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31086|回复: 0

2023年中秋国庆佳节作品选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9 09: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中秋国庆作品选发


孔子78代后裔孔薇薇演唱《我爱你中国》

北 京 中 秋
   汉 服 文 化 节 感 吟

       晨    崧

  惠民神韵满天霞,
  鳞阁服妆衣绣花。
  碧玉瑶琴声醉月,
  龙泉云锦影流纱。
  炎黄盛世康庄道,
  华夏文明幸福家。
  特色当今谐智叟,
  同心圆梦富桑麻。      
  (于龙泉宾馆)

    晨崧,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现为顾问。中华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长。

中秋微信寄语


中秋
路洪明

一首春江曲,
花前夜月宫。
玉盘人相见,
乡思古今同。
——癸卯中秋口占,祝您双节快乐。
    路洪明,《中国书画报》社长、执行总编辑。

秋日

赵晏彪

秋来忆苏子,
年年岁岁情。
但愿谊长久,
共捧心赤诚。
祝中秋快乐,人健心康。
    赵晏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民族文学》原副主编。

“绘月者,不能绘其明”
张瑞田

     写月,画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规定动作。写月,写的是月影,画月,画的是真情。关于月亮的诗词佳作不胜枚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可谓冰清玉洁——“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不同凡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苏轼的《中秋月》喟叹人生,伤心欲绝——“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在文人的眼睛里,月亮的意象有多重性,但是,怀想、思念、祝福的意象应该排在第一位。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尽管争议不断,文辞也难说清,不过寥寥可数的22个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依稀可感的还是惦念。怀想、思念、祝福的最好结果就是团聚,以月亮圆圆的形状作为亲人、朋友团聚的象征,第一位实践者想象峭卓,才华横溢,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文人笔触,轻轻移动,就会与月亮相逢。《红楼梦》中写香菱学诗,也是从咏月开始——“其一,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香菱是林黛玉的学生,但是,初学写诗,难免浅薄。诗拿给大家看,宝钗即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当香菱写出第三首咏月诗,大家才看到了她真正的诗才——“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中国的诗书画向来不分家,三种不同的体裁,无一不把月亮当成描写吟诵的核心。原因不复杂,由于月亮之于人类有着休戚与共的生存关联,同时,高悬夜空的月亮和那道冷然的清辉,给人无尽的想象和永恒的审美。因此,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善与美的体现。中国画家取材月亮,着重点就在此处。明嘉靖、万历年间的江南文人陈继儒对月亮格外在意,他的《小窗幽记》一定是对着月亮写的,幽记时刻,月辉从窗口流入书斋,提笔作文,间歇时当然要向窗外眺望沉思,或许月亮不在窗口高悬,他会把笔撂在砚台的边上,走到庭院观月,同时,也想让月亮看到自己。陈继儒说:“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香;绘风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

     “绘月者,不能绘其明”,那绘什么是绘风骨,是绘精神?

     显然,有月的画卷,意味深长、意境丰盈。

     张瑞田,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书法家  策展人。

微信图片_20230929102142.jpg
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不波行一舟
方松峰:中国书协理事,福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和金梁主席“采桑子  癸卯中秋”
翟万益

水袖轻挥出明月,
万里清辉,
同享清辉,
生滅瞬间莫叹非。

天地生日时已久,
月圆勿摧,
月闕勿摧,
不过轻霜草上飞。
翟万益,中国书协顾问,甘肃省书协名誉主席。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中秋答友人
半忙人


    今逢双节,山城暑退露生,频收朋友节庆短信,余赋古风一首同贺。

一轮明月才捧出
金蟾降临观旗升
御河桥下风水好
蹲坐犹思玉免情
癸卯中秋
邓高如:笔名半忙人,著名军旅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曾获第八届冰心散奖等。

月夜抒怀旧作一组
无门客

1.偶感
夜半忽传电话声,    欣闻犬子诉衷情。
他乡纵有当头月,    难比家山一盏灯。

2,月夜抒怀      
风惊四野梦难长,几缕忧思几缕香。    摘下空中这轮月,冰心一片与君尝。

3.中秋夜抒怀
灯前谁把相思付,岁岁年年总不同。    休问冰心何处是,一轮新月又登峰。

4.中秋月
为把相思解,诗情入九霄。
沉浮千百载,依旧在飘摇。

微信图片_20230929112318.jpg
舒炯,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粗月亮 粗月饼
赵日超

