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5840|回复: 0

刘月新 | “弯绕”里的丰盈与繁华(行走大运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4 18: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export1671015492975.jpg
    大运河河北衡水景县段“花家口糯米坝”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之十四——山东作家刘月新的《“弯绕”里的丰盈与繁华》。大运河的弯弯绕绕里,充满了诗意和想象。作者以丰富的历史掌故娓娓道来,带领我们在衡水段运河的两岸驻足欣赏,倾听运河“满腹心事的诉说”。一条河,与一群河边的乡村和小城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孕育着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



“弯绕”里的丰盈与繁华
刘月新

     《尚书·禹贡》载,黄河进入河北平原后播为九河——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洁、钩盘、鬲津。这九条河像扇面,又像一只大手,向着渤海湾打开。很多年以后,京杭大运河北起京城,经此地向南逶迤而去,把九条河贯穿。蜿蜒的大运河像极了那只大手上的横掌纹,纵横在冀鲁平原上的河流们就是支撑这只大手的筋骨。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只肉嘟嘟的大手里被母亲河滋养着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直至今日,直到永远。

       大运河岂止是贯通了鲁北冀南的河流,从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代大规模开挖大运河,南北跨越六省市、沟通五大水系,史诗般书写在中华大地上。大运河流域的万物生灵都是这宏大史诗里的华美篇章。

       十年前,我写过山东德州段大运河。随着了解的加深,我深深爱上这条母亲河。我为我们祖先的勤劳智慧所感动,我为我们的伟大工程倍感自豪。在2014年,当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时,我在办公室里鼓掌欢呼,激动地唱起“我爱你,中国”!今天,我选取大运河河北衡水段,来一个特写,用双脚细细仗量,瞪大了眼睛认真看,再从历史的河流里掬一些浪花,算是对德州段大运河探究的延伸吧。

      历史上,山东德州地曾隶属过河北平原郡,是河北道的重要城镇,堪称“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现今河北故城县的郑口镇等地则隶属于今山东德州市的武城县。从地缘文化讲,德州、衡水是一脉;从人缘文化讲,德州、衡水是一家。河北衡水段大运河,从故城县建国镇辛堤村入境,往北流经故城县75.2公里,于夏庄镇东第三村出境进入德州德城区境内,婉转北流7.8公里,又从北厂西南街入衡水市景县叶园村,景县73.2公里,阜城县30.65公里,至阜城县张华雨村北入河北沧州境,总长179.05公里。大运河衡水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故城县内称“卫运河”,景县、阜城县内称“南运河”。

       我沿着鲁冀交界处的大运河向东北行走,在绿树繁花中看运河水荡起涟漪,在蝉鸣鸟叫中听夏风穿越岁月旖旎而来。一点一点触摸着厚重强劲的历史脉搏,感受着其曾经的丰盈与繁华,还有落寞与寂寥。我突然有种感觉,或者是感应?我觉得大运河面对此时此刻俯视着她的儿女,似乎有满腹的心事要诉说。

       大运河和人一样,是有性格的。她以自己生命特有的方式,跨越山地丘陵,穿过洼地平原,冲击岩石,激荡河堤,不管世人理解也好,抱怨也好,她都忠诚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使命。京杭大运河绵绵千里,河槽弯曲连环,在郑口镇竟出现一个“U”形大弯,当地人称“运河第一弯”。“河流曲曲转,十里还相唤。那比下江船,扬帆忽不见。”当地还有“三望苏家楼”“九望德州”之说。郑口东有三个大弯,均长十里许,最窄处只数武宽(六尺为步,半步为武)。行至此处,可望见对岸武城县的苏家楼;继续前行十里,苏家楼又进入视野之内;行至第三个大弯,仍能望见苏家楼。“九望德州”则来源于明朝。德州城西的大运河曲曲回回有九个大弯,拉船的纤夫能九次看到德州城。我把当年采访老纤夫时汇集的纤夫号子合并几句:“到了闸子村,首望老城墙。二望老虎仓,三望过北厂。四望银瓦寺,城门人来往。五望洄泷坝,庙里警钟响。六望过皇殿,七望豆腐巷。八望杨家圈,九望南陈庄。”“九望”的这些地方,都是德州古城的一部分。这弯弯绕绕里,是纤夫们不尽的辛劳酸楚,也充满了诗意和想象。

