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6052|回复: 1

红 孩:读肖云儒新著《八万里丝路云和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9 23: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行的另一种漫记
------读肖云儒新著《八万里丝路云和月》


     这几年,几乎没有比一带一路更让人关注的词汇了。原因很简单,这是国家创意,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老百姓,包括中小学生,都得贯彻,都得深入人心,付诸行动。2014年夏季,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会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联合开展了”“丝绸之路万里行”全媒体大型文化采风体验活动。乍一看主题,我开始以为是在国内的丝路行,并没引起更大的关注。待数日后,看到著名学者、丝路研究专家肖云儒先生陆续发表的文章,才知道他们的采风已经走出国门了。
      儒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型作家、评论家,他六十年代提出的”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文坛。九十年代后,他开始专注于中国西部文化的研究。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他的目光开始从中国西部放眼到整个丝绸之路,以致是世界格局。我不敢说他是研究这个领域的最早先行者,但我敢说,他是无法回避的极具权威的专家。
      自2014年到2016年、2017年,肖云儒先后随”丝绸之路万里行”采风团三次采风,总行程八万里,共计三十个国家。我不知道万里行采风团年龄最小的是谁,但我知道年龄最大的是肖云儒。第一次去的时候他已经72岁。诚然,这三次万里采风对肖云儒是梦寐以求的,可是,光有热情是不行的,他还必须有足够强大的体力和脑力。出发前,肖云儒就和陕西日报等媒体约定,他每天都要发一篇采风日记,如果完不成,他是不能睡觉的。
       作为报纸副刊编辑,在我得知肖云儒的踪迹后,深知他这条大鱼我必须抓住。因为是师友,便毫不客气的向他索稿。对于我的要求,肖老师是无法拒绝的。就这样,我在报纸副刊一连发了他十几篇关于丝路万里行的散文,也可以称作随笔。看着肖老师的文章,我的脑海里不由想到埃德加-斯诺曾写过的那本介绍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的<<西行漫记>>。很显然,肖云儒同他的媒体朋友所进行的丝路万里行肯定不同于当年的红军长征万里行,红军长征是被动的,是在一路走一路在探寻中国革命的未来方向的,也可以说是使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艰难坎坷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建党之路的。而丝路万里行,则是在前人的道路上重新践行的,他的意义在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只有让中国进一步了解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最终才能达到和合相与共,相互发展,共同繁荣。
      肖云儒不同于张骞、唐僧、徐霞客,也不同于马可-波罗,他的西行漫记是散文化、随笔化的,也可以当作游记性的。我们传统的游记,大都只记录自然的山水、古建寺庙,而很少进行文化的思考和中西文化的比较,更不会站在国家的高度看世界,也不会从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就游记本身而言,它强调的是纪实性,即所谓的确定性。肖云儒三次丝路万里行采风所收获的上百篇见闻札记,不论是写人还是记事,无一不是真实的在场,对于其确定性不必有任何怀疑。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国门大开,成百万千万的人群走出国门,对外面的世界人们从此不再陌生,也有很多的作家、记者写了大量文章、录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传到国内,一时间世界真的成了人们眼里的地球村。然而,在信息多元、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通过文字光知道世界还不足以满足读者的期待,在诸多的确定性的背后,人们还期待许多的不确定性。如这次的丝路万里行,选择去几次、取哪条路线、去几个国家,这是确定的。但到了那些国家,发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则是不确定的。我很佩服肖云儒先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看到的或许更多的是公共的东西,可他却每每从细节中能找到触动自己心弦的瞬间,如在乌兹别克斯坦看到的关于母亲的三座纪念碑,特别是幸福母亲纪念碑,那是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之后,祖国母亲终于搂着自己的孩子笑了。有意思的是,上边原来的列宁像换成了地球仪,强调了一种新坐标:幸福是全人类的,而不是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
      在本书的序言和后记的几篇文章中,作者把他几十年对中国西部文化、整个丝路文化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时空比较。我知道,肖云儒这些思想的获得,不是凭空想来的,他是建立在大量阅读中外书籍史料和不辞辛苦多次行走中获得第一手实证经验中逐步形成的。这些观点,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的对一带一路的诠释。譬如作者所提出的“原来只认为这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商贸往来之路、这次走了全程,认识有了发展和提升。除了商贸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还是民族团结之路、战略转移之路、美丽展示之路。今天的丝路与古代丝路相比有了质的变化。”2017年,作者在匈牙利茜茜公主行宫召开的文化经济论坛上,就三次丝路万里采风做了很好的总结:“三年前第一次走丝路,我的感觉是”三热”:丝路在各国很热乎,丝路上的人很热情,丝路经济开始热销。两年前走丝路,我的感觉是”三知道”:不走出中国咋知道中国好,不走向世界咋知道世界小,不走进丝路咋知道千年丝路情未了。第三次丝路之旅,我的感受有了延伸,变成了”三趋向”’三心”,三趋向指认识正趋向于成熟,企业正趋向于稳定,市场正趋向于拓展。三心指政府很上心,企业很用心,老百姓很开心。”看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到作者在一篇见闻中所记录的文字:我们的车队十八天前在塞尔维亚、马其顿边境地区一个村庄休息时,一位开小店的老人乔瓦尼先生见我们蹲在路边吃方便面,跑来热心的给我们烧开水,送来自酿葡萄酒。他说,他希望中欧陆海快线能够修一些支线,把更多的山区带动起来。这,或许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力的佐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8 19:02 , Processed in 0.04886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