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张继炼“抗疫”时事随笔系列选载

发布者: 赵日超 | 发布时间: 2020-3-26 13:48| 查看数: 2823682|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家张继炼利用自己熟知预防医学知识的特长和经验,用知名作家的笔触,自大年初三开始,生动写出科普文学性质的“抗疫”系列文章,为疫情防控出一“笔”之力。
      张继炼曾在卫生系统工作三十年,从事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等专业,是预防医学副主任医师,2003年“非典”期间奋战在抗“非典”一线,是“非典防控指挥部”专家组组长。他同时又是国家一级作家。他的“张继炼‘抗疫’时事随笔系列”十三篇三万多字,用文学语言介绍了疾病、传染、疫情、病毒、隔离、防护等基本常识和知识,在广大社区居民中产生良好影响和特殊作用,对当前健康知识的普及、疫情防控的措施,以及社会层面“防护心理”网的织就,稳定民众恐慌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知名评论家说,“预防医学专家和作家的最佳结合,用笔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者,张继炼是全国第一人,比那些个‘口号式’‘献媚式’空洞而无味的诗歌和文字强百倍。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名气’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感谢他”!
      本网征得作者同意,对“张继炼‘抗疫’时事随笔系列”作品进行部分选载,为增强和表明时效性,选载时注明原创时间。
mmexport1629757790735.jpg

   张继炼“抗疫”时事随笔系列选载
              之一:“漫话” 认知
              2020年1月27初三日

      人类同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思想、会思考、能认知。
     认知是一个过程,有时很简单,有时很复杂。简单的例证可以举“一见钟情”,这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瞬间的实是;复杂的例证可以举“地震预报”,这个认知的过程是漫长而又复杂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很难提前预报到时间、地点、震级、震裂等具体而准确的数据的。
      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更加多元、复杂。
      疾病流行季节,需要戴口罩,你说“我身体好,不怕传染”。你只想到了自己不被传染,而没想到你会给别人传染。这是典型的以“ 行为不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为主的认知障碍。即便是戴了口罩,也有普通口罩、防尘口罩、医用口罩和特殊的N95口罩之区别,谁也不敢说戴了“此”口罩就不被传染,戴了“彼”口罩就会被传染。因为,包括口罩的品种、口罩的戴法、戴口罩的时间、地点,个人的戴口罩习惯,是在家里戴?在街上戴?在分散的人群戴?在密集的室内戴?在普通医院,还是在传染病院?在传染病院的普通科室,还是传染科室?有着明显的不同和区别。
     限制出行,设卡测体温,你不但偏要驾车出行,还绕道行驶。为啥?“烦他们限制,烦他们测体温,有病的人早跑了”!这不但是“心理不健康”、“行为不健康”,还是“不能良好适应社会”的不健康表现与认知障碍。同样道理,此“病毒”同彼“病毒”虽然同属冠状病毒,它们的“性格”、“爱好”、“特性”是否一样?是否不一样?有个认知过程。“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更何况变化多端的“病毒”了。这个病毒的宿主是“谁”?谁“动”了它的宿主而使它“走”出原位?它是怎么走出原位的?
     就是说,病毒的“走出”过程,“**”过程,“传染”过程,“变异”过程,“毒性曾强”过程,“潜伏期”是否传染?“**期”是否毒力增强?确实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确实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大量的临床医学资料佐证;这个过程,容许有分析、有判断失误。因为文本资料、样本资料、流调资料、临床材料等“病毒资料”,还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科学要求。
     健康的含义和文化理念是:机体无病、心里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行为健康。疾病的传播是行为,疾病的预防是行为。所以,“行为健康”是健康文化的核心。
     我们能够学会健康的、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认知概念,认知过程,认知方法,我们就拥有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健康、行为健康。我们就会对一个人,一群人,群体人;就会对一件事,一堆事,多元而复杂的事,进行合理的,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也是健康的认知过程、认知程度和认知结果。


