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53762|回复: 0

周习:中国农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9 13: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export1711688695010.png
       中国农民
        周习


  辽东平原的瓦房店和山东昌潍平原的三元朱,本来隔着中国最大的内海渤海,相距三万八千里,互不相干,不料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却因为一公斤带刺的鲜黄瓜结了缘。

  三元朱坐落在山东菜乡的最南部,而菜乡又在山东的中北部,北纬37度线从此穿过,充足的光照,温暖的季风,携着雨水,滋润大地,生长万物。

  黄河入海口南端,那里有一条与黄河平行的河,叫小清河,也流入渤海,自古至今一直特立独行。历史上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夺淮入海,夺济入海,也试图淹没挤兑小清河,但是终究在人类治理之下,这些年来和小清河平行流淌。小清河的水是泉城济南的泉水汇聚而成,出大明湖一路向东,奔流入海。一部分泉水也是黄河水钻入山谷又流出来的,从根子上来说也是黄河水,黄河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

  小清河在入海口接纳了一条从南面流过来的小河,叫弥河。弥河入海的地方高出水面不足一米,它将菜乡这块土地贯穿南北,就如庄稼地里的沟渠,数千年来灌溉着两岸的土地,灌溉着土地上生长的粮食和蔬菜。若逆河水南去,越走越高,就到了菜乡最高处海拔49.5米的三元朱。要到三元朱,还要经过三个对菜乡来说最奇特的地方。

  在冬季农闲的时候,恰是勤劳的菜乡农民最忙碌的时候。

  听到王仁义的声音,王为民心头一热,和蔬菜相关的事涌上心头。菜乡真正成为世界闻名的蔬菜之乡还得从1988年腊月二十八说起。

  韩大山那时候三十八岁,正是一个男人要强的时候,他起早贪黑在大棚里摘黄瓜,每日汗流浃背。渤海南岸的三元朱村却下了一场大雪,天空中噼噼啪啪传来零星的鞭炮声音,狗儿在三元朱村的街道上撒着欢,摇着尾巴,这嗅嗅,那蹭蹭。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换上了新对联,大大小小的门楼,被红对联、过门笺的鲜艳遮蔽起来,看起来都是新的。村东南头第一户人家是红砖门楼,窄窄的过道,直通四间北屋,北屋出厦,墙裙是黄绿相间的瓷砖,半米高的花墙上养着一盆盆橘子树、大头兰,门子和窗子上都镶嵌着玻璃。这算是比较好的房子了,这里很多户房子是土坯的,缮着麦草。有的是栅栏,连个院墙也没有。院子里种着一棵大石榴树,石榴树下站着一个比韩大山大十岁的男人,个头一米八,典型的山东大汉,一头黑发刚刚理过,人显得十分精神,他叫王仁义,是这个村的支书。他整理了一下院子里的卫生准备过年,平日里一切事都让妻子干了,自己天天为村里的事不着家。这时候闯进来一个年轻人,是堂弟王鑫。

  “哎!稀客来了!”王仁义喊道,要知道他这个堂弟人品好,诚实可靠,脑子又灵活,常年在外面贩菜挣大钱,据他估计,堂弟手中的钱可能在全村是数一数二的。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堂弟王鑫,是他家族里第一个到新建的九巷蔬菜批发市场专做蔬菜批发的人。他跑到50公里外的临淄,把刚刚成熟的西红柿卖到大连,又把吸收日月精华蓄满元气的独根红韭菜卖到东北佳木斯,0.3元批发的韭菜能卖到3元。王鑫长着和二哥一样的国字脸,宽肩膀。贩菜是菜乡有了菜市场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干这一行的被称为能人,过去叫投机倒把,是被禁止的,可是现在菜农最喜欢他们。也只有村里的能人才干得了这行,这种人常年在外,见多识广,到年根了才回家。一进院子,嘴里喊着:“二哥,我常年在外跑,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孝敬您,给您捎了二斤黄瓜尝尝鲜,在冬天,这黄瓜的价格,可比肉贵。”

