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29322|回复: 0

4月3日选发丁惠增《丁士美与〈永乐大典〉》 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5 18: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远见 于 2019-4-5 19:04 编辑

陈国兰始终战斗在前线
陈加如

784f45ebcd55a7c05b7bf253a1926415_5ca37cd700d2d.jpg
    陈国兰,1933年6月出生在一个船民家庭。她的一生,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社会。少年时代,在硝烟弥漫的旧中国跟随共产党支前抗日;青年时代,参加渡江战役,在千里战线,上万船工中,成为横渡长江第一人。

    在日军枪口下脱险

     母亲陈国兰,1933年6月6日出生于淮安区流均镇严百村一个贫苦的船民家庭。1939年3月,日本强盗踏上淮阴大地,同时也侵占了淮安县流均乡一带,家乡百姓惨遭屠杀,许多民房、学校、商店、民船遭到毁坏和抢掠,地方财产损失惨重。日本强盗企图吞并中国,家乡人民无比愤怒,同仇敌忾。

1939年5月初的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年仅7岁的母亲在熟睡中被祖母推醒,还没来得及穿衣鞋,就被拉上了小木船。只见船上男女老少急急忙忙地划船,向芦苇荡驶去。小船停到芦苇荡不久,就听见几声枪响,随后就看见村庄上空烟雾弥漫,这时母亲才得知是日本强盗来村里扫荡了。母亲他们饿了一天,躲到天黑才回村庄。家里房屋被烧,鸡鸭粮食被抢走,只剩一片废墟。日本强盗烧杀抢掠的野蛮暴行使家乡百姓难以生存,给母亲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伤害。

家乡彻底沦陷后,母亲一家6口痛苦极矣,以两条木船为生,长年漂荡在长江南北,捉鱼摸虾谋生。直到1944年2月,苏北新四军一师在淮安县车桥镇发起了车桥战役,家乡沦陷6年后获得解放。

1945年10月,江苏高邮境内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高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华中野战军为解放高邮,在淮安县中桥乡一带,征招民船20多条,船民30多人,承担部队军需物资供给和后勤保障工作。母亲兄妹4人,带着自家的两条木船,挺身而出参加抗日,后编入华中野战军直属支前分队。

1945年12月中旬,母亲兄妹4人和支前分队21条船,装载着军需物资,跟随华中野战军7纵队,从家乡赶往高邮境内参战。高邮城墙高10多米,两面临水,地势险要。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留下日伪军6000多人负隅顽抗,拒不投降。8纵队司令员陶勇,对高邮城外围战斗作了周密部署。12月19日晚上7点多钟,华中野战军第7、第8纵队及苏中军区共15个团,对高邮城外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到12月20日中午,摧毁了外围的炮楼、碉堡、铁丝网,日伪军被我军包围在城里。为减少伤亡,我军开展了大量的政治攻势,瓦解日伪军。

12月21日下午,支前队员分布到高邮城墙四周,向城墙里投掷**。母亲和长兄陈国俊照看21条船,担任警戒任务。母亲坐在船头甲板上,一边洗衣服,一边观望。长兄走到船队东头船舱里,整理**材料。这时,有两个穿着普通的中年男子提着水桶,扛着铁锹,向船队走来。母亲以为是当地种菜浇水的百姓,并未在意。两个中年男子在船队旁转了一圈,又走了回来,突然扔掉水桶和铁锹,朝母亲船上闯来。母亲手握竹篙大喊一声:“站住!干什么的?”两个中年男子见状不妙,站在跳板中间,急忙从腰带里掏出手枪,说了两句生硬的中国话:“花姑娘,有喜,有喜,违抗的,死啦死啦的有!”母亲吓出了一身冷汗,立即招招手:“太君,辛苦了,上船喝杯茶。”两个日军见四下无人,又有便宜可讨,收起枪,从跳板上一步步向船上走来。眼看日军离船还有两步远时,母亲大喊一声:“打死你,狗强盗!”她拿起竹篙,用尽全身力气,向日军头部扫去,两个日军歪歪斜斜地掉下河里。日军在河里拼死向岸边挣扎,其中一个日军掏出枪,向母亲打了两枪,母亲立即后退一步,举起竹篙向日军刺了过去,只听日军惨叫了一声,竹篙击中了他的肩部。听到两声枪响,长兄拿着步枪,急忙从船队东头赶来,看到河里的日军就开了一枪,日军立即不再挣扎。两个日军一死一伤,受伤的日军被押送到7纵队司令部,母亲因此受到了表彰。

