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04176|回复: 1

刘 飞: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三侠五义》诞生在淮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6 16: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三侠五义》诞生在淮安
刘 飞

一、从胡适先生的《三侠五义·序》说起
偶然读到胡适博士为三侠五义写的《序》,这篇《序》也被收录在《胡适文存》三集卷六中。序言很长,为大家节选了如下部分: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是从《龙图公案》变出来的。我藏的一部《三侠五义》(即亚东此本的底本),光绪八年壬午(1882)活字排本,有三篇短序。问竹主人(著者自号)序说:是书本名《龙图公案》,又曰《包公案》,说部中演了三十余回,从此书内又续成六十多回;虽是传奇志异,难免怪力乱神。兹将此书翻旧出新,取长补短,删去邪说之事,改出正大之文,极赞忠烈之臣,侠义之事……故取传名曰“忠烈侠义”四字,集成一百二十回。
又有退思主人序说:原夫《龙图》一传,旧有新编;貂续千言,新成其帙。补就天衣无缝,独具匠心;裁来云锦缺痕,别开生面。百二回之通络贯脉,三五人之义胆侠肠……这可见当时作者和他的朋友都承认这书是用《龙图公案》作底本的。但《龙图公案》“虽是传奇志异,难免怪力乱神”,所以改作的人将此书翻旧出新,取长补短,删去邪说之事,改出正大之文,遂成了一部完全不同的新书。《龙图公案》里闹东京的五鼠是五个妖怪,玉猫是一只神猫;改作之后,五鼠变成了五个侠士,玉猫变成了“御猫”展昭,神话变成了人话,志怪之书变成了写侠义之书了。
可惜我们现在还不能知道这部书的作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依壬午活字本的三篇序看来,这书的原作者自号“问竹主人”。
但壬午活字本还有两篇序,一篇是入迷道人做的,他说:辛未春(公元1871年),由友人问竹主人处得是书而卒读之……草录一部而珍藏之。乙亥(公元1875年)司榷淮安,公余时重新校阅,另录成编,订为四函,年余始获告成。去冬(公元1878年)有世好友人退思主人者……携去……付刻于聚珍板……
退思主人序也说:戊寅冬(公元1878年)于友人入迷道人处得是书写本,知为友人问竹主人互相参合删定,汇而成卷。是此书曾经入迷道人的校阅删定。
……
[附记]我从前曾疑心石玉昆的原本也许是很幼稚的,文字略如《小五义》。如果《小五义序》所说可信,那么,入迷道人修改年余的功劳真不小了。
……
以上文字为胡适博士的《序》节选。而入迷道人所写的《序》文字不多,故录全文如下:
余由弱冠弃儒而仕,公余之暇,即性好披览群书,每间有传奇志异之编,必博探而旁求之,卅年来搜罗搆觅,案满筐盈,亦鄙人之一癖耳。暇时惟把卷流连,无他好焉。辛未春,由友人问竹主人处得是书,而卒读之,爱不释手。虽系演义无深文,喜其笔墨淋漓;叙事尚免冗泛,且无污秽语言。至于报应昭彰,尤可感发善心。总为开卷有益之帙,是以草录一部而珍藏之。乙亥(公元1875年)司榷淮安,公余时从新校阅,另录成编,定为四函,年余始获告成。去冬,有世好友人退思主人者,亦癖于斯,因携去,久假不归,故以借书送迟嘲之。渠始嗫嚅言爱,竟已付刻于聚珍版矣。余亦笑其所尚有甚于我者也,爰成短序,以供同好一粲,奚疑。