      运河上很多弯曲河段都是人为设计的,为减缓落差形成的冲力,缓解水流对堤坡的冲击,发挥“三弯顶一闸”的作用。凡事都一分为二,大优点与大缺陷往往相携相伴,遇到大雨大水年份,弯大的地方又容易决口,致使百姓的生命财产受重大损失。

       在故城采风,当地几位老者与文化人给我讲了“挑水坝”的故事。“挑水坝”,就是郑口人民与水灾作斗争的利器与见证。

       道光23年农历七月十六,运河上一次大水来势汹汹,一夜之间漫上郑口北大王庙处河堤,郑口乃周边告急。时任邑令黎极新率百姓和士兵日夜堤上坚守。巡堤的村民发现,被冲倒的柳树交错水中,竟使急流平缓了许多。人们从中受到启发,遂砍柳树头和柳树身来护坝。8—10棵一捆,树间填充高粱、玉米秸杆倒挂于堤内,防止河水冲刷堤坝。树身随水流铺展在堤内弯处,飘飘摇摇,如龙潜水,壮观异常,树头很像巨型龙尾,故“挑水坝”也称“龙尾埽”。此处河堤修到九月初六竣工,修“龙尾埽”195丈,所修之处再无决堤。雍正皇帝听后满心欢喜,对当地百姓以“埽”治水的方法大加赞赏,诏令向全国推广。

     这样的“挑水坝”,在故城境内有六座。

      而今的故城大运河左岸,绿树掩映下的“挑水坝”分别建亭一座,按河水流向依次为观涛、曲流、挽澜、息浪、登临、闻莺,六亭形貌各异,遥遥呼应,是风景,更是纪念。历史的脚步不可阻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与文明的进步,大运河的“坏脾气”早已乖乖收敛,其全线通航造福人民的高光时刻指日可待。

       随着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弯弯曲曲的运河两岸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码头。史载,德州运河上有浮桥,南北船只至此须落帆停船等候过浮桥口,有的船只准予就地卸货转销各州县。这里就出现了“百物聚处,商贾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繁忙景象,郑口码头也是“水陆冲衢,粮艘往来,差舫络绎,欸乃鼓吹之声昼夜不息颇为巨观”。史学家这样描述当时场景——

      晨曦初现,刚睡醒的运河两岸就迎来山东、河北等地商人。华北平原的小米、小麦、黑豆、德州西瓜、白菜、黄瓜等农产品,德州“美陶”、药材、竹木器、铜铁器和柳编及“德州扒鸡”“龙须凤尾贡面”“德聚源”纯粮白酒等当地特产,由水路沿运河送往天津,再销售于各地。

      正午,大批肥料、煤碳、火柴、肥皂、洋布等日用品从水路集运到郑口码头,再分别从陆路、水路运往四面八方。“何事人烟聚此都,飞帆衔尾集商舻。构成贸易通功市,写出升平辐辏图。”水上运输业的繁荣,催生了地方漕运文化的形成。民国年间,郑口一带沿岸村庄从事漕运、河工、纤工的达千人之多;激扬的纤夫号子、船工号子,戏曲、杂技等表演千百年来回荡在运河上空,隐匿在运河文化的波浪里。

     到了午后,郑口二道街上依然人声鼎沸。各大城市甚至国外日化产品从运河运到郑口。北京、天津的杂货布匹,山西的大布(洋布),阳泉、焦作砟炭,浙江土纸、竹货,山东章丘丝绸、铁器在此批发销售;当地饼酱、油粮、布棉也在此畅销。清代郑口“山西会馆”的建立,标志着以运河文化为根底的故城商贸文化发展到令人瞩目的鼎盛时期。

     黄昏,古渡斜阳迎来南来北往船客上岸,客栈、车店,酒肆、茶楼门前灯火通明,长袍、马褂、礼服们操着南北各种口音,融进夜幕下酒歌宴舞的热闹里。

      到了民国,一些外国商人也从水路进入德州、故城一带。有苏联大华和美国古洋行的石油经销商,美国南星靛水(染料)经销商。德国德士古煤油、面粉,美孚石油、英国卷烟、火柴,苏联大华煤油等都在故城设有大公司,批零兼营,商品很受欢迎。天南海北的客商使当地人眼界大开,此地的文化也于兼收并蓄中汲取多种营养,更加丰厚多姿。