救渡船于湍流中

1949年3月,淮阴地区发出了渡江战役支前总动员。母亲兄妹4人带着自家的两条木船,积极报名参加。母亲未被批准,因为渡江指挥部有规定,不准女同志参加渡江。母亲不服气,剪掉长发戴上帽子,穿上男装,混在兄弟3人船上,同支前分队一起赶往江边。在江边,每个渡江人员都发放了专用袖章,而母亲还是被认出,没有领到。

为了不给支前人员和兄弟3人带来处分,母亲离开了船队,在镇上买了桐油和油石灰,自称是船舶修理工,费尽周折找到第一批渡江侦察情况的两条船,在渡江头天夜里,母亲赤脚躬身躲到了船头舱里,用蓬布盖在身上。第二天晚上7点多钟,两艘渡船一前一后,以最快速度向南岸驶去。

渡船刚驶过江心,就被**前沿哨所用探照灯发现了,哨兵吼叫着开了枪,纷飞的弹雨中,几名战士负了伤。渡船停止了前进向下游漂去,慌乱中渡船迷失了方向。半夜时分,江面潮流滚滚,渡船十分危险。船上的战士和营指导员焦急万分,突然又发现船中舱漏进了不少江水,战士们拼命舀水,两个战士到船头舱撕蓬布堵漏洞,一拉蓬布,发现一个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下面,奄奄一息,那人便是我的母亲。战士急忙将母亲抬到船甲板上,进行急救,母亲渐渐醒了过来,她的泪水夺眶而出,言辞哽咽地告诉指导员和战士她的身份,因救国心切但未被批准渡江支前,她便违反了规定躲到船头舱里,因长时间缺氧昏迷了过去。母亲强烈的报国举动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使战士和指导员深受感动。

当她得知渡船面临险境时,据她多年的航运经历和对潮水流向规律的把握,很快判断出方向,她指挥战士向南划船前进。此时,天空中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力划水,渡船离长江南岸还有一百多米远,这时母亲趁着闪电亮光发现下游不远处,有一座凸出水面的礁石,母亲判断照此下去恐会发生碰撞事故。母亲根据父辈船舶避险经验,果断地拿出船上的纤绳,约一百多米长,指挥船上3个战士,抓住纤绳,游向长江南岸。3个战士使出浑身力气游到岸边,将纤绳拴在江边一块大石头上。船上的战士用力拽绳,渡船快速到达了南岸。母亲和一船**冒着大雨,在拂晓前平安地踏上了江南大地,她成为解放战争渡江史上,横渡长江第一人。

母亲和战士们一到,就迅速地展开了镇江至江阴前沿阵地的侦察任务。3天后,母亲和3名**战士带着情报,划船返回苏北姜堰白马庙,将情报交给第3野战军渡江指挥部。母亲经指挥部首长批准,终于成为上万船工中,渡江支前唯一的挂编女队员。第3野战军司令部,在解放苏、锡、常后,在苏州行政区授予母亲“渡江女英雄“功勋旗一面。后来这面功勋旗在上海吴淞口争夺战中掉落在黄浦江中。

全国解放后,军事文博物部门多方搜寻,渡江第一人、渡江第一船、渡江第一旗,母亲没有被评上渡江第一人,因她违规躲到了船头舱里。母亲事后如醍醐灌顶,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妥之处。