      小时候,月亮刚刚升起,我们就搬个小凳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听奶奶讲笑话:古时候有个人接待客人,不知怎么谦恭才好。客人夸奖碗漂亮,他说是“粗碗”;客人夸奖月饼香,他说是“粗月饼”;客人抬头说月亮好看,他又谦虚地说“家乡的粗月亮”。我们被奶奶的话笑累了,不由得拿起自己家做的月饼,抬头看穹宇里的月亮。

      上中学后,我迷恋上了古典文学,之后又在阜宁古河中学遇到了一位热衷古典文学教学的韦长美老师。他上语文课,没有一堂不扯到古典文学,没有一课不讲到古典诗词。后来得知中秋一词,见于《周礼》。《周礼?春官?籥章》上有这样一段记述:“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意思说,古代人在春天的正中(二月时),敲打土鼓、吹奏喇的乐器,迎接夏季的到来;而在秋季的正中(八月十五时),也以同样的方式,去迎接冬天的到来。在一个国家里,祭拜田祖(即神农氏),吹豳雅打土鼓,使得田神快乐,祈求丰年。这可能就是作为民间的节日而长久保存下来的中秋节了。《礼记》中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几句话的意思说:古时的皇帝在春天的时候祭拜太阳,在秋季的时候祭拜月亮。祭拜月亮则是在夜间。中秋拜月早在春秋时代便有了,到现在已有二千年的历史。至于祭月的景况,《礼记》中曾有秋分晚上祭月仪式的描写,秦、汉之际也有天子祭月的记载,而到唐、宋时期祭月的盛况则更加空前。

      现代人与古人眼里的月亮是不一样的。古时人类生产力低,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自然力的支配,迷信鬼神,把月球当做一种月神来祭拜。民间有玉兔捣药的故事,也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屈原在《天问》中最早提到兔子的问题,他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意思是说,月光有什么德行,死了还能复活,它要得到什么东西,而把玉兔怀在肚子里?此外《淮南子?览冥训》中最早记载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到月宫里与玉兔为伴,共度时光。至于民间祭月时的民俗仪式,因地域不同各地均有自己的特点。

     苏北农村一些地方特别注重中秋之夜,全家团圆,一般在外工作或打工人员,都要设法于中秋节前赶回家中过节,而出嫁的姑娘,也必须于节前回到婆家拜月。每逢中秋月升之时,很多人家都要在院中设置供桌,摆上月饼西瓜、水果之类的东西,并将家人召回院中拜月。拜月结束后,全家人则要围坐桌前,共享祭品。家中的老辈还要给孩子们讲述玉兔捣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指着月亮上的暗影道出玉兔、嫦娥等形象,让小辈们接受善恶教育,产生对“月神”的崇拜。从元到明清,淮安中秋节这天,淮郡各官衙,如院、卫、司、道、府、县、公馆、大宅门、道观、寺庙,皆以月饼、果品相赠,在天井或大门口月光升起的东南方摆桌,桌上清新果品有玫瑰紫葡萄、泛绿色鸭梨、莲花瓣西瓜、花红脆枣、火红石榴、黄梨丹柿、白藕青莲等,当然少不了月饼。皎洁的月色给人带来了和谐与温馨。