      在两千多岁的故城街头巷尾行走,古老厚重的文化气息使人变得屏声敛息、轻言细语,很怕惊了这老城的梦。这里随处可见秦砖汉瓦,残垣旧迹,幽深小巷,参天古木。史说,故城有七十二座庙,德州有七十二衙门。另外,像无影树、半步桥、佛头井、甘陵书院、故城八景等名胜古迹,无不昭示着故城的历史幽深,文脉汤汤。

      早在西汉初年,经常有孔孟弟子聚集在故城十里长村研讨学问,讲课授徒。儒学家董仲舒曾在这里求学、讲学。董仲舒7岁时,父亲便将他送到此地拜师求学,二十岁后又回到这里讲学传业。甘陵书院,明代著名教育家山东莱州毛敏先生曾在此执教,培育了一代代豪杰名士,仅明清两代故城镇考出的进士就有200多人……

      大运河弯多曲回,绝不仅限故城段。运河本身就像一条从天宫飘落到地上的丝绸带,弯曲增加了其动感与美感。我从故城沿大运河来到景县,在景县安陵镇华家口处,一道几近一百八十度的大弯出现在眼前,让我着实吃了一惊。让我再度吃惊的,是这里的“糯米大坝”。

        在村边运河西岸河堤上,蜿蜒着一条灰白色巨蟒般建筑——华家口“糯米大坝”。梯形,南北走向,顶宽13米,全段高7米许。近旁的“华家口夯土险工”石碑标明了它的身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同中国大运河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站在堤上向下望,运河里没有咆哮的波浪,只有一泓清水,还有护着夯土险工坝坡的青青草坪。表面的风平浪静仍能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汹涌和凌厉,曾经的浩荡与不屈。


      华家口段曾在清代两次决口。宣统三年,时任知县王为仁,组织当地民众修建了该段夯土险工大坝——当地百姓的救命坝。

       这年春天,一场暴风雨铺天盖地,下得惊心动魄。知县王为仁站在华家口运河大堤上,望着波涛汹涌的河水一次次撞击弯道处大堤,眉头紧皱,沉默不语。他表面的沉默,是在掩饰内心运河水般的奔腾与喧嚣。

      一定要驯服它,保住身后成千上万景县百姓的安危。

       这是怎样的一段大坝啊!

     长255米的华家口夯土险工,夯土层采用三七比例灰土掺入糯米浆逐层夯筑,基础钉锚柏木打桩。如此用料前所未闻。夯土坝用特制黄土蒸熬,用上等白灰掺上从南方运来的糯米熬成浆,再把它们和成泥,然后一层一层筑起。堤坝坚固异常,当地的大运河研究者告诉我们,50米外强弓射箭,射在坝体上再弹回,不留任何痕迹。凡历史上能留下来的工程之所以坚固,除了工程本身融入的智慧,还有建设者对山河对人民的负责。我欣然走下堤坝,拿石头块敲打红褐色坝壁,声若洪钟。不知何故,我的眼睛涩涩的,一会就湿了脸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还是那条河,坝还是那座坝。改变的是时代,及时代赋予人们的崭新生活。夯筑坝是坚固的,比建筑更坚固更久远的,是从岁月深处传承下来的精神和一脉文化。

      在景县留智庙镇白草洼运河文化馆,一曲悠扬抒情的白草洼村村歌《运河西岸白草洼》让人为之一振——

       蜿蜒的运河西岸白草洼,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家!蜿蜒的运河弯绕着西堤坝,揽着白草洼!护着我的家!百年的民居繁衍着勤劳智慧,千年的沃野盛产着风光如画……

      一千三百多年前,运河决堤冲积的平地处,有三户人家从远方跋涉迁来,搭茅屋居住。因地势低,常有积水,到处稗草丛生,故名“白草洼”。后陆续有移民到此,守着大运河繁衍至今。白草洼河段无桥,有两个渡口,两岸百姓自古靠摆渡通行往来。每年农历四月四,运河沿岸的人们就会汇集到白草洼,带来各种农产品与手工制品交易。白草洼,成了远近闻名的渡口市场。

