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44536|回复: 1

9月18日选发傅晓红〈老区淮安的有关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2 10: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区淮安的有关故事
傅晓红


第一次到淮安的印象已经模糊。从小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但对长江对岸的淮安很是向往,因为那里是敬爱的周总理的家乡。


乘的什么交通工具,怎样过的江,根本没印象,只是记住了比南京鼓楼小一号的淮安“古楼”——镇淮楼,记住了周总理一直不让修缮的他的故居:破败的几间小屋。我朝窗户里张望,幽暗看不清内容,别人告诉说周总理的亲戚还住在这里。那是周总理刚去世的日子,我不免又唏嘘了一番。


后来我又到过淮安几次。因周总理家乡实施“三淮一体”,淮安成了一个大大的区域。一次,我随陪同朋友游览,走进了一座古色古香、浓荫覆盖的大院,在大院的右侧有一座修整一新的四合院,这里是苏皖边区政府的旧址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是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创建的唯一民主联合政府,于1945年11月1日在淮阴(今淮安)成立,下辖8个行政区、73个县市(其中江苏50个县市、安徽20个县、河南3个县),人口2500万,面积10.5万平方公里,是继陕甘宁边区政府之后的又一模范红色民主政权。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这些知识都是我参观后所得,之前对红色历史的了解实在不多。我在展馆溜达,驻足在一面刻着边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干部名单的墙前,不经意地浏览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跳了出来,我瞪大眼睛又看了一遍,“傅宗华”,没错,是我爸爸的名字,在公安局的一栏内。


爸爸他在淮安工作战斗过?我这才发现我对自己爸妈的经历了解的是那么的少。


我的爸妈都是盐城人,抗战爆发后,都投笔从戎,在盐城根据地参加了抗日革命工作,这是我对爸妈解放前经历的粗粗了解。我出生后,搬过几次家,在几个不同的城市上过幼儿园、小学,所以对他们解放后的经历有所知晓。我却从不知道他还在淮安工作过。


印象中,爸爸内向,不苟言笑,不爱在家人面前多说自己,也没有什么知心朋友,一辈子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恐怕也因他长期从事公安工作。小时候我们姊妹都怕他,打闹得再开心只要他下班一回家,我们一个个马上闭口收声,蹑手蹑脚,该去哪去哪,都不敢在他面前多露面,直到他做了外公、爷爷后,才越来越慈祥。妈妈常抱怨他“为人死板”“不通人情”,她总以加重了语气的一句“不像我们这些做群众工作的人”来收尾。我妈妈确实能跟“群众”“打成一片”,有次跟离休后的妈妈去菜场买菜,一路不知有多少市井大妈大婶跟她打招呼,开口闭口称她“老太”,我听得十分刺耳,她却毫不在意,笑呵呵地回应,据说都是些她早晨晨练的“练友”。要知道妈妈在这个小城,也是个实打实的“高干”。在共产党的队伍中,还算是个高学历的人,读过师范,上过抗大,写一手极漂亮的钢笔字,我们全家人都望尘莫及。


看过墙上的名字后,我却无法向爸妈询问。妈妈因脑溢血苦苦挣扎了三年,于2000年离开了我们。爸爸离休后很少出门,每天看看报纸伺弄伺弄花草打发时间。朋友原本就少,一星期打一次麻将的牌友,一个接一个的“走”了,到妈妈去世,爸爸更加孤独了。一次我回家探望,他很是兴奋,突然讲述起他刚参加革命去苏中根据地见到惠浴宇的往事,说那次见面后中午请他吃了刀鱼,味道非常鲜美。这么小的细节他都记得住,我津津有味地听着。过了一刻钟,他又重头再叙述,照样嘿嘿地笑着,完全忘了刚刚我还参与的问询。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有了很不好的预感。纳言的父亲变成了饶舌的人,他开始喋喋不休地讲述他的过去岁月。一遍一遍,重复再重复。我感觉大事不好,找了许多理由,说服父亲马上去医院检查,结果证明了我的推测: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那年父亲83岁。


