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089|回复: 0

白描:泾阳的村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2: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头条重磅刊发泾阳籍著名作家白描新作《泾阳的村子(泾阳的村子,我走过近半)》,字里行间铺展家乡村落的蝶变图景,凝聚着乡村振兴的鲜活力量。现将原作倾情推送,愿我们循着文字的温度,共赴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一同擦亮泾阳名片、唱响奋进华章!

  泾阳的村子

  白  描

  这些年,我在老家陕西泾阳盘桓的时光多一些,大半光阴都消磨在了村落之间,蹲在田埂上听老人讲旧年的收成,伏在村委会桌前抄褪色的族谱,揣着笔记本打捞乡村的陈年旧事,不知不觉间,笔记已攒下七大本。我有一个心愿: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踏遍泾阳的每一座村庄。因为这里,藏着我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是我灵魂深处最坚实的根脉所在。

  曾在《天下第一渠》里,我写下过这样的感悟:青春岁月里,当苦闷如影随形,是故乡赋予我前行的勇气。“这里生我养我,祖宗长眠于黄土之下,生命的脐带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只要踏上这片土地,乡情与亲情便会如轻柔的春风,将你温柔包裹,那是世世代代传承交织而成的情感纽带,蕴含着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足以抵御所有的彷徨与迷茫。”班固《白虎通》说村庄:“一家有吉,百家聚之。”村子,便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自你诞生于此,它便如同无形的丝线,将你的灵魂紧紧拴住,让你一生都无法割舍。

  泾阳拥有214个行政村,797个自然村,我已走过近半。早年在故乡时,我去过不少村子;近些年回乡,我又寻访了许多未曾涉足的村落。回到故乡,最让我感慨的,是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些村庄,变得难以辨识,有些干脆直接“农转非”——村民转成了居民户。大姑妈家表姐出嫁的皮刘村,摇身而成为茯茶镇。老夯土墙外,包裹上了新青砖,旧日的涝池填了细石,成了穿街过巷的流动水景,锦鲤在水里游,恍惚是把当年的月光也驮在了背上;旧茶坊的幌子,换成了亮堂的灯箱,老茶人坐在八仙桌前,向游客们讲述着茯茶“堆渥”的奥秘、“发花”的诀窍,还讲县前街骆驼巷里,西域 “骆驼客” 用胡语讨价还价的热闹。曾经冷清的村落,如今成了热闹非凡的旅游景区。三姐曾工作的雪河兽医站,建在武寨府墚上,有敞亮的院子,高大的核桃林,如今土墚被夷为平地,核桃林不复存在,坡下公路两侧已建起商业街,沿街商铺鳞次栉比。汉堤洞,更让我感慨,这里曾是汉代白渠“枝渎出焉”的地方,《水经注》里都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掏渠堆起的土墚,宛如一条巨龙,“龙头”上有庙宇,还有老干皴皱虬枝如铁的苍柏,二月二庙会的戏声、狗撵兔的吆喝声,几里外都听得人心潮彭拜。而如今“龙头”被削平,柏林消失不见,大渠改线,旧渠道成了村中心街道,世事变迁,真应了“陵谷沧桑”四字。

  村落,是农耕文明最为鲜活的载体。它以宗族为根基,蕴藏着数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与民俗风情,这些珍贵的记忆,比文献、考古资料更为真实可感。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城镇化的加速,“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诗意图景,如今只留存于诗人的吟咏之中。