     中国人眼里的月亮与西方人眼中的月亮也是不同的。西方人多是将月亮看成是造物主的作品之一。当沐浴着月光之时,西方人心中忧烦荡涤一空,思绪变得单纯澄明;中国人将月亮作为感受的寄托,望月抒怀,胸中涌出复杂的人生感喟。如果说,西方的月亮是甜的,那么中国的月亮则是五味俱全。说到月亮与人的情绪关系,最明显的就是“人狼”的传说,说人有兽*性的一面,在月圆时被诱发出来。西方犯罪学认为月满时多暴力事件,多车祸,精神病院的病人在满月时,明显地比平时不安宁。而我们的祖先能因势利导,升华为一种感情的渴求,一种精神的思变,怀乡、思恋,变兽*性为人性。苏轼在满月那天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在满月时吟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秦汉时,中秋节除了祭月还举行敬老活动,官府向老人赐予坐凳、手杖和圆饼。从汉代起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汉代枚乘在《七发》中说,“客曰:将于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便是中秋节赏月泛舟的最早记述。古代赏月之风以唐代最为流行。唐太宗时将八月十五定为重要节日,这个节日又与三年一次的科举取士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唐宋之际诗人们咏月的诗篇约有数万首,由此可知国人拜月赏月和咏月的盛况。今天,随着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我国的“粗月饼”首次进入天地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信号链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对“粗月亮”将会有更新的探索和全面的认识。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家家户户吃着香甜的月饼。要问这个团圆的节日起源于何时?吃月饼与中秋有什么关系?这也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有人说在魏晋六朝就有秋季说饼的故事,但看六朝时吴均的《说饼》一文,也并没有作特定的具体交代,很难说就是指中秋月饼。在唐代的书册中也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文字,宋书中,周密著的《武林旧事?市食》一文中提到吃饼之事,似可进一步考证。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人民苦不堪言,各地的农民为了传播消息,以圆饼相送,做成记号,在饼里头夹着小纸条,约定八月十五中秋夜起义,月圆如盘必能会合取胜。这是很可信的。月饼是从元代末年吃起的。到了明代时,关于吃月饼之事,已大量散见于小说游记之中。如明代田汝成著的《西湖游览志》中说得十分清楚:“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由此可见,比起中秋节来,吃月饼之事,可能推后一千年之久。

      空蒙的月色中,我品味着故乡的月饼,仰望着故乡的那一轮明月。不过我们的那一轮不是粗月亮,我们的那一块不是粗月饼,而是最亮、最美的一轮明月,饼中最圆、最香的一块月饼。

       (来源:《201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QQ图片20230929125125.jpg
梅国云,海南省作协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 梅国云。

满庭芳 ▪国庆七十四周年
丛延春(辽宁)

国庆中秋,佳期双节,玉盘此夕清圆。
云蒸霞蔚,盛景自空前。
华夏龙腾虎跃,怎不赞,舜日尧天!
承宗旨,惠民富国,旗帜更明鲜!

嘉年!
逢盛世,波澜壮阔,劲鼓征船!
看九州顺祥,马叫人欢。
时代潮流赋笔,裁风韵,彩绘宏篇。
和风里,缤纷瑞霭,秀色满人间!


中秋
山野清逸(山东)

  月亮升起的方向有家乡
  月亮落下的方向是天堂

  一轮圆月
  一张看不见的网
  罩住了家乡,也罩住了天堂
  
  一地清辉
  一堵看不见的墙
  一边是家乡,一边是天堂  

  我的心分属两个世界
  一半在家乡,一半在天堂


长安一片月
吴川淮

     古代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西安城是一个长方形,我住在城外,如今又因为有了三环、二环,也被称为是在城里。徜徉于长安城,每到一处古迹,或名人曾经出没过的地方,总有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尤其到了中秋,秋高气爽,若站在长安城楼,别有一种感觉。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这是北魏温子昇在中秋时节所作的《捣衣诗》。“蠮螉”是一种腰细长的蜂,俗称“细腰蜂”,身体黑色,翅带黄色,在地下做巢。这是比喻寂寞的主妇中秋之夜怀念远征的丈夫。几百年后,同样在长安城,李白在晚上听见河边的捣衣声,作过好几首,最有名的自然是那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中秋之夜在捣衣声中思念丈夫是同一个主题。

     唐代诗人顾非熊在《题觉真上人院》中写:“长安车马地,此院闭松声。新罢九天讲,旧曾诸岳行。能诗因作偈,好客岂关名。约我中秋夜,同来看月明。”中秋之夜,长安觉真上人院一片幽静绝尘,放下世俗**,在此赏月。

     明代的李东阳曾经留宿长安多日,在中秋之夜回想起长安的经历,写下:“旅宿长安夜,归期已隔年。斋灯独自照,禁月向谁圆。冰蘖郎官操,风霜使者权。此时清不寐,锵佩想朝天。”孤灯独照,清夜不寐,亦是寂寞。明人陆深《中秋对月二首》中写长安:“今夜中秋月,长安向北城。高梧云意薄,小草露华清。气候关寒暑,天心忌满盈。孤亭虚四壁,着意傍人明。”写长安城夜色透明,并无寂寞之意。境况不一,思绪便不一样。何景明在明代做过中书舍人,是河南信阳人,他在长安城常常被人请去赴宴,曾作《与韩汝庆行归长安望月》:“中秋高宴会,客散向长安。皓月千门里,青天并马看。明添化蕊乱,阴孟柳条繁。怅望高云上,何由振羽翰。”自得自满之意,在诗中体现。

