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4612|回复: 4

淮安区“作家看交通、写交通”作品选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8 15: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淮安区不断加大交通投资力度,交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公、铁、水等立体交通体系日臻完善,为富民强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日前,淮安区交通运输局特邀部分作家“走进交通、抒写交通”,请他们从切身感受入手,以独特的视角,撰写反映家乡时代变化的交通篇章。现刊发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连接
姚克连


      我的祖籍在顺河镇何桥村。从城区到顺河23公里,从顺河到何桥3.5公里。在这段不到30公里的路上,演绎着乡村辛酸而欢乐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城区到顺河是条砂石路,从顺河到何桥是条烂泥路。我小学是在顺河小学上的。这短短的路,迄今还印在我脑子里。雨天,只要不冷,我就脱掉鞋子光着脚走。冬天,我穿双大茅窝子,在泥泞里崴来葳去,急得头上汗珠往下滴,生怕上课迟到。每到清明节,回家祭祖,天要下雨的话,我就预先带上塑料袋,到了何桥桥头下坡,就把塑料袋套在鞋子外边,在油泥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前脚下去,还未提起来,后脚又陷入泥淖,不到二百米,要走上三四十分钟。近八十的老父老母,让他们进城,怎么也不肯,我们只好在节假日抽空去看他们。当时没有公交车,只好骑自行车,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来回颠簸,几十公里下来,双腿酸疼要四五天才能恢复。


    进入2000年,从城区到顺河修起了几米宽的水泥路,道路两边栽上杨树,一年年长成参天大树,遮天蔽日。一辆辆公交车和各种各样的机动车,来回穿梭;村民们自驾小轿车,去城里去外地办事,或旅游观光。那一声声清脆的喇叭声,在空旷的田野上空回荡,真像是乡村迎接新时代最美的乐章。放眼望去,一座座别墅似的小楼房拔地而起,一顶顶蔬菜大棚此起彼伏,一排排招商而落户的厂房鳞次栉比。闻名遐尔的顺河卜页,开始从古镇出发,去占领省内外的市场。那香醇绵柔的古顺河酒,带着淳朴的乡土气息,被无数人青睐……


    前些年,有一天我跟退休后回老家的二哥打电话,问他从顺河到何桥的路修好了没有,他说,早修好了,从镇上到各个村组都修起水泥路,小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二哥买了辆电动三轮车,又开起一个小杂货店。每天到镇上去买点菜,顺便再进点缺少的小商品,为村民们提供方便。不少村民开着电动车、拖拉机,把自己养的鸡鸭鹅和自己种的蔬菜,拿到集市上去卖,或批发给贩子们。


    一条条蛛网似的水泥路,把城乡紧紧连接在一起了,犹如一条条血脉、神经,让整个城乡活起来,美起来,兴旺起来。我的贫穷落后的乡村,终于翻了个身,进入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


延伸
赵日超


    今年国庆前夕,82岁的老父亲从老家复兴镇大李村坐公交车进城后对我说,现在的交通很方便,用不了40分钟就到城里了。他还感慨地说,这几年交通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不再是30年前的雨天蹚泥浆,而是公路通到家门口,收割机开到田中央,不用肩挑与担扛。


   改革开放之初,我的家乡还是一穷二白的面貌。有道是“宁走十里荒,不走陈杨大李庄”。这个古老的民谚反映的是复兴镇陈杨村、大李村一带地理位置偏僻,加之这里土质特殊,属于典型的粘性缸土。“晴天一块铜,雨天一身泥”,说的是:晴天的时候,土质坚硬得像一块铜,赤脚根本无法行走;雨天的时候,经水一泡,缸土像一汪面糊浆。如若你穿着鞋子在下完雨的路上行走,挪不到三五步,包管你鞋子上粘满十来斤的烂泥块,怎么甩也甩不掉。如果开拖拉机或汽车在烂泥里前行,开不到百米,轮胎上就会沾满烂泥糊,保证叫你熄火。交通的不便让人们真是苦不堪言!每到收割季节,人们只能担挑肩扛,有时粮食来不及运到场地,只得眼睁睁地放到地里,倘若逢到连续阴雨,那一季的收成就泡了汤。


