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侯磊:北京有大美而不言

发布者: wx_墙角树_yZHYM | 发布时间: 2023-5-24 22:55| 查看数: 65751|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北京有大美而不言
侯磊

     侯磊,北京人,青年作家,诗人,昆曲曲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热衷于北京史地、民俗、戏曲、掌故等的研究。著有长篇小说《还阳》,中短篇小说集《冰下的人》《觉岸》,北京非虚构三部曲《声色野记》《北京烟树》《燕都怪谈》,文史随笔集《唐诗中的大唐》《宋词中的大宋》等。有部分作品改编成影视及译为外文发表。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北京也是如此,它壮丽、辽阔、原生态,不去刻意看它,它绝对不来招你。不由得令人深思起老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警句来。北京的美是静默的,从不主动张扬,来得悄无声息,韬光养晦;去得既不显山又不露水,藏得严严实实。

每逢秋冬季节,初雪过后,京郊遍地是连天的衰草。午后的太阳穿过蓝天晒在枯黄的草上,地上成片的雪块泛着金光,宛如梵高笔下那《群鸦乱飞的麦田》。朔硬的北风吹在脸上,天地之间只有黄、白、蓝三种颜色,那是一种别处罕有的美——衰草斜阳的壮美。

打开北京地图,从城内向郊区有若干条主干道,主干道以外的那些大块绿色区域,是我们从未踏足过的山林、田地、湖泊。山村点点如句号般盘踞着,甚至查不到连接它们的公路。

这是多么广袤的北京,我们如何才能认知其万一呢?

一、

西北高,东南低,这是北京永定河冲积扇的大手笔。西面和北面都是大山,远山上还蜿蜒着长城;东面南面是平原,几条自然与人工的大河汇聚在通州的大运河中。以清朝康熙以降全盛时期的版图来看,北京几乎位于中国的中心,也是北方和南方的交接处,还是一座孕抱在大自然中的城市。它既有塞北坚硬的漫天黄沙,又有江南明媚的依依垂柳。往北过了昌平军都山是一片苍茫,而颐和园的西堤却是南宋临安的西湖景。往东不论是燃灯佛舍利塔影下的通州古城,还是千帆竞渡的八里桥,都是一片水乡泽国,这就是“水上北京”。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北京是:“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原来,先秦时期这里是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称为“枣栗之腴”,枣和栗子漫山遍野,人靠枣和栗子几可为生。辽金时期则是“春渔于湖,秋狝于山”,春天到东边通州的大湖里打渔、秋天到西山中围猎。金章宗性好山水,还在西山修建了“八大水院”的行宫,凤凰岭的黄普院、妙高峰山麓的法云寺,阳台山的金山寺,阳台山南麓的大觉寺等,这都是承袭当年八大水院的遗存。西山多有水源,古人便可深山藏古寺,如此大兴土木,除了营造风水以外,也有构筑防御工事,形成战略外交,彰显礼仪宗教等,这些看来不能只算作封建时代的奢靡腐败。乾隆帝大规模整治京郊的水系,营造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的“三山五园”体系,不仅是展示国力富有,也荫及了北京一方水土的生态治理。

古人营造京郊时,对城区的美也不懈追求。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自辽、金时就是行宫别院,后世先选好了这片水域,而后再建造大都城。这是北京的心湖,犹如一面映照人心的镜子。三海在古代常人不得涉足,而后海、前海、西海(统称什刹海)倒是一片平民乐园。原来整片水域的岸边没有护栏,自然形成向下的斜坡。清晨薄雾四起,烟霭沉浮,岸边居民起身遛早儿,恍惚到了郊外——那沐浴着徐风浪细的大淖,周遭芦苇青莲,柳浪随风,可谓一片天人合一的仙境。