父亲住进了医院,病情恶化,眩晕呕吐、多日滴水不进,急剧消瘦了50斤,他在死亡线上挣扎。最终医院把他救了回来。病情稳定后,我发现他的脑物质及其记忆力正一点一点被一个神秘幽暗的黑洞吞噬,当下的事,说过便忘。他的口述记忆与他年龄像背道而驰的马车,距离越来越远。他从讲述文革前一些同事的逸事,到讲述战争年代中的趣事,再到他十几岁上栖霞师范时的故事,再到复述小时的家乡儿歌。父亲越来越像个孩子了,最后他不再说话,人来握手,人走再见,偶尔倾听时会眼睛一亮,吐出一两个单词,再后来,他的眼睛越来越暗淡浑浊,常常不再睁眼看这个世界。现在的父亲谁也不认识,他的肉体受困在医院的病床上,他的精神早已远离了这个世界,远离了我们,不知神游在上天的何方。


我很后悔,没在爸妈身体安好时与他们多多交流,多问问他们的故事,问问他们是怎样相识的,问问他们的爸爸妈妈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我们这代人太过关心自己及自己的子女,愧对父母,从来没想过花时间去了解他们,去了解自己的“根”。爸妈那一代人都有着极其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了抗日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不光担负着繁重的建设任务,还经历了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现在我才知道,聆听他们,其实就是聆听有关自己的故事。把他们时代的故事、家族故事传承过来,我的一生才是完整的。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搬家时整理书柜,一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民间秘藏绘画珍品——李一氓藏画选》被我从一堆书画册中挑出,是李一氓的名字吸引住了我的目光。画册居然由大书法家启功题签,大收藏家王世襄作序,老报人、老作家吴泰昌编辑并写了跋语。我想起来了,这本画册是吴泰昌先生九十年代初送给我的,当时翻过后就放在了一旁,如今重读才掂量出这本画册的份量。


画册中有对李一氓先生(1903—1990)的介绍:四川省彭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西欧,参加过长征。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军队工作、文化工作和外事工作,担任过各级领导职务,其中一条,就是担任过苏皖边区政府主席,解放后担任中联部常务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等职。李一氓不光是位**产党员,还是党内一位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者和才情并茂著作甚丰的作家、书法家。他1928年就开始发表译作,主编过《流沙》《巴尔底山》等刊物,文革结束后,出版过《一氓题跋》《存在集》、诗集《击楫集》等,还编撰图册多部。李老多年的心愿,就是将自己的藏画整理出版,在他去世前一个月,江苏美术出版社拟请吴泰昌先生主编《李一氓藏画选》,李老此时已病重住院,吴泰昌托李老夫人转达征求意见,李老欣然同意。可惜李一氓先生没能看到画册的出版。


大收藏家王世襄在序言中说,多年来他常常登门向李老求教,涉及书画、漆器、竹刻、家具等多种文物,所以李老夫人请他写序,他“至为惶恐,但又感到义不容辞”。从这句话可以得知李老的文物知识面非常之深厚宽广,又可以看出王世襄谦逊的为人姿态。这本画册,全部收藏了明清两朝的绘画,令人咋舌的是石涛的作品竟然有五十余件,还有八大山人和石溪的画,说明李老对清初画僧的画十分欣赏。这些藏画如今每一张都价值连城。另还有一些李老家乡四川籍画家的画。


吴泰昌先生在跋语中写道:“李老勃起收藏字画的兴趣,是1945年在江苏淮阴、淮安地区工作期间。1947年,李家属乘坐一艘小船从烟台通过敌人重重封锁线和惊涛骇浪撤退至大连,船上除人之外,就是几箱字画。”他还写道,北平解放后,李一氓、郑振铎、阿英经常相约去琉璃厂看碑买帖,阿英的日记里有过记载。李老解放后在国外任职,工资几乎全部用来购买词集、字画。吴泰昌先生认为,李老收藏书画如此痴迷,绝不能简单视为文人的闲情雅趣,他更着眼于为国家抢救、保存优秀的文化遗产。李老在文章中公开写道:“余书画收藏,均交公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写这篇文章,我专门打电话向吴泰昌先生求证,他告诉我,李老在去世前将他收藏的画做了安排:石涛、八大等名画全部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其他的画包括四川籍画家的画都捐给了家乡的博物馆。


重读画册,不禁想起父亲谈到过李一氓的有关书画收藏的话题。时间好像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事涉古董字画,我那时刚刚对此有点兴趣,所以记住了。“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后,老同志纷纷解放,心情愉悦,四下走动,看望劫后余生的老战友。父亲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扬州任职,来往的老同志自然多。那些年,经常看见父亲将老同志赠送给他的墨宝悬挂在墙上欣赏,记得就有李一氓、姬鹏飞、江渭清,还有赵朴初等。