    乡村道路见证着农村40年来环境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们复兴镇,到处是泥土路,每逢下雨天,泥泞一片。自行车那时还是稀罕物,我见到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在大上海工作多年,家有7个女儿的本村昌大爹经过船运装卸后扛到我们生产队的。听说有自行车,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跑到他家的院子里围着自行车看稀奇。1980年,我们复兴镇开始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我常常在梦中骑着自行车疾驰在乡村平坦的道路上。终于在1982年,我们家买了第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时,我们经常骑着这辆自行车去邻村看电影。有一次堂哥用板车拖着放映设备,行走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因为路比较窄,不慎滑到水沟里,尽管使出很大劲,但装有电影机的板车还是推不上去。十多个看热闹的小皮孩,看见板车上的电影机二话没说,都跑了过来帮忙。堂哥无奈地说,要是哪天铺上一条砂石路就好了。


    1983年,生产队曾向村民布置收集破碎礓石子的任务,公路铺上礓石,下雨就不再烂了。砂石路,是村民们用来治烂泥路的土法子。之后,公路再铺上沥青油渣,就叫柏油马路。原本弯曲、里程较短的公路经过改造,也延伸得更长、更多了。


    如今,乡村的羊肠小道已被笔直的水泥路所替代,交通工具从双腿转变为小汽车。水泥路变宽了,车辆增多了,小村的乡亲们,开始到上海、天津、北京等繁华都市里打工挣钱。交通工具的更迭变化,让人们走出家门,一步步远离家门。随着交通的发展,小村人距离家门也越来越远,可喜的是回家的时间是越来越短。20多年来,复兴镇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路管养工作,不仅把水泥路铺到家门口,还提倡养路护路,人人有责。前几年,复兴镇的三条主干线路肩需要培土,道路管理员贾鹤春不谈条件,不讲价格,借用亲戚家的挖土机,利用10天时间,将5公里长的复田路东路肩培土宽1米以上,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纵横交错的道路,犹如美妙的曲谱,把城市乡村连成一串串跳动的音符。洋河口大桥,是架在入海水道上的彩虹。为方便群众出行,交通部门广泛发动,把水泥路铺到村民家门口,大李村率先把水泥路铺到组铺到村民家门口。有些村还把一些田埂以及斗、龙、毛渠都铺上了水泥。如今在我的老家,环乡公路与村级公路联网,家家户户门口都铺上了水泥路,户户相联,村村互通,形成了覆盖镇、村、户的公路网络。人们再也不愁行路难、行车难、运输难了。


