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2966|回复: 0

周振华:谦卑的作家书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0 09: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谦卑的作家书法
  周振华

mmexport1710035024784.jpg
  来源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避免或减少尴尬,捍卫作家书法的尊严,就不能光靠作家的文学地位、名气或光环,而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学术水准和书写功底。那怎么来提升呢?一要自信,二要敬畏,三要热爱,四要研究,五要临帖,六要坚持。当然习书还有很多门道需要遵循。最要紧的是,字摆在那一看就是书法,而不是名人字……

  01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六位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他们还是享誉文坛的书法家,其文书引领地位可谓国之大者。

  闲居雅室文墨亲。自古以来文学与书法至密无间。严格说,文书同根,一脉相承。比如大家熟悉的文墨经典《兰亭序》《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天下三大行书,均属文墨创作的经典,它们是作者文墨同生的作品。文墨同生,说的是文生墨至,墨染文盈,文一气呵成,书一举成金。所以这样的作品才弥足珍贵名扬天下。可当下的文墨二元似乎就不是那么紧密了,有人担心再往后它们会不会走散,以至文墨分离,这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古人比喻文人的手心为文,手背为书,历代有关书写的故事多藏在文人的书房里,“笔底吞吐天下事,小屋笼尽济世心”。现在可好,很难从作家那里打探到书写的细节了,他们只问文学,不轻易然及书法。他们承认,当下却非先前了,至于为什么,他们一笑了之,不置可否。

mmexport1710035027151.jpg

  感觉好像是有个声音,一直在作家群中回响着。作家操弄书法就其基因而言,本无可厚非,可还是有些许人认为不寻常。难道作家习书有什么禁忌?表面看倒也没有!但总感觉不是那么超然顺畅。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著名文艺评论家姜澄清教授生前曾频频强调:古代书法大家均为政治家、文学家或饱学之士,没有一个不学无术之辈。

  社会当进步,行业亦越分越细。在术业有专攻的当下,作家该不该习书?能否办展?可否卖字?这些均成了当下较为热门儿的话题。

  作家作为中华文化的践行者,除文学创作,尚有无资格和义务关注或投身书法艺术,抑或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作家究竟怎么做才得体,才适应大文化的时代潮流,才有益于中国书法植被的涵养。

mmexport1710035029447.jpg

  记得几年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搞的那次《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一时轰动京城。经精心备选,尺寸不一,风格各异,装裱考究的近百幅书作惊艳亮相。展上还陈列了他的十部文学作品,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喜庆的场景令人大开眼界,其骄人的成就折射着一位中国作家的笔墨生涯。

  然而,书展的主人好像并不为此欣然,反而心绪嘈杂。因为他是大家、名家,主要他是大名作家。所以他要采取他特有的方式以减少他所面临的压力。都知道当下作家搞书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社会关注度极高。特别是名作家。他们稍加透露一点有关书法的讯息,就会被空前热炒。于是他们搞书展是要思前想后做一番精心的考虑和考察的。包括心理上也是要做足充分准备以及盘算好如何巧妙而智慧的应对来自四面八方抛出的问题。总之,是需要鼓足勇气豁得出去才行。就像莫言说的:"我的字写不好,只不过脸皮比较厚而已"。"我缺自知之明,脏了大家的眼睛"。莫言的字真的一塌糊涂吗?其实并不像他说的那么糟,如果不是有意挑剔,他的字并没有胡来,客观讲至少够得上书法。可为什么还要如此自嘲呢?可能另有苦衷吧。不光莫言,还有一些作家对书法这块领地似乎也是持谨慎态度,甚或望而生畏,胆胆怵怵,犹抱琵琶半遮面,其心理反应像是动了谁的奶酪。