有一次和父亲一起欣赏他新收藏的字画,他突然讲到,李一氓到扬州来还有一个目的,是让父亲帮他写张证明,证明李一氓在苏北收集的古董字画在涟水保卫战中损毁了。现在想起来就应该指在淮阴、淮安时期收集的,和吴泰昌的跋语中所写吻合。淮安是大运河边的重镇,历史上曾经十分繁华富庶,被白居易盛赞为:“淮水东南第一洲”,到明清时期,更胜过隋唐,清朝在淮安设立过许多衙门,负责漕运的、负责治河的,官员、商人云集。苏皖边区政府在淮安成立,富有文化底蕴的古城激发起富有文人素养的边区政府主席关注起散落在民间的古董字画,他开始着手收集保护,我估计父亲应该是参与其中的一人。父亲说收集的文物古董都装了箱,涟水保卫战时前线吃紧,箱子都被搬进战壕当作工事,被**激烈的炮火炸飞了。


我专门查看了资料: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对于一江之隔的南京**政府无疑是颗眼中钉,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向苏皖解放区大举进攻。在苏中,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奋起迎击4倍于己之敌的进攻,连续作战,七战七捷,共歼敌五万余人。然而在其他几个方向上,**却连遭挫折。7月底淮南解放区全部陷落,8月整个淮北区被**占领;9月又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痛失苏皖解放区首府两淮(淮阴、准安),**军兵临涟水城。


那时边区政府刚刚成立一年,9月19日晚,李一氓乘坐吉普,依依不舍地绕城一周,最后一批撤离了淮阴城。涟水保卫战一共打了两仗,1946年10月19日,在师长张灵甫的带领下,**全套美制装备最精锐的整编第74师向涟水县城进犯。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战斗持续了14个昼夜,打得极为残酷激烈,最终我军守住了涟水,74师被迫撤回淮安。12月3日,张灵甫74师伙同28师再犯,他们在正面排开将近100门重炮,炮弹对我军阵地暴雨般倾泻而下,把整个战场犁地般的翻了一遍。随后,坦克引导着74师步兵猛攻,与**进行逐街逐屋的争夺。城内鳞次栉比的房屋,在战防炮和迫击炮的炮火之下纷纷倒塌;纵横交织的街道,被火焰喷射器烧得条条焦黑……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先后撤退,涟水失守。这个仇,5个月后就在孟良崮战役中报了。这后面的故事我们在小说、电影《红日》中都有所了解。


我不知道,装文物字画的那些箱子,是在哪一场涟水战中被当做工事炸毁了,看资料推算应该是在第二场战斗中。我记得听到此时,我不无惋惜地问爸爸,“都炸光啦?”父亲说,还剩几只碗,是宋瓷的。“碗呢?”拿回去盛饭用了,后来呢?都打了。哇,太可惜了!


李一氓战争年代收集古董字画,是在战乱中为国家抢救、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文革结束后,他想到是:一定要在他走完人生之路前对这批古董文物给组织上一个交代,给自己的人生画完最后一个句号。所以他才专门找我父亲写了证明。剩余的,就是他夫人乘小船撤退到大连时所携带的箱子里的字画,连同解放后用自己工资购买的所有字画,去世前全部捐给了国家。


一身清廉,两袖清风;只知奉献,不知索取。老一辈共产党人信奉这样的为人为官原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这样,李一氓先生也是如此。


由墙上父亲的名字,到手中保有的画册,我自己串连勾勒起了这个故事。


老区淮安,也因这个故事,与我有了血缘般的联系,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和依恋。




淮安英烈记
马国顺 许文金 邵娟 咸凤岐 马煜力 赵日超


行走在淮安的大地上

何孟雄


1927年冬天,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孟雄带着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组织农民暴动的任务,与汤汝贤和黎明一行,随着陈治平、谷大涛来到淮安北乡的钦工大赵庄,来到赵心权的家,开始了何孟雄同志在淮安大地上的不同寻常的短暂之旅。


15年前,辛亥革命,何孟雄13岁,就剪掉了那个象征满清的辫子;13年前,在岳云中学读书,16岁,他参加在长沙的驱逐湖南督军汤芗铭和焚烧日货的运动;9年前,他20岁,与毛泽东、张昆弟同赴北京,参与留法勤工俭学筹备工作;8年前,五四运动,他热血沸腾,随北大同学前往天安门****,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行动;然后,他被北洋军阀政府抓捕,第一次品尝蹲监狱的滋味。


“从容”,是啊,“蹲监狱”有了第一次,就连续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胜利在望,到一败涂地,只是瞬间之变,倒在血泊中的共产党人何止万千。毛泽东前些时候又领导秋收起义,浴火重生,浴血奋斗。


他这次以特派员的身份淮安之行,能不能点燃淮安的革命烈火?