  王仁义招呼堂弟进屋来,接过王鑫手中的黄瓜,眼睛一亮,他仔细端详着,黄瓜很鲜嫩,头顶上的黄花还在盛开的样子,墨绿色的黄瓜浑身的毛刺很清晰,好像刚刚摘下来。他很吃惊问道:“这季节还有黄瓜?哪来的?”王鑫说:“大连瓦房店,别看那么冷,大棚里种出来的,还不烧煤。”

  王仁义吃惊了。他说:“兄弟呀!我看你啥也别干了,赶快去看看,打听好,我们去学学。”

  王鑫说:“那个人叫韩大山,他当过兵,我们都是战友。他的大棚全种的黄瓜,人家的黄瓜蔓子这么粗!”王鑫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组成了一个圆圈,吸引着王仁义的目光。“那么粗的蔓子,咱没见过,不知人家怎么种的?”王仁义说。王鑫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说:“产量真高!一茬子就摘1000多斤,我们去收购,开始还8块钱,年底了卖到10元一斤。猪肉才2块钱,是不是二哥?都比猪肉贵了吧?”王仁义感叹道:“那可是,和金子一样值钱啊!”王鑫的眼中发出很是自豪的光,他看着二哥说。

  王仁义感叹道:“那可是,和金子一样值钱啊!”几年来,王仁义天天想着怎么让土地长出金子。一根小黄瓜就卖几块钱,这不是金子是什么?

  同样是土地,让村里的地里也长出金子该有多好啊!王仁义招招手,正在读中专的二女儿爱芹笑着过来,他说:“把你的中国地图拿来我看看。”扎着两条长辫子的二女儿急忙给他找。王仁义找到东北三省的地图,一眼就看到了瓦房店。它和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辽宁的一个普通山村,在渤海的北岸,距离大连一百多公里,王仁义当年去东北林场的时候从大连路过,他觉得不陌生。人们最早叫东北为关东,闯关东,那是为了活命。王仁义17岁那年去东北林区,是为了当工人,吃上公家饭。他琢磨琢磨瓦房店所在的位置,他要去找一个叫韩大山的人。

mmexport1711688697513.jpg

  按说东北三省在这个季节最不适宜去,为啥?冷呗,听说,东北人一到冬天就学生不上学,农民不干活,闷在屋里打牌,吃乱炖。一出门尿成棍,能冻掉耳朵。可是能在这么冷的冬天,不用烧炉子就种出了鲜黄瓜,这个叫韩大山的有什么秘诀?打开这个秘诀的密码是什么?这个必须去看看。王仁义很和蔼地看着二女儿爱芹,却恍惚间看到了大女儿美芹在恼怒地看着他,他摇摇头,清醒一下,一时分不出给他拿地图的是大女儿还是二女儿。这两个女儿相隔两岁,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是令他心疼的大女儿美芹,在十六岁的时候永远地走了。

  说起缘由,更令人心痛。美芹生在农村,十六岁回村后,就想跳出农门。机会来了,上边下来了一个招工名额,刚初中毕业的美芹,满怀信心地认为,父亲是支书,这个名额一定是自己的。事实上,这个名额就是给她的,为了照顾支书,因为当支书是义务工作,一分钱的报酬也没有,全凭责任心。可是,父亲把名额让给了别人家的孩子,她气不过,骑上自行车去县城里找三叔,看看能不能把名额给自己。那时候她三叔是县委书记,谁知道三叔和父亲一样,先人后己,根本不答应她的要求。美芹失望地回到家里,被奶奶和妈妈说不懂事,给三叔添乱。因为在奶奶和妈妈的心中,人不能因为当官就搞特殊占便宜。美芹跑到自己的屋子,捂着脸哭起来。她想,没有一个人替自己做主,全是指责,心里很失望,也感到很丢人。三元朱村在外人口中就是“要饭村”,自己生在这么一个穷村子有啥出息?透过窗子,她看到南墙根,有几瓶农药藏在一堆烂草边。她走出来看看金黄的太阳,秋日里,院子里静悄悄地,趴在南墙根下的黑狗打了一个呵欠,又提醒了她。她穿着一件白底碎花的短袖,一条蓝色的裤子,脚上穿着母亲梁佛手做的布鞋,跑出来,蹲下身子,拿起农药瓶,用手摇晃着。觉得一瓶里面的分量还可以,就扬起脖子,屏住呼吸,一口气喝了半瓶,连连咳嗽,眼泪都出来了。她觉得肚子开始难受,跑回自己的屋子,砰地关上了门。傍晚,家里人回来了,美芹却冰冷地躺在床上,永远地走了。

