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7175|回复: 0

丁一:读清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3 14:5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清明
丁 一

  清明节,忆先父母。不免想起读过的古代一些祭文悼诗。

  我国历史上有三大祭文:一、中唐韩昌黎的《祭十二郎文》,二、北宋六一居士的《泷冈阡表》,三、前**山居士的《祭妹文》。对袁枚的这篇叙事祭忆,更令我读得伤心落泪。开头起句即让人唏嘘不已:“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北宋子由写《墨竹赋》赠太常博士、墨竹画家石室先生,说大方之家文同画竹得心应手、深厚精湛,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他的兄长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悼文中写道:“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东坡居士的悼亡妻词《江城子》,更是凄凉,一读三哭矣。

  汉末文学家曹孟德有《蒿里行》《薤露行》(蒿和薤都是草本植物,薤露指薤上的露水,《诗经》里就有记载),曹操的这两首诗标题,均系古代丧歌名。东晋末五柳先生陶潜晚年的组诗《拟挽歌辞三首》,其中之三的最后几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译成白话即为:亲戚们或许还在悲哀,但送葬的友人已在一旁谈笑风生了。人死了还有何话可讲,惟有寄托此身在这山冈中。

  让我读得更伤感的,还是晚唐的樊川居士杜十三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那首小学语文课上就读过的中唐湖州武康人氏东野先生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虽并不是悼亡诗,孟郊写游子吟时正在溧阳任小官,其母不在身边。孟郊平时生活不擅自理,托人把母亲接到溧阳照顾他。清明时节追忆父母亲,余以此诗寄情于思。

  近现代许多作家,写悼亡题材的作品也很多,诸如秋瑾的《清明怀友》、林觉民的《与妻书》、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梁实秋的《槐园梦忆》、冯亦代的《悼安娜》、孙犁的《悼亡妻》等,都是催人泪下好作品。白话文的表达有着巨大魅力,不仅不比古文逊色,甚至更易于接受。如果四大名著以及很多明清以来的古典小说,不是用白话文来书写,大概不会有现在的阅读效果。白话文是当代人情感交流普遍合用的语言工具,没有文字逻辑上的障碍。

  书写故去之人经典的悼文与古诗词,留存千年而不朽,皆因人性也。文字因缘,笔墨磨人,竟然如此不可思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思考生命,思考死亡,他写道:“所有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这便是宿命。清明时分,读古今一些悼文,使我更懂得家国情怀乃至世界漫长的文学链中,骨肉亲情永远为大。杏雨春愁淅淅沥,似云梨花思如丝。严父慈母今相逢,悲泪遍洒青山冢。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30 05:39 , Processed in 0.0414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