一夜难眠,他全无旅途劳顿之累。


第二天一大早,陈治平、谷大涛、赵心权等人聚集在何孟雄的周围,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秋收起义的行动感染着他们,激励着他们。


他们讨论着:阶级的压迫,人民的疾苦;敌人的数量,党员的数量,动员的群众;**,组织领导。他们计划着:行动步骤,行动方式;斗争对象,暴动时间,暴动准备。太多的事情需要做,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多的细节需要准备,太少的**,太少的过往经验;他们有时群情激昂,有时沉默不语,有时争论不休……


这一年,这一天,何孟雄同志着手解决了千头万绪的核心问题——淮阴特委在横沟寺成立,何孟雄同志任特委书记,下辖淮安、淮阴、涟水、泗阳等四县的特支。


大赵庄的蒋如玉那年15岁,被安排做何孟雄的通讯员。


那一天,何孟雄穿着青布大褂,戴个眼镜,骑着小毛驴,俨然一个教书先生,带着蒋如玉,往清江去执行自己的任务。人走路的速度是赶不上小毛驴的,孟雄到了清江水渡口,便停下来,让小毛驴再回去接蒋如玉。蒋如玉当时还不怎么懂感动,只知道亲热,只知道与先生亲如一家。


当时何孟雄化名廖莫群,为了地下工作的安全起见,蒋如玉一般只叫他廖先生。


他们被安排住在清江东门大街头子后边的两间空瓦房里。那里很僻静,屋里摆着桌子、板凳、床铺等简陋用物,没有锅灶,所以他们常在一家面店代饭。廖先生对这些倒是不在乎,随和得很。他每天忙于写材料,有时去淮阴、泗阳、涟水等地搞党的地下活动,好几天才能回来,蒋如玉就留在原地看门。


冬天依然很冷。廖先生常常在简陋的木桌上写着材料,双手几乎冻得通红。蒋如玉从街上买了花生米给他边吃边写,又打算给他冲壶热茶暖暖身子。廖先生摆摆手说:“不用了小蒋,我等会就要出门。”说罢继续写手中的材料,没过一会,他就站起来整了整材料,拿起桌上的灰帽便出门了。蒋如玉心里想着,大概午饭又不吃了。大约到半夜,听见敲门声,蒋如玉知道廖先生才回来,急忙起身去开了门。廖先生抖了抖身上的衣服,都好似有一阵寒气袭来。他搓了搓手说:“外面天气太冷,大河里的水都结了冰,睡觉吧!”他和蒋如玉同睡一个被窝,手脚冻得跟冰块似的,好长时间才焐热。天刚亮,廖先生就起床了,说要到涟水渔沟去一趟,当时街上店门还未开,他没吃早饭,就这样空着肚子,迎着寒风走了,直到第二天晚上才回来。


转眼春节就要到了,廖先生让蒋如玉回家过年,并让他带一封信给陈治平。在正文写好后,他又在字里行间写了不少小字,仔细涂上药水,待字迹看不见后,才小心装入纸信封中交给蒋如玉。第二天临走时,廖先生给蒋如玉几十个铜板做路费,他又捏了捏蒋如玉身上的衣服,叹了口气说道:“你穿的太少了,要冻出毛病的。”说着,便解开自己的纽扣,将身上一件豆沙色的背心脱下,硬让小蒋穿在棉袄里。他看了一眼小蒋略微发红的脸庞,轻拍他肩膀说道:“快些穿上,好好干革命,将来把蒋介石打倒了,大家都有衣穿。”小蒋听后深受感动。他想,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儿女的冷热,廖先生是共产党人,他对我们饥寒交迫的穷人,比母亲更加体贴。


几天后的春节,横沟暴动发生了。


后来,蒋如玉才知道,廖先生来淮安数日,就帮助组建了中共淮安特别党支部,陈治平任特支书记。在清江那几天,又帮助淮阴西坝组建了淮阴地区第一个特别党支部——西坝支部,孙汉文任支部书记。他还帮助建立了中共涟水县第一个支部——涟水县特别支部,张献任书记;他同样帮助泗阳组建了第一个中共组织。


蒋如玉慢慢知道,廖先生干的都是大事,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3个党员之一,是北方工人运动的领袖,是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革命友人,是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先驱……然而,廖先生却从未炫耀过自己的事迹,仿佛一支梅花,“凌寒独自开”,他行走淮安大地上,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留下了最坚实的脚印!