救战士于火炮下

1949年5月13日,母亲和支前分队随29军主力部队渡过浏河猛攻嘉定,向上海月浦镇冲击,直逼吴淞口主阵地。母亲和后勤人员整天忙做干粮,冒着硝烟战火送到前线。一日母亲在送干粮途中,一架敌机俯冲下来,在离她两米远处,她发现有一个受伤的战士趴在战壕沟上沿,她顾不上多想,丢下干粮飞身扑过去,将受伤的战士拖入战壕沟里,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的泥土纷纷落在她们身上。受伤的战士挣扎着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灰,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战壕沟上沿被炸成了一个大坑,而掩护他的母亲则昏了过去。经驻地部队医院抢救,母亲得以生存,但因头部流血较多伤势较重,被转到苏州医院治疗休养。一个星期后,母亲身体刚刚恢复就又回到了上海,参加了吴淞口争夺战,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终于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1950年前后,母亲定居在上海市区,在上海第三冷轧带钢厂工作,从事冶金工业。母亲在工作上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凭着坚韧的毅力迎难而上,多次被厂部评为先进工作者。

母亲于1988年退休,现在上海浦东新区安度晚年。母亲生活很朴素,衣食住行非常节俭,她常向我们子女讲述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勉励我们刻苦读书,勤奋工作,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党和人民多作贡献。

陈国兰兄妹四人历史档案证明

陈加如,陈国兰之子。本文根据陈国兰口述整理。

丁士美与《永乐大典》
丁惠增
22d59aa59ce5ef868c155c10ce16fa96_5ca37cf94c5a3.jpg
作者2017年4月2日在淮安御书堂丁氏祭祖大典上

c6ce6dcee7e3585e93e9ed0070f054c8_5ca37cfba8134.jpg

丁士美画像

9a3312ee3c86b7937d595f366dd5656f_5ca37cfe60663.jpg
国家图书馆赠淮安名人馆丁士美重录的《永乐大典》

《御书堂·丁氏族谱》

“三朝世泽,两淮家声”

关于丁士美的记载多散见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实录,如《明穆宗实录》载,隆庆元年(1567)四月,“以重录《永乐大典》成”,赏参与重录的有功人员,其中加“修撰丁士美右春坊右谕德,各兼侍读”并“加俸一级”;又如《明神宗实录》载万历三年(1575)三月,张居正推荐“日讲官丁士美等六员轮赴史馆记注起居”;又如《明神宗实录》万历五年(1577)八月,“原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士美卒。士美,清河人,嘉靖己未进士第一人,授修撰,历升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已改吏部左侍郎,至是卒,赠礼部尚书,以讲读效劳,予祭葬如例,谥文恪”。虽然着墨不多,但丁士美的生平事迹已有大致勾勒。嘉靖、隆庆、万历这三朝皇帝,虽各有缺陷,但毕竟做出了被历史肯定的“嘉靖中兴”、“万历中兴”的功绩;尤其是“隆万大改革”,使明朝进入“隆万盛世”。这其中,都有着丁士美的特殊作用。后世的《明史》、《明实录》等重要史书都是在丁士美等人记载的基础上完成的。特别是《永乐大典》,在嘉靖年间重录,丁士美负责重录襄校,为中华文化的集成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位于淮安区原城东乡的丁士美墓,按礼部尚书正二品待遇建置,其墓志铭由明代吏部尚书许国撰写。《御书堂丁氏族谱》刊有“丁士美状元墓形制图”。按万历皇帝谕旨,赐祭葬、祀乡贤祠,建飨堂、立牌坊、华表、翁仲及神道石刻(石羊、石虎、石马、赑屃、石碑、香炉、烛台等)明堂、神祠、殇穴、祭田等共占地98亩。规模宏大,属**重臣墓园。可惜墓园在60年前被毁坏,部分石碑、墓碑等遗物分别入藏淮安市博物馆、淮安区博物馆、勺湖公园等处。淮安市拟建立“丁士美状元文化园”,以纪念这位曾负责重录校勘《永乐大典》的明代杰出文臣、政治家。