     之二:疾病.传染.疫情
      2020年1月29初五日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我调节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中国字是象形字,“疾”,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有的放矢”的“矢”。这个“矢”就是“射箭”的“箭”。它告诉我们,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的“箭”引起的不适就叫“疾”;疾还可以引申为疾驰、疾速,我们由此可以知道,“疾”这个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它是从“外面”来的,最后肯定还得回到“外面”去,只是个匆匆的过客。
     再看这个“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脏器官里,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感到不适有火,人就得病了。
      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包括智能,都进行了测量,其数值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即可以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超出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便是“不正常”。疾病是属于不正常的范围
      传染性疾病,是由于病原体具有繁殖能力,可以在人群中从一个宿主通过一定途径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使之产生同样的疾病,称可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通俗讲,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此种疾病在人群大量传播时则称为瘟疫。烈性传染病的瘟疫常可造成人员大批死亡。
     有些传染病,疾病控制和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而“非典”、“新冠肺炎”属于新发现的传染病,当时还没有例为“法定传染病”,就不可能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在“规定时间”“及时上报”。后来发现这个传染病严重了之后,国家临时而及时地把“它”确定为“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这才逐渐走了向正规。我们国家的甲类法定传染病只有鼠疫、霍乱两类。
     这是我今天送给大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易感者。将“病人”、“病毒携带者(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采取“隔离”的措施,就是控制传染源,使“传染源”不再具备传染功能;飞机上、火车里、班车内等公共场所往往是“传播途径”产生和发挥“传播”作用的地方,“交通管制”和“体温测量”等措施就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而“传染病知识普及”、“居家医学观察”、“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等措施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的有效措施。还有一些综合措施,比如“封城”、“新闻发布会”、“公告”等可以同时有效解决三个环节的问题。这是我今天要告诉你的重要信息之二。
     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产生了“疫情”,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就会产生“瘟疫”。人类大的瘟疫,我们应该知道的是:1.查士丁尼瘟疫;2.黑死病;3.伦敦大瘟疫;4.印第安人瘟疫;5鼠疫大流行:发生在19世纪的中国,死亡1000万人以上。这个瘟疫最早在中国云南开始爆发,据悉是传教士带来,经过30多年的蛰伏,在1894年开始大流行,波及中国南部大部分省份,还殃及了欧洲、美洲等地
     这次在中国爆发的鼠疫,之所以能有效控制,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时任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是他调动所有资源对感染者隔离控制,推翻了日本人的研究说法,并在1911年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他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免疫学的创始人

             之三:“心”的防护
            2020年1月30初六日

     天冷了我们知道要加衣,走累了我们知道要歇一歇,坐久了我们要活动活动腰身,渴了要喝水,见了熟人要打招呼,前面有坑要绕着走……这种现象,有个名词在等着我们——“防护”和“人体防护”。人体防护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是“疫情”来了才有。《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凡遣使送客者,欲为防护寇害也。”这里的防护之意是“防备”;《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希心菩提,志求三乘,宜持禁戒,防护诸恶。”这里的防护是“防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九郡四十二州县官僚俱在此,吾为上将,岂可不防护?这里的防护是“保护”;《搜神记》卷十八:“﹝ 张华 ﹞乃叹曰:‘天下岂有此年少,若非鬼魅,则是狐狸。’乃扫榻延留,留人防护。
     ”这里的防护是“监视防范”。
     也就是说,“防护”是人体本能,是人体本身具备的功能。面对外来侵扰,没有任何“防护”则是不可能的。这些“防护”功能大体上说主要是“机体防护”和“心理防护”,或是机体心理协同防护、综合防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许多人猝不及防,人们可能出现一些与平常不一样的心理、行为反应。这也是任何正常人群应对任何危机事件的正常反应:在情绪上,会有紧张、担心、焦虑、恐惧、抱怨、愤怒、无助、绝望。情绪容易激惹,对待家人、外人没有耐心;在机体方面,可以出现不自主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不踏实、身体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甚至出现血压升高、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在认知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在行为上,可以出现逃避、回避、冲动、发脾气,甚至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
     怎么预防、防护和纠正呢?
     任何一件事物,特别是突发事件,冷静观察最主要,这并不一定只体现在“疫情”这一件事上。对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过程、结果等了解入心,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只了解了和掌握了部分或片面的信息,认知和判断肯定是不全面不准确的,甚至错误的。有了准确而正确的判断,就会有周到的思考和正确的行动:
     1.收听、收看和阅读这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基本情况;
     2.通过正规渠道掌握疫情信息;
     3.尽快掌握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传染和预防信息,做好防护准备和防护;
     4.自觉遵从政府部门、技术部门、防控专家的疏导、安排与建议;
     5.做好自己、家庭、社区、社会层面的个人机体防护和心理防护;
      6.不信谣、不传谣、不抱怨、不“病怒”、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7.用正确的病理知识,正确的防护措施,正确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心理方式,去疏导家人、朋友和周围群众;
     8.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行为健康”;
     9.即使自己“疑似”了,“隔离”了,“疾病”了,也要相信国家的救治能力;
     10.灾难和疫情面前,中国的抢险救灾、疾病控制、全力以赴、以人为本是世界第一流的。要相信党、相信国家,怀有感恩之心,用健康、向上的心态,战胜病魔和疫情。