   复兴的路,一直在拓宽,在延伸。这里的人正在为复兴之路作出伟大无私的奉献。


琴弦
葛会渠


    交通兴,则城市兴。
    历史上的淮安,因京杭大运河发达的水运而得享千年繁华。明清时期,这里是全国漕运指挥、漕船制造、漕粮储备转运、河道治理和淮北盐集散“五大中心”,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古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
    遥忆当年繁盛景,千帆过后梦无痕。随着黄河夺淮、漕运衰落,加之陆上、海上现代交通文明的兴起,曾经夺目耀眼的淮安逐渐落寞了。相对落后的交通,使其一直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农耕文化之间交织着,在发展的“洼地”中苦苦跋涉。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安区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助推经济发展的先决招数,大力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渠道多样化,投入逾百亿元,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公路方面,京沪、盐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相继实施了235、237、328等省道、428省道马甸互通连接线和淮流、淮茭、淮施等区乡公路改造建设,348省道建设正在进行,264省道建设即将展开。自2003年以来,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砼路面1830公里、农路桥梁184座。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2026.1公里,公路密度达141.2公里/百平方公里,乡镇基本实现“十分钟上高等级公路,半小时上高速公路”;拥有公路客运站场9个,开通了省际、市际、县际及农公客运班线60余条,今年底镇村公交将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水路方面,京杭大运河航道淮安段由三级升级改造为二级航道,兴建了淮安复线船闸和三线船闸,上河作业区建设启动改线道路施工。全区现有航道总里程541公里,通航里程全市第一;拥有码头19个,泊位77个,码头总延长4426米。铁路方面,新长铁路贯穿境内,连淮扬镇、徐宿淮盐两条高铁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一纵一横”交汇于淮,昭示着淮安已经快速奔向“高铁时代”。航空方面,淮安涟水机场于2010年建成通航,现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从淮安区出发不足1小时即可抵达。
    智慧和汗水,换来了淮安交通“圆梦”步伐的全面提速,“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为富民强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身临淮安,但见公路穿城入村,桥梁雄跨河流,车站车来人往,船只穿梭逶迤。一条条大道,像一根根黑色的绸带,把淮安与全国各地相连。两条建设中的高铁,宛若巨龙,为淮安插上崭新的双翼,在广袤的平原大地飞行。经过多次整治的大运河,河面开阔、生机盎然,昼夜汽笛欢鸣,四季百舸竞流。
    旧时“九省通衢”的盛景今日重现。交通状况的根本性改善,极大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对交通网络通达性、快速安全性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淮安地方经济持续增长。
    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大批客商。共创草坪、建华管桩、双环齿轮、施塔德电梯等一批大体量、高税收、科技型项目纷纷落户淮安,淮安已连续7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强劲的交通,拉开了城市发展空间。随着翔宇大道、楚州大道、237省道绕城段等相继建成,淮安区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便利的交通,加快了农民致富进程。以前交通不便,农民偶尔离乡进城或到外市县,总是费尽周折,去趟南京、上海也要一两天。自从公路修进乡村,农民出行十分便利,从淮安到南京实现了当天来回,到上海仅4小时时间。农副产品外销亦快速流通,产品的附加值大增,淮安的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优质农产品更是“走”向全国,昔日资源优势如今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农民增收。完备的交通,还带动了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吴承恩故居、淮安府署、河下古镇等文化旅游,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和新安旅行团等红色旅游,亚洲水上立交、流均绿草荡等生态旅游,淮扬美食节等美食旅游,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道似琴弦水如歌,扬帆起航正当时。日新月异的现代化交通,让淮安这座美丽的古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弹奏出更加雄伟壮阔的乐章。


