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15437|回复: 2

刘云霞:“一衣带水是多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8 22: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衣带水是多远”
——读卞毓方先生《日本人的“真面目”》
刘云霞

      “一衣带水是多远”,是卞毓方先生《日本人的“真面目”》之二的开篇之问。
      愚以为,卞先生之问是中日由来已久的国之问,也是中国民间根深蒂固的情感和认知之问。
      文化同宗,历史同源。无论地理人文,原本都可称之为“一衣带水”的,但是,一路走来,“一衣带水”到底是多远?
      物理上看,是地面上的汪洋天堑,也是凌空下的天衣无缝;咫尺汗漫间,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鉴真东渡,也有甲午战争后的万丈鸿沟。
      时到今日,即使再现“异域同天”之情,人们宁愿其走了暗场,而听任“爱”与“恨”分陈于两岸。
      说爱之深恨之切吧,也不太对。有时咋看都是自己和自己较劲——
      恨是无从下手的。
     充其量谴责、抵制一番,也只是驼鸟般梦里耍拳,窝里横,与日本那边损益痛痒是无半毛关联的,倒是自家光景和颜面时常被砸损跌破不少。
     爱也是角色错乱的。
      多见“个性十足,旗帜鲜明”者,“一面蜂拥观光,狂扫日货,一面逮机会就大骂‘小日本’”;诚所谓“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
      而日本这一方,却是“不惜藏身鱼腹,纵变虫也要钻到你肚子里,窥你的心秘,挖你的精髓。”
      两相比一比,不由要打个激灵。
      正如卞先生所言,百战不殆,先要知己知彼。
      《日本人的“真面目”》,不啻为“双知”线路图。
       书分①②两册。
      我连看两遍。
      一看。为好奇中日本人的“真面目”。
      政治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宏观的、微观的,物质的、精神的,皇室内阁、风云人物、市井百态……
      看书,如秉了一枚伸缩自如、至宏入微的多维透视镜,对日映中,让人举目回首、由人及己间,不觉视域洞开。
      再看。为作者举重若轻,信马由缰,纵横捭阖,得大自在的大视野、大手笔。骋目游怀于其中,思维和僵硬的笔头,似也柔敏自如了不少。
     书看得很急,一篇接一篇,欲罢不能。书看得很反复,唯恐遗珠于未觉。掩卷,许多话仍久萦于脑际:
     历史上日是中的藩属,中是日的母国;日是中的学生,而后又跃为中的老师,强弱、师生反转间,曾经、正在发生什么?
     “日本脱亚入欧,脱的是什么?是亚洲儒教文化核心的仁义;入的是,欧洲殖民主义的丛林法则,嗜血精神”。
     “泰山是用不着挥拳头、出恶声的,它矗立在那里,永远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岳”。
      ……
     《日本人的“真面目”》,力图通过一个高屋建瓴的视域,纠偏,扫盲。
      “不说中国,无非中国”,全景式的大视野下,时时有两幅镜像在比照——
       同样起自“闭关锁国的‘洞中日月’”,被西方坚船利炮叩开国门后,中国人求衣美化自己,日本求饭壮大自己。
      面对“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记住了‘落后’,故而发奋;中国人记住了‘挨打’,故而悲愤”。
      “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居,对‘蕞尔东夷’不屑一顾;日本曾经弱小,但总是以强国为参照系,努力学习,拼命追赶”。
      曾经的强敌,成中国人不忍触碰的伤疤;日本人不以为耻,反以为恩,凡是强壮健硕的,统统化敌为友;所谓“天下无敌”的武道精神,其精髓也是不树敌于天下。
      针对相扑、茶等诸多特色存在,中国人习惯于陶醉“这原是我的”;日本人习惯于坚守“现在是我的”。
       战与败之间,中国人沮丧于屡战屡败,日本人砥砺于屡败屡战。
      ……
      镜而鉴之。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之水,渠成了中日的强弱反转和大相径庭的发展走向。
      环视现状,作者为“司空见惯寻常事”里的日本惊叹:
      “在日本,一望无际的不是奢华,而是整洁,而是敬畏,而是约束”——
      公交车、电梯、餐馆、宾馆客房里,衣食住行,处处有小贴士般的设施或标示——细节泄露了多少匠心!