…… 之六:“习惯”的坚守与改变
       2020年2月2日

      戴不戴口罩是一种习惯;抽不抽烟是一种习惯;随地吐不吐痰是一种习惯;“抱怨”不“抱怨”也是一种习惯;“路怒”“病怒”是一种习惯,不“路怒”“病怒”也是一种习惯。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还是不好不坏的习惯,总之,人是有习惯的,这一点没有疑问。
     所谓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包括地方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包括个人及其家庭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活动方式。
     习惯的改变,心理疏导的“心理方式”最重要。
     十层高的居民住宅楼安装了收费电梯,乘坐一次收费两角钱。没想到就是这不多的两角钱,却受到了居民的一致**。能够入住新楼的居民生活水平普遍都比较高,应该不会在乎这区区的两角钱。物业公司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这座小城的住宅楼一直没电梯,居民已经习惯了爬楼梯。物业公司免费开放电梯三个月,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即使是一些低层楼的住户也习惯了上上下下乘电梯。三个月后物业公司做出决定:电梯白天免费,夜间收费。由于夜间乘坐电梯的人数和次数都很少,所以居民的反应很平静,乘坐电梯的人数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又过了三个月,物业公司开始正式收费。这时,居民已经习惯了以梯代步,再没有人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两角钱还是那两角钱,但是人们的习惯已经改变。所以,对于那些固执的人,你可以想法使他们改变习惯。比如“随地吐痰”;比如“随时抽烟”;比如“随地扔垃圾”等。
    除了“心理方式”,坏习惯的改变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如“野狼断掌”。一只野狼误踏进猎人设置的索套之中,挣扎了很长时间,都没能使自己的脚掌从索套中解脱出来。眼见猎人一步步逼近,野狼一怒之下,奋力挣断了这条被套住的脚掌,忍痛逃离了这危机四伏的地带。
     坏习惯难以改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说:“习惯就利用轻忽,嗜好有时比理由还强硬。”
     习惯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改变思维方式很重要。
     让乐观和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成功的人大都有一张笑脸,即便不是形之于外,那心里的微笑和坦然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成为一个人表情的基调。于是我们会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往往都是一副怡然自得、心平气和的样子,很少有急躁、抱怨和嫉恨的情绪,因为他们拥有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自信,有着可以纵横四海的能力,有着维系一个人尊严的必要的能力。

      之八:“隔离”的冷与暖:
       2020年2月4日

     “覆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是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虽然不能表明“断绝接触,断绝往来”的“隔离”之原意,却也是“隔离”之词较早出现处。   
     医学的隔离,是“把患传染病的人、畜和健康的人、畜分开,避免接触”的意思;美女们用的防晒“隔离霜”,隔离的是紫外线、辐射和空气中的其它有害物质等。最近在家里,是“居家医学观察”,同真正的“隔离”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家当下所经历的隔离比这些要复杂和重要、严格的多,是甲类传染病规范的监测、做好人员个人防护、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方法,是在“居家医学观察”的基础上,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离开你所居住的小区,要实名登记,进入居住的小区要有通行证;进出城的主要路口设卡测量体温、实名登记、自何地来,往何处去?社区工作人员、机关志愿者组成的“防控”大军日夜辛苦检测,为的是“疫情防控”。别看“疫情防控”这区区四个字,付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交通、饮食、环境、卫生、应急、供应、精神等的代价是巨大的。
     在这里我要说说“居家医学观察”“居家隔离”的那些事儿。无论从医生的角度,还是从普通居民的角度,经过自我实践,我觉得专家建议我们要做到的如下两条,不光重要,而且适用:
      一是从行动上照顾好自己:A.虽然不外出不聚会,但尽可能维持正常的规律作息。列一个能令自己感到愉悦的行动清单并执行。例如,在家唱唱歌,在家读读书,在家写写作,在家玩玩小游戏等;B.在家运动。运动的好处在于帮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丧等。
      二是从心理上自我调整:A.减少大量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学会甄别;B.学会识别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C.与自我对话,自我鼓励;D.正向思维,不要只往坏处看,很多微信也许只是在贩卖焦虑;E.对可能会出现的抱怨、愤怒等,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比如给家人、朋友打打电话吐吐槽;F.焦虑感来临,建议你转移注意力,帮助焦虑消退;G.保持对他人的关怀,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可以电话,可以视频。
     如果你每天这样做了,你基本能在正常而健康的状态中。
      ……
     “隔离”,隔断的是疫情,联系的是民心;隔断的是接触、往来,保护的是平安、稳定;隔断的是传播、传染,保护的是安宁、康健;隔断的是病毒、疫情,保护的是存在,恩德;隔断的是“少数”、是“你我”,保护的是“多数”、是“他你”“他我”;保护的是友情,亲情……
     “隔离”,考验的是知识,认知;考验的是“自我”,“他我”;考验的是心胸,胸襟;考验的是自觉,涵养;考验的是自私,自利;考验的是素质,能量;考验的是行为异常,正常;考验的是人性,人格……隔离,可以是“试金石”:隐瞒、散布、滥跑、乱窜、逃逸、谣言;隔离,是大是大非。大是大非面前的表现才是你没有伪装的真实的表现。在“大是大非”面前,你那些“隐藏”“伪装”的缺点、毛病,甚至“肮脏”与“险恶”,才像遇到适合的“土壤”“气温”“环境”的“病毒”一样,开始发作。
      隔离,也是考验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团体,众多团体的时刻;也是考验一个干部,一个党员,一个医生,一个家长,一个领导的关键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时间段里;在这个特殊的考验面前,特殊的试金石面前,你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之九:无“接触”交往
            2020年2月8日元宵节

