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74310|回复: 4

小镇名人:古镇车桥,人文荟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8 21: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地方文化繁荣,本网将开辟小镇名人、名菜、名景点等专栏,欢迎各地文友供稿。

人文荟萃的车桥
    邵延阜  李承纲   陈爱华
   
      车桥文风历来较盛,代有才人。从清代中叶到辛亥革命、民国肇建这段时期就有以下几位:

鲍桂生,清道光年间举人,向有“文魁”之称,曾历任山西永城道、山东济宁道、贵州按察使,直隶(今河北省)保定道等官职。其弟鲍兰生同科中举,录为副榜,居家未仕。车桥三大族:鲍、邵、严,鲍居首位。


mmexport1562595375908.jpg
      
      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清道光八年解元(举人第一名),家住车桥河南四桥头,有诗“草堂还是旧,第四板桥边”之句。潘学识渊情,精通书法,著有《养一斋文集》,曾作《车桥八咏》五言律句八首:《涧曲归帆》、《五桥晴雪》、《桑堤夕照》、《柳园春雨》、《兜率古槐》、《郭墓寒松》、《车墅寻梅》、《南地晚步》,写景状物,生动逼真,久为乡里传诵。
      
    mmexport1562595379560.jpg
      潘德舆

潘德舆(1785~1839)清代诗文家、文学评论家。字彦辅,号四农,别号艮庭居士、三录居士、念重学人、念石人,江苏山阳(今淮安)车桥人。性至孝,屡困州举。道光八年,年四十余,始举乡榜第一。大挑以知县分安徽,未到官卒。诗文精深,为嘉、道间一作手。著有《养一斋文集》,曾作《车桥八咏》五言律句八首:《涧曲归帆》《五桥晴雪》《桑堤夕照》《柳园春雨》《兜率古槐》《郭墓寒松》《车墅寻梅》《南地晚步》,写景状物,生动逼真,久为乡里传诵。**以鲁一同最著名。

周桂生(1885-1911),字实,号实丹,清末民初人,幼好读书,生有夙慧,天资聪颖,过目成诵。早岁能诗善文,才华横溢。稍长,应淮安县考,主考官陈伯陶阅卷时,奇其才,圈为第一名,后因被人内通关节,发榜时竟为戚振瀛抢占榜首,周实大愤,上书陈伯陶诘问,其中有“男儿自有千秋,竖子真堪一笑”之句。作有《重九登高》诗一首:“笑我功名成画饼,问谁诗句敢题糕。淮南千里峰峦少,丘堞无端也自高。”实为讥讽戚振瀛等辈之作,从此不应科举。后入南京两江师范读书,矢志革命,推翻满清,与柳亚子等人同组“南社”,自任“南社”诗社主稿。辛亥革命成功,国民军占领上海,密电周实回淮安发动革命,响应全局。当时,淮安的阮式(1889-1911),字梦桃,亦在两江师范读书。两人志同道合,回淮后,组织城内中学学生**十人,成立巡逻队,周任队长,阮任副队长,周人菊(车桥镇人)任秘书,维持地方治安,控制官绅反抗活动。当时山阳(即淮安)县令姚荣泽,召集淮安绅董秘商,阴谋策划,差人诈请周至孔庙开会共商大局。1911年11月17日下午,周毅然前往,刚刚走进淮安城中府学宫内,典史周域邠持抢迎面射击,周连中七弹身亡;阮梦桃亦同时在其住宅被捕,惨遭剖腹剜心同死于难。民国初,淮人为了纪念周阮二烈士为革命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在淮安城内西南角天后宫万柳池边建立周阮二烈士祠,以供后人瞻仰。祠内有楹联一副;“从古几见才子笔,而今始识党人碑。”周实丹著有《无尽庵诗文集》二卷,在《无题》诗中,有“伤心乱世头颅贱,黄祖能枭弥正平”之句,后人以为诗谶,殉难时年仅二十九岁。