光绪己卯夏月入迷道人识
通过仔细阅读入迷道人和问竹主人的序,似乎可以得到和胡适博士不完全相同的结论。一是入迷道人从问竹主人手上看到的,书名一定不是《三侠五义》,而是《忠烈侠义传》,因为问竹主人自己说“故取传名曰‘忠烈侠义’四字,集成一百二十回”。胡适博士收存的书却题名《三侠五义》,后出3年,虽然内容相同,书名却已不同了。二是《忠烈侠义传》的著者(应该是改编者),应该是问竹主人和入迷道人,至少是两人都有贡献,都是改编者,而不是胡适博士说的“依壬午活字本的三篇序看来,这书的原作者自号‘问竹主人’”。问竹主人做了很多“翻旧出新,取长补短”的工作,他在《序》中说:“虽是传奇志异,难免怪力乱神。兹将此书翻旧出新,取长补短,删去邪说之事,改出正大之文,极赞忠烈之臣,侠义之事……”但是,问竹主人改过的本子,入迷道人并不满意,所以入迷道人在改编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入迷道人在《序》中说,“乙亥(公元1875年)司榷淮安,公余时从新校阅,另录成编,定为四函,年余始获告成”。入迷道人用了“年余”才校阅完成,改动量定然不小。而且,在序里明确说出来,另两位作序的友人未提出异议,可见入迷道人出力很多。退思主人没有提出自己参与了“参合删定”,他所做的就是把入迷道人改定的文稿“付刻于聚珍版”。退思主人拿走文稿是在戊寅冬(公元1878年),付印是在己卯(公元1879年)。现在市面上见到的很多版本把作者写成石玉昆(崑),显然是将作者、改编者和讲述人混为一谈了。有的版本(如上引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用的是石玉昆述,个人认为用词比较确当。三是入迷道人起初没有将文稿付印的打算,但是,最终流传下来的应该是入迷道人改定的内容。文稿改定应该在公元1875年底1876年初,又过了两三年,还是由多事的世交退思主人拿去付印的,而且极有可能事前没有和入迷道人商量,虽然退思主人自己说“缘商两友”就付聚珍版,而入迷道人说的是退思主人将书稿携去,“久假不归,故以借书送迟嘲之。渠始嗫嚅言爱,竟已付刻于聚珍版矣”。
二、入迷道人文琳其人其事
这个花了很多力气改编问竹主人的《忠烈侠义传》书稿的入迷道人是谁呢?他自己说在乙亥(公元1875年)司榷淮安,就是淮安关的“一把手”——淮安榷关监督。书印行是在入迷道人司榷淮安后三四年,不存在年久记忆有误的情况,应当是准确的记载。在《淮关小志》里面还有一个记载,能够说明作者就是文琳。篆香楼诗僧渊如宏度的《昙香精舍遗稿》中有《寄那云衢榷使》的两首诗。这个云衢,名那崑,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任(榷使)。其子文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任(榷使)。这两个记载足以证明,入迷道人就是文琳。
在各种古典文学要籍的介绍中,对文琳的介绍都很简单:文琳,字贡三,属汉军正黄旗人。光绪二十四年(**8)以刑部右侍郎卒,时年约七十岁。
但是,如果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淮安榷关,就会发现文琳经历不一般啊!