     “疫情”与“防护”走到了正月十五的今天,传染病预防防护知识的普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民众对“疫情”所涉及疾病的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些。所以,说起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就容易和方便的多了。对于这三个重要的传染环节来说,目前“防控”的重点是传染源与易感人群的“接触”,也就是要严密隔断、切断“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较多,“隔断”“切断”传染源与易感人群之间的“接触”是最关节的环节,是当前“战疫情”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住宅小区“疫情防控”的重点。
     所谓接触,字面意思是碰面;遇上;挨上;牵涉;人们间的接近交往;联络……
     当一个孩子因受到惊吓而畏怯、恐惧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他抱起来,紧紧地拥抱着他,并且做出一些亲昵的手势与表情动作,孩子便会意识到人们在保护他。
      当然,接触还会传播疾病!我们不但要在平时注意,在传染病发生,特别是有了“疫情”时更要特别注意。
      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传播,是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适的侵入门户。此类传播不仅包括接吻和**,也包括经飞沫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如手及日常生活的用品、玩具、食具、衣物等,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后,可起到传播病原体的作用,此类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和某些**共患病均可经此途径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A.病例一般呈散发,可在家庭或同住者之间传播,呈现家庭续发率高;B.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C.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此类传播。
     如果你的手接触了沾有传染病患者体液的物体,比如口罩外层、手机等,再去揉眼睛、抠鼻子或咬手指等,就很有可能感染新型肺炎!所以,除了戴口罩、手部皮肤清洁,消毒就显得非常重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而对我们的皮肤消毒,特别是手部皮肤的消毒,则是为了切断接触传播。……
    我们开始讲“接触”的字面意思是碰面;遇上;挨上;牵涉;人们间的接近交往;联络……“碰面、遇上、挨上、牵涉、接近”,这些“行为”完全可以通过上述所讲“戴口罩”“洗手”“消毒”,加之不握手,不近距离说话,不用手乱摸,最好“不出门”来隔断、切断“接触”,效果会很好。目前,还没有“发现”“手机信号”“网络”“传播疾病”的“证据”,所以,你尽可大胆的网络交流、电话语音、视频交流;可以沟通感情,交流体会,书写感受;可以交流防病知识,生活杂感,“口罩”常识,消毒知识;保持好的心态,用健康行为,做一个“健康”的人。
    当前,只有无“接触”交流,才是正确的,文明的,防疫的;是情的交流,心的交流,温暖的交流;是无“传染”的,也是高尚的交流……  