人民住在市中心如同隐居山林,是《道德经》中最为理想的安居状态,犹如文人习惯在书案摆放清供,皇家打捞太湖石建造园林。站在钟楼或鼓楼上,垂头一望,脚下宅邸连天,鳞次栉比;抬头向南一看,居然是一座郁郁葱葱,大明思宗皇帝归位的景山。下了钟楼或鼓楼,闲游后海和前海分界的银锭桥,向西望去,就能看见遍地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猞猁(俗称大山猫)、獾甚至黑质而白章的大长虫(蛇)的西山。

不禁令人感叹:“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二、

大美还要美在短暂,美在一瞬间。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北京,四季分明,对比强烈,夏天酷热,冬天酷寒,最舒服的九月不过一个月,过了十月就会骤冷。一年就365天,惟独北京城的变化最为多彩,每种景色停留的时间如此短暂,若不在意这种美,那它就会在你的世界之外,仿佛从来不存在过一样地逝去。

遵照岁时的生活也是北京人的日常作业,春天到东直门外游览满井(参照袁宏道《满井游记》),夏天到宣武门外护城河看皇家御马监洗大象,秋天至城南陶然亭窑台登高野游,冬天到什刹海岸边看冰上排舞的冰嬉。四月份到大觉寺赏玉兰,五月份到法源寺赏丁香,六七月份到城南崇效寺赏牡丹(而今景山、中山公园的牡丹也不错),中秋到颐和园赏北京不多见的桂花,十月下旬到潭柘寺赏“碧云天、黄花地”的帝王银杏树叶,再去看香山的黄栌正是红艳。

入秋后等着吃树上挂着第一场雪的柿子,9月份赶紧去门头沟去吃京白梨(这种梨皮薄水多,运输不便,一碰就烂),秋风一起便呼朋引伴,贴秋膘吃烤肉,大雪一下就涮羊肉或菊花锅……大凡各种游赏、吃食,也就一个月、半个月甚至更短,瞬间即逝。过了这个村儿呀,就没这个店儿啦!

在北京要是想抓住每一分的美,还可以每天赶着场地赏景,赶着场地去吃,一年到头也就干不了别的了。旧京的闲人之所以活得穷讲究,恐怕是也贪恋这一分的北京之美,急匆匆地感慨一下时光易逝。可最为易逝的是北京的秋。在以“悲秋”为调性的氛围中,北京人却不喜欢什么“秋风起兮白云飞”或是什么“春花秋月何时了”,人们最钟情把秋景唱得欢快高亢。如洪昇在北京改写元人白朴原文而成的传奇《长生天·惊变》中的北曲【粉蝶儿】,才是秋天的大气磅礴: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对此“去得好疾也”的秋天,南边来京的文人还说:“宁可生命失去三分之二,也想换来这故都的秋!”毕竟,北京这块地界儿骨子里还是个“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京师。这一切的不言、不议、不说之中,运行着无形的伦理和天地之道。阴阳四时运行,各按其序。

北京的美会随时会出乎意料之外,也许就是在你游览了江山胜迹之后,哪天无意间走到某处的灵光乍现。此时,此景,此声,此光,此心,这些集合起来,就在连一秒都不到的一刹那形成的画面触动了你。在北海公园里暮色四起、水天一片的暗红中看白塔,雪后初晴看西山晴雪碑后的绿树和青天;下午雨后,看云团魔幻般变化中的故宫角楼,其背后还能发出灿灿金光……而体会此种无言的美,便是寻找与这座城市的共情。这无不与人格有关,此种美不是来自书本,来自传授,是热爱生活的人本身最容易体验到。不在于是否擅长观察,而是要善“悟”,甚至要有颗有点“灵”的心。仿佛人生中只要有那样的几个刹那,便可大彻大悟了。

晚清时翁同龢、李慈铭等人的日记,能得知京郊越野爬山的名胜路线,一百多年前的人们都走过,我们每一步都仿佛在古人的脚印或台阶上临摹。京郊的山路纵横,海拔也高低不平,形成了各色婀娜多姿的草甸、混交林和乔木、灌木等,树木的植被颜色偏深,层次绚丽,入秋必是层林尽染。山中泉泽遍野,群峰叠翠,远离政界、疗养郊游的文人和歇夏避暑的名伶等,都极为热衷寻访近郊西山的不言之美。他们城里有房子,乡下有地,在山间还有小别墅,就是归宿也随寺庙边安息。《西山名胜记》描写八大处,是民国时期曾有37处别墅,以至于各个小庙都成了打尖、借宿的地方。