高鏞,字伯启,清末郡庠生,民初进入法政学堂,为人清廉正直,奉公守法,车桥初建地方行政局时,被推举为第一任局长,政绩卓著。后在法政界任职多年,历任苏州最高**推事、首席检察官等职。抗日战争期间,赋闲在家。南京汪伪政府曾屡次请他到扬州地方**供职,均被严词拒绝,高风亮节,于斯可见。抗战胜利后,曾参与公审大汉奸陈公博的工作。终年八十余岁。

另有周人菊、周颂岚、邵天雷、魏景崔等,都是当时车桥镇的饱学之士,从事地方教育多年,各有建树,就不一一细述。

 楼主| 发表于 2019-7-8 22: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是我的生命根事业根”
mmexport1562598091980.jpg
       淮剧皇后、淮剧泰斗筱文艳

简介

      筱文艳(1922~2013.09.19),淮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士勤。淮剧女演员。江苏淮安车桥张陈人。幼年学艺。工青衣、花旦。生于1922年,原姓陈,祖籍江苏淮安。她5岁随父母由农村逃荒至上海,卖与民乐戏院职工张少卿和老板刘木初为养女,取名张士勤。11岁从艺,先演娃娃生及娃娃旦,后专攻青衣、花旦。1937年后在上海登台演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淮剧团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39年脱离养父,改入高升大戏院演淮剧。1946年起与何叫天合组联谊淮剧团。建国后,又联合马麟童等组成淮光淮剧团,率先实行民营公助。

        淮剧皇后、淮剧泰斗筱文艳

      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善于吸收前辈的艺术成就,并向其他剧种学习,博采众长,融合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曾与乐师共同研创淮剧“自由调”。擅演《千里送京娘》、《白蛇传》等剧。《女审》已拍成戏曲片。筱文艳的戏路宽广,博采众长,其表演注重刻画人物,富有生活气息。代表剧目:《女审》、《党的女儿》、《海港的早晨》等。
mmexport1562597398086.jpg
     淮剧《海港的早晨》剧照
     任职、获奖情况

       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淮剧团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筱文艳《王贵与李香香》中饰刘二妈,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一等奖。
       1956年,1960年筱文艳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艺术特色
       筱文艳善于吸收前辈的艺术成就,并向其他剧种学习,博采众长,融合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曾与乐师共同研创淮剧“自由调”。
她善于吸收前辈的艺术成就,并向其他剧种学习,博采众长,融合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对淮剧的唱腔曲调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了“筱文艳自由调”,其特点是唱词不拘字数,曲调节奏变化多,花腔转折多,长于抒情。她还将民间小调改造后,运用到淮剧中,使之更加富于生活气息。她曾24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作为一名演员,能获得这样的殊荣实属罕见。
      代表剧目
mmexport1562597390947.jpg
       筱文艳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淮剧艺术,推进了淮剧的发展,成为淮剧剧种的代表人物,也使淮剧在大上海的梨园界立住脚跟,并和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统治上海舞台的四大剧种。筱文艳的代表剧目有《女审》、《千里送京娘》、《白蛇传》、《王贵与李香香》、《党的女儿》、《海港的早晨》等。 擅演《千里送京娘》、《白蛇传》等剧。《女审》已拍成戏曲片。