     清初安徽合肥人龚鼎孳曾入仕李自成,后降清做官,他曾作《长安中秋对月行·其一》,以古调自况:“一年一明月,蹉跎照白首。今年看月长安市,百感中宵无不有。长卿四壁生事拙,娇女离膝况已久。纵横老泪落杯酒,寒 [飙] [飊]木叶相吟吼。白榆青桂何历历,鹑衣击柝铜街走……”明月高照,思念亲人,老泪纵横。陈维崧是清代的词坛高手,著有《迦陵词》,影响颇大。他在长安作《念奴娇·庚申长安闰中秋》:“姮娥天上,恰晚妆添罢,更临瑶阙。四十七年才又见,闰了中秋佳节。再泻金波,重悬晶饼,分外铺晴雪。广寒宫殿,依然翠锁齐掣。可惜耿耿孤光,萧萧夜景,纵好成虚设。赢得冰轮圆两度,多照一番华发。万里乡愁,五更寒信,幽恨凭谁说。停杯南望,山中丛桂应发。”读其词,颇有稼轩风味。

     当代诗人魏新河居住长安,感觉自是和古人不同,但其构筑的诗歌中的情境,却亦有一种古风。他写一首《乙酉中秋》:“清宵风露故飞飞,摇落园林有所思。花近中秋菊为主,月过今夕影都卑。第三年自长安住,最小伊从此路归。曾立梧桐容易老,萧疏犹洒旧光辉。”“萧疏犹洒旧光辉”亦如我辈一样,在长安城感受古人的意趣。
古人和今人都喜欢在中秋之夜品茗赏月,长安是笔下的长安,亦是心中的长安。

mmexport1695964153731.jpg
韦斯琴,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女书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七律·癸卯中秋
周木发

又到天涯共此时,
游人何处寄相思?
风凉菊圃花开早,
雨润梅园叶落迟。
皎皎明眸凝秀色,
纤纤素手曳香枝。
怀情作伴家乡饼,
直至更深月影移。

中秋
付志勇

羁旅天涯游子心,每逢今日泪盈襟。
当头浩荡中秋色,入耳周围外地音。
故里亲朋应宴聚,厨房鱼肉定烹燖。
相思一片托明月,置酒窗前对影斟。

中秋夜朦胧
牛崇辉

玉杵药材无兔影,吴刚砍树未传声
今宵凭眺观天月,最念远山乡土情.

中秋打工者
赵凌波

岸柳依依叶浸凉,夜光如水锁愁肠
打工在外家乡远,月饼捎来孝爹娘。

中秋有咏
徐娅玲

又到中秋费琢磨,写诗难绕咏嫦娥
无辜明月无言语,半掩羞惭露奈何

盼归
沈小弟

月到中秋不忍看,那人殊域几时还
流星一道来天际,只盼今宵梦里圆

mmexport1695964739745.jpg
     丁再献,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

月是故乡明
赵克红

    我对家乡的记忆更多源于童年,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故乡在我心中,不曾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那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依旧金子般闪闪发亮,一幕幕往事,在脑海中萦绕闪现。

    越是飘泊在外的人,越是怀念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怀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发浓烈。乡愁,是“离人”心上放不下的念想和难以抹去的记忆;是那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滋味,令人魂牵梦绕,难以释怀!

     我的故乡位于九朝古都洛阳市安乐镇赵村,那里有我童年许多美好的记忆,和难以割舍的眷恋。在我心中,故乡永远是《诗经》里的“河之洲”,是陶渊明诗歌中的“桃花源”,是余光中诗里的“乡愁”。有人说,常年工作生活在家乡,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人,是没有乡愁的,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有一定道理。只有当你走出了家乡,走得距离越遥远、与故乡分别的时间越长久,对故乡的思念,才会愈加深刻和浓烈。宋人吴文英在《唐多令•惜别》一词中写道:“何处合为愁,离人心上秋。”可见愁是因离别而生的。