清王朝的财政收支实行“统收统支”,不分中央与地方,各省按照中央指示征收各项赋税,然后由户部统一筹划,在户部监督下开支各项经费。有“三关十八卡”之称的淮安大关成了清王朝财政收入的极其重要的来源,康熙朝开始时全国关税为100万两,而淮安关上缴的关税占一半之多。为此,板闸有关税“居天下强半”“天下盐利淮为大”之美誉。当时有民谣:“运到山阳扭个弯,凤凰宝地建三关;朝廷财政摇钱树,国富民强运金山。”
当然,清朝廷对这个热点岗位也是严加监管的。一是淮关监督的任期有限制。淮关监督一般任期一年,有的几个月就换。二是监督、惩戒极严。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淮关监督元庆因关税短少,从四品降为了六品,次年再降为七品笔贴式。淮安关监督那崑,就是文琳的父亲,在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十二月十一日奏报皇帝,内容是淮安关在道光十六年结存饭食银370两2钱7分7厘。兹查自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起,至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止,计1年共收饭食银6419两7钱9厘,查出漏报罚倍银2524两7钱4厘。照例充赏公用各项外,尚余存饭食银223两8钱7分7厘,罚倍银146两4钱,共银370两2钱7分7厘。相应奏明候解饷之便,搭解内务府交纳,理合恭摺具奏。”为了区区300多两银子,要恭恭敬敬地向皇上上个奏折说清楚,可见管理之严格。严厉的监管使淮安榷关一度成为执行税法最为严明的关卡。
从淮安榷关在国家赋税收入中的地位之重要,可以看出那崑、文琳父子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这个重要岗位可是官员眼中的“肥缺”,也不是哪个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其实,和曹寅家一样,文琳还做过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从《红楼梦》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岗位之“肥”。据《清实录·德宗》卷131记载,文琳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任江宁织造;据《清实录·穆宗》卷259及《大清缙绅录》记载,文琳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二月督理浒墅关苏州织造事务。《清代内务府》记载,文琳还在光绪二十年(公元**4年)十一月至光绪二十二年任北京总管内务府大臣。文琳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5年)还兼任刑部右侍郎,《清实录·德宗》卷370—371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在一起旗妇私卖童养媳的案件中因刑部“办理糊涂,问供草率”,文琳等人被“降一级留任”。光绪二十二年,和其他年老大臣一起,文琳受到礼遇,被允许在紫禁城骑马。两年以后,文琳在刑部右侍郎任上去世。
三、结论
(一)《忠烈侠义传》最初由问竹主人根据《龙图公案》改编,后经入迷道人文琳删补改定,于公元1879年印行。说《忠烈侠义传》由石玉昆述,问竹主人、入迷道人著,应当没有异议。胡适博士所存的1882年改名为《三侠五义》的本子,内容应该是文琳改定的,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侠五义》,内容最终是文琳改定的,应该没有疑义。至于1882年的《三侠五义》是不是第一个采用此书名的,目前无法确定。文琳在《忠烈侠义传》(后为《三侠五义》)流传上的功绩不可抹杀。
(二)《三侠五义》是文琳在任淮安关监督期间校阅编定的,完成时间应在1875年底至1876年初。《忠烈侠义传》定稿诞生在淮安,改编者文琳当时在淮安做官,时任淮安榷关监督。
(三)石玉昆是《三侠五义》雏形的讲述者,而不是作者;《龙图公案》的文本记录者是文良等(详见胡适博士的《三侠五义·序》);改编者是问竹主人和入迷道人,其中,入迷道人文琳是最终定稿者。这是一本民间流传,由说书人加工传唱,**人整理定稿的集体创作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在文本定型与后来大范围传播方面,入迷道人文琳功不可没。
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都和淮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淮安是古代小说创作的摇篮和温床。如今应该加上一个《三侠五义》,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诞生在淮安!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当年淮安处于交通要冲、经济繁荣的产物。