      自助售买水果摊上,投钱取果,全凭自觉又毫无例外地人人自觉。
      公共场所,无论车站、超市、饭馆、厕所,事涉两人以上必自动排队。
      路不拾遗常态化……
      表像之后,有内里挖掘:
       这令人敬畏的“寻常事”,靠得是见素抱朴,执之如山的法治;规则,是潜移默化到血液里的。
      至于国度内的人。在写了政、文、学、武各界及市井百姓、街头流浪汉等各色人等后,作者推出了偶见或偶遇的几个镜头:
       《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大报头条登的、电视新闻里播的,都是安倍首相及夫人。注意,是丑闻,而不是压倒一切的光辉高大!
      天皇孙女上学,纵有豪车相送,进入大众视野也要转为步行——化特权于无形,“化到深处就成了文化”。
       还有,熙攘人群中骑着自行车的退休首相;墓地里一律平等的贵族庶民……
      人的民本性的统一。
      为此,他还写了福泽谕吉。
      谕吉初去美国,了解到“规矩面前人人平等”,大为震撼,随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疾呼(《劝学篇》)。
      现在,当“我”看到谕吉所见成日本寻常风景时,轮到“我”震撼了,并“隐隐涌起几分共鸣”。
       福泽谕吉是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先驱。这份共鸣,是高山之境的思想碰撞。
       日本人认为神居于细节之中。
      细节见于寻常事,也见于驰誉世界的商界金品牌。中国人熟知松下、索尼、东芝、三洋、本田、丰田、优衣库等日字号品牌,却不知品牌的经营者,“从身体的任何部位划开一条口子,流淌出来的都是‘认真’”。
     “认真”就是日本人的“真面目”,“真面目”在日本人那里就是“认真”之意。
      认真之果,是各行业的金字塔尖,也是日本能够“从抱残守缺满目疮痍一跃而为百废俱兴、蒸蒸日上的新兴强国”的原因原在。
日本素有“机器民族”之称。即使在地震发生后,“所有人脚步挪动节奏都是一致、有序的”,“互相没有交流,也没有抢先和插队”。“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地震、火山、台风、海啸,整天跟在屁股后面追”,长期与灾难共存的训练有素,成就了一个民族沉默、隐忍、自律乃至集团性坚韧。
      无论一个人、一个国家,自然不会非黑即白。日本人性格也是二重性的: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
      日本之于中国,也有冷暖两支人流:“宇内混同”、“直冲北京”觊觎中国者;就钓鱼岛主权、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历史敏感事件为中国呐喊代言者。
      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日本文化及地名中,既有无可抹拭的汉字精髓,比如历代天皇的年号;也有“亡我之心不死”的印迹,比如,中国、九州等,地名里藏着视本国为中日乃至东亚大本营的初心。
      文字语言的两重性,导致性格、人格的两重性。这就是日本和日本人!
      卞先生说,看问题要有全球视野,历史眼光。
      《日本人的“真面目”》,无处不体现着这样一种豁然宏大的襟怀。
      比如,徐福现象。
      徐福原是始皇帝为求长生妙方东向而飘的一股荒诞气流,在东瀛那里却遍地生根,甚至被奉为“国父”、“开国的神武皇帝”。
      “至于徐福是否到了东瀛,日本人坚持到了。我从概率上推断,有秦一代,必有不甘当亡国奴的六国贵族遗民——广义上的徐福——乘桴浮于东溟,避难扶桑。”
     “忽然想到,中国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原居民吗?”
       “人类天然地具有血亲关系” ……
       由一人连两国,到民族融合、人种流变中的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丝扣环衔,以此类推:
      这个世界上最人性、最和谐的梦,不正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吗?
