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李存修:见证淮河

发布者: 赵日超 | 发布时间: 2024-6-9 09:36| 查看数: 74120|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见证淮河
  李存修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这里说的是淮河两岸鼎盛时期的繁华胜景。

  “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

  ——这是明清时期淮安浆声灯影里的盛世生活。

  可是,大约十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目前,我认为世界上有两条河很可怕,一条是南美洲亚马孙河上的一条支流内格罗河的一条小支流——魔鬼河。我在河边旅行时,曾亲眼见到一只水鸟从离水面两米高的上空飞过,被从水中突然跃起的一只巴掌大的食人鱼咬住了脖颈,并一起跌入水中,随即水面上就浮起了一根根鸟的羽毛。另一条就是淮河。据一家媒体报道,当一群鸟儿像往年那样飞过时,因受不了河水强烈的异味与毒气,飞至河中心,就纷纷跌落水中,魂销玉陨。”

  虽说都是鸟儿命丧河中,但第一种情形说明了魔鬼河保留了清澈无污的自然生态,食人鱼才能有那种超强的杀伤能力,捕捉到空中的飞鸟;而淮河上的鸟儿是被熏昏自己跌落水中的,这是环境恶化、生态被破坏的标志,它威胁到的不仅是鸟儿的生存,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两岸几千万人的健康与生命,改变了淮河两岸的生态平衡,是国家的一种悲哀。

  人类的生命与山水生态息息相关。当年,我就是背负着这份淮河被过度污染的沉重,循着历史的脉络,一次次去寻找这条大河过去的岁月与表现。

  自有史以来,古人就有了“四渎五岳”的记载。“五岳”已被国人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孰为“四渎”。“四渎”指的是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济水是一条消失了的大河,发源于河南,曾与黄河并流,最后注入渤海。它曾演绎过中原大地上的辉煌,后来不幸被黄河吞没,只留下了一溪细流,成了黄河水患的历史纪实。而离济水不远的淮河,也曾多次经受黄河的侵袭冲击,也曾有被冲决的时候,但是淮河没有被吞并和消亡,而是在漫漫水患之中拯救了自己,保护了自己,千年万年流淌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成为中国第五大河,而运输则占全国内河航运的第四位。就从这点说,淮河也是一条富有个性的而又韧性十足的伟大河流!

  我喜欢生态自然,作为一种巧合,“淮河”这个名字就是从恬静的大自然中诞生的。相传,三千年前的一片夜空下,一轮荒蛮的月亮,把淡淡的月色轻柔地洒在大地上。月下,一条河在芦苇和野草中静静地流淌。一种叫“淮”的短尾鸟,一群群栖息在水边。万籁俱寂。远处山中黑压压的大森林里,偶尔传来野兽的叫声。山、水、鸟、兽进入了一种自然状态下的静寂与平衡。这条从上古奔流不息的河流因生存着许许多多名字叫“淮”的鸟,所以居住在水两边的人就称它为“淮水”。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文化的传承。淮河,居黄河与长江之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处融而不阻的中间地带。南方人认为,其乃北方;北方人觉得,它又似南方。“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一条淮河,分出南北,也孕育了独具风格的淮河文化。

  国人都知道国内最长的河流是长江,更明白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但长江再长,黄河再古,可是能将中国分为南方和北方的并不是长江与黄河,而是只有一千千米长的淮河和西部的秦岭。具体地说,这条分界线在甘肃、陕西和河南境内基本上是沿秦岭、伏牛山一带,呈东西走向。而进入安徽后,大致沿淮河干流,到江苏的淮北灌溉总渠入海。不能只从外部现象看淮河一线,其实她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可谓“淮河两岸天地异,一水南北隔春秋”,这就是淮河!

  无论京杭还是隋唐,南自扬州,北到宿迁,西至蚌埠及以西的怀远,我走遍这片地区的州、县及一些乡镇,也就是涵盖了淮河的中游和下游,新旧两条运河和淮河还有黄河故道是交织、结合、相伴在一起的,在苏中、苏北和淮西、淮北到处都是它们的影子。在这里,河渠纵横、水道密布,历史上曾是上苍的恩惠,又是自然的灾害,让人一言难尽。

  去年六月及九月,我先后两次专程赴洪泽湖,今年四月又第三次去了洪泽,围绕着大湖完整地走了一个圆,而有的路段属二次返工。我亲眼目睹了淮河水是怎样从淮西淮北注入了洪泽湖,又是怎样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方向的三河闸、高良涧闸和二道河闸流入了长江和黄海。关于这点,我曾在《洪泽湖的风格》中已有说明。

  当我几次站在洪泽湖畔的高堤上时,看着那茫茫无边的一湖碧水,这该让人说什么好呢?这从河南和安徽流入大湖的水啊,由于自身的“反叛”或黄河的“胁迫”,她也曾一次又一次伤透了一个民族的心。远古之事此处不说,单说朱元璋给他父母重新立碑时口述的那篇文字,读了就让人感到心酸,因为他的家就在淮河岸边,“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表达淮西淮北自然灾害的说法与民谣一直流传在历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竟然在十几年前,淮河里的水能够臭昏了从河面飞过的水鸟,这或许给中国的河流创造了一项先例。