让善良润泽人间






章学廉


章学廉,曾用名章洁夫,淮安钦工章集人,1900年1月30日出生。祖父凭借“力能胜贫”去拓田开荒,靠着“俭省节用”置得**顷良田,几十间瓦房,一爿漕坊,算得上是富有人家。


解放前的农民,没有土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夏收以后,邻村的农民到他家的田里拾草,妈妈不让拾。放假在家的章学廉就说,“妈妈,施舍有福,随人家拾去”;接着又让那些没有草烧的人,干脆到他家的草堆上去扯草,他站在旁边,还鼓励人家多扯一些草。


他周日回家的时候,遇到同村人生病缺钱,他就从家里拿洋钱三块、五块无偿地接济他人。


他常对爸爸妈妈说,“钱是无情的,但是我们给了需要帮助的人,钱就变得有情有义了”。


横沟寺暴动前,章学廉岳父将60岁寿诞时所收的三百块礼钱,存放在他家,章学廉当面劝他的岳父奉献出来:“现在滋润人的,日后必得滋润”,他就把这些礼钱全部拿出来分给革命同志,资助活动经费;他还把自己家里护家的三支长枪和一支短枪也都贡献出来,资助革命事业。


在土改运动中,他坚持“奉公”不徇私情,主动带着农会的人,去自己家里收缴田契,分土地给农民;他的大胡庄亲戚、地主胡某多次找章学廉的爸爸说情,想躲过这一关,章学廉都当面拒绝,胡某最后被迫交出田契焚烧,分田地给农民。


1927年10月,章学廉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背叛自己的家庭,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担任淮安农民武装独立中队队长。


1928年2月10日,章学廉参加横沟暴动。章学廉平时乐善好施,他振臂一呼,全村男女老幼,响应者众多。他在大雪纷飞的晚上,带领本村群众百余人,背着长枪、大刀,举着梭标、铁叉,扛着木棍、扁担,云集横沟寺,参加暴动。在横沟寺东边的土山上,接受副大队长谷大涛给大家分发的半寸宽、一尺多长的红布条,系在膀子上作为标记;聆听总指挥陈治平情绪激昂地简短的战前动员。接着率领暴动队伍冒着刺骨的寒风,举着斧头镰刀图案组成的大旗,不顾雪花吹打,连夜出发行动了。在陈治平、赵心权、谷大涛、章学廉等人的指挥下,暴动队伍围攻了紫马州、大赵庄、宋集等地的地主武装。一夜之间,缴获枪支100多条,烧毁了地主手中的地契、租约和借据等若干。


2月11日,**淮安县政府集中常备队武装力量,兵分三路,奔向横沟寺镇压农民暴动。章学廉随谷大涛带领一支农民队伍,从正面阻击敌人,长矛大刀的农民不敌武装到牙齿的县常备队。三路战斗打响后,谷大涛、章学廉这一路打得最为惨烈。谷大涛于1926年曾经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过,县委把正面阻击敌人的任务交给他,他深知党组织对他的信任,也感到责任重大。他和章学廉将队伍埋伏在横沟寺西南角的圩沟里。谷大涛身挎盒子枪,手提步枪,警惕地注视着前方。当敌人大队人马围攻上来时,谷大涛指挥起义部队奋力抵抗,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两个小时过去了,敌人又一次发起冲锋,面对严峻的战场形势,为掩护其他队员撤退,谷大涛率领几名队员借紫马州后面的荒坟堆牵制敌人。大批敌人压了过来,他和章学廉一人走一路,边走边开枪,把敌人吸引过去。敌人向他们猛追过来,子弹雨点般在空中乱舞,谷大涛不幸头部中了一枪,当场牺牲。


谷大涛牺牲后,章学廉率领余下队员准备撤回横沟寺,和赵心权那路人马会合。当他们转移至小开庄时,敌人又紧追上来。章学廉带着队伍,勇猛地向敌人反击。打退敌人几次冲锋后,章学廉腿部中弹负伤,不能随队伍一起转移,便孤身一人退避到大胡庄的原亲戚胡某家里。


人心不古,丧尽天良的地主胡某早就怀恨在心,他乘火打劫,挟私报复,勾结另一个老奸巨猾的地主,唆使一些坏人,将章学廉同志加以杀害,并伤心病狂地砍下他的头颅,悬门示众。


章学廉同志牺牲时,年仅28岁。


(未完待续)