  但这“变”,并非全然是失落。去年深秋,我回老家三渠,路过大寨村。那里是郑国渠故道,而今立起了蓝白相间的厂房——德普赛科精密计量设备产业基地。曾经扛着锄头种庄稼的村民,如今穿着藏青色工装,指尖在德国引进的仪器面板上起落,屏幕上的参数跳动,倒像是把当年侍弄庄稼的细心,都挪到了精密制造里。泾阳最大的村庄社树村,明清两代涌现出闻名遐迩的陕商巨贾,恒昌堂掌门人姚正元与林则徐的一段交往,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美谈:因虎门销烟被革职流放新疆的林则徐,途径陕西时水土不服,身患痢疾,服药无果,后饮用姚家的茯茶得以痊愈。待林则徐后来出任陕甘总督时,特意到泾阳社树村看望姚正元,并为姚家题写对联:“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社树村曾建有高大巍峨的城墙,如今虽大多坍毁,仅剩下很短一段得以保留,但村里人将其当作珍贵的文物,悉心保护着。而与这段城墙一同屹立在蓝天下的,是“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的标牌。社树人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进“五大振兴”,在产业上构建了“果畜菜+农文旅”多元产业体系,种了3000多亩甜柿园,办了奶山羊养殖场,还开了4座木屋民宿、35座关中小院。与时俱进地为“心作良田,善为至宝”的准则和信条填充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张镇的阴郭村,明崇祯年间的石碑还立在村口的碑楼下,碑上的字已然漫漶,旁边的石狮仰面朝天,可转过碑楼,就是崭新的文化广场:篮球场的地面锃亮,健身器材泛着金属的光,彩色文化墙上画着“二十四孝”的图景。广场东侧是村史馆,墙壁上挂着骡马的拥脖、耕地的牛轭,展柜里摆着早先的地契、帐簿,还有当年记工分的本子。老人们带着孙儿来,给他们讲述“二牛抬杠”“麦收三十八场雨”“工分”这些往昔的故事。村南早年泾河水总是泛滥的滩地上,如今建起了热带观赏鱼养殖基地,红龙鱼、金龙鱼已不稀罕,连亚马逊流域“淡水皇后”蓝钻、鸽子红等名贵品系也一应俱全。村里的自乐班唱着秦腔,村口空场上大妈们跳着广场舞,古风与新潮、传统与现代,新旧日子就这样自然而和谐地串连在了一起。

  桥底镇的康大食品产业园,也让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意。产业园搞畜禽深加工,周边500多户农户跟着养奶山羊,用的是现代化温控棚,手机上就能看棚里的温度、湿度,可到了“二月二”,农户们还是会炒豆豆,给产业园的工人送一把。车间里的预制菜,按二十四节气调食材:清明做荠菜团子,加些虾皮进去;秋里包萝卜馅饺子,切好的萝卜要加“十三香”,先在锅里燷一下;冬至做羊肉臊子,要用本地的羯羊肉,炖足三个时辰,肉烂汤浓。厨师长说:“机器能提高效率,可老味道不能改,改了就不是泾阳人的饭了。”

  泾河出山口的泉水群,派上了新用场。清代为避免泾河泥水淤渠,推行“拒泾引泉”灌溉农田,如今这些泉水顺着管道,流进了怡宝OEM纯净水基地,年产50万吨的纯净水贴着“泾阳水源”的标签,送往陕甘宁百姓家中。车间外的河岸,几棵老柳树一如往昔,春天的嫩绿是初生的雀跃,秋日的金黄是沉淀的温柔,四季各有风景。

  我走过的每一个村子,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王浩村出了赴朝英雄蔡兴海,如今村里的年轻人,有的在环通特种设备新材料项目当技工,有的在村里的葡萄园里搞种植,说起蔡兴海在战场上“冷枪冷炮”歼敌的事迹,眼里还闪着光——英雄的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照片,是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劲头。斗口于村是于右任的故乡,相邻的庄头村思恭小学、花马村宗海小学,都是于右任当年创办的,于右任亲笔题写的校牌虽已斑驳,可“敬教劝学”遗训犹在耳边,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恰是对先辈最好的回应。口镇长街村,据乾隆朝陕西巡抚毕沅考据是黄帝铸鼎处,有游客来参观,村人会搬出旧县志,指着上面的记载讲黄帝铸鼎、御龙升天的传说,言谈中充满作为炎黄儿女的自豪。

