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94491|回复: 1

余潮洋:张大先生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6 21:56: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余潮洋 于 2023-11-1 15:23 编辑

267AEAE2-A1A2-4D3F-B51F-9D92EE319201.jpeg
                     
       民国时期,淮安河下镇盐河北,在嵇桥东南隅,坐落一家叫“医庐”的张氏中医馆,张氏中医的第六代传人张锡洲就在这里悬壶济世。
       隔一条清澈的小溪,在嵇桥的东北隅,有一家客栈,它的主人是我的外祖父张寿鹏。
       张锡洲与河北街张氏宗族同姓不同宗。张锡洲祖籍涟水;我外祖父他们是土著。
       张锡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淮安北乡以及涟水一带享有祟高的声望,人称张大先生。
      年幼时,听我母亲讲,张家“医庐”门庭若市,每天躺担架的、坐轿子的、骑驴的病人络绎不绝。在“医庐”的周围派生出了客栈、饭馆、老虎灶、轿子行等服务行业,许多邻居都是依靠张大先生维持生计的。
       那些涟水、沭阳的有钱病人,他们白天看戏、听书,晩上到澡堂泡澡。为了养病,有的人能在客栈住上几个月甚至整年。我外祖父在“医庐”的药房抓药,再加上由外婆打理的几个客房的收入,养活了一家八口老小。
        张氏住宅大门朝东,有五进院落计三十多间房屋。门前隔一条南北路的正面有一个近三十亩的“奈何汪”,旧时人们讲风水,为了辟邪挡煞,聚积人气、财气 ,张家在大门前盖了一个影壁。
       张大先生除了在“医庐”坐堂问诊,还不遗余力地参与或组织社会公益活动。他曾担任河下“钵池山中医公会”副会长;与汪筱川一起创设河下防疫施药局,拯救了成千上万时疫患者。
       张大先生有自己的专用黄包车,以至于只要街坊听到车上手动式皮喇叭发出“咕、咕、咕”的声音,就知道大先生又出诊了或外出履行公务。
       张大先生乐善好施,每年腊月“开仓放粮”一次,附近穷人对他感恩戴德。淮安解放土改时,同里乡亲联名**保护他,使德高望重的张大先生免遭批斗。
       我母亲娘家是张宅的老邻居,外公又是张家的药房伙计,有关张大先生的故事,当然耳熟能详。但是,张大先生在抗战时期遭到劫掠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母亲也是1947年出嫁到北乡大奶庙后才知晓的。那时,张大先生一家已经离开淮安。
        张家在乡下有几百亩良田,主要用于出租。我祖父的堂兄余坤尧(人称余二)二十多岁就来到张家当长工,那时张锡洲的父亲张治平还没有去世。余二为人忠厚,做事精明能干,深得东家的信任。收租出谷、农活安排等全部交由余二一手操办,时间久了成了一名“当家伙计”。
       1939年正月,淮安没有沦陷前,淮城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城里老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去乡下避难。
       下乡前,张大先生把担任看家重任的余二叫到“漱石斋”书房,指着一个檀木箱说:“这是我祖传的七锭银元宝,带在身边恐生祸害。你把它就地隐藏好,不要对任何人讲。”余二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元宝,心里怦怦直跳。为了隐秘,他苦思冥想,悄悄地忙乎了一夜。
       日本鬼子进城前两三天,十室九空,因而**成风。不少土匪、无业游民乘机溜进民宅捞浮财。
       听说富有人家的复壁、地板、箩底砖被撬得一塌糊涂,张大先生壮着胆子回家看看。余二告诉他,只是损失十几斗小麦,其余原封不动。
       原来,黄河北十几个土匪在深夜爬院墙观察动静遭呵斥后,又撬院门。余二干脆打开大门:“你们做土匪要抢劫吗?”门外一群人见余二人高马大并且手里提着一把二齿钢叉,都不敢贸然动手。一个领头的嬉皮笑脸地说:“我们不是土匪,只是家里揭不开锅,想来借点口粮。”余二说:“弄点口粮就排队,每人一斗;要是胡来,今晚我们就来个鱼死网破。”
       在紧要关头,余二凭一己之力,化解了一场危机。张大先生一家心存感激,念念不忘。
       1945秋季,淮安迎来第一次解放。土改时,张家田地被没收;宅院也成了“东里小学”校舍。不久,张大先生举家离开淮安。临行前,余二从马房、茅厕等处挖出元宝,一个不少地交给主人。张大先生酬谢余二,要送他两锭元宝,余二婉拒。
       主仆依依惜别,张大先生对余二说,等天下太平了,一定会来淮安接他。
       蒙东家的资助,余二回乡后曾开过一爿油坊。后来,因长子英年早逝关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刚宣布摘除“四类分子”帽子不久,余二做梦也没有想到张大先生儿子会找上门来接他去上海。
       耄耋之年的张大先生夫人见到余二喜极而泣。她告诉余二:大先生在解放初就去世了。临终时,他嘱咐家人不要忘记余二的恩情。张家三十多年没有寻找余二,那是害怕过去的家庭成分惹火烧身。
        张太太和余二在从前就姐弟相称,她告诉余二,离开淮安后,他们先到省城镇江,然后又辗转到上海。内战期间,他们颠沛流离,主要靠变卖金银珠宝度日。
       张公子尊称余二为二爷,他全程陪同老人去外滩、南京路、城皇庙等处游览。一个月后,余二说家里母猪要产崽不放心,如身体允许,以后再来看望姐姐。
       分别时,张太太一边流泪一边叮嘱,要余二收好地址,关照后人,等他一百二十岁时与上海联系,由张家后人为他送终。
        过了年许,张太太喜迎九十华诞,张公子又来淮安接余二和其他健在的张家伙计参加母亲的祝寿活动。
        李氏纸扎店第11代纸扎传人李先生是张大先生的内侄,他亲口告诉我,其姑母享年98岁善终。张太太高寿,应了一句古语“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光阴荏苒,张大先生中医馆的遗迹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荡然无存。想寻古凭吊,由于时过境迁,六七十岁的被访者有的也是张冠李戴,让人不胜唏嘘。已经谢世的某文史爱好者,在《文史淮安》网站上发表配图文章,误将挂牌受保护的张宝元“张氏中医宅”当成是周锡周(洲)的故宅,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河北街史称“中医街”,张姓中医像群星璀璨的星系:张振扬、张济川、张绍儒、张寿元、张宝元、张宗一、张德元……张锡洲无疑是继张治平之后,最耀眼的那一颗。


余潮洋,江苏人,机械制造工程师。偶有笔耕,小有收获。作品散见于《讽刺与幽默》、《乡镇论坛》、《淮海晚报》等报刊以及被人民网、文史淮安等网站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4-1-4 21:15: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余潮洋 于 2024-1-4 21:17 编辑

吴鞠通(山阳医派的领军人物)医馆,经改造升级后重新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9 22:49 , Processed in 0.04512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