,车停在了一片山头的开阔地,放眼一望,四周环山,一坐坐新房坐落在山坡上,一家一坐小二楼,楼房是青瓦灰石板墙,院落周围种满了庄稼。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催李老师赶紧先带我们去岩洞参观一下,李老师指了指右手边,说这就是我们以前居住的岩洞,我惊讶了,近处一个千尺绝壁下,黑糊糊地竞卧着一个超过足球场大的巨大岩洞,犹如一个巨大的喇叭,原来,这就是我要找的岩洞,  到了洞口,但见一坪宽敞的凹坑中有一很大的石砌蓄水池,水池上方,面向洞口横列着几座大石墓,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风水意蕴。坟墓上面有几株高大的古树,树后呈现出满缀着钟乳石的穹形洞顶,洞顶和倒悬的钟乳石多呈黑青色,上面零星的长着些苔鲜植物。然而此时仍然看不见村落,只是古树下石坎上露出了一角屋顶,还有在洞外水池的左前方坐落着一幢孤零零的房屋,绕过水池,这才听到有猪和鸡的嘈杂声。与此同时,一个极为壮观的景象映入眼帘。在低陷的洞内,拥挤着一片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房屋。屋顶上堆满了陈旧的陶陶罐罐,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囤、箩、筐、箕等,在千奇百态的钟乳石之下,夕阳从洞口照射进来,给这凄凉陈旧的山洞里增添了几分暖意。走进偏僻的石旮旯,来到这荒凉的山坳,在一个看似完全死寂的岩洞中,竟然曾经深藏着一个拥有56户人家287人的庞大部落,着实使人感到强烈的震撼。
      我沿着石板阶梯往岩洞里面走去,与我原来想象不一样的是,山洞里并不黑暗,居住的人家也不是都在深洞深出。每天下午,太阳都可以穿过岩洞,照射到村里半数以上的家庭,尤其是洞口的房屋比较密集,每天的日照时间可达5小时以上。村民们即便不出山洞,也可以坐在自家门口享受温暖的阳光,这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从外表上看,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山峰特别,除了没有河流外,很多地段很像桂林的山水,山峰起伏,向个环绕的院墙把现在的房舍和岩洞包裹在山里。洞里的房屋都没房顶,全村的房顶就是这个石灰岩构成的溶洞,洞上方的岩壁约呈70度喇叭口状,越往外洞口越大,阳光和空气也就越充足。站在山洞口,全村几乎每家每户的内部陈设均可一览无遗。在这里,岩壁本身足以为村里的每家每户遮风避雨,这巨大的岩壁俨然成了全村共用的大屋檐。所以,村落里的建筑不用屋顶,人为的屋檐在这里完全显得多余。
       就在这个不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山洞里,房屋是沿着溶洞一层挨着一层往溶洞里建进去的。 若以建筑材料分类,洞中房屋可分为篾笆墙房和夯土墙房两类。篾笆墙房是较早的房屋,最早的篾笆墙房也叫丫丫房,就是在地下挖洞埋上木柱搭上木横梁围上篾笆的简陋房屋。后来,梁柱结构虽然改为榫头连接,但墙壁仍以细树条或竹片编制,以灶灰拌牛粪糊抹。由于洞内较洞外温暖,这种房屋冬天也不会令人感到寒冷,夏天则比较凉爽,而且利于火烟排出屋外。夯土墙房大约出现于70多年前,也叫墙房子。从保暖御寒方面看,墙房子当然要比篾笆墙房墙,但洞里的墙房子却很少.房屋多为两层,一屋有正屋、厨房和房主人、老人的卧室;楼上的一部分为仓库,另一部分则是家人的阳台、年轻人的起居室、卧室或是孩子们做作业、妇女们晾晒衣物的地方;也有少部分房屋有三层的,这最高一层般都用来堆晒粮食。
       峰岩洞内地上有人畜,顶上还有岩燕。钟乳石的缝隙之中,是岩燕筑巢的理想场所,每年春夏两季到此客居。岩燕到来时,黑压压的满洞飞舞,鸣叫之声噪耳,向雨一样的燕粪落满岩洞,人们颇感不宁。然而岩燕以蚊虫为食,可称的上是益鸟;而且燕巢常常从洞顶脱落,那可是绝好的滋补物品,用它煮稀饭给身体瘦弱的孩子吃,效果十分显著。当岩燕最多之时,孩子们还常常手持木棍击打燕群,据说一个上午可猎获七八只,烹食其肉香嫩无比。
    太阳落山了,洞里已经没有了阳光,已经基本上搬空了的洞穴散发出阴凉的气息,只有少许的猪鸡还养在这里,由于害怕我赶紧出了岩洞.