  据其朋友透露,莫言很后悔答应办这个展,他没想到反响如此强烈,一切都出呼预料。甚至还有人抛出这样的嘲讽:莫言诺奖的资金被骗,所以办书法展来圈钱。

  面对书展带来的种种,莫方只得发微博求解:朋友们,烦劳各位尊目!十月中旬,我要在鼓楼东南角的"时间博物馆"办一个“墨迹展”(都没敢提书展。)此事媒体已有报道,网上亦有议论。现在看来,办这个展览有点缺明少智。缺的是自知之明,少的是人生智慧。我耳朵根子软,不经劝,一次不应,两次不应,三次就应了。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事已至此,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我通过微博向大家申明,我的字不是书法,往好里说是用毛笔蘸着墨汁涂鸦留下的痕迹,往坏里就不说了,免得脏了大家的眼睛。办这个展的目的是希望在批评中求进步。

  这个书展办得着实将莫言推向了尴尬的境地。要说,文人或作家喜欢操弄几笔书法是件太寻常太正常不过的事情,怎么就这样了呢。文人书之,自古皆之,非如此倒非正常也。可不知哪年哪月是谁把书家和作家要干的事儿掰扯得那么清楚,理论得那么你我,可谓泾渭分明。

  02

  绝不是空穴来风。还确实有些人很不习惯或很看不惯作家写大字,虽心里不言倒也明了。但也有不吐不快者。就曾有人不只一次质问过本人,虽是熟人儿,口气却颇为一本正经。大概意思是:"你到底是作家还是书家?要是作家就专心写你的小说,写你的散文,写你的诗歌。要是书家你就心归笔墨,虔诚追摹,勿一心二用!"。这下听明白了,意思是鱼和熊掌您不可兼得,非此即彼,好事别都让您一个人占了。别说,这义正辞严的几句硬话,还真有点被震慑了,听上去似乎也是满盘子满理,我无言以对。在想,人家讲的这一席话确实实在在,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代表面儿!

  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书法似乎除了文学或者说书家似乎除了作家,对其他艺术界别的所有艺术元素都是很容易融合的。比如影视界、相声界、戏剧界、民间艺术界、舞蹈界以至文化学者中的书家或书法爱好者完全可以与书画界的艺术家玩到一起,聊到一起,天南地北,日月星辰,论道谈艺,切磋交流。但很少见文学界的作家频繁出没书法圈或往于书法人群中。是作家不愿意往书法堆儿里扎呢?还是书法家不喜欢有作家融进来呢?这话说的有点直白了,但也实际。很是微妙。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说白了还是资源!资源问题。现实生活就这么现实。利益均等原则是维持一切关系的关键所在。由于客观上源于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紧接着带来了主观上的有关认知及资源的归属问题。谁是潜在的名利瓜分者,仿佛作家嫌疑最大。就这一盘子酱,谁都想去蘸好像不大合适,也不合规矩,弄得谁也"吃"不饱,就算吃得饱也还是多多益善的好,肉烂在锅里。所以那个多吃多蘸者就可能被锁定,就容易形成被"打击"的目标。大概账是这样算的:作家题一幅字,书法家当然就少题一幅字,作家多一份润格,书法家似乎就少一份润格。这时候,做为作家的他们越来越认为这的确是个值得三思的问题,害怕由此误闯界碑,怕受到追杀,怕招惹是非,怕深陷凌辱,怕引火烧身。所以有人规劝自己的手不能往人家那边伸得过长,不能触碰不该碰的东西。确有人明示:作家好好搞你的文学创作好不好!不要和我们争抢地盘。

  曾看到一篇文章也很骨感。大概是这样描述书坛景象的:一种是文人提笔与书法家分一杯羹,结果往往是掌声很激烈,市场很走俏,作品很搞笑;另一种是职业书法家们由于文化的欠缺,而在“文化人”面前心虚,写起字来手发抖,生怕被挑了错别字。

