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5703|回复: 0

江子:银质的西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银质的西藏

               江 子

mmexport1758451046302.jpg  
  江子简介:江子,本名曾清生,男,1971年7月生于江西吉水。有两百多万字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天涯》《钟山》等刊物。出版长篇散文《青花帝国》,散文集《回乡记》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等奖项。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作协主席。


  银质的西藏  (节选)

  江子

  1

  西藏是银质的。这是西藏给我的印象,或者说,是我对西藏的一个发现。

  这一发现,我想可能会遭到不少人的反驳。

  什么什么?天高地大的西藏,山雄湖深的西藏,寺庙林立的西藏,怎么可能是银质的——怎么可能是银子一般的轻巧与脆薄?

  珠穆朗玛、南迦巴瓦、冈仁波齐、色拉山、米拉山等著名山峰是雄浑的、高古的、沉默的,充满了父亲一般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力量。雅鲁藏布江江水黏稠、湍急,俨然滚烫的铜汁。羊雍错、纳木错等蓝色湖泊深沉而神秘。**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江孜的白居寺,山南的泽当寺里的佛殿、佛像、塔镶满了黄金,寺庙广场上的转经筒则是铜质的——只有金与铜才适合表达西藏寺庙的庄严与高贵,当然同时也是西藏的庄严与高贵。如此说来,西藏该是金质的或铜质的才对。

  可我依然认为西藏是银质的——

  万物都有两面,如果说金质与铜质是西藏的A面,那银质,就是西藏的B面。A面如果指的是西藏的体格、气度,那B面,则应该是西藏背阴处的诗酒、花鸟,逐草的羊群,舌尖上的爱的言辞,梦境里的山高水长。

  要了解西藏,银是一个实在绕不过去的重要元素。在西藏,寺庙或其他公共场所,轻质的银的确少见,可只要进入西藏的私密空间,银几乎就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存在。

  2

  银在西藏无所不在。

  我看到八廓街有不少银器店,它们或者在卖唐卡的店的左边,或者在卖藏袍、藏帽的藏族服饰店的右边。

  当然它可能不是店里的唯一,但可能是店里的主角——银和松石、玛瑙、珊瑚、天珠等彩色珠宝待在一起,但那些色彩艳丽先声夺人的彩色珠宝根本掩盖不了银的光彩。银在店里发出阴柔的光芒。它们的光,它们来自久远的美学传统的精美纹饰,让人忍不住对着它们久久凝视。

  在八廓街,我最喜欢逛的是一家专卖西藏老物器的店铺。我忘了它的名字。它不高,也不大,光线还很暗。店里出售的东西,有陈旧的皮具、铜器等等。那些银器在柜台玻璃下就像是一个个旧梦。它们是银佛像银壶银手镯银衣饰银手串银钻戒……银器上都雕镂着各种繁复的纹饰。纹饰间有深深的时光之痕——那是谁的往事,未完成的心愿,经过多少人的抚摸和流传?

  店由一个跟银器一样老的老妪守着。我们进去的时候,她正用我所不懂的藏语与她对面的顾客攀谈,用的是极轻的、与店里的幽暗和银器的轻盈十分吻合的语气。她看到我盯着玻璃下的一件镶了红珊瑚的银首饰,就轻轻推开了玻璃,把它放到了柜台上,轻声夸赞它的工艺和年份,好像她深谙银子的品性。或者说,她就来自银的家族。

  日喀则地区康马县少岗乡的朗通庄园,是目前保留的19世纪中叶后藏最为完整的庄园之一。它有500多年的历史,系旧西藏江孜宗政府属下17家贵族之一夏卡瓦家族的祖业地,总占地面积约5738平方米,其中建筑主体占地面积约1338平方米,主楼高6层,共108间房屋。这样一个庄园,完全就是一座藏族文化的博物馆。

  徜徉在庄园之中,我发现了大量的银器。

  男主人住房里的一排大小差不多的壶(可能用于盛牛奶、羊奶或酒),都是铜质的壶身,却在壶嘴、壶腰等位置镶了各种形状和图案的银。用这样的壶盛的奶,会有很长时间的保鲜期才对吧?

  我还在庄园里的一个藏族各地区服饰展厅里,看到标示为**、昌都、日喀则、林芝、山南、那曲、阿里的男女民族服饰样板。它们都佩着银饰。那都是些多漂亮的银器呀!它们有的佩戴在胸前,有的垂挂在腰带上。它们有的呈菱形、方形、圆形、椭圆形、花瓣形、流苏状,它们大多是呈群体陈列,是组合的、派对的方式,也是红珊瑚、绿松石等元素参与了的银质美学世界。它们做工极其精美,层层叠叠,精密繁复,繁花似锦,我的文字,很难穷尽其美,所以此处我决定放弃对它们的描写。

  作为一名内地人,我很难将这些银饰与它们所属的地区一一对应,不晓得其中藏着怎样的民族和地区密码。我只知道,因为银饰的介入,服饰变得更加隽永、久远、深沉和高贵。上面的一件件银饰,可能是祖辈的叮咛,可能是品行的提示,也可能,是平安幸福的护身符。