       李老师的家就住在岩洞对面的山腰上,他的家人吆喝着-"吃饭了",喊声在山凹里回荡着,沿着铺着石板的坑坑洼洼山道上我小心翼翼的往李老师家走去,迎面可以遇到热情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说:“来了咯?”“哪天来?”让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人倍感亲切。远处李老师的父亲已经站在自家门口迎接我们了,见了我们亲切的拉着我的手问着问那的,进了李老师的家门,我感觉一点也没有在岩洞里看到的那种陈旧落后的感觉,房子的中堂里,电器一应具全,不比我们城里人的差,34寸的大彩电正放着新闻,李老师的嫂嫂和妈妈在厨房忙活着,时不时的亲切有礼节的和我们打着招呼。
        我来回的参观着建在这个神秘地方的锋岩洞人家的新房子,房子的外围围着石板的院墙,房子的地基打的很高,有七八阶台阶,房子的左面圈着猪,右面圈着鸡,整个房子有两层,一层有两个进去的大门,但整个的一层房子是个大通间,右手进去的是堂房,门对着的供桌上供奉着李家的祖先牌位,两边放着桌椅板凳,这也是接待客人的主要活动室.左手进门是厨房,特大的土灶台连加着火墙呈T型把客厅分开 ,灶台上挂了好几条猪火腿,已经被熏制的金黄色的,李老师家的女眷在厨房里忙恁着,灶台旁边靠墙的一边放着通向二楼的木梯.......“先吃饭吧,晚上你就住在这个楼上”,李老师说到。 不一会,桌上就摆上了丰盛的菜肴,我记忆最深的是山药烧肉和用粮食酿造的低度酒,李老师的父亲一手拿着酒杯劝着我们喝酒,一边吸上了大竹桶式的水烟---说起了家谱........
        村里的李家和周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原来,李姓人家到此后不久,其中一代无子,为延续香火、传宗接代,李家从周家过继了一个男孩,取名李士贵。现在居住在峰岩洞的李姓人家,都是李士贵的后代,当然也就是周家的后代。所以李、周两姓是一家,彼此称兄道弟,只是不能通婚。
       在村里,同一宗族者称为“家门”,而其他姻亲才互称为“亲戚”。村里各姓之间不是“家门”就是亲戚,整个“王国”被一种特殊的关系编织成一张相互联系的网,成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家庭”。
       村里人各姓之间,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各自的家谱,家谱记着他们艰辛的搬迁史,也记载着村里不同姓氏不同家族复杂的宗族世系和字辈关系。
       峰岩洞人崇尚教育,其教育和文化水平超出了安王办事处其他村寨。峰岩洞现在有一所小学,设一、二年级,同在一间教室里上课。至今村里已出了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有的还在广南县城甚至州府文山工作。 李老师的父亲就非常自豪的夸奖着自己的儿子,两个儿子都有出息,也都在县里工作,尤其这个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做了老师,还带回了一个大学毕业做老师的儿媳妇.
   自从政府给补助了每户人家一万元钱,自己又掏了两万元, 住进了这宽大亮堂的新房子,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所用的新家具都是李老师的父亲亲手做的,吃的东西基本上靠自给自足,经常自己也出去做点木工活挣点外快,对现在生活感觉很满足。
       清早 下起了毛毛细雨,山凹里云雾缭绕---锋岩洞村更显出似桂林山水般的迷人美丽面目,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已经凝固了的完整的穴居文化遗迹,希望它能完善的被保存下来,也同时希望锋岩洞的村民们能保护好自己的遗迹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它,让这块他们居住了几代的岩洞文化遗迹带给他们发展现代生活的经济效益。
 
