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康春华:吟咏医者情怀 鼓舞抗疫士气

发布者: 东方红 | 发布时间: 2020-8-7 09:33| 查看数: 26749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当代文学期刊发表医疗题材文学盘点
康春华

mmexport1596763641723.jpg     医生(油画)靳尚谊 作吟咏医者情怀 鼓舞抗疫士气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疫情之下,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更加深切体会到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文学场域,关于文学与疫情关系的讨论,那些聚焦医疗题材的文学作品,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医疗题材文学是以卫生、健康、医疗等相关行业为主要题材和背景的文学作品,它以疾病书写、医患关系、医院见闻等为写作主题,注重塑造医务工作者形象,并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个体生命的心灵遭际与精神颤动。近些年来,那些与卫生、医疗题材有关的作品,表达作家对生死命题思考的作品,得到了文学期刊的持续关注。
mmexport1596763646531.jpg

     《那些匆匆而过的英雄本来如此平常》,刊发于《人民文学》2020年03期


       据《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介绍,《人民文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挖掘。新时代的重大医疗事件是文学创作应当反映的重要对象。陈言的报告文学作品《阻击埃博拉》(2019年第8期)讲述在非洲埃博拉残酷疫情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院科学家陈薇少将及其团队积极参与抗击病毒、实施人道主义救援的真实故事。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实施医疗救助,挽救无数生命,是新时代的医者仁心精神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中的体现,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榜样担当。杨义堂的报告文学《泰山做证》(《人民文学》2019年第10期)讲述在王兆俊、仲崇祜、程义亮、李志诚等众多医疗工作者“舍小我、为大我”的不懈努力下,山东省先后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三大寄生虫病的经过,突出了医疗科研工作者不逐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精神。《人民文学》2020年第3期推出由晋浩天、章正创作的非虚构作品《那些匆匆而过的英雄本来如此平常》,将目光锁定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环卫工人、“专车”司机、防疫志愿者等平凡的英雄人物身上,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多重细节还原他们在前线的真实历程,表明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不凡的英雄,谱写了武汉全民战“疫”的动人篇章。
mmexport1596763658674.jpg
▲洁白的屏障(粉画)杜国浩 作

      “创刊至今,《当代》有969篇作品中包含了‘医生’这一词汇。在1979年创刊号上,刊发的纪实文学《她有多少孩子——记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写出了这位中国妇产科学先驱的高超医术和医者仁心。”梳理《当代》近10年来刊发的医疗题材文学作品,《当代》主编孔令燕认为,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着力塑造以医生为主要角色的文学作品。比如高众的长篇小说《白衣江湖》(2014年第6期),写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医生在术与德之间的困境与坚守。第二类是围绕某种疾病而展开身体经验的叙述。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血玲珑》(2001年第1期)呈现人类情感与医学伦理的两难困境。长江的纪实作品《你,“澳抗阳性”吗?》(2004年第2期)呼吁反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歧视,并鼓励患者积极追求美好人生。任晓雯的《换肾记》(2018年第3期)以器官移植“换肾”事件写尽家庭关系的暧昧与冲突,将“疾病”从宏大隐喻中抽离,还原为当代日常生活经验,并以此作为人性、关系、情感的“实验石”。第三类则摹写人在疾病之中的心灵状态和感受。史铁生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2005年第6期)深入思考了生存的困苦与惶惑,追问活着的意义。周大新的《安魂》(2012年第4期)详叙了儿子病痛之际的挣扎和父亲的痛苦无奈,作品对爱与痛有着透彻与清醒的表达。第四类则涉及对前沿医学科学的讲述。李春雷的《生在无人区》(2018年第4期)记录深圳的一群高科技人才如何破解生命的密码、用基因干扰来疗救人类至今无法攻克的病痛,体现了文学对医学前沿的关注和展现。


      《十月》杂志曾刊发王蒙的《名医梁有志传奇》(1986年)、陈冲的《不自然的黑色》(1989年)、陈中华的《癌病房之怨》(2016年)等与医疗题材有关的小说。《十月》主编陈东捷表示,近10年来,《十月》始终坚持对社会现实发展与演变的深度关注,以文学的方式处理社会题材,表达生命的复杂体验和广阔的社会见闻。医疗题材作品直接面对人的疾患,表现出人在生命处于非常态甚至极端状态下面临的考验,能提供特殊的经验形态。甚至有时候,作家不得不在小说中直面生死问题。例如,胡性能的小说《生死课》(2017年第5期)写殡仪馆工作者的故事,讲述小说主人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与见闻。在“科技工作者纪事”的栏目中,2017年第1期刊发余泽民的《金刀大天使——记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专家来永强教授》。作家用散文的笔调书写医者来永强工作日常的细节与心境。这位“守护心脏的天使”救治了大量心外科疾病患者,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持续性的高压力,仍然选择负重前行。2019年第2期刊发马拉的纪实作品《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记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记录了医生王拥军的职业成长经历、基层实践经验,以及勇攀医学科研高峰的事迹。
mmexport1596763664244.jpg