  王仁义急急地从外面回来,号啕大哭起来:“你这个傻闺女啊!在家干活不好吗?你这是干啥呀!”可是女儿再也不能回答他。他的心在滴血,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反复在想,农村就这么不好吗?这么留不住孩子们吗?我要让村民的日子过好,在农村也一样好,一样有好饭吃,一样有钱花,一样住楼房。

  在王仁义的心中,瓦房店就是西天取经的唐僧心中的佛国。他一天也不能等待,他要去瓦房店看看。他似乎觉得,锅里的水煮开了,要找米下锅,米就在瓦房店。他要去那儿找种菜的密码,一旦这个绿色密码找到,村里就会富起来。

  王仁义心中有了这种念头,再也无法消除。晚上躺下来,他盼着天明,鸡打鸣的时候,王仁义凑到窗户上往外看,天空微微发亮,他蹑手蹑脚地回到炕上,他耳边响着堂弟王鑫说的话:“这是从沈阳一家超市里买来的,是辽宁瓦房店韩大山种的。”晚上,王仁义就睡不着了,他就想着这些话。妻子梁佛手说:“你这么早起来干啥?”王仁义说:“早啥?哪天不是这么早?”妻子说:“你真犟,这不是又早了半个小时,大冬天的没有什么非干不可的事。”王仁义说:“有那两只鲜黄瓜,我实在睡不着了,我得让王书记知道这件事。”妻子说:“好,我给你去下面条,你吃了快去。”王仁义说:“吃不下,我得早去,一上班,他处理事情,处理完,他会出去到各地调研,很难找到他,我还是上班前赶到他的办公室。”于是,妻子不再说什么。王仁义从东屋里推出自行车来,这是一辆大金鹿,车把上缠着花花绿绿的皮子。

  王仁义把昨天晚上堂弟王鑫送来的小黄瓜,拿出三根来,对媳妇说:“这新鲜的黄瓜,大冬天谁见过?王鑫有孝心,你拿起来,给俺娘看看,给她吃。”然后他用报纸包着剩下的那几根黄瓜,小心地装在他随身携带的人造革手提包内。说:“我要去找王书记,他也没见过,和他商量商量,想个法,咱们能种就好了。”于是王仁义推着大金鹿自行车出门来,他跨上车子,迎着刺骨的北风,沿着一条土路向县城方向去。约一个小时后,王仁义来到县城渤海路20号的县委大院。

  王仁义外面套着一件短棉大衣,自行车骑得飞快,他感到全身热乎乎的,推着自行车进了大院。太阳刚刚露头,天空很寒冷,树条枝枝丫丫的,也很好看。县委大院静悄悄的,前天的雪落在树枝上,背阴处还没融化。大院里只有一栋三层小楼,满院子的梧桐树,他径直上了二楼,走廊里没有人影。快到王为民的办公室时,张秘书跑了过来,知道是来找王为民的,朝他点点头,领着他进去。