  这样的描述或这种存在当然不是我们愿意听或见的,但的确说明文学与书法或作家与书家在日趋走向分裂,曾经那种完美的文书一统的时代看来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带给我们的感觉很不是滋味。我们希望中国书法仍保持古代先贤对书法的认知和秉承。由于当下的这种时弊,为回避是非,大部分作家们为了尊严尽量躲着绕着书法走。避开大庭广众操弄笔墨。偶尔聚聚也格外注意范围,且选择僻静深处的地方,以尽量缩小影响面。

  这种潜意识无形中也在制约着作家们对书法的深入耕耘。当然也就心摹不诚,手追不够。再加上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原因,所以他们对书法也就缺乏足够的自信,害怕一旦引起冲突,招来麻烦,不能全身而退或难以摆脱。为此怕失了作家的尊严。

  文学与书法,或者说作家与书家,在很久以前,二者均属同一族门,顶多是个手心手背儿的关系,不存在谁动了谁的奶酪。

  尽管如此,当下之情形给人的印象显然是在各起炉灶。越来越感觉它们中间彷佛隔膜着一层东西,难以合为。为什么彼此会变得如此生分,有客观因素亦有主客原因。这有悖于先贤就"文墨"的传承与论道。

  为此搞的作家们似乎不好意思接近书法,也确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挡他们靠近书法。于是,只得鹤立独行,至于大大小小的书法圈里自然很难见到作家参与的身影。这早已成了一种规则与定式,不难看出明显存在"排异"现象,准确说是互相排异。你的我的,一清二楚。

mmexport1710035031769.jpg

  03

  作家中势单力薄的那部分书家,不免心里总泛嘀咕,也有自知之明。心说不能什么都是我的,小字大字都我来着,这样人家会有意见,心里会不舒服,感觉不爽,于是也就一路退让为上。总之基于诸多原因二者很难融合。根据事物细分的原理,似乎又感觉文学与书法系属两个分支,两个不同的领域。其实这完全是后人人为的一种设定。文学与书法史上本**限,一码事。那时就没有书法一说,文人们只是用毛笔做为书写工具完成各种文案或文体的抄写。所以书写都是文人的事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文、书予以精准划界,这个是文学,那个是书法,这个归作家,那个归书家,强调各自为政。有了界就有可能跨界,跨界就会有人视为闯入,闯入带有冲进的意思,冲进可以视同冒犯,冒犯当然要遭到反击与排斥,以全力保护和保全其领地。

  作家想搞搞书法,按说非常正常。通过书法以提升文学气象与品质,丰富艺术元素,调节创作气息等,这样对文学会有很大帮助。但现实中不是那么简单。这样做先不要说旁人,连自己都觉得不务正业,做了别人的事情,抢了别人的东西。心有疑虑,底气欠缺。

  作家莫言,喜欢书法,热爱书法,亦付诸了可观的笔力,心力,坚持心摹手追。看得出来他对中华书法文明是敬畏的,虔诚的;对书法的实践是认真的、勤奋的,已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他办过书展,还为很多地方题过很多词或字或匾,我觉的这很匹配,他的字拿的出手,何况他还有著名作家的头衔。也许有人会说,文学与书法是两回事。但就这样生生将它们分开,岂不有点儿鲁莽。如果它俩会说话,恐怕也会喊疼。
 
mmexport1710035034226.jpg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莫言一直借用书法在戏言调侃自己。比如莫言有诗云:“不摹古碑不临帖,左右开弓涂且抹。随心所欲真快哉,逍遥法外我是爷。”莫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他仿佛是在遮掩什么,不敢正视对书法的真实诉求。所以极力想通过这种方式与书法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声明我与书法并不那么亲近,以此化解和驱除一些麻烦。说实在的,最被挑剔和指责的行当莫过于书法了。芸芸众生,管见不同。无论写多好,何况写不好!不管多大家,别说不是家。