  《诗经》里写泾水之畔“乃埸乃疆,乃积乃仓”,泾阳作为周秦汉唐的京畿首辅,早就是“天下粮仓”。当年的村落里,社火能闹三天三夜,戏班能唱到月上中天,秦商的驼队从这里出发,把泾阳的茯茶、布匹卖到西域,再把药材、皮货驮回来;如今的泾阳,富足换了新赛道:普利美空天装备项目年产值超8亿,中化蓝天新材料项目若落地年产值将达15亿,工业亩均产值从2023年的180万元/亩涨到2025年的250万元/亩。该变的变了,不该变的,还留着原汁原味:泾阳茯砖茶的金花依旧璀璨,泡在水里能析出琥珀色的汤;饭馆里的水盆羊肉,还是肉烂汤清、肥而不腻,撒上一把香菜,就是最地道的泾阳味;汉子们吼秦腔,依旧高亢激昂、粗犷豪放,能把胸腔里的热血都吼出来。

  故乡人素来温良宽厚,从不排外。山东庄、山西庄、河南窑、湖北车文,这些村名一听就知道是移民村。当年外省人逃难来泾阳,故乡人敞开了门,给他们分地、帮他们盖房,一起开荒,一起种地,日子久了,外乡话变成了泾阳腔,外乡的习俗也融进了本地的日子。这种 “接纳”,是孔孟 “仁者爱人” 的底色,是张载关学 “民胞物与” 的胸怀,它刻在泾阳村落的变迁里,也照亮了今天的路:通用净水项目作为泾阳首个外资项目,把德国的技术带到这里,产品不仅供应西北市场,还通过 “一带一路” 卖到了国外;临空产业园引进了12家企业,本地的、外地的、外资关联的,大家凑在一起搞研发、做生产,就像当年移民村的人们一起开荒那样齐心。故乡人懂:守护传统,不是抱着过去不放,而是把传统里的好东西留住;开拓新路,不是把根丢在身后,而是带着根去闯未来。

  村落,是农耕文明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回望村落,便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这根,不是颓圮的地窑、消失的土墚,也不是装在玻璃柜里仅供参观的老物件,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密码,是生活中藏着的精气神——是林则徐联里的“善”,是于右任校牌上的“恭”,是泾河水里养人的温,是秦腔里吼出的刚。它让泾阳的村落,既能在甜柿园里摘得丰收,也能在精密车间里造出荣光;既能在民宿小院泡一壶老茯茶,也能在临空产业园里链接世界。

  熟悉的村落,早已改变了模样,可在这陌生的景象里,却藏着熟悉的根——是土地的气息,是文化的脉络,是刻在基因里的坚守,也是向未来生长的勇气。把这些记忆好好珍藏,把这份乡愁稳稳留住,把这根深深扎稳,它定会在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更壮的枝芽,开出更艳的花,让泾阳的村落,在岁月的长河里,既不迷失来路,更能奔赴前程。

  2025年10月30日于课石山房

  作者简介

  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书法家,玉文化学者。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品交易所高级顾问,中工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河南镇平玉文化产业发展顾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北海”建设高级顾问,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
  著有《天下第一渠》《苍凉青春》《荒原情链》《秘境》《**》《恩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人•狗•石头》《飞凤家》《笔架山上的丹阳(五卷本)》等作品。编著大型纪实图文集《铁证——日本随军记者镜头里的侵华战争》。文学论著有《论路遥的小说创作》《作家素质论》等。担任电视连续剧《遭遇昨天》《圣水观》《卖砚》编剧,担任大型电视政论片《中华魂》总撰稿。担任多届“中国玉器百花奖”评委,主编多届《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并担任艺术总鉴评。玉文化论著有《翡翠中华》《玉演天华》《中华文化的尊荣徽徵》《法界圣光 大妙殊胜》《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自觉与价值实现》《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出版《课石山房墨存——白描书法作品集》。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展中获奖,在浙江举办个展《白描书法作品展》。
  作品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多次获得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大地文学奖、柳青文学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11-23 05:10 , Processed in 0.1399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