  王仁义轻轻地推开门,看到王为民正在捧着他的“天天读”。他这个“天天读”,是九巷菜市场管理中心每天给他送来的蔬菜价格表,上面列着上市蔬菜的数量、品种、价格、交易量。表上的加号多了,表示交易量大,群众多、利益多,群众高兴,他也高兴。相反,减号多了,证明交易量少,群众会不高兴,他也会寝食难安,一定去找原因。王为民中等个头,四十多岁,一头乌黑的短发,显得干练。他穿一身蓝色的中山装,朴素,自然。他看到王仁义进来,忙站起来,握手,客气地让座。问:“仁义呀!都腊月二十九了,不在家里忙年,还跑什么?我本来要去菜市场调研,可文件没看完,心里总觉得有事,心神不宁的,就把会议推到明天上午了,这不,还真等着你了!”说完笑了两声。

  王仁义迫不及待地从黑皮包里掏出几根黄瓜放在王为民的手里,说:“王书记,您看这是什么?”王为民接过来,仔细端详着,一副吃惊的样子。“仁义,大冬天的,哪来的这么新鲜的黄瓜?顶端还带着花,这是不是冷库里保存的?”

  王仁义说:“东北那边种出来的,据说不生炉子,就长出了黄瓜。”王仁义感到王为民的目光里发亮,像见到宝贝,他说:“这不是黄瓜,这是黄金呀!东北能种,我们也能种。”

  自从当上县委书记后,他包的村子就是王仁义所在的三元朱村。这是一个惯例,县委书记和常委们每年都要分工包一个村子。王为民包三元朱,天天琢磨找到一条什么路子就能让村民富起来。

  二

  王仁义将这些话记在了心里,他按照县委的嘱咐,没白没黑地去寻找三元朱村致富门路。三元朱村在菜乡的最南部,村子东南西方向有三个埠子岭,地势很高,有530多亩,占了村土地的一半,土质很差,浇不上水,种菜菜不长,种粮粮不收。他找到农业大学的李教授,请他来讲课。李教授戴着眼镜、背着手,岭上岭下转了两天,最后下结论说你们岭上的土质比青州山上的好,种庄稼不行,可以种果树。在李教授的指点下,他们就种了果树,看上去是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果园挂果多,效益好,人均收入由原来的400元达到了1200元,成了小有名气的富裕村。王为民包靠三元村,两个人接触多起来。每次出去考察,把他带上。这年春天,王为民带人到胶东考察学习乡村企业,把王仁义也叫上。回来后,王仁义照着做,他搞了村办企业,费了很大的劲,搞了个面粉厂,觉得还可以,又上了面条加工厂、罐头厂。到了年底算账,虽然挣了十几万块钱,但富不了各家各户,所以他觉得,搞村办企业不是最佳选择。

  王仁义去王为民办公室,向他汇报以后,王为民说:“还是在种菜上做文章吧。”

  一天,王为民从北京开会回来,他告诉王仁义,在北京他到了一个叫四季青的农场,那里面的大棚蔬菜,很气派,让王仁义去看看。王仁义买上去北京的车票,专门去四季青农场参观,他看到大棚的主体用钢管和玻璃钢构建,里面还通有暖气。问起造价,对方工作人员说,一平方米需要1000多元左右。王仁义认为造价太高,农民一定种不起。但是王为民记得王仁义从四季青农场师傅那里知道搞温室大棚关键是保温和光照问题,所以他就琢磨着土大棚能不能把后墙增厚。这一次,就提高室温的问题,王为民和王仁义有了大段的谈话。王仁义将茶杯放在桌子上说:“要保温就必须烧煤生炉子。”王为民说:“仁义你说,这么一个棚,一冬得烧多少煤?”“一冬加早春,少说也有五六吨吧!”王为民说:“就照五吨,全县有8万个低温棚,都生火,是个什么数?”王仁义说:“这好算,不就是40万吨煤吗?”王为民说:“能堆一座山了,消耗这么多煤,成本太高,又污染环境,划不来!”王仁义说:“确实是这样。”两个人沉默起来,王为民忽然抬起头对王仁义说:“想个办法,不烧煤还保温那就好了。”王仁义回家后、反复琢磨这句话。他就琢磨怎么种菜不烧煤还长得好。他向书本要。他找来有关的书籍读,他的桌子上、床头上都放着关于蔬菜种植、保护土壤、有机栽培方面的书籍。白天干活,晚上看书。有一次晚上,老婆从睡梦中醒来已经凌晨一点了,灯还亮着,看到王仁义还在读书。老婆一生气,把灯给拉灭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梦里也在种菜。