  莫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心里有顾及,所以他对待书法很慎重。于是就想通过调侃自我转移一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矛头。不管是他对书法的言论,还是他的书法作品,他都在极力寻求一种保护,以不至于对他的书法形成一种"威胁干扰"的局面。这种担心,有他个性的原因,亦有当下书法环境或书法植被的原因。他无论怎么做或怎么说,都容易招来非议。他不想这样,否则就会失去一个自我追求的独立空间。

  04

  真像莫言他说的随心所欲吗?我想不是这样。客观地说看他的字是有出处、有取法的,尽管程度上还不够。就像他说的没临过帖,但还是能看的出来至少他读帖、他悟帖,即使没有实临,他也在意临,在悟临,如果对他不抱有偏见,坚持公允,他的字看上去不会让你过于反感。

  莫言不用右手而是用左手写字。历史上以左笔书法闻名于世的书法家有元代的郑遂昌、清代的高凤翰及近代的费新我。他们用左手书写的原因,多是因为右手手疾。莫言却不同,之所以如此,他是独具匠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右手书法,惯性使然,是把钢笔字放大了写,而左手书写,有种陌生感,可以写出古朴、生涩的感觉来。莫言的认识堪称高见。他站在书法艺术的立场,界定了写字与书法的本质区别。

   mmexport1710035036523.jpg

  如果能够平静的、理性的去看莫言的书法,他还是懂规矩,善取法的。至少没有按照性子信马由缰,随心所至。

  从他书写形式到内容,对待书法是认真的,谨慎的,充满敬畏的。尤其是他的行,草书,如果将他的字放大加以甄别,还是非常可观的。

  文人书法或作家书法,在古时是天经的一对,地造的一双。近百年以来,才有书法家的称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书俱老,堪称“双璧”,其中的绝美词语已成为千古佳句;苏东坡不仅诗词磅礴大气,流芳千古,其精美书作《寒食帖》也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相媲美。

  怎么到了当下,作家搞搞书法就外道了呢。古代书法大家均为政治家、文学家或饱学之士,没有一个不学无术之辈。文绕不过书法,应该是文在统之书法。

  当下中国,书法圈文人气象或成色不足,作家圈书法气象萧条沉寂。二者本应互为资助,文墨合一,蓬勃向上,一体发育,却越来越我行我是,各自为政,各管各段。就这样本来好端端的一个完美的事物变成了两个"半拉子"。

  作家该不该临习书法?书法对文学创作有无帮助?文学与书法是什么关系等等。我认为作家就应该对书法有种特别的情感,因为作家算得上真正是和文字打交道的人。

mmexport1710035038803.jpg

  05

  我曾在我的185款《论书》中提到,中国的作家比外国的作家显然多了一项职能,那就是要撑握老祖宗为我们留下来的书法,书法是文人的标志,文人必须要具备这一技之长。况且在当下书法是最能为作家身价添加筹码的筹码。字好!作家的文学气象会更加宏大,口碑更加立体,名望也更加高耸。因此,作家应该经意书法与文学的匹配。

  书圣《书论》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意思是说:“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所以,作家怎么也该算是书圣书论里讲的那些人,才够这样的条件。

  我也在很多场合多次和作家朋友提及:学习书法,如果能喊出百名古代书家,通临百篇经典碑帖,涉足百座古寺庙宇,发表百篇文史佳作,结交百位知心书友,那,这个人的书法就应具底蕴了。注意!以上五点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款应该是"发表百篇文史佳作"。当然这个"百"只是象征性的数词,强调的是人要有才华,具有高超的文字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作家中有一种现象我已观察了很长时间,本不想多说,可还是忍不住说上两句。那就是书法与作家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越来越显得淡薄。但也有一批让我们敬重的作家,他们将文学与书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尽显一位文人的高雅与气质。不往远说,除前面谈到的六位文学巨匠外,还有一批作家像叶圣陶、沈从文、姚雪垠、周而复、孙犁、以及后来的莫言、贾平凹、冯骥才、廖奔、余秋雨、赵丽宏、周明、白描、程绍武、吴志石、陈世旭、徐则臣、顾建平等人,对书法也是非常敬畏,非常虔诚,非常痴迷。都能在文学以外,准确说并不是之外,是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域打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书法世界。