心路
于兆文


    上小学的时候,对路的所谓“深刻”的认识,是从鲁迅先生的一段话开始的: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那时候,觉得远古时候的路,就是从荆棘中被人踩踏出来的。
    孩提时代,我们乡间的路,大多是土路,也许是乡下人脚板宽厚的缘故,加之习惯于人背肩扛行走的结果,每一条路都被走得很板结。只是刮风的时候,灰尘漫天,下雨的时候,一路泥泞。像我们家,兄弟五个只有一双雨靴,基本上是供大哥专用,他那时候在村里的小学代课,算是一个体面人,他有资格穿雨靴,其他兄弟只有光着脚丫在泥路上歪歪斜斜深一脚浅一脚跋涉前行的份。
    等到了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离家数十公里之外的乡镇学校任教。那时的路还是砂石路,流行的代步工具往往是三轮卡居多,坐在上面,一路颠簸,席卷着灰尘,弄得灰头土脸,倒也司空见惯了。
    因为长期被载重车辆碾压,乡村公路大多是坑坑洼洼,绝少见到平坦大道。后来因夫妻分居两地,交通不便,工作五年后,我们拿出几年的积蓄狠心买了一辆电子打火的摩托车,当时在农村也让人艳羡不已。可就是农村坎坷不平的路,加上这辆速度非凡的摩托车,差点要了我的命。那年春节期间,我与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推杯换盏后,骑着摩托车回家,因为路面不平,摩托车撞到了一堆石子上,摔出去老远,当场昏迷,被人送往县城医院抢救,两天以后才苏醒过来,拾得一条小命。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这段遇险的经历,长久地泊在脑海中,也让我对那时候的交通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很快,这种状况有了改善。省里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予以扶持,村村通工程如火如荼展开,形成了“主动脉”、“支血管”、“毛细血管”相连的大畅通格局和以县城为中心,村村相通、乡镇相连、便捷安全的客运体系。从道路硬化到黑色化的变化,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出行真的比过去方便多了。
    我们这个地方,自古以来,运河穿城,水网密布,人们一直枕睡于水乡湖畔。人们享受着水资源带来丰足收成的同时,也深受水害洪涝的影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那场轰轰烈烈的修好淮河的大会战,我们是从老一辈人的口中听起,我们无从知晓具体的情形。在几辈人的记忆中,人们一直是在和水灾奋斗的历史中行进。为了免除洪涝影响,我亲眼见证了那条“二里八”的泄洪通道的修建。修成的那年,恰逢行洪,古城上下一分为二,滔滔洪水从城市的南郊滚滚东去。城里的人们要想出城,乡下的人们想要进城,只有绕行很远很远。
   许多年以后,我从时任交通局长倪云清的口中得知一个真相。当年行洪的时候,省里面没有在泄洪通道上修筑一条跨河大桥的计划。倪局长一班人硬是睡在省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终于赢得了省里的理解和支持,最后追加投资数千万元,一条现代化的跨河大桥终于得以横空出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像黄码大桥、河下大桥、运东闸大桥、运南闸大桥、三堡大桥,一座座地标性的大桥,交通人津津乐道,老百姓有口皆碑。
    可以这样说,进入城区工作以后,我是在交通的大发展中与这个城市同行。城市越长越高,越长越美!作为有车一族,我享受着这座城市四通八达的路网带来的便捷,人们的出行有了更多的“出入口”,再也不为“肠梗阻”式的交通拥堵烦恼。老百姓骑行在宽阔平坦的通途上,满脸的笑容,开心地交谈,幸福感优越感油然而生。纵横开阔的翔宇大道、楚州大道、山阳大道豁然打开城市的格局,“草上飞”式的有轨电车穿行其中,城市平添了品位不说,人们上下班和出行相聚真的是近在咫尺了。
    不知怎的,出行的路是通达了,可我心上的路,有时候却觉得沟壑丛生。
    君不见,出行中经常看到有人乱穿马路、闯红灯、翻越交通护栏;有人骑车开车乱停乱靠、乱鸣喇叭、随意掉头;有人酒后驾车、驾驶时接打电话、抽烟吞云吐雾;有人在整洁的路面上乱丢垃圾、乱倒污水、随地吐痰;有人占道经营、私搭滥建、乱牵乱挂;有人践踏花草、破坏绿化、损坏公物……
    孔子几千年前就教谕**:“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再发达的交通,如果没有文明之道来引导,城市最终也无法通达,人生便也无法通达。我想,我们在物质意义上修筑通途的同时,还要在人心上修筑一条和谐文明的“阳光大道”,这是当务之急。
   从这点上讲,之于一个国一个家一个人莫不如此,“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四通八达,国泰民安,实乃众之所愿。