     ▲致敬奔赴一线医护人员(中国画)王珂 作


       医疗相关题材作品是《北京文学》近些年来较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介绍,近10年来,《北京文学》在中短篇小说之外,更多以非虚构的体裁呈现出人类面对疾病的特殊体验,也观察着中国医护群体的整体发展情况,对医疗题材更重社会性的考察。从早期聚焦看病难、医患关系等社会议题,到关注特殊患者群体、关爱边缘人群、医护人员事迹等故事,这些作品以实录精神展现出变迁的时代之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生存与死亡的矛盾、奉献与牺牲的抉择等丰饶复杂的命题。例如,林遥的报告文学《世界屋脊上的北京门巴》(2016年第8期)记录了近20年来从北京前往西藏的7批近百名医护工作者在高寒之地救死扶伤、守护生命的故事。这些首都医务工作者将医者情怀留在高原之上,与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友谊,用勤奋和智慧诠释着“苍生大医”的情怀。方格子的《我在人间一百年——麻风病人口述实录》(2017年第6期)是对麻风病人这个特殊生命群体生存现状的真实寻访,呼唤生命的尊严和社会的关爱。胡启明的报告文学《一个异国护士的中国梦》(2016年第10期)讲述一位英国护士来到中国开设一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心的故事。作者用深情的文字记录下别样的生命告别方式。《精神病院采访实录》(2018年第9期)是作家周芳以义工身份深入精神康复中心工作近一年,用心记录下医务工作者、精神病患者和病患者家属们的特殊人生。


      《天涯》杂志也刊发过不少医疗题材的作品。《天涯》副主编林森说,医疗领域有很多的专业知识,一般作家难以进入。《天涯》所刊发的相关题材作品,大都是由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写的,有一些是作家进行实地采访之后写的。例如,《天涯》刊发过江苏金坛医生于建新以“老于头”为笔名写下的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后来结集为《和灵魂一起守夜》出版,其中有身体之疾、心灵之伤,有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还有医院各个岗位中的平凡人如何焕发出生命的光辉。艾云的《寒冷的2006年夏天》(2014年第1期)写到了自己患病后在中医的救治下恢复健康的过程。周芳在《重症病房里的生与死》(2017年第2期)中将目光聚焦“重症病房”这个上演人生百态的场所,在此发现人性的晦暗与光芒。王萌萌的非虚构作品《沉重的飞翔》(2019年第6期)讲述自己遭遇癌症的心路历程,直面生命的伤痕、灵魂的痛苦,用坚韧的耐力、无畏的心态,开始和恶疾作斗争。此外,《天涯》还组织过一些关于身体疾病的讨论小辑。身体的问题,不只和身体有关,而是牵涉到精神、意识,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一个身体疾病的切口进入,可以映照到整个社会的诸多问题。耿占春、东君、祝勇、狄金华等学者、作家,曾在《天涯》刊发过关于疾病、关于中医的思考文章。像大家所熟知的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也是在《天涯》刊发的。《天涯》对这个题材的持续性关注,其实源自于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们所有的精神生活、社会活动,都牵系在“身体”这一基础之上。
    mmexportfdd70935b5e408bb77486eca1ea7a3f6.jpeg

      ▲疫情(中国画)王颖生 作近年来,《上海文学》非常关注记录疾病、书写真实心路历程与思考关怀的作品。《上海文学》副主编崔欣介绍说,这些作品大部分基于写作者自身的经历。例如,“80后”女孩沈熹微的小说《深夜面条》(2015年第10期)以患者的医院见闻、病友的观察为重点,在深沉的痛苦之中寻找点滴光亮,自有打动人的情怀。张辛欣非虚构专栏“以歌当哭”(2018年第7期至2019年第10期)结合自己一家人的经历,描述美国医疗现状,揭露美国医疗体系弊端。彭小莲的中篇小说《入住癌病房》(2018年11期)源自作者的真实经历,是这位电影导演、编剧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小说。小小的空间成为各种人生风景的微缩,既显示着癌症病房里的世态炎凉,也包含病友间的关怀与鼓励,还有对医护工作者的致敬。常小琥的中篇小说《长夜行》(2019年第3期)源自作者多年实地调研,将医院作为切片放在文学的显微镜下,写出了医疗体系中人与人之间不动声色的复杂关系,也让人看到了医者捍卫职业道德的光芒。
      在疫情之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到相关题材的创作之中。这是作家用文学之笔书写现实,用文学的光来温暖人心的有益途径。相信会有更多的作家真实记录下这场疫情下的人间大爱,吟咏医者精神,鼓舞抗“疫”士气。       来源:文艺报 2020.03.20


mmexport1596767331273.jpg

      康春华:1994年生,文学硕士,现供职于媒体。有文学评论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钟山》《媒介批评》《小说选刊》等期刊杂志,人物专访见《人民日报》《文艺报》《新京报》等媒体。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4 09:56 , Processed in 0.1393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