      我站在白草洼干净整洁的大街上,惊喜着运河人家的沧桑巨变。绿树繁花,白墙徽瓦,大街小巷的墙绘多姿多彩。墙上一幅幅精美画作里五谷丰登,瓜果飘香;那些充满阳光的青年男女从画中信步走来,通身洋溢着幸福喜悦。他们与她们,都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这里的主人。

      鲁北冀南沿运河一带,位居齐鲁和燕赵两大文化板块之间,既受黄河文化、农业文化,齐鲁和燕赵东西文化的共同作用,又受大运河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得这一带文化呈现兼容性、开放性、融合性,造就了这里的人温和、淳朴、厚重、慷慨、仗义,像“水”一样具有博大包容性与亲和力的性格。

      永乐十五年,苏禄国的三位国王,率340多人的使团浩浩荡荡来中国访问。在七月间,头顶如火骄阳,沐浴清爽海风,从泉州登岸,经苏州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访问,得到沿途官员和明成祖的隆重接待。苏禄王一行在京居留了二十七天,于九月初拜辞回国。一行人出齐化门(今朝阳门)到通州,沿大运河迤逦南行。使团到达景县安陵驿,东王突患急症不幸殒殁。明成祖派礼部郎中陈世启带祭文赶往安陵祭奠,并择地安葬东王。

       当年在德州市北营村采风时,古苏禄东王第十七代孙一安姓老人对我讲,苏禄东王逝世后,明帝下圣旨择地安葬,派人在安陵附近用称称土,哪里的土重说明哪里土质好,就把东王安葬在哪里。称量的结果,德州城北十二连城处土最重,遂把东王安葬于此。

     今天的苏禄王墓园,气魄雄伟、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宛然一座人类文明、和善、友好的纪念碑。

      在景县,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边塞诗人高适与他的边塞诗,是景县人永远的骄傲。公元744年,诗人李白与高适、杜甫分别后,北上访道安陵,特意作长诗《访道安陵与盖寰为余造真篆临别留赠》。1750年,风雅皇帝康熙乘龙舟南巡进入景县安陵,面对古镇繁荣兴盛的景象,诗兴所至,填词一阕:“大块风光,春畴一生,满目从容。桂棹初摇,牙樯始立,淑色烟笼。堤边对对宾鸿,村庄里,安平气融。乐志情深,读书意远,与古和同”。

      在阜城县大龙湾村与沧州市东光县交界的大运河桥头,“御龙渡口”石碑上刻录着乾隆皇帝与此地的故事。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乾隆皇帝乘船南下视察民情。当船航行到大运河码头地段,他看见前面西岸出现了一座繁华秀丽的集市,码头上车水马龙,水面上航船如梭。乾隆帝很是高兴,命令舵手靠运河西岸慢行,并在此登岸驻跸该村。因大运河在此转弯,状如巨龙,乾隆帝御赐将兴隆镇遂名大龙湾。听着这有趣的故事,我的思绪紧随乾隆帝及其龙舟在热闹的码头上穿梭盘绕。我将思绪拉回,回首岸边,运河古镇——码头“大龙湾村”的牌子赫然挺立村边。

mmexport1671015495545.jpg
      大运河河北衡水阜城段“御龙渡口”

       大运河在这里千年流淌。一条河,与一群河边的乡村和小城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孕育着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运河沿岸人才辈出,史载,仅宋明两代,大龙湾就出现了“一帝一相三尚书”。那个穷秀才出身,当了33天皇帝的张邦昌,就出生在大龙湾村。如今的大龙湾,一个典型的美丽乡村,“村庄换新颜,社区树新风,产业上规模,文化有底蕴,绿化全覆盖,生活是小康”。

       我沿着大运河行走,从中打捞着无尽的宝藏。这些宝藏一经上岸,倏地就融入了运河两岸的风景里。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mmexport1671015498474.png   刘月新,女,河北盐山人,现居山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在省级以上文学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曾获第二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二等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齐鲁散文奖,《山东文学》2011年度散文奖,作品多次入选《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中国好散文》《山东作家作品年选》《好散文1978——2018》等多种选本。著有散文集《小鸟闯进我屋里》《栽种光明》,长篇报告文学《陪你远行》,长篇纪实文学《渤海子弟兵西征记》,合著《渤海女兵西征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8 03:07 , Processed in 0.06720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