  当下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作家和几位文学大家的书写状态比较活跃,像常提及的莫言、马识途、贾平凹等,但整个作家队伍的书法气象和比重并不是很宏大,星星小众,凤毛麟角,仅有的为数不多的搞书法的作家也是孤军奋战,独享其乐,缺乏一个令人震撼的群体局面。

  大多作家很少然及书法,情况类似,原因各异。可能是文学创作时间紧任务重腾不出手来;可能对书法没有更多的感觉就不必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也可能觉得文学有专攻不能一心二用。于是,对书法特别是对作家书法意义的认识与认知有程度不同的欠缺,认为文学与书法是两个不相干的行当,致使我们的作家在书法这个问题上越来越没有底气,话语权越来越小,探及书法好像是偷了别人的东西,不便提及。

  06

  一次在京公干,王剑冰、陆春祥两位著名的散文大家、编辑家我们一起聊到了书法。他们对书法都很有兴致。同意作家要拿出点儿时间,腾出点精力弄弄书法的观点。这是作家文学结构的需要,也是作家应有的职能。于是两位将各自的手机举到我的眼前,展示他们的书作。我第一反应,还真挺好!至少字的结体具有作家的气象,文人的气质。但心想这字出自如此著名的散文大家之手,显然还不匹配。本应再好!更好!我觉得凭他们各自的才华和悟道,稍加努力,再下些功夫,就会大不一样。

  作家对待书法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比如莫言这么大一位作家好不容易筹备一次书展,确不敢说是书展,叫“墨迹展”。再重复一遍他说的话:"我的字不是书法,往好里说是用毛笔蘸着墨汁涂鸦留下的痕迹,往坏里就不说了,免得脏了大家的眼睛"。办展主家寒暄几句客套话人之常情,理所当然。但也不至于谦虚到卑微的程度。堂堂的诺奖作家,书法又不是先生自贬的那样,很有书法的气质、气韵与气象,有什么不可以直起腰来。我们的作家不弄是不弄,一旦介入,书法态度是认真的,品行是端正的,要求是严格的。我还没听说过我们哪位作家的书法错字连篇,书写水平放一边,但都是严格自我的。我发现有一些人对作家的书法确实有种偏见,你越是谦虚、低调,他越是指手画脚,咄咄逼人。当然这不是书法大家们所为,但在业内的确形成一种干扰,认为作家办书展好像不正宗,不务正业,跑偏了,把车开到别人的轨道上来了。其实作家习书才是根儿上的事儿!文学与书法中间**限,前古是这样,当下也一样,文书一脉,由来已久。作家与书家均为一家,文学与书法一脉相承。

  避免或减少尴尬,捍卫作家书法的尊严,就不能光靠作家的文学地位、名气或光环,而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学术水准和书写功底。那怎么来提升呢?一要自信,二要敬畏,三要热爱,四要研究,五要临帖,六要坚持。当然习书还有很多门道需要遵循。最要紧的是,字摆在那一看就是书法,而不是名人字。

  于2024年2月18日

  周振华,政协北京第十二届委员。中国散文学会第三、第四届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作家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摄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长征文艺奖,北京中青年艺术家德艺双馨奖。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国文联代表大会代表。文学作品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文学报》《羊城晚报》《中国作家》《**文艺》《美文》《十月》《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山东文学》《安徽文学》《黄河文学》《神剑》《长城》《山花》《青春》《当代人》《散文海外版》等。出版《跪拜大地》《温暖记忆》《乡音乡情》《我爱北京》《原野恋歌》等23部文学及书法著作。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文章在100余家媒体发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9 23:53 , Processed in 0.0479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