     记得三年前的一个夏天,洛阳籍著名作家阎连科(曾获卡夫卡奖)、张宇(曾任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回到家乡洛阳。他们为家乡的作家朋友们献上了《在与不在,远行与返回》的文学讲座。两位作家清一色的豫西腔,使每一位听众倍感亲切。浓郁的方言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文学创作和人生的精彩解读:作家最珍视自己的乡言土语,蕴含着的文化及地域精神,是其他人无法了解的,它的独特性是作家的自留地,别处的人是学不来的。地域背景常常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造就不同的作家、艺术家,产生不同的文学艺术。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土地和自然风物给我们的赏赐。地位的尊卑不足以构成阻挡乡情的理由,能时时流露乡情的人,才算有真性情的人。

    儿时,人们的生活大都比较拮据,一年难得吃上几次大肉,不到过年,一般是不会添置新衣服的。衣服通常是哥哥穿着小了,弟弟就接着穿,有的还打了补丁。尽管如此,故乡留给我的记忆依然是美好的。

    1977年的春天,我随父亲来到青海省格尔木市上中学。刚到一个新地方,感觉新鲜又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故乡、亲人、同学和朋友间的想念就倍加强烈。
那时通讯相对落后,没有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设施。“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除了写信,没有更好地联络方式。

    “每逢佳节倍思亲”,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我望着悬挂中天的圆月,忍不住想起故乡,想起与小伙伴在一起学习玩耍的情景,故乡的田野、房舍、炊烟,在我的脑海里是那么完美无暇、那么清晰逼真。对故乡的眷恋,如同一坛窖藏已久的老酒,飘散着迷人的醇香。  

    梦里,我回到故乡:村东头的皂角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村子西边的桃树林,桃花盛开,如霞似锦;庄稼地里金灿灿的麦子,像金色的海洋;田野里辛勤劳作的乡亲、打麦场上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繁忙景象……醒来,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感涌上心头,“两行清泪腮边流”,泪湿枕巾透。 

    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乡泥土的芳香、亲友红高粱般朴实的性格、温馨幸福的亲情关爱……故乡在生命里所留存的美好,渐渐显露出来。让人忍不住回忆逝去的岁月,回忆儿时的故乡:那碾场的石磙、田野里的柿子树、自家后院里的枣树、村中间的那口永不枯竭的老井……在我心中聚集成了一个记忆的湖泊,仿佛一面可以照见儿时影像的明镜。故乡的一切,在我心中,如斑斓的梦寐,我知道,这是命运赐给我的美好记忆,岁月的车轮无法抹去它,它已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注定要伴随我的一生。

     如今,交通便捷,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和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早已不是儿时的模样,我对故乡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眷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行走在儿时的地方,常会不停地在记忆的隧道中捜索:这里曾是乡间小路,路边长着一排桐树,每到春天树上开满紫色的桐花;那里曾是打麦场,每到麦收季节,大家不分昼夜,齐心协力,就像战场厮杀一样,努力让麦子颗粒归仓……

    遇到了熟人,我总要停下来嘘寒问暖。常年工作在外,与故乡的多数人是陌生的,每一次回到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会蓦然涌上心头、萦绕耳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受愈加深刻。离家时,尚且年少;重回故里,乡音未改,两鬓已经稀疏斑白,有的长者随着岁月的增长而离世,还有不少的年轻人,却连一次面都没见过,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每当听到故乡的方言、见到家乡的亲人、看到或是品尝到故乡的特产,都会触动我想念家乡的那根心弦。回到故乡,就像回到亲人身旁:故乡的风,轻拂着我,一种熨帖、暖心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故乡的月,注视着我,一种温馨、幸福的滋味顿时涌满心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故乡的圆月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永不泯灭的图腾!

七律·癸卯仲秋会诗友
丛延春(辽宁)

癸卯金天菊竞芳,高朋相聚发诗狂。
抛砖引玉君舒畅,携酒提花我激昂。
霜露同沾词矍铄,冰肌独傲句铿锵。
岂因烟雨鬓斑白,得意骚翁恋夕阳。

mmexport1695951651086.png
吴兆林 书

塞上中秋月
胡美英

  岁岁年年,中秋月圆。

  一轮圆月悬挂在嘉峪关城市中心的西部明珠气象塔顶。公园里月色涌动,虫儿鸣叫,流水潺潺。月光落在地面上,就散发着满园森林的味道、湖水的气息。

  清亮的月色,轻轻流淌在树梢上,流淌在花丛中,流淌在湖波上,流淌在月下散步的人们心底,漾起一圈圈欢快的涟漪。望着月亮,我脑海里浮现出初来嘉峪关时常常看到的月亮,那时的嘉峪关还似一片荒芜的田园,月亮也总是裹着一层黄黄的沙雾。