拨开复兴东城文化遗址之谜雾
阅读数:533  本文字数:3151
金志庚
地处淮安东乡的复兴镇城头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但多年来一直和一般乡村一样,似乎并无特别之处,甚至连村民都身在宝山不识宝,过着安逸美满的日子,殊不知这里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期的一块文化遗址。
我生在上海,长在城头(东城),城头是养我育我的故乡,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但和许多村民一样,那时并不知这是一块人类早期的文化发祥地。
1955年,我随母亲由上海返回故乡,那时即住在祖祖辈辈生存的一个大庄子里。这是一块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的大庄台。地势高于一般平地,在庄子的南面有一条水渠,直通滛头河。在庄子西南侧的渠上有一道堤坝,作为村民出行的通道,人称小围门。堤坝南端有一尊大石碾,这是金氏家族中有一家开着一爿大油坊,用来碾压黄豆、菜籽的工具,当然也用于村民粉碎麦粒之用。堤坝北端是一座土地庙,过了土地庙又是一汪塘水与渠道相伴,中间又有一道堤坝,人称大围门。这是我儿时最初对大庄子的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又过渡到互助组,那时农民都分得了土地,但周围村子的土地相对贫瘠,不知是谁发现我家居住的那个大庄台下面,屋基地下都是油光光的黑土,于是就有附近的农民提出要购买庄子里各家各户的屋基地,以挖掘黑土运回做肥料之用,且出资不菲,一方屋基地足可再建一座新房。就这样一家看一家,住在大庄子里的居民,都先后将屋基地出售了。经过逐年挖掘,渐渐的竟使这座庄台成了一汪水塘。搬迁到南边的住户,村名叫塘南,北边的叫塘北,西边汤姓人家较多,就叫汤庄,还有部分人家搬到塘东南,因那里曾是打谷场,故叫南场。我家搬到大塘东边,濒临滛头河,因那里曾是一块盐碱地,故名叫老碱。就这样,诺大一个大庄子就这样消失了。
这本来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但神奇就在这里出现了。本意挖土是作为肥料之用,不料竟挖出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如陶罐、石斧、石刀、箭簇、石枪头、鹿角、瓷器等物。而土质有的油光漆黑,有的是稻谷的残渣,有的是枯软的草木灰。这些并未引起人们注意,当时复兴的城头属盐阜地区,人称淮安东乡,几乎是个“三不管”的地方,1954年才划为淮阴地区淮安县管辖。这块宝地更没有人向文物部门报告,直到1961年才有一个地质勘察队来到这里,钻探这里是否有石油,时间不长也就打道回府了。
那时我们这些无知的小孩儿,更不知其中奥妙,只是觉得好玩,那些坛坛罐罐一般人还不敢拿回家,迷信说法土里的东西是古人墓地的陪葬品,拿回家是招晦气的。当然也有胆大的人拿回家作为喂猪喂鸡的食槽。每到冬天,大塘里的水就干涸了,记得我那时在西城小学读书,上学时可以穿过大塘,抄近路到学校,经常在塘里拾到一些石器,小伙伴们便将拾到的磨得十分光滑的石枪头,绑在芦苇竿上,学着戏台上的将官士兵打仗玩。到了春夏时节,大塘里都注满了水,搬迁到周边村里的老居民,常常还留一块屋基地在塘里,形成了一个个“小岛”,“小岛”上长满芦苇,这时人们可坐小船进去钓鱼。大塘越扩越大,但留存在塘中的两座大墓,一直没有人敢挖,老人们说,这可动不得,那里有大蟒蛇,但时间长了也逐渐被人挖了,当然并没有发现什么大蟒,墓中是否挖到什么稀罕物,当时竟没有人详察。
提到古墓,在城头村的南边还有一座大墓,人称大墩子。方圆有数百平方米,又高又大,也一直没有人挖掘,但却被演绎了不少故事。说是当地人家做婚丧大事,需要碗啊盆啊的餐具,只要在大墩前烧炷香,第二天就会有足够用的盆、碗放在墩边让你取,但用后必须及时归还,居然也有人家用后不还,于是就有一个秃丫头坐在打场用的石磙子上骂大街,说借东西不还是缺德,后来竟有更缺德者竟悄悄将石磙子用柴火烧热了,秃丫头坐上后烫得直叫唤,从此不见踪影。当然大墩子从此也借不到碗啦。这个大墩子在复兴境内还有几座,就在城头的西边一个叫陈杨庄的地方也有一座,还有仇桥境内也有一座,且在同一纬线上。城头的大墩子,直到“文革”前才由大队组织人挖掘,从中挖出大量的楠木棺材。有的棺材是一颗整楠木从中挖空的,这些楠木板后来都运到大队部,让木匠锯制成书桌给学校用了。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1981年我进城工作了,初步接触到青莲岗文化遗址,并到实地采风,这时候想到青莲岗出土的文物,城头也挖掘到了,便料定城头应与青莲岗同属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只是那时在创作组工作,整天忙于创作,也没心思去过问这事,且后来的大庄台早成了一汪水塘,挖到的文物也不知去向,无据可查,只能作罢。