  三

  其实,王鑫早就有了让韩大山来菜乡种菜的打算。循着瓦房店黄瓜的气息,王鑫下了火车,坐上汽车到县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出了汽车站,他雇了一辆三轮车,颠簸着来到瓦房店陶村。渤海就如一个大写的C,也有人说像一个葫芦,它和南海、东海、黄海不同,它几乎是封闭的,是中国唯一的内陆海,沿海只有三个省,沿岸著名的城市有青岛、天津、唐山、秦皇岛、大连。瓦房店陶村坐落在一处平地里,一百户人家,三百口子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出门就是麦地,没有几条像样的路,都是土路,也叫生产路。村南边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
mmexport1711688699886.jpg

  韩大山家的邻居认得王鑫,知道他是来收黄瓜的,赶紧去大棚里找正在干活的韩大山。韩大山匆忙往家赶,他很高兴,心想刚过了年,就有买卖了,好兆头。王鑫看到好几个人往这边走,其中一个瘦瘦的、中等个头的男人朝着他们走过来,他戴一顶蓝色鸭舌帽,很惹眼,上衣是军绿色中山装,下身穿着一条蓝色的裤子。身后跟着一个大眼睛、短头发的女人,和男人的年龄不相上下,大约三十多岁的模样,也是中等个头,看起来长得很洋气。王鑫认出这是韩大山夫妻,他们两个很豪爽,一个劲儿地将他让进屋里取暖。这是一个普通的院落,四间大北屋,一处东屋,大院子,新门楼,门口停着一辆崭新的蓝色轿车。王鑫说:“韩大哥,还请多多关照啊!”韩大山看到王鑫在里面,压根就没往别处想,说:“您甭客气,我祖上也是山东人,说不定还是老乡呢,咱们又是战友。”王鑫笑起来,觉得一下子拉近了距离。韩大山转向王鑫说:“我刚从大棚里回来,黄瓜鲜着呢!年前摘了头茬,这第二茬又下来了,说吧,你要多少?怎么装车?”

  王鑫先想看看韩大山是怎么种黄瓜的,于是就跟着韩大山一块来摘黄瓜。他们来到一处山坡前,一座大棚足足有五间大北屋那么大。王鑫注意到这个大棚在一座山的南面,北面的墙体有一米多厚,侧面一个小门,半米高,得蹲下身子爬进去。进去后,王鑫觉得身上立刻暖和起来,大棚内碧绿的叶子层层叠叠,滴着水珠,碧绿的叶子下面,露出一个个顶着黄花的头,有的露出半截身子,全都水灵灵地带着毛刺。一行一行的黄瓜秧子高过人头,齐着腰的叶子最浓厚,半遮半掩;眼睛平视处叶子嫩黄,须儿卷曲着,使劲往杆子高处爬,一朵朵黄花开在枝头,看得出那是将要坐果的。王鑫感觉到黄瓜蔓子这么粗,从来没有见过。他蹲下身子看了一会蔓子,自言自语道:“蔓子这么粗?”直率豪爽的韩大山说:“嫁接的。”韩大山说:“走吧!再看也是这个样子。”他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里。

  四

  王鑫又到大连瓦房店陶村敲开了韩大山家的门。

  这一次是他的媳妇周慈姑开的门,热情地将他迎到炕上坐着。王鑫愿意批发韩大山家大棚里的黄瓜,是因为韩大山种的黄瓜刺密、颜色深绿,卖相好,在市场上受欢迎。韩大山说:“我使的底肥足,我们到离着县城4里路的县城,起早贪黑去拉粪。”

  周慈姑听到韩大山说到这件事,她插话说:“可不是,不能嫌脏呀!我将水桶的粪往车上大铁桶里倒,手里一晃,粪溅到衣服上,刺鼻的味道,让我好几天吃不下饭呢!”

