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23313|回复: 13

[原创]亲近自然的“无我”旅行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3 08: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这个栏目发贴不是太多,我不会写评,学写个发上来,以期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亲近自然的“无我”旅行
  ——读宋文华先生的诗作《旅行》
 
  《旅行》  文\宋文华

灵魂,轻轻
滑出肉体

我的手艰难抵达夜门

以我孤独的名义
入睡
手机、电话、电子邮件
将无人收听

时间静静停在墙上

走的时候门还敞着
大雨将至,鸟儿
到底没有飞回

  在这首诗里,作者以简约凝练的文笔,从纷繁的思绪中,撷取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抒写了远足旅行、亲近自然的心灵感悟,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就是“无我”。
    起首二句:“灵魂,轻轻\ 滑出肉体”,直接点出旅行过程中发自灵魂深处的总体感受。那么,作者具体感受到了什么?当作者面对雄浑、神奇的大自然,尽管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中有万千感触,但若深加推究,却又是无法以自己的语言话本加以准确的表达。因为,个体的生命此时已找寻不到存在的支点,就像一颗光斑飘浮在空气中,或如一粒尘砂融入了无垠的土地,这是承载生命的躯体亦即所谓的“皮囊”的存在状态,而灵魂早已出窍,这种“灵魂出窍”的方式,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即“轻轻滑出肉体”而不知。所谓睹物起兴,有感而发,感发至发不出处,方是至高境界。
    接下五句:“我的手艰难抵达夜门\以我孤独的名义\入睡\手机、电话、电子邮件\将无人收听”,是由“灵魂出窍”引出,由山中事想及家事,表达作者融入自然,不复理会尘俗凡事之意趣。做为社会的人,行于世上的“我”,尽管可以用双手进行劳作,也可以凭籍双手帮助别人,还可以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但毕竟“人心隔肚皮”,真正的“心心相印”仍是异常艰难,更多的却是红尘的烦恼。只有将自己融身于大自然中,才能达到与心灵的无隙契合。也只有在这时,“艰难”劳作的“手”才能“孤独的”“入睡”,而“手机、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化的代言工具,也在大自然原始的“魔法”下,失去了高科技的灵性。
  双手及现代化的代言工具是这样,那么时间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呢?作者说:“时间静静停在墙上”。对于时间,对于光阴,人们总有“光阴如梭”、“人生短暂”的无奈慨叹,但时间的脚踵却从来就没有因为人们的无限怜惜和深情挽留而做稍许的停步。作者却偏偏说挂在墙上的时间停了下来,反逻辑的悖论所传达的,应是一种惯常生存状态的结束,而一种崭新的生存状态也同时产生。
  接下“走的时候门还敞着”一句,曲曲传达出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可谓“能走得出,也还回得来”。看似对出游时家门开关状态的简单述说,实是对作者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结尾二句:“大雨将至,鸟儿\到底没有飞回”,应是这首短诗的点睛之笔。没有这有如“豹尾”的二句,此诗也就流于平淡了。但“大雨”(坎坷)是什么?“鸟儿”(自由)是什么?看似与“我”不相关涉、却又突兀插入诗尾中的“鸟儿”,又为什么“到底没有飞回”?这的确令人颇费思量。一种宁静的稳态被彻底破坏,心底的波澜掀起,而在这时,作者却是顿悟了。
  对于一首诗义朦胧或具有多元指向的诗作,读者在解读时自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能否贴近作者的心灵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在读诗时的再度创作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价值,是为读此诗的感受。

    2006-4-7夜

发表于 2006-6-17 16: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问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5 16: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首诗义朦胧或具有多元指向的诗作,读者在解读时自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能否贴近作者的心灵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在读诗时的再度创作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价值,是为读此诗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16: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作品带注解的做法,偶还首次看见,很好的,学习了。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0 21: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扎根于最广泛的群众生活里,非常赞成。
艺术就是艺术,还要高于生活,“口水文字”决不能称为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1 20: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的时候门还敞着
大雨将至,鸟儿
到底没有飞回

恕我浅白,这样的诗句,我不敢恭维.
“大雨” 而得“坎坷”
“鸟儿”而得“自由”
读者的悟性可谓之高,堪称作者知音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1 20: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者自己得搞清楚,为谁写作的问题,正如山西作家赵为农所言,"真正的文学作品始终扎根于最广泛的群众生活里",这样,诗歌的创作无论你是什么流派,什么道行,只要写的让百姓看得懂,念的顺,那就是好诗,就是一首成功之作”.
这话乃至理之言!
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 16: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春水向东,好久不见了,还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 17: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 18: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好评!推荐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8 23:01 , Processed in 0.088022 second(s), 5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