《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初,后在嘉靖末开始重录,隆庆初年完成。然而,自从副本重录完成后,《永乐大典》正本就下落不明了,至今仍是一桩悬案。

淮安“御书堂丁氏家族”作为名门望族,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迎来了复兴的曙光。2017年4月2日,在丁士美状元墓遗址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大典,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以及美国等地300余位士美公后裔代表齐聚淮安区原城东乡汤朱村祭祖。2017年9月16日在南京大学举办了“丁士美状元文化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2017年9月17日至22日在吴承恩故居成功举办了“首届状元文化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8年4月28日召开了“淮安丁士美状元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并于2018年10月27日召开了“御书堂丁氏族谱第六次修谱大会”,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据《明世宗实录》载:丁士美充《永乐大典》分校官。《明穆宗实录》载:隆庆元年四月庚子日,明穆宗朱载垕“以重录《永乐大典》成,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徐阶正一品俸……修撰丁士美右春坊古谕德,各兼侍读,(诸)大绶、(丁)士美仍加俸一级”。

2018年9月28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旷世宏编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开幕,展至年底。作为明代嘉靖状元,当年参与重录《永乐大典》并任分校官丁士美(1521-1577)的直系子孙,我内心无比喜悦。2018年4月28日,淮安丁士美状元文化研究会成立,我被“御书堂丁氏”宗亲推举为“名誉副会长”,并在著名书法家言恭达题“淮安名人馆”内看到先祖丁士美介绍、画像以及丁士美主持《永乐大典》重录工作的说明,国家图书馆赠送《永乐大典》样书等,使我对先祖丁士美公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明代永乐年间,具体说,1403年至1408年,历时六年,有解缙、姚广孝等担任总纂修完成了这部大典。《永乐大典》计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共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历经600年风雨沧桑,从成书之初的万册巨帙到今仅剩400余册。

《永乐大典》全为手抄而成,正本原藏于南京文渊阁,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宫内失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大典》正本随文渊阁图书一起被运送到北京,暂存于奉天门东庑,但不巧宫中发生火灾,于是,书在奉天门一放就15年,直到正统元年(1436)才被送到宫中文楼。

《永乐大典》体量太大,其实历代皇帝看得不多,书被束之高阁。直到嘉靖皇帝,他喜欢,经常在翻阅。也正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珍视,为《永乐大典》的延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宫内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发生火灾,嘉靖皇帝朱厚熜下令去文楼把《永乐大典》搬出去,一夜中连下三次命令,“是书遂得不毁”。为防不测,这次火灾发生后,嘉靖皇帝命令重录一部《永乐大典》,“贮之他所”,时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隆庆元年(1567)重录工程完成。“当时供誊写官生一百八名,每人日抄三叶。”每册结尾处还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的名字。所以正本和副本在内容和外观上没有区别。

丁士美生于明正德辛巳(1521)三月初七日辰时,嘉靖己未科(155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三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后升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未几奉旨充经筵日讲官复视篆翰林院兼教习庶吉士,礼部右侍郎转吏部右侍郎调左侍郎。万历丁丑(1577)八月初一日申时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恪、郡邑崇乡贤祠谕葬双松公墓西……

据《明世宗实录》卷之五百十二载:丁士美充《永乐大典》分校官。《明穆宗实录》载:隆庆元年四月庚子日,明穆宗朱载垕“以重录《永乐大典》成,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徐阶正一品俸……修撰丁士美右春坊古谕德,各兼侍读,(诸)大绶、(丁)士美仍加俸一级”。《明穆宗实录》卷之七载,既升官又加俸的只有丁士美和诸大绶,且由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升为正五品的詹事府左、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此外《御书堂·丁氏族谱》第326页刊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许国撰《丁公后溪墓志铭》一文中有“以重录《永乐大典》书成,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加俸一级”的记载,由此可见《御书堂·丁氏族谱》所载与《明史》《明实录》完全吻合。