印象
咸高军


   四十年前,淮安的路在我的印象中是一条条线段。那时,我年纪尚小,生活在生我养我的小村庄里。小村庄里没有像样的路,一截一截的。那些“线段”或是油泥土路,或是羊肠小道,晴天走在上面坑坑洼洼,风一吹,扬起漫天灰尘,迷得人睁不开眼。雨天,路泥泞得像“一锅粥”,让人“寸步难行”。一脚下去,泥泞漫过脚踝,一脚**,另一脚又深深地陷在了泥中。那时穷,我们没有雨鞋,一到下雨天,只好光着脚在泥泞中跋涉。脚常常被石子、玻璃碴子、小树枝子划上口子,鲜血直流。可有什么法子呢!当然,快乐的时候也很多。每到中秋时分,人们常将收割好的稻子放在路上晒、打。我们则在被碾压过的稻子上翻跟头、“竖蜻蜓”,玩累了,惬意地躺在上面,身旁是稻草的金黄与草香,仰望着天空,看云卷云舒,什么也不用思考,更不知路在何方。
   三十年前,淮安的路在我的印象中是一条直线。家乡紧靠苏北灌溉总渠。总渠的南堤是一条省道,它西连淮安,东通阜宁、盐城,是那时家乡档次最高的路。路上铺着石子。路两旁种植着郁郁葱葱的树,高大修长。路上车辆并不多。县城通向我们乡镇的只有两辆车,上午两个班次,下午两个班次。第一个班次的车是一辆普通的大巴。第二个班次的车是“长龙”。我在淮安师范读书时,想家了,就急急忙忙朝老车站赶。如果错过了下午四点钟的“长龙”,那就回不了家了。如果赶上车,心里便不由自主的有点小激动。那时候我还晕车,坐车的感觉很难受,但对亲人的想念占满了我的脑海。坐车时,我把车窗打开,让风从面颊两侧流走,双眼看着被树叶筛过的阳光,投在石子路面上,留下斑驳的影,听汽车轮胎压着石子的声音,和不时石子被车胎压蹦起来敲打车子的响声。虽然,路是一条“直线”,车开得也慢,但景是流动着的,很美。当然,那时美中不足的是等车,尤其是寒风中,大雨中,心儿越急,车子越是不来,让我们“望路兴叹”!
    二十年前,淮安的路在我的印象中是一条条射线。我工作在古城淮安,明清时期就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誉。但这些称谓大都与运河相关。近代,由于海运兴起,运河的优势不存。当我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时候,以淮城为原点,主要公路线路也就只有五六条成射线发射向远方。一条向东,灌溉总渠线,通向盐城;一条向南,淮江线,通向扬州、苏南、上海;一条往西南,淮洪线,通向南京;一条往西北,两淮线,通向淮阴;一条往东北,淮涟线,通向涟水、灌南、连云港。中间夹杂着淮茭、淮流、淮博、淮施等一些乡镇线路。现在看来,当时通向外面的路并不多,路的等级都是县乡级的,而且路上的车子开得很慢,正如有首歌曲唱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我这个“井底之蛙”从乡村进入城市,却一下子开了眼界。尽管我有过从淮安到南京要整整半天,到上海要一天的烦恼,但我真的感受到了,这些路的远方有世界!
   十年前,淮安的路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张网。公路、铁路、水路在境内交汇,京沪、盐徐等高速公路以及从江苏新沂到浙江长兴的新长铁路如飞龙盘旋,如彩带飘逸,纵贯全境;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等河道纵横交错。淮安的交通,形成了一张张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网”。因工作关系,我枕着黑夜到北京,踏着黎明赴上海,打个盹儿就到了省城……便捷的交通让我徜徉于江苏,徜徉于全国。
    如今,淮安的路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道风景。新时代,淮安人追求“大交通”的美好愿望逐步实现了,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四通八达,沥青路、水泥路纵横交错。淮安的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正在建设中的两条高铁和348省道、即将开工建设的264省道,与已有的条条大道连接贯通,让淮安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快捷见面。特别是南北走向的连淮扬镇高铁、东西走向的徐宿淮盐高铁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届时,从淮安到达省内任何一座城市,最长仅需要一个半小时,真正让省内市县实现了“朋友圈”。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铺到了家门口,这些是我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啊!淮安的路让城乡没有了距离。过去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如今,淮安的路真的成了改革开放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了脱贫致富的见证,成了通向美好未来的彩带。
   四十年风雨征程,四十载惊涛拍岸。当我再次漫步在家乡的路上,心里感慨万千。往日的小路已变成了一条光洁的水泥硬化路,路面上没有一星尘土,它就像根血管一样蜿蜒着,一直伸向远方,把每个村庄都连在了一起。这些血管又与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高铁主动脉相连,让乡亲们与城里人一样,迈向了新征程,过上了新生活。
    淮安的路啊!真是越走越宽广!

发表于 2019-4-14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文字清新,写出了交通带来的巨大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6 09:33 , Processed in 0.05391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