       “而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国家本位,民族思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由徐福现象回到“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是一根弹簧尺”,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结”。那么,《中日之结,谁是亚历山大?》
      这是先生之问,也是时代之问。
      和卞先生交流,他说,一个作家名号再响也没用,看下题目和开篇文字基本能看到他的功底。
      他的文题每每都像信手拈来,细品又都是无可取代的“这一个”。
      比如,《徐福:一竿子插不到的底》。由徐福溯日本人之源,貌似柳暗花明,却是山重水复举目茫茫;如此,不是“一竿子插不到的底”又是什么?
     《“吃茶去”》。“茶”为虚,坊间聊天式的轻松写作却跃然纸上;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的是和歌山市,“歌与山”一语双关,“关”得恰如其分。
      ……
      题目如此,文章亦如此。文字貌似随意泼洒,实则惜墨如金,每每都有其高蹈的指向;语言诙谐轻松,敲起来又充满质感和余韵。
      他写松尾芭蕉留迹的落柿舍:“没有芭蕉在此用松尾一扫,落再多柿子也不值一提。”
     他写《一碗清汤荞麦面》:几番赶来,又排了2小时长队,“就为了尝一尝它的名气”。
      还有“凌波碎步”的艺伎,“灯昧如星,树影若藻”的京都石塀小路等等,想一想,笔之传神,真是再无其它可替。
     认识事物,卞先生习惯强调“高度”。
      看文学,也是国际大视野。
      在谈到日本俳句“圣者”松尾芭蕉的代表作《古池》时,针对其在中国“千人千个译本”现象,他说,文学作品跨境相传,要跨越三道藩篱:
      作者时空+顿悟,译者时空+顿悟,读者时空+顿悟。
      时、空、人、语不同,所“悟”皆不同。这对我们领略外国文学是启迪,对习惯于标准答案的我国教育,也是一记警醒。
      立高望远。
      卞毓方先生之所以能驾一叶时光扁舟,自如地在中与日、历史与现实的万重山、千道河里游,有其常人难逾的三级台地——
一份积淀。
     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早年攻读日文,转事国际新闻,曾服务于《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并几番去日腹地体察报道。学者的视野、记者的敏锐、作家的知性,淬火了他文史的厚度,历史的长度,社会的广度,政治的高度,文笔的深度;              几“度”相糅相杂,千锤百炼,使他收获了众多的异国资源和常人所不能见。
      一种精神。
       季羡林评价卞毓方为“肯下苦功,腹笥充盈,又兼浩气盈胸,见识卓荦”;我认为几者互为助推,互为因果——
      写一个“真面目”,光从日本带回的书,就有一千多本;写一篇七千字的《煌煌上庠》,读过的资料不下五六百万字;写金庸、钱钟书、李敖、饶宗颐、南怀瑾等,要读过他们的全集;写美国,光电影,就看了五六十部……
      说到旅游,卞先生说,旅游的最佳心态,是有一双婴儿的眼,见到什么都放光。
      他自己每每都是“旅前做足功课,每晚都辛勤加班,把白天所见所闻,与往日案头所得,融汇、穿插,然后才进入写作构思”。
      已是阅云成宇,阅日为宙了,始终是小学生的“空杯”虔诚状。“学而无涯”的精神,让总是幻想天悟与捷径的我辈不禁赧然。
       一个“本真”。
       作为“学者、思想者、行动者”,盛誉学界和文坛,光环萦首的大家,卞先生在国外讲学或参加大型文坛交流,特别强调一个名号——中国散文家协会会长。
       中国散文家协会是民间团体,他如是做,是想以一己之名、之力,挺起官方视野外一种真实的价值存在。
       卞先生说,“一个学者的人品、人格,氤氲在他所有的文字中。拥有他的任何一册书,也就等于拥有了他心脏的律动”。
        这也是我读《日本人的“真面目”》的感觉。

       作者简介:刘云霞,军转干部,山西省作协会员、侯马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解放军健康》《山西文学》《都市》《五台山》《散文诗世界》等报刊,曾获人民文学征文三等奖,三次获临汾市 “五个一工程奖”。出版有文学作品集《山野》。

发表于 2020-4-29 22:01: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霞的文字掷地有声,品之有味。这也许是受卞老师的文字浸染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 14:2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梁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6 20:34 , Processed in 0.05347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