1986年始,我先后在文化馆、文化局担任领导职务,1997年又任市(县级)政协副主席,并分管文史工作,但一直忙于事务,也没关注,直到退休后我任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有时间对城头的来龙去脉去探究一番了。我曾写过三篇散文,叫《家乡的那条小河》(滛头河)、《家乡的那条小路》和《家乡的那口水塘》,后在中国散文家杂志上以“家乡三题”发表了。那水塘说的就是老家由庄台变为水塘的来历,后进一步研究,终于发现城头在历史上非同小可。据南朝时宋书记载:“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属徐州,领县四……山阳令,射阳县境,地名山阳,与郡俱立。盐城令,旧曰盐渎……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复立,晋安帝更名。东城令,晋安帝立。左乡令,晋安帝立”。据曹启瑞先生主编的《淮安简史》说,明确“东城县”即在今淮安区复兴镇东城村,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了。由此可知我老家城头(后改为“东城”“西城”),早在晋代就是一个县治所在,而城头那个大庄台,应就是县城所在地,而左乡县则在现在淮安区的博里镇境内。据此,在城头庄台下出土了大量历史遗物,便不足为奇了。也由此可见,城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曾作为县治一度繁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发展到了这里不想又有了新的转机。2017年,省文物部门派员进一步考察青莲岗文化遗址,有专家提出要考察一下东城的文化遗址,不想经考察后,便认定这是一块与良渚文化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应有5000多年历史,且面积是青莲岗文化遗址的8倍。我区的文物部门喜出望外,进一步进行调研并上报省专家组,省专家组成员一致通过评审,并同意先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走相关程序。如果成功,在淮安区境内将有两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进一步佐证了淮安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宝地。说到这里,这块一直蒙在我心头的谜雾终于得以揭开。说句俏皮话,我的祖辈可早已就是“城里人”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头历史悠久,且在晋代,即是县治驻所,受其文化熏陶,确实也出了不少名人。城头的金氏家族,当年是个望族,且不说富甲一方,且是祖传中医,我的大祖父和堂二伯父都是淮安东乡的名医,二伯父人称“金半仙”,直到今天中医代有传人,《淮安卫生志》中名医名录可查。据金氏族谱记载,金家曾有人当到侍郎之职。就是现在,庄台挖开后成了水塘,都说这口水塘是块风水宝地,大塘的西边出了一位将军,塘南出了一名博士生导师,北边出了一个曾任副厅职的干部,东南的南场又出了一位正厅职的年轻干部,城头村大多数人家都有大学生,即使不能上大学,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少都成了开着“宝马”“奔驰”的小老板。寻根溯源与这块地方的历史文化有关,正是这方水土滋润的结果。
城头在抗日战争时期应该也是一块红色之地。当时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分支“苏北公学”曾一度设在东城,新四军三师黄克诚师长等领导曾在距东城二里多地的风谷村居住过。我曾在《淮安文史》上看到一篇当年民主政府主办的《盐阜大众报》上的文章,说的是在抗战时民主政府召开地方民主人士座谈会,其中有一段文字:“淮安东乡金九皋老先生说,我们组织人到庐山去问问蒋介石先生,他到底抗不抗日……”金九皋即是我祖父,曾任盐阜地区十区区长,算来当时应是一位开明士绅。说这些则是证明,东城不仅历史悠久,且也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地方。
复兴东城,一块迷一般的神奇之地,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美丽乡村。

发表于 2019-4-8 07: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风好景好书别错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6 08:54 , Processed in 0.0465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