  这并非我的本意,为了中国的大运河,我同时走进了淮河的怀抱,从下游到中游以至上游。

  今天,我到了淮河中游、位于淮北的大城市蚌埠。

  我不是来体验城市生活的,而是在城市里的大街小巷马路广场标语路牌寻找城市与运河和淮河的“亲密关系”,看人们对待他们的母亲河的心态。这些淮河的子孙们,曾为他们的母亲河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善事,但从一条马路的名称,我还是看出了有人存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因为有条靠河的马路被称为“治淮路”。问题就出在这个名称上。

  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这八个大字被刻在了城外淮河大堤顶端的高壁上。当年主席为什么不提“一定要把淮河治好”呢?一字之别,就是根本的区别。但那位“治淮路”之名的构思者,未能真正理解领袖“修好”的深刻含义,将“修”与“治”混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根本的理念上的偏差。“治”意味着“整治”和“征服”,而“修”包含的是“修理”和“爱护”。家乡只有一条河。人类什么时候将家乡的那条河真正当成了母亲河的时候,那人与河流就相安无事、和谐稳定了。人类要是一味地去征服大自然,征服河流湖海,最后被征服的只能是自己。

  当年李冰父子在川西成功地修造了都江堰,他用的是“深掏滩,低做堰”“逢正抽心,遇弯裁角”的原理,所以成了和中国大运河一样的活着的文物古迹,至今仍在为中华民族造福。

  我至今不会忘记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丹增曾亲口对我讲的话:“谁要是以征服的心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那他永远不会成功;迎接他的只有失败。”对待自己家门前的母亲河,我们还要学习丹增的理念和心态。

  蚌埠是一座淮北重镇,我在这座城市里停留期间,曾三次翻越城外的运河大堤到了水边,一次是在灯影摇曳的晚上,两次是在朝霞初现的早晨。晚饭后,市民们络绎不绝地走上有三十几级台阶和四十几米宽的运河大堤,除了少数散步者外,大多数是在跟着轻缓的健身舞曲,展示着优美舒展的舞姿。顺着大堤,舞蹈的群落一个连着一个。当时我确有这样一个念头:生活在运河边的人是幸福的!我要是能在这里生活几年,和他们舞在一起,那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方式!当年朱皇帝所讲的淮西人的苦难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有两个早上,我翻越大堤,穿过树林草丛,踏着高低崎岖的湿地,滨水而行。停泊在岸边囤船上一家一户的炊烟,消散在碧幽幽的河面上;早早驶离码头的几艘散装单机船,开始了驶向洪泽湖或长江沿岸或江南各省的长距离航行。船行留下的波纹滚到岸边,使近岸的水草跟着摇动起来,一群鱼儿滋溜从草丛游了出来。随着鱼儿的游踪我细观了一下河水,澄碧无尘,清澈见底,水草游鱼历历在目,这就是今天我见到的蚌埠城外的淮河!

  第二天早上,我又到了河边,获得了另一次满足。在河水与大堤之间小路旁的草地上,有处简陋的用竹木及旧篷布搭成的棚子,只有一小门。我低头向里窥瞧,不料里边有位老者邀我入内一坐。凭着一颗好奇心,我便应声而入。里面只有一张床,四面挂满了许多条游泳裤之类的衣物,另有一台炉灶和几个碗碟,看来这里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厨炊。

  我们热烈地攀谈了近一个小时。

  这位十分健谈壮实的老人是位离休干部,叫王惠民,已83岁。我问是不是我们山东那个惠民市的“惠民”。他连声说:“是,是,就是那两个字。”

  惠民老人告诉了我他本人与这条淮河许许多多的故事。

  他生在河边,长在河边,工作在河边,如今八十多岁了还经常睡在河边。他自小就喜欢在淮河里游泳,河面水宽常常达3里,他习惯游过去再游回来,多少年如一日。可是有那么十多年,水浑了,臭了,再也没有人下河游泳了。他感到了难过和苦闷,可水从上面流下来就是臭的,蚌埠市的人也没办法。近些年来,河水又清了,纯了,鱼儿们又游回来了。于是,王惠民老人不仅自己重又回到淮河游泳,而且他还亲自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冬泳队,名副其实,不仅夏天游,冬天也游。我问他现在自己还游不游,他说夏天照样游过对岸,只是三九严冬,在水里的时间比不上年轻人坚持得长了。

  惠民老,您让人佩服、吃惊、感动,您与您身边的淮河都是传奇的典范!

  见证淮河的不是我,而是这位坐在我旁边的王惠民老人!

  21世纪什么最宝贵?生态。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未来真正的奢侈品应该是清洁水、空气、食物,以及大自然的原生态美景。王惠民老人已经比我们提前开始享受了。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7-27 14:37 , Processed in 0.0577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