邂逅刘鹗
刘艳梅


匆匆下了公交,朝刘鹗故居走去。


一色的青砖小瓦,古朴典雅。大门左手黑色暗淡的刘鹗故居标牌旁,并列着一块蓝色标牌,醒目地写着:西长街312号。


入门,便见浓密的翠竹,高大挺拔,青翠欲滴,为故居平添了几许清幽。沿青石板路,过天井,向大厅走去。


大厅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青砖黛瓦,兽头滴水,山墙檐口处都有精美的砖雕。圆拱形顶部的抄手游廊,华丽优美,与向南的十八扇高大长格扇相辅相成,尽显历史沧桑。


迈进门槛,迎面墙上,高悬“画杉大厅”四个大字——下面是刘鹗画像和两幅对联。


画作中的刘鹗满目愁容,两弯浓胡下双唇紧闭,静静注视着前方,身后的乌云如泰山压顶向他袭来,悲凉而压抑。画像左上角眉头提跋处写道:“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悲戚之情更浓,不忍细看,我忙返身向墙边走去。两面墙上,十多幅图文字画,是刘鹗生平简介。


刘鹗(1857年—1909年),清末淮安人士。著名小说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刘鹗还是“太谷学派”传人。该学派“教天下”与“养天下”的思想,对刘鹗一生思想、行事及小说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了刘鹗独特的处世观——“以养天下为己任”。正是这救世济民之心,让天资聪慧的刘鹗成为一位智者和仁者。


1887年,郑州黄河决口,久堵不成。灾民流离,尸横遍野。新筑的郑州西坝又决堤了,黄河之水莽莽荡荡,一泻而下,泛滥了千里中原。朝廷震怒,无计可施时,刘鹗毅然前往,还没走马上任,就建奇功:由于判断准确,指挥得当,及时防止了西坝再一次决口。刘鹗被委以重任,缺口当年合龙,证明了他“筑堤束水,束水刷沙”的治水理论的科学性。当地方上报治河有功者名单时,刘鹗恳请用哥哥名字代替,以抚慰人到中年却未能中举的兄长,其仁爱之心让人感佩。


《老残游记》出世更显其仁爱之心。


1903年,好友连梦青因涉沈虞希“天津报案”逃亡上海,生活无着,又不受资助。刘鹗想出用稿费救助。


“天津报案”是因天津《日日新闻》主持人方药雨而起,方药雨根据沈虞希提供的材料,把宫中之事,揭诸报端,触怒慈禧,下令严办,沈虞希被害,方药雨、连梦青逃亡。如此大祸,一般人避之不及,而刘鹗却扶危济困,写书救人,把他生平所学、所见、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悲、所叹之事,转化为文字,写出了人生之绝唱。一部《老残游记》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让他名垂千史,让人拍案叫绝。


刘鹗却自谦,自己不过是半吊子小说家罢了,他的书成不了不朽巨著。他还有未了的心愿,想将《老残游记续集》九回残稿付之一炬,重新执笔认认真真地写……我才知道刘鹗为何双眉紧锁,因为他可以救万民于水火,可以写出千古绝唱,可是他不能阻止大清帝国覆灭的脚步。


正如刘鹗画像上的两幅对联,一是:奇士负奇才一卷记游能以文奇名后世;故居陈故迹千秋藏拓堪为国故导先河。二是:无偈不通数学歧黄修水利;有才必识封泥帛布鉴龟文。这是刘鹗一生的写照。可惜刘鹗英年早逝,就如“黑妞已死白妞嫁,肠断扬州杜牧之”一样让人扼腕。后几次拜谒,我都不知该如何去舒展刘鹗的满目愁容。


无意中,当我知道济南泉城路芙蓉街南口,建有一组名为《老残听曲》的雕塑时,心中既喜又忧。喜的是白妞因刘鹗而留名,其形象也将活在世人心中。忧的是,一生多有建树的刘鹗,在他的故乡,又有几人能识得他容颜体貌,记得他对中国文化的杰出贡献。心里莫名多了一份惆怅。


直到近日,我在淮安名人馆二楼显眼位置看到刘鹗蜡像和为他一人所建的书场时,这份惆怅一下子化为乌有。一个人傻傻地和刘鹗对望,依稀仿佛,我看到刘鹗眉宇舒展,笑意微微。


刘艳梅,女,笔名雪子。1970年出生,江苏淮安人。现为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淮安市作协会员。

发表于 2019-9-22 16: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有写不完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6 12:06 , Processed in 0.05113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