不论寻美者的身份如何,都是在传统的文人精神的感召下,使他们借着研究、闭关、疗养甚至号称隐居的时候,总伴随着游赏、品茗、静坐、禅修、读书、耕种等,白天在山间平台极目远眺京城,夜晚则观京城之点点灯火。所有环节皆是为一个“雅”字——他们用诗、书、画等来向世人传达那些无言之美。对他们而言,美是道不行乘浮浮于海之后的遁世妙方。从汉朝张良遁世归隐的西山,到元代马致远钟情的门头沟,京师的士大夫们不得志便急流勇退,卸职入深山,隐云峰受享清闲,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了。明代旧臣孙承泽殉明不成,隐居香山樱桃沟闭门著《山书》,晚清恭亲王奕䜣离政就在戒台寺闲居,恭王孙溥心畬、溥叔明以及项太夫人也是久居于此,溥心畬还自号“西山逸士”,作诗云:

玉阶清锁散斜阳,破壁秋风草木黄。

只有西山终不改,尚分苍翠入空廊。

走进北京的美,既有文人们的历史千秋兴亡之叹,还有平民们与北京朝朝暮暮的日子,亦有各地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北京的山水、人文与再普通的人生,都有令人感动之处,最起码是一种读完史书掩卷时的感慨!毕竟这里的六朝宫阙,足可将兴亡看饱,亦是:“空对着,六代园陵,草树埋,满目兴衰。”

此种美与“道”一样,俱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三、

对于居京生活的各路拉杂,也是自古以来的文人谐趣,不论本地还是外省人,都普遍认为北京不是美食之都,水质、空气、舒适度都远不如他处。在永定河、潮白河沿线,至康庄、沙河一带,河流泛滥使得土地沙化,害得北京一到春天就大风起兮尘土飞扬,动不动就来雾霾和沙尘暴,这些沙尘不仅来自内蒙古,还来自北京本地的“土产”。老天爷不许你我忘记,这北京本是苦寒之地。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1829-1894)曾说,都中有“三苦多”:“天苦多疾风,地苦多浮埃,人苦多贵官。”还有“三绝无”:“好茶绝无,好烟绝无,好诗绝无。”至于民间谚语“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也是市井的真实写照。

北京城的生态像青年人的婚姻,还是需要时刻来经营情感。用养鸟来做个通俗的比喻:“你怎么伺候它,它就怎么伺候你!”从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国务总理周自齐、京兆尹刘梦庚以及冯玉祥等,都曾在倡导京郊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冯玉祥被誉为“植树将军”,还制定毁坏树木的处罚规则。刘梦庚在法海寺附近留有一块1924年立,高约1.7米的方柱形植树纪念碑。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领导人朱德的过问下,北京成立了西山林场,有计划地植树造林,使西山那些光秃秃的小山丘而今变成了林海。河流的上游也修建了几个大小的水库,以保证饮用水的来源和水库鱼的美味。如今,大片的荒野变成了郊野或森林公园,大运河的诸多景观也恢复了,开了游船后能使你遐想元大都以来的水上北京。西五环路已经修到了群山的边缘,什刹海为了再现“银锭观山”的景观,已经把积水潭医院的11层高楼拆了。就为了能看见西山的一个景观,市政是多么下大力量投资维护自然。

“草占一方绿,树藏千古春”,人类坚信,山水自然可以荡涤心境。

老舍《四世同堂》写主人公祁瑞宣“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祁瑞宣在北海白塔的山尖儿上眺望远方,想着摆脱一切世俗的烦恼,心里头一定会想着远方的山峰和大海。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情,老舍先生也一定是爬上去过眺望远方,与青山绿水共邻。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19 09:49 , Processed in 0.0402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