       淮剧掌门人
        1906年淮剧进入上海,后来成为上海的五大剧种之一。筱文艳从小学艺,天赋加勤奋刻苦,再加上广泛吸收,博采各家之长,在早年不仅演唱淮剧(当时称江淮戏),还演过京剧(京淮同台时)、徽剧(徽淮同台时)、昆曲,因此,她很快就在上海滩崭露头角,在保持淮剧演唱原有的民间特色和传统,发扬淮剧前辈的“老淮调”、“拉调”唱腔艺术的基础上,独创了“自由调”、“小悲调”等新的曲调。后来“自由调”和“老淮调”、“拉调”成为淮剧三大调。她还在很多曲调的具体演唱上推陈出新,使她的淮剧“筱派”唱腔更能与剧情吻合,更具表现力,更为精彩动人。
        筱文艳在不到四十岁时演唱的电影<女审>中的秦香莲,在60多岁时演唱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牙痕记》中的李氏,再到近80岁时演唱的《千里关京娘》中的赵美蓉,筱文艳音域宽阔,富有磁性,中低音浑厚,声音极富金属质地,感染力极强。她的表演更是极其投入、恰到好处、惟妙惟肖,动作和表情与唱词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是戏曲界难得的表演艺术师。
mmexport1562597757102.jpg
      指导淮剧新的领军人梁伟平
       大约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上海梨园界为了生存,互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淮剧这一由苏北乡间“流窜”进大上海的小戏自然难于应付许多较强的对手。这时已经在上海淮剧班子里挑大梁的筱文艳面临两种抉择:要么大胆创新,让淮剧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要么甘拜下风,卖行头散班子。筱文艳为了淮剧艺术,也是为了她自己的生存,毅然选择了前者。为此,筱文艳不得不发疯似的苦钻苦学。她汲取其他剧种之长,兼收并蓄,从多方面丰富淮剧的艺术内容,努力提高淮剧的地位。
      当时淮剧风行的主要是“拉调”。这种声调除了一快一慢的节奏变化外,中间的叠词在演唱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就使“拉调”在表达人物感情、刻划人物性格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筱文艳经过反复琢磨,就在原来慢速拉调的基础上把开头句适当加快,再把中间的平句加上花音,并根据具体剧情,随时改变每句每字的落音,唱出了灵活、花俏的青腔。当她把改革后的“新拉调”在舞台上试唱时,获得了台下的满堂采声。
       对拉调改革的成功增强了筱文艳大规模改革淮剧曲调的信心,激起了她的更大创作热情。她又针对角色的实际需要进行伴奏方面的改革:有的需要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就采用长过门起板或长过门走圆场;有的大场面戏,就配之以密锣紧鼓;有的剧情突变,就只用短过门一带而过等等。经过这些改革,演员在台上可以根据剧情,该唱就唱,该收就收,戏也就好做多了。筱文艳在与筱云龙搭档演戏时,又首次采取了角色分腔的表演方法,这在淮剧史上又是一个开创性的改革。接着,她又演唱出行腔轻松、变化自如的十多种曲调,亦即现在淮剧观众们所熟悉的自由调,使大广淮剧观众大饱耳福。淮剧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清新的曲调,无不渗透着筱文艳的一番心血。经过筱文艳和其他淮剧艺人们的共同努力,淮剧在发展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在大上海的梨园界立住脚跟,并一度和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统治上海舞台的四大剧种。
贡献
      筱文艳从小学艺。6岁时,她就在舞台两侧“偷戏”,故被称为“无师之徒”。首次登台演出的是《九莲十三英-李翠莲》中的娃娃生“刘聚宝”。许多老艺人如苏维连、谢长钰、李玉花、董桂英等,看到她聪明好学,都纷纷把技艺传授给她。后来,谢长钰的哥哥谢长和,正式为她起了艺名——筱文艳。 筱文艳历任上海淮剧团艺委会主任、团长等职,国家一级演员,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为淮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她曾担任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出席过第二、三、四届全国文代会,任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195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
       筱文艳自从艺以来,演出了许多经典剧目,唱红了许多经典唱段,成功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她本身的从艺经历就堪称是一部淮剧艺术的发展史。她成功出演了《白蛇传》中的白娘娘、《秦香莲》中的秦香莲、《走上新路》中的李瑞珍、《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水漫泗洲》中的水母、《三女抢板》中的黄秀兰、《海港的早晨》中的金树英、《蓝桥会》中的贾玉珍、《千里送京娘》中的赵京娘、《女审》中的秦香莲、《爱情的审判》中的叶母、《牙痕记》中的李氏等一系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经典舞台艺术形象。
      1939年,筱文艳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成果,又突破了传统,集众家之长,并且按照自身的演唱特色与嗓音条件,成功创造了淮剧的“自由调”,共同构成了淮剧的“三大声腔”。“自由调”又迅速从上海回传到苏北,为各班社所广泛运用和传唱。
       筱文艳创立的“筱派旦腔”,是对淮剧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该流派唱腔细腻柔美,爽朗动听,注意运用各种润腔技巧刻画人物性格。发声方法科学,追求发声时气息的流畅,注重发挥中低音厚实、柔润的特点,演唱情感真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筱文艳是一位心和人民群众紧紧连结在一起的表演艺术家,她积极带头执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经常率领演出队到工厂、码头、公交、环卫及市郊农村集镇的大礼堂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在家乡的演出,更出现了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盛况。她还努力对基层的淮剧业余组织进行辅导,将自己塑造角色的体会和表演技能,一招一式、一点一滴地传授给淮剧爱好者,成了淮剧迷们的知心朋友,数十年如一日。 筱文艳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锐意求新,开拓创新,使得筱派表演艺术最终得以确立,并其鲜明而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在淮剧界独树一帜,成为淮剧表演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mmexport1562597387578.jpg

