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1946|回复: 0

皖南散记 (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 09: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

在整个皖南地区,人文景观,值得人们探访细究的往往不是县城繁华的街市,而是一座座深处青山绿水田园中的古村,且不在少数。象散落在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中的颗颗明珠,如今愈显珍稀贵重。
来到距歙县县城十多公里处的雄村,是因慕名村中有曹氏族人祖辈为官,仕途显赫,且经营盐商,既贵又富的一段往昔历史。
雄村史上原名洪村,元末明初有歙县曹氏迁来此处定居。曹家先辈经营木材、茶叶,继而涉足盐务,积累了大量财富,广置产业,看中了此村的地貌风情,索性迁入村来建屋安居,改名雄村。雄村四面群山环抱,村边有清碧的渐江(新安江上游)流过,面屏竹山,山清水秀,确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时值深秋,在村中依稀能见成片损毁严重的古旧建筑痕迹,含曹家老祠堂,宅第。几座四柱冲天,巍峨矗立的石牌坊标记着年代岁月的沧桑印记。村中新老房舍相间,一片古旧遗迹面前立起了围档,看样子是有了进一步整修开发的规划。
在村边“一品雄村”的牌坊下,面对宽阔的渐江碧流,虽水势小了很多,但依然是一江清水流淌。村中多植桂树,阵阵金桂飘香,使人神清气爽。
雄村历明清六百年,曹姓子孙兴旺,科甲出彩。据曹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有曹祥考中进士,官封太守至都察院右都御史。隆庆年间又有曹楼,曹坦,曹诚等中进士入仕途。比较突出的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有曹文植,曹振庸父子中进士,均官至尚书。史有“父子尚书”之称。
小小雄村,明清两代进士举人达50余人,有“宰相故里”,“四世一品”石牌坊矗立村中为记。
曹家为官者众多,比较显赫、议论多一些的当然还是曹振庸。曹振庸生于1755年,1781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当过嘉庆、道光帝的老师。任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工部。嘉庆年间皇帝到塞外巡视,曾委托他代处理军国大事,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代理皇上”,因而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说法。
曹振庸为官54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且官居要职,堪为官场奇迹。当然民间,朝野对其官场生涯也有不少议论。
曹振庸历经三朝帝王,是内阁大学士,还当过帝师,自然是皇上最信赖的倚重之人,然史上并无其功过是非记载,清史稿留存所述也仅泛泛百字。但在民间还是有不少品评和议论的。清代民间曾有一首讽刺曹振庸的《一剪梅》词曰:“仕途钻营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通,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大家襄贺要和衷。对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后世更无穷。不谥文公,便谥文忠”。从一个侧面讽刺他为官求稳,多唱赞歌,少发牢骚,处世圆滑的为官之道。
其实真正值得考量的是曹振庸在任的大清,欧洲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方工业文明的巨舰正开足马力撞向东方小农经济社会的封建王朝,清廷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封建专制王朝风雨飘摇,直至**战起,太平军兴,此间几十年,作为“三朝元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办公厅主任),当过帝师,是皇上最信赖和倚重的人,并无审时外势,给皇上进言改革开放的记载和影响,倒是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派一庞大的访华使团来华,并携带大量工业化成果的工装器物包括最先进的枪炮作为靓献礼来拜见嘉庆皇帝。事呈曹振庸处,因英使拒绝规定的行三叩九拜之礼而被驱逐出境,后经澳门返英。当然这在当时也不能说是曹振庸做错了什么。来朝夷帮,不尊大清天朝规矩,自是不能待见。但曹振庸为官平庸,无建树,一辈子碌碌无为也是事实。
其实曹振庸的为官之道自有其一定的道理。在封建专制王朝中做官,第一要务是忠心事主,也就是要忠于皇上。一切遵循祖制,按皇上的思想意志行事,不悖逆,不妄议。这一点曹振庸做到了。历经三朝五十四载,皇上很放心,很满意。“平风直浪,荣衔不断,一路攀升”。有记载曾有门生请教官场要务,曹曰:“无它,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这句话流传甚广,但至今没有多少人能领悟其要点,实际就是忠心紧跟,不妄议。
还有一条是历朝历代皇上最嫉恨的是****及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曹振庸不贪腐,也不搞团团伙伙。后人有不少贬其为官之道,当“巧官”,不作为,但无揭其有贪腐行为的,这也证实了曹振庸确实还是比较清廉的。按当时曹振庸的官场地位和皇上的亲近程度,还是能帮不少人做些事的,而这些均无记载和传说。曹家世代淮扬盐商,家族富有,自是对钱财看的不是很重,当然自身守律也是非常重要的。曹振庸也无结党营私之例,从不搞团团伙伙妄议朝政,这点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当然皇上最满意的还是他的工作。曹振庸辅导过嘉庆、道光两朝皇帝学业,自是对皇上倾注过一番心血和感情,这是人们容易见到的,其实还有人们不易察觉的一面,皇上登基,多年轻且往往对治国理政有一定的局限性,背后倚重帝师之类的近臣是不可避免的,此刻若能非常得体的帮助皇上处理好一些政务,皇上心中当然有数。
据说道光帝执政时,每天要批阅大量奏章,工作量很大,曹为道光出主意:所有奏章,皇上看个大概,无关紧要的只需用朱笔点个点子或画个圈就行了,有批评部门和办事大臣的可批传阅,不作批示。重要事项交有关部门查办,办结报告,而不必亲自表态处理意见。道光按这种办法实行下来,立刻轻松自在了许多,不但省却了很多功夫,还有了震摄作用,使群臣不敢“肆意擅奏”,还使得众人揣摩圣意中而不敢妄为。道光帝大喜过望,愈发深信曹振庸。据说曹振庸死后,道光帝很难过,“茶饭不思,泪流满面”,对近臣曰:“你们那里知道,他贡献大啊,他走了,我可怎么办啊”。道光还即刻提升曹振庸儿子为二品大员,相当于副部级干部。
封建专制王朝,皇上集荣辱成败于一身,臣子只需对皇上负责,其他一概可以不予考虑。曹振庸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政治正确,自身清廉,勤奋做好本职工作也就行了,想做个能吏,有些作为其实是很难的。就在其后不久的道光年间,他的学生林则徐坚决禁烟,在广州围商馆,捉巅地,虎门销烟,何等英勇。结果**战起,兵败割地赔款,五口通商,林则徐也遭贬流放。同时期的闽浙总督徐继畬主张“以商制夷”,不搞敌对势力,不打贸易战,主张谈判谋取双赢,还出了一本介绍西方世界的《灜环志略》,被视为投降主义和卖国主义而被撤职罢官,回乡教书谋生。
在雄村,看曹家历代为官,没有犯严重错误而大起大落的,就是遵循了官场规则而已。
在雄村的竹山书院,偶见一本精装的徽州画册,尽现了徽州山山水水,人文景观的摄影画面,有一幅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座老式徽居厅堂中,樑柱板壁旧迹斑驳,一张破椅上凌乱的堆放着旧衣破絮,又一张旧椅上坐一老者,长长的胡须,衣着不整。一副老花眼镜,捧一本旧书,边上一只火炉,旁置残羹剩饭。身后板壁上挂一幅大清朝官员画像,两身穿朝服的官员端坐其中,估计是雄村的“父子尚书”。图页下方有注:“曹振庸第七代嫡孙曹沄,1956年毕业于休宁万安中学,现年69岁,至今未婚。靠领政府救济金度日,穷困潦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19 19:12 , Processed in 0.0838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