  在可能是马夫住的房子里,我发现了一个三角形的旧皮具中央镶着一小块银。皮具应是钱包,有着细密的针脚,某些地方已经脱皮。银的中间部分已经镂空。银饰的形状,大约是对自然界某种蝶或者花朵的模拟——当然,银上是雕了花纹的。这块银,一定跟随着主人的马蹄去过不少地方,并且最熟悉主人——马夫的心情,他午夜时分的长吁短叹,他捉襟见肘的家底,他的脾性,隐秘的爱恨,一定知道,前天他在异乡从钱包里掏钱买下的礼物,是送给谁……

  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城区的宗山抗英纪念馆,记录下1904年西**民英勇抗击入侵英军的历史。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600人占领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军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古朵”、刀剑、梭镖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为期八个月的血战。战斗后期,英军派来援军,用大炮狂轰宗山炮台。江孜军民弹尽粮绝,仍用石头拼死抵抗,最后所有勇士宁死不屈跳崖殉国。

  纪念馆的展品与文字详细向游客展示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却停在一杆镶了银的土枪面前久久不肯离去。

  那杆放置在玻璃柜里的已经一百多岁的土枪已经老得不像话了,枪托部位的木头开了裂,枪杆处的木头已经有了风化的迹象。可在扳机上头的木头包了银,银面积不大,只包住了三面,用钉子固定,留下扳机位置没有包银。

  银的纹饰漂亮极了,应该是某种花纹,底本应该是某种银戒指上的图案——那块包在土枪上的银,不正像是土枪戴了个银戒指吗?

  爱好银的民族是热爱美和和平的民族。可是如果家园遭到了侵略,银也会爆发出钢铁的意志,发出钢铁的怒吼——这正是这块土枪上的银告诉我的。

  3

  雪山是银,白云是银,贴着山间的雾是银,湖泊上的白云倒影是银。我可不可以说,西藏的山水,是银子做的山水,西藏的天地,是银铸的天地?

  汽车沿着雅鲁藏布江奔驶。我经常跟银相遇——许是海拔高的原因,我看到云在山腰间匍匐、盘旋,将山环绕、拥抱、亲吻。它们体态轻盈,一丝一缕的,并不浓郁,感觉它们是趁大人不注意跑出家门的孩子,三两相约出走一路玩耍的娃,有着某种天真烂漫的气质。

  这样的景致,在我们内地南方,难得一见。南方的云,在山里要么是一团一团一窝一窝的。我想,是不是西藏的山太高了,挤占了云的地盘,一些低处的云,调皮一点的云,早就习惯了在山中奔走,与山共处?

  因为它们,原本草木稀疏的板着脸的山,山体狰狞的山,顿时就活泛了,柔情万千了,有人情味儿了。

  它们多像哈达,围在了山的颈项。或者是一些碎银,一些气化了的银子。

  云是气化了的银,银是凝固了的云,我这么说,有没有问题?

  在羊雍错,我看到了液态的银,和液态的玉——那湖面白云、蓝天和湖岸的倒影,仿佛是液态的老银、绿松石和翡翠组成的斑斓世界。

  它们在湖面上簇拥、碰撞、融合、离散,相聚又告别,和解又生变。湖面暗香浮动,波光摇曳,细听如有梵音传出,圣境不过如此。

  我们清早6点从日喀则市出发,经过五个小时的奔波来到了珠峰大本营。正赶上下雨,大本营冷雨飘摇,珠峰方向大雾弥漫,我们没能看到珠峰的真容,但我分明感到浓雾之中,有一团透着金属气的白色冷光,喷薄而出,仿佛被围困的豹子,随时准备冲破雾的围剿,发出舍我其谁的吼叫。

  几日之后我得以从朋友在晴朗的珠峰大本营现场发给我的照片中看到珠峰的真容。两座荒凉的颜色黧黑的山峰中间,珠峰浑身银光闪闪,积雪覆盖的山顶,让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件祖传的巨型银器,一团云气就像围巾或者哈达一样环绕在它的颈部。

  珠峰山尖如矛,棱角分明,可一点也不凶猛,而是如慈祥的王者,或者是得道的僧侣那样,在天地间盘腿而坐,口中念着**。

  这就是8848.86米海拔的世界最高山峰吗?怎么并不觉得有多高?我问朋友。朋友说,你可不想想,珠峰大本营已经在5000多米海拔的高度上。

  卡罗拉冰川离我们真近呀,仿佛触手可及。冰川之上,那么厚的积雪,仿佛是银浇注而成。那么大体量的银,在高空熔化,被谁泼洒?滚烫的银在山体上奔跑,向着高处攀爬,向着低处滚动。它们不要命地跑动,而天地间的冷要让它们迅速凝结。终于它们停下了脚步。满山就到处是银在山体上跑动的动态之感——有几条曲曲弯弯的银带子,可以想见那是银顺着山槽奔跑时被山形塑的。

  真是奢侈呀,这么巨大的银的光,银的色,银的工程,银的建筑。

  我在卡罗拉冰川下徜徉,向山下的牦牛致意。不少人走上前来,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饰品,向我兜售——要么是各种色彩的石头,要么是各种小银饰。我盯着他们手上的银饰,一时怀疑:他们是不是直接从冰川上取下积雪炼造的。

  西藏远天远地的,天色将晚,我们还在路上奔驰。举目向天,月亮已经斜挂天边。我一时恍惚:那月亮也像是一件世袭的银器,上面斑斑驳驳,雕饰了古老的花纹,到处是久远的时间印痕。

  (原载《芳草》2024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9-22 19:07 , Processed in 0.13703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