明代皇帝几乎个个喜爱书法,重视和支持书法事业。明成祖朱棣时,朝廷的正式诏勅(外制)要叫擅长书法的人来写,皇帝的特殊文告(内制)则叫水平高的书法家写。丁士美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两代帝师(隆庆、万历),他教授的主要是经学、史学和书法。

《御书堂·丁氏族谱》第395页刊有丁士美撰“赐御书字记”。丁士美所记文中“陈善”即陈述好事,是指臣下对君主陈述善法美政,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责难”即指责坏事,勉励人做难为之事。出自战国《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后来淮安丁氏家族即以“御书堂”为堂号,这三字蕴含着丁士美状元为国为民的卓著奉献,廉洁正直的高风亮节、才高学厚的师儒之范、忠孝两全的典范人生;蕴含着丁氏家族“诗书继业、忠孝传家”的独特内涵。

称娘桥
李梅芳

7e7fa855d70fae93403a34afa40d2078_5ca37c807e6fd.jpg
新建后的称娘桥

淮安城区的老东门大街上,有一座不起眼的桥,却是让我记忆犹新的桥,让我深受教育的桥:称娘桥。

在我小时候,父亲单位常常发电影票。遇到母亲加班,父亲便会带上我,到东门大街的电影院里看电影。进了东门大街,要经过长长的一截路,才到达电影院。我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前杠上,喜欢问东问西,乡下孩子见啥都新鲜,父亲总是一一道来。有一次随着父亲走到小桥跟前时,父亲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桥吗?我摇头,因为桥没有明显标志,没名没姓,父亲说:是称娘桥。

我从父亲的话语中得知,这桥名中有一个故事,一个明朝时期孝敬母亲的故事。原来在桥的东西两边住着弟兄二人,小时父亲早亡,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们俩扶养成人,各自娶妻生子。成家后的儿子为了生活,都出远门谋生,等到有一日回家,发现老母亲憔悴不堪,面黄饥瘦。原来他们不在家的日子里,媳妇们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叮嘱,好好照顾老母亲,而让母亲受苦了。弟兄俩想到小时候母亲为了他俩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穷罪,如今却因为他们的离别,又让母亲受苦,心中很难受。

两兄弟决定好好地赡养母亲。约定,母亲一家一个月轮流住。如何才能断定是否善待母亲了呢?以母亲的体重来断定。轮到哪家去接母亲时,定要在桥上称出母亲的体重,重了,表示母亲过得舒心;轻了,表示母亲过得不如意。就这样,一月一月地称娘体重,在当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开始人们以看热闹的心理围观。后来,这事从饭桌上的话题慢慢走进人的心里,不知不觉间,拿自己的言行与这两弟兄相比,也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身边的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孝敬父母了。

老母亲在儿子们的精心照顾下,一直活到九十多岁,在又一次的称娘体重时,绳索断了,老人摔倒时头碰到石柱,撞死了。没有人责备两个儿子,都被他们孝敬母亲的事情感动着,人们把称娘的桥称为:称娘桥!而称娘桥的故事也渐渐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会特地到桥上走一走看一看,体会一番为人子女的感觉,也体会一番做人父母的滋味,来时的心情,去时的感觉,也只有来人自己知道。从那以后,东门大街称娘桥一带,很少听到不孝敬父母的事。

父亲的话我至今记得:人要懂得感恩,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连动物都懂得的道理,人哪能不懂呢?

如今东门大街低矮的房子早被高大的楼房替代,没标志的称娘桥早已经被新建的称娘桥所替代,桥上雕刻着称娘的图像,有文字说明,让人一目了然,成了淮安街头的一景。我也是在此桥上,将称娘桥的故事讲给儿子听的,结果如何,随着岁月的延伸,会长出枝叶,开花结果,我且静观。一如当年父亲在我心上种上孝敬的种子,随着人到中年,这颗种子早已经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5 23:12 , Processed in 0.0627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