       周恩来:“哈哈,我们还是同乡呢!”
  在筱文艳的成长道路上,她和她的淮剧事业,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关心。有几件往事,是她难以忘怀的。
  1951年5月5日,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发布。这年夏天,周扬到上海提出要看淮剧节目。筱文艳接到通知,赶排了淮剧传统剧目《千里送京娘》。这出小戏,载歌载舞,富有苏北的泥土气息。周扬、夏衍等看过以后,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回北京之后,发来邀请信,请淮剧派代表团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会演期间,大会组织了一台节目到中南海怀仁堂去演出,其中就有筱文艳主演的《千里送京娘》和《种大麦》。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来看了。演出之后,周总理来到后台祝贺演出成功。筱文艳赶忙迎上前去。周总理紧紧握住她的手,高兴地说:“你的戏演得很好,祝贺你!”并亲切地问道:“你是哪里人呀?”
  “我是淮安人。”筱文艳无比激动,连忙回答。
  “哈哈,我们还是同乡呢!你是住在城里,还是住在乡下?”周总理笑容满面地问。
  “我住在乡下。”
  “哪一乡?”
  “东乡车桥(即淮城东的车桥镇)。”
  “我是淮安城里。可是已经四十多年没有回去了,不知乡亲父老生活得怎么样?请你代我向他们问好。”
  周总理神态祥和,语气亲切,筱文艳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总理这么平易近人,和一个地方戏演员攀起同乡来,言语谈吐里充满着乡音乡情。

      当然,淮剧是生根苏北,开花上海,淮剧的根在苏北农村。姑娘不断娘家路,每年我都要到苏北演出。那时的巡回演出,自带行李,住在后台;自开伙食,自己装拆台。家乡的多少条小路上都留下我的足迹,家乡的小河多少次载运过我的行李,我记都记不清了。
       我熟悉家乡人,家乡人也熟悉我。家乡流传着一句“要看筱文艳,一斤棒子面”,我不觉得这是贬我身价,而是对我的褒奖。我忘不了江心洲万余观众提着马灯从四面八方赶来听我的演唱,忘不了盐城父老寒冬腊月通宵排队以求一票,忘不了淮安、建湖日演3场,12小时不卸装。
       筱文艳建国后担任上海人民淮剧院院长。1957年周恩来总理来上海,亲临金城大剧院,观看筱文艳主演的《水斗》《断桥之后》等剧目。筱文艳永生铭记,当年的演出不仅得到总理一次次的掌声鼓励,而且总理还应她的提请,欣然为剧场题字,改名为“黄埔剧场”。时隔半个多世纪,那遒劲的笔墨,历久弥新,依然悬挂在剧场门前,是上海淮剧团永远的荣光。
      筱文艳作为新社会的一颗耀眼的戏曲明星,受到周总理多次接见,周总理十分关心她的生活与成长。筱文艳回忆:“我一生中二十四次见到敬爱的周总理,总理十六次同我个别交谈。”这是莫大的尊重与关心,筱文艳倍感温暖与骄傲。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筱文艳应邀来到淮安参加纪念活动,老艺术家忆起总理的关爱,热泪长流。
      

点评

如何打造名人效应值得思考。  发表于 2019-11-7 15: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8 23: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镇名人多。欢迎文友们投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07:03 , Processed in 0.06586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