  王鑫说:“那是沤肥吧?我小的时候,生产队队长就带着社员天天沤肥。”

  周慈姑说:“这就是有机肥,种出来的黄瓜好看,味道也好吃。看着了吗,我们在棚后面挖了一个大坑,将各种肥料倒进去,放上杂草、玉米秆之类的植物,和泥将这些粪和草沤肥。

  凑上去,闻闻,一点臭味也没有了,可能就发酵好了。8月份施到地里,今年要撒上一扎厚的肥。”

  王鑫来瓦房店收黄瓜,韩大山对自己的战友,呵护有加,把自己的手扶三轮车也用上,一次性收到1000多斤黄瓜。王鑫一次能挣1000多元,这可了不得。县委书记的工资才107元,一年也就是1000多元,王鑫这位头脑灵活的农民,收入很可观,在村里成了最有钱的人。

  韩大山帮着王鑫上货,有些人给黄瓜箱子里放石头,有的压秤,韩大山很担心这么远的路,王鑫收黄瓜的时候被坑,时时地护着他。王鑫这一次开门见山地说:“我们那里的地好,我家里也有块地,你去建棚,建好几个,我给你干活,你也可以雇人干活,我们那里有劳务市场,找人干活很容易。况且我们还有一个九巷蔬菜批发市场,你种多少菜,我就能卖多少,你不是能挣更多的钱吗?”韩大山忽然瞪大了眼睛,站了起来,借倒水的机会,调整了自己的思路,说王鑫你说得对。

  韩大山似乎答应了王鑫的要求,不像村里那户,听了王鑫的建议,直摇头,不想离开自己的家。晚上,韩大山临休息前,特意对王鑫说:“这是个好办法,让我想想。”

  王鑫心情不错,三个来贩黄瓜的大男人挤在一张床上,盖着一条棉被就睡,睡得可踏实了。他似乎觉得心里有了盼头,心中升起了太阳。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虽然辽宁还是春寒料峭,一片萧条。但是他们随着韩大山进入大棚后,满眼的绿色洗去了心头的烦恼。这一天,韩大山话也特别多,先讲他是怎么建大棚的,先找一个山的南面,背风,然后把土地平整,让山成为大棚的一面墙。用土把它们严丝合缝地垒起来,前面和顶上盖上薄膜,最好是无滴膜,就是太阳照在上面也没有水滴。只育黄瓜苗还不行,因为黄瓜太细了,所以还要用南瓜苗打底,黑子南瓜苗最好。南瓜苗和黄瓜苗同时开长,种植时,把黄瓜苗嫁接到南瓜苗上,它就有了粗大的根和蔓。王鑫用心地听着记着。

  韩大山送走山东的客人们,回到家里,看到妻子周慈姑的脸黄黄的,说:“这么多人来家里,把你忙坏了,谢谢你!”

  周慈姑说:“不知道为啥,他们邀请你去山东,我心里堵得慌。总觉得哪里有不对的地方。你看我们现在有来钱的地方,有车有房子,日子刚刚平静下来,孩子还小。”韩大山说:“我就是去种菜,你担心啥?一整天在外面,顾不上孩子,去学校里把儿子接过来。”夫妻俩走在路上,去学校要绕过一片池塘,池塘里荷叶盛开。周慈姑说:“今年暖得快,荷叶开始长了。”其实,周慈姑心里搁着很多话,一旦韩大山去山东留在那里,自己也要过去,自己的村子多么好,有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在这里,过年过节是多么热闹,一旦离开,心里舍不得。

  ……

  (2023年《大地文学》冬季卷小说作品选登)

mmexport1711688704951.jpg

  周习,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作家,中国作协十代会代表,鲁迅文学院第十一期高研班学员。著有小说《土窑》《盐诺》《中国农民》等,著有《鲁院纪事》《行走乌蒙》等纪实文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3 04:37 , Processed in 0.0442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