             之十:“有关人员”
          2020年2月13日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有关人员”是公文语言,在公文的通知、通报、讲话中使用率高。通常多指同某件事有关联的人员。如果问,同这次“新冠肺炎”有关的人员,你能告诉我包括些什么人呢?
      “都包括”!
      仔细一想,还真就是所有的人都在内,都是“有关的人”。这个有关人员,怕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有关人员”了。这些有关人员,大致是两大类,一类是“控制”病毒的人,一类是“传播”病毒的人。
     控制病毒的人群中,任务相对重大艰巨面广的是在社区“防控疫情”的居会、社区、街道和各有关包联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二十四小时值守在主要街道和所有居民小区,责任与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所谓“人民战争”的网底。有作家邓梅的散文作品《小区大门口》和金融作家万之友《这个春节,我们在一线坚守——献给坚守岗位的交通执法人》为代表,此不赘言
     第二部分有关人员,是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学的各有关专业,特别是发热、呼吸、感染、重症等专业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当然也包括预防医学的各有关专业,特别是传染病管理、流行病管理、微生物学、病毒检验等专业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等。他们是专业的防控人员,分布在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专家组、流调组等一线,承担着防控措施具体时间、地点、人群、步骤的专业决策、指导、实施、落实、督促、检查。是疫情防控的专业大军。他们在疫情前沿和一线奉献与坚守,不辞辛苦,连续作战,体现了救死扶伤的精神和灵魂!当前,对他们赞美的作品较多,请您看看同样是医务工作者的作家彭桂芸所写《我想为天使写一首诗》里所表达的情感与敬佩之情。
     第三部分有关人员,是有“话语权”的专家。包括病毒研究专家、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专家和呼吸感染重症等医疗专家。
     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两大重要门类,在“非典”之时和“非典”之后,就显现了两大专业“融合”的重要性,应该有专业理论、实践、具体操作等相对独立专业的“互换”与“体验”的经历过程。疫情的出现和来临,他们应该是在一个专家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研判,在《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动作内,发出一个声音,从而指导疫情防控。不知为什么,在疫情的早期,他们发出了“隔离收治了7名SARS确诊病例”这样的“谣言”和“人不传人,可防可控”这样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声音。不要说受众群体该怎么办了,关键是决策层怎么决策,怎么部署与落实?其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知道了是“新冠肺炎”,既不是“SARS”,也不是“人不传人”。怎么会这样呢?
      通过梳理与分析,不难看出,发出“SARS确诊病例”信息的几乎是临床医学专家,发出“人不传人”信息的又几乎是预防医学专家。
     这足以证明这两个大类专业的“体验”“互换”“融合”是重要的。对于他们的“是是非非”“功功过过”,有时间,有组织,有实践,有法律等待认知与界定,本人不便,也不该在此“议论”。我只是从一个曾经的“同行”,曾经的“专家组组长、流调组组长”的不可思议中而言之。
     党和政府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领导,重点部署,具体落实,全民防控,是战胜疫情的坚强后盾,是最好的“疫苗”,最好的“药物”,最好的心理防控“网”。在此,借用“张继炼时事随笔”系列三:‘心’的防护”中第10条述之:“灾难和疫情面前,中国的抢险救灾、疾病控制、全力以赴、以人为本是世界第一流的。要相信党、相信国家,怀有感恩之心,用健康、向上的心态,战胜病魔和疫情”。
     而另一类“传播”病毒的人:首先是“偷猎偷食”“野生动物”的人和被早期感染了病毒的人;病毒携带者;“新冠肺炎”病人;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谣言和谣言制造及散布者;“隐瞒”“逃逸”“流窜”等“疫区人”;拒绝“戴口罩”“测体温”“居家医学观察”者;其他同疫情“传播”有关联的人。
     偷猎偷食野生动物者,我们所有的痛恨和谴责也不如让他们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而病人是受害者,我们要理解和同情他们的痛苦,积极救治,时事抢救,救死扶伤,让他们早日康复;深情慰问和感谢那些进行“医学隔离”和“居家医学观察”的人群,心态是最好的药,“无接触”交往是高尚的;对造谣、“隐瞒”、“逃逸”、“流窜”、拒绝“戴口罩”“测体温”“居家医学观察”者,以及其他同疫情“传播”有关联的人,会受到有关纪律、规定、通告、法律等的约束和处理的。
     ……  

    张继炼,男,蒙古族,生于1957年冬。内蒙古作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华文月刊》主编、《中国散文家》副主编。瀚海园读书会会长、瀚海园写作会会长、神舟文学艺术院院长、阿拉善文化研究会会长、阿拉善盟保健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预防医学副主任医师。曾在卫生系统工作30年,从事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等工作。2003年“非典”期间,担任某地区“非典防控指挥部”专家组组长、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

最新评论

五味人生 发表于 2020-3-26 14:43:43
欣赏内蒙古才子张大哥作品!真棒!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4 11:07 , Processed in 0.05216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