       线路指南:   峰岩洞村位于文山州广南县境内,属于南屏镇(原名马街)安王办事处。从广南县城到南屏镇(约120公里),有柏油马路可通,交通便利。从南屏镇到安王办事处约9公里,晴天可乘吉普车或拖拉机。从安王到峰岩洞又有约10公里,全为崎岖乱石羊肠小道,步行约需3个小时,2006年初,小道已经修过,越野车和拖拉机可以直达岩洞口。

卧着一个超过足球场大的巨大岩洞,犹如一个巨大的喇叭,原来,这就是我要找的岩洞,

卧着一个超过足球场大的巨大岩洞,犹如一个巨大的喇叭,原来,这就是我要找的岩洞,

坟墓上面有几株高大的古树,树后呈现出满缀着钟乳石的穹形洞顶,洞顶和倒悬的钟乳石多呈黑青色,上面零星

坟墓上面有几株高大的古树,树后呈现出满缀着钟乳石的穹形洞顶,洞顶和倒悬的钟乳石多呈黑青色,上面零星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1: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后的照片:

放眼一望,四周环山,一坐坐新房坐落在山坡上,一家一坐小二楼,楼房是青瓦灰石板墙,院落周围种满了庄稼。

放眼一望,四周环山,一坐坐新房坐落在山坡上,一家一坐小二楼,楼房是青瓦灰石板墙,院落周围种满了庄稼。

放眼一望,四周环山,一坐坐新房坐落在山坡上,一家一坐小二楼,楼房是青瓦灰石板墙,院落周围种满了庄稼。

放眼一望,四周环山,一坐坐新房坐落在山坡上,一家一坐小二楼,楼房是青瓦灰石板墙,院落周围种满了庄稼。

放眼一望,四周环山,一坐坐新房坐落在山坡上,一家一坐小二楼,楼房是青瓦灰石板墙,院落周围种满了庄稼。

放眼一望,四周环山,一坐坐新房坐落在山坡上,一家一坐小二楼,楼房是青瓦灰石板墙,院落周围种满了庄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1: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上的照片

屋顶上堆满了陈旧的陶陶罐罐,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囤、箩、筐、箕等,

屋顶上堆满了陈旧的陶陶罐罐,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囤、箩、筐、箕等,

在千奇百态的钟乳石之下,夕阳从洞口照射进来,给这凄凉陈旧的山洞里增添了几分暖意

在千奇百态的钟乳石之下,夕阳从洞口照射进来,给这凄凉陈旧的山洞里增添了几分暖意

在千奇百态的钟乳石之下,夕阳从洞口照射进来,给这凄凉陈旧的山洞里增添了几分暖意

在千奇百态的钟乳石之下,夕阳从洞口照射进来,给这凄凉陈旧的山洞里增添了几分暖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1: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附的照片

若以建筑材料分类,洞中房屋可分为篾笆墙房和夯土墙房两类

若以建筑材料分类,洞中房屋可分为篾笆墙房和夯土墙房两类

篾笆墙房是较早的房屋,最早的篾笆墙房也叫丫丫房,就是在地下挖洞埋上木柱搭上木横梁围上篾笆的简陋房屋

篾笆墙房是较早的房屋,最早的篾笆墙房也叫丫丫房,就是在地下挖洞埋上木柱搭上木横梁围上篾笆的简陋房屋

后来,梁柱结构虽然改为榫头连接,但墙壁仍以细树条或竹片编制,以灶灰拌牛粪糊抹

后来,梁柱结构虽然改为榫头连接,但墙壁仍以细树条或竹片编制,以灶灰拌牛粪糊抹

夯土墙房大约出现于70多年前,也叫墙房子。

夯土墙房大约出现于70多年前,也叫墙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1: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的新家

进了李老师的家门,我感觉一点也没有在岩洞里看到的那种陈旧落后的感觉,房子的中堂里,电器一应具全,不比我

进了李老师的家门,我感觉一点也没有在岩洞里看到的那种陈旧落后的感觉,房子的中堂里,电器一应具全,不比我

灶台上挂了好几条猪火腿,已经被熏制的金黄色的

灶台上挂了好几条猪火腿,已经被熏制的金黄色的

整个房子有两层

整个房子有两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0: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穴居也很优雅,我向往这样的生活!楼主片子拍的真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3: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地方。

今年去看看。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1 17: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作者署上联系方式(或短信发给我联系方式).以方便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20: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编辑的关注,我已经把我的联系方式短信发给你了,麻烦查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7 09:08 , Processed in 0.062171 second(s), 5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