  如今,裹着一层明亮月色的人们,或在公园一角轻歌曼舞,或在湖岸上悠闲散步,或在塑胶跑道上倒走慢跑,还有的坐在露天悠闲吧里轻酌慢饮,频频举起杯里的葡萄美酒,品咂这月色里的浪漫与温情。

  中秋夜里,生活在嘉峪关的人们喜欢三五成群地去南湖飘带河上看月亮。月光在水幕上的投影里变幻出多彩的颜色。那投影里,有张骞出使西域的马队,有霍去病出击匈奴的大漠疆场,有身披月色的边塞诗人们的对月吟唱。

  南湖文化生态园区由讨赖河河滩围拦建成,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凉河滩,如今已是树木花草繁茂的生态园区。不远处的房车休闲地里,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们支起帐篷,摊开躺椅,躺在月光里小憩。祁连山吹来的风拂过他们的脸颊,他们安静地沉进这座塞上之城的怀抱。

  方特欢乐世界里的璀璨灯光,将月色映照得五彩斑斓。夜已深,孩童们还扯着大人们的衣襟,嚷嚷着不想回家,要去夜市里走一走……

  夜市里的吃食各种各样,月色在孩童的美食里嘎嘣脆响。铁皮炉上灿黄的烤玉米、香甜的烤红薯,铁转炉里酱红的糖炒板栗,炭火上翻动的烤肉……月色里的嘉峪关,欢腾着别样的城市烟火气。

  特别是那些被包装得五颜六色、甜咸适中的月饼,会成为中秋月夜的主要味道,谁家都要备上几样。

  中秋夜,塞上人家一股脑儿地把这些月饼,还有早早挑选回家的大芒果、软籽石榴、红心甜柚,本地产的李广桃、乌青西梅、大苹果、小酸果,新疆的哈密瓜、新鲜核桃、马**葡萄等,放在一起,郑重地摆上窗台祭月,那些果实在月色里仿佛散发着光芒。

  嘉峪关是一座移民城市,在这些味道里,人们可以找见儿时中秋的记忆。这是一年一次向远方故乡的致敬。

  月色里的行道树上,绛红细小的海棠果,密密匝匝的山楂果,红绿相间的小枣粒,纷纷挤进人们的视野里。那些风里雨里满街翻飞的燕儿、树枝上扎堆晃悠的雀儿,都躲到公园里如原始森林般密不透风的树丛里去了。

  广场上欢乐的演出越发热烈,月色在嘹亮的歌声里飞扬飘动,在婀娜多姿的舞步里穿梭逡巡。

  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月亮跟着人们满街市转悠、撒欢儿,不想入眠。等到人们抬头与它良久地对视的时候,它仿佛又一个跟头翻上了祁连山顶,翻回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意境之中……

“冰轮为谁圆缺”
叶剑秀

    阅读典籍,拂开岁月的尘雾,遥望那一轮洗尽铅华的明月,触摸历史文脉的纹络,感受中秋文化的悠远厚重。

     “中秋”一词最早记载于汉代文献,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唐代时中秋祭月、赏月风俗已在中国北方流行,盛行于长安一带,许多诗人都有咏月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奇妙连接,充满浪漫色彩。

     北宋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明清,中秋节祭月习俗更浓。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神位”,举首望月,“向月供而拜”。《北京岁华记》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曰:“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时,云稀雾薄,月光皎洁。所有的仪式和情节,都围绕人与月的主题有序呈现。

      中秋当晚,各家设立香案,将月亮神摆在重要位置,拜祭月亮神,月饼和西瓜是不可或缺的供品。全家人聚于月下,高燃红烛,按照长幼顺序祭拜月亮。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主人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的,皆不可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均匀。祭月活动是祈求家庭和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丰收吉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理念异曲同工。当下的中秋夜,一家人欢聚一堂,欣赏圆月,常忽略烦琐礼节,重在团圆,也不伤节日雅兴。

      月饼是中秋节标志性食品,传统月饼的外皮由糯米粉和酥油制成,内馅则是豆沙、莲蓉、五仁、枣泥等。月饼形状似圆月,寓意团圆和完美。古老的习俗中,将月饼放在月亮下赏月,寓意与月亮同团圆。月饼还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在月饼内藏上秘密字条,如写上许愿、祝福、关爱等心语,把月饼赠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殷殷情意。

     所谓“追月”,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八月十六晚上,再邀约一众亲朋好友,继续赏月,故为“追月”。

      赏桂花、饮桂花酒,也是中秋节俗。人们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糕点、糖果等。中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身畔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合家欢庆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美的享受。时下,人们多以红酒代替桂花酒,颇有文雅之趣。

     中秋这个传统节日延续至今,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光芒依然灿烂,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期盼家庭团圆,表达对故乡、家人的依恋,是人们永恒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中秋节的魅力所在。

     自古至今,人们中秋望月,“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心中往往会生出复杂情愫,漂泊异乡的孤独游子,易生出悲欢离合的感慨来,深情的思念和浓稠的别离愁苦涌上心头,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绝唱。

      中秋望月,人们心中充满期待和祈祷。赏月,是人们与月神的心灵对话。一轮阅尽沧桑的明月,从古至今照耀华夏大地,携带着人们的共同祈愿,祝福中华民族盛世太平。

      中秋佳节,把酒望明月,掬一把月光入怀,我的心绪会忽然感动起来,感恩的情结萦回于胸。感恩天地月神,感恩父母朋友,感恩这伟大的时代。

       中秋已至,月光如昔。

mmexport1696384515872.jpg
    怡霖,原名陈婷筠,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书画院艺委会委员。


人间中秋
古德英

     秋月悠悠,金风清爽拂面,月迹里影影绰绰的桂花树,神秘寥远。人间大地准时发出又一年的中秋请柬。玉盘高挂,清晖遍洒,灯火与月色交辉下的欣悦和欢喜,最抚凡人心。

      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始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唐代已成固定节日,盛行于宋代,至明清已与清明、端午、春节并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中秋节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金樽对月、抚今怀昔,千年的积淀传承,中秋节流动着古韵的风情和雅致,演绎着幽婉美丽的传说,承载着节日的传统情感,寄托着中国人民亘古如斯的美好愿望,传送着群体相生的抽象内涵。

     皓月当空早已成为中秋夜的标识。一轮满月,给人带来诗意美好的同时,最能勾起人们思念团聚的缕缕情丝。爱,在月亮之上,即使物理分离,我们仍相信,月光会捎去咱们对亲人爱人的祝福,实现空间的抚摸和抵达。团圆,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主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头顶碧空明镜,把中秋月写进诗行、把情愫寄语长天。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刘禹锡笔下的意境让人陶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文笔的豪放与温煦让人动容;“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台湾阿里山古月亭对联的精美让人叹为观止……

     千年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连同它们表达的感情和抱负,蕴涵的人文精神和哲理,承载的个人情怀与集体情愫,早已深深地溶入广大人民精神血液,写进我们的民族记忆。那寄寓的明月,是国人最甜美至纯的心灵凭栏;那明月映照的中秋,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民族情谊与血亲联系的纽带,成为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

     当下,中秋节更成为了一道情感大餐,人们通过赏月畅叙,达到阖家团聚、缔缘结情的目的。中秋月是圆的。圆既是饱满、完美无缺的象征,又是循环连续、有始有终、始终合一的标志。这个“圆”字,兆人之团圆,饱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好愿景。

     音乐是宇宙中最能与人、自然、天地相通的艺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为中秋词里的巅峰之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谱曲成为经典的流行歌曲,经邓丽君和王菲天籁之音的演绎已然成为当下的存在。每当歌声响起,总能打开人的心扉,唤起人的殷殷思绪。

     中秋的自画像应该是:风轻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清澈,月光下的村庄格外端庄妩媚。庭院中置有一方案桌,上面摆上赏月的物品——红蜡烛、板栗、花生、柚子、苹果、葡萄、香蕉、哈密瓜、月亮糕、炒田螺、熟芋头,当然少不了月饼这一具象的主角。一家人围坐桌边,共同观月、祭月、吃月饼,把酒言欢,畅叙亲情,共诉心声。小孩或依偎在父母怀里,或在桌边欢欣雀跃。欢乐祥和的氛围在热闹中蔓延。

       中秋月像是盖在家乡夜空中的一枚印章。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配,意喻着团圆美满。月饼的味道,注定要与思念串联。大街小巷各式月饼的涌现,让我们这些漂泊异乡的孩子,在每年中秋节来临之际,总会遥望故乡,突然间热泪盈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30 21:37 , Processed in 0.05515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