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92065|回复: 1

腾冲之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7 14: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冲之脉
                                                                                       杨培德

我不知道,第一次去腾冲,写下的散文标题竟是如此冲动且脉脉含情,像是一大瓶充满了**辣**的香槟酒,正待开瓶四射时。
是的,腾冲,我以往印象为零的腾冲,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那里的一切,都像她的名字一样响亮:
奔腾而起,冲天而上。
又如同县城腾越镇一广场大楼上方的标语牌所示:
中国的腾冲,世界的和顺。
……
想去腾冲,是在西双版纳临时决定的。因为来云南,金祥兄、学华老弟和我,都已经来过,笑东老弟虽然是第一次来,但是对他而言,到哪里都是填补空白。为不虚此行,大家一致动议,选一个新的地方看看。
屈指一论,最后指向腾冲。共同的感觉,是那里有文化——古镇和顺;那里有宗教——云峰山是道教圣地之一;那里有故事——抗日战争纪念馆;那里有山水——火山、湿地、热海;那里有脉,而且脉相喜人——

之一:有文脉
腾冲的文化是腾冲人赖以生存、持续兴旺发达的资本。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腾冲的文化就像那围城而过的腾跃河、饮马河,长年流淌,四季奔腾,在滋润着这里土地的同时,也孕育着这块土地的文明。边陲古道的马**,似乎还在这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摇曳;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的铜案、铜鼓和闪烁着中原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光芒的石雕佛像等悠久灿烂文明的种种文物,将腾冲这座文化的迷宫装扮得更加魅力四射。
腾冲没玉却有玉。常年叠翠起伏绵延的148.075公里国境线,弯弯绕绕的圈连了缅甸、老挝、越南,邻国丰富的资源,使腾冲成为云南省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珠宝玉石自宋、元以来就像滔滔的流水,一股脑儿的向这里汇集,经过腾冲人的打扮和妆,然后像腾跃的礼花,飞向全国及世界各地。如今在这里四处可见的“赌石”活动,那血色的对联依然让人震撼:“一刀穷,一刀福”,横批“靠运气”。随手捡起摊床上一堆堆巴掌大小的、黑不溜秋、灰了吧唧的似鹅卵石一样普通的玉石,你无法相信这一刀切割下去,该是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你——胆量、气魄和运气铸就的结局,那种疯狂的潦倒和瞬间的暴富,都会让你刻骨铭心。
可贵的玉石有价,但是那份大爱却在这里成为无价之宝。 “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那流光溢彩,般若禅静的玉石,无不凝聚了腾冲人极大的偏爱。可以说,能对玉的感情这么长久和痴迷,非文化之力莫属。“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经过历朝历代的演绎,使玉价不断放卫星的同时,也弄得国人神魂颠倒,就连我着“望玉止步”的人,如今也春心萌动,也真想持块玉,加速自己成为“温润君子”的步伐。
于是,腾冲县城那闻名的 “翡翠城”,变成了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地吸去了我们整整一个半天的宝贵时间。经过反复的品鉴和比较,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时刻,大家将几万元于瞬间献给了腾冲,享受了一次美玉文化潜在的熏陶,亦为“玉如自家”成传世之宝的中华美德做出了美丽的贡献。
如果说,腾冲的文化是绚丽缤纷的万花筒,容古今中外于一体,那么,古镇和顺就是镶嵌在这万花筒里光芒耀眼的一粒钻石,让你惊讶和震颤。
     一进和顺,第一眼就能看到写有“和顺顺和”的牌坊,突兀、孤静的高耸在蓝天白云之下,似乎是一道永恒的誓言,在昭示着古镇文明的久远和古朴。跨过含蓄、古老的“双虹桥”,走在和顺古镇的巷道上,置身在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的小坝子里,遥望千手观音古树群领悟沧桑久远,和顺那种独到的祥和已经风情万种的呈现在你的眼前:
初春阳光像筛子一样,千滴万点、斑斓绚丽地撒在古树下方方的石桌石凳上。暖暖的的春意下,一些老人正在这里聚集,或玩牌,或闲聊,鹤发童颜和满脸的慈祥,昭示着安康的幸福和生活的满足。
矗立在河边、塘间一个个古朴典雅的全国独有的洗衣亭,正有三、五个村妇在洗衣或纳凉。据说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在清道光年间就建了这样的亭子,这既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最温情的馈赠,也是女人来这里遥思冥想亲人的好去处。
在岸边绿树如冠的遮掩下,有几只鸭子在河里结队穿梭,欢快的拐进一支分渠,那种“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引得我们几个争相追逐拍照,直到不见了鸭影,我依然呆呆的矗立在岸边,为这古镇诸多春的特写而激动不已。
放眼望去,绕村而过的“河顺”河,承载着“士和民顺”之深意,欢快而去。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筑疏疏落落,“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在这里一览无余。坝子前一马平川的田野上,盛开的油菜花,如同仙女织就的金黄锦缎,烨烨生辉,在风的摇曳下,成为一个涌动的花海,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我们几人见午饭前还有点时间,便禁不住诱惑,绕行过桥,一头钻进饭店对面满是油菜花香的田野里,拿着相机“咔咔”的就是照。尤其是金祥老兄,钻进花丛里,忘记了领导的身份,忘记了吃饭,任人几遍的催叫,仍是依依不舍,情意绵绵的端着相机,到处扑捉那些迷人的镜头。
“绝胜小苏杭”、“国内第一魅力名镇 ”的和顺,其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如同一本巨著,在这里随处可见如歌如泣的天下文章——“马帮”文化的气息在这里四溢,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商贾文化在这里弥漫,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和顺图书馆”馆内7万余册藏书让人惊诧不已,还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更让人惊叹这一中国乡村的奇迹!还有充满哲理和辩证的“艾思奇纪念馆”,还有文昌宫里记录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案、铜鼓……久远的历史,古老的故事,深刻的见证着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文化在这中国“极地”之中的力量。就像古镇里的古树群,沧桑得让人震撼不已,积淀得让人亢奋不已!
这里一切的一切,都烙着文化的印记,都承载着文化的辉煌。


之二:有道脉
来到和顺古镇,沿着山脚向前,在林荫中步行十几分钟,你就会吃惊的发现,一个碧水幽青泛兰,澄澈见方数十亩的水池,即“龙潭”,会在你眼见抖动着鱼鳞般的波纹。惊讶的是临潭而建的元龙古阁,其掩映在植被厚重的黑龙山的倒影,在潭中金光粼粼,恍如仙境,大有龙宫再现、非我莫属之神秘。传说古时有龙为患,和顺先民修此清潭以敬真龙,并因此换来世世代代风调雨顺的好生活。
原来,这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一座傍山依潭而起的明代建筑,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的。
对于道教,我知之甚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是知道的,但探其深奥,我就“知为不知了”。你想想,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1800余年的历史,那看是简单的太极八卦图,就是那一阴一阳一颠倒的两条鱼,外绕一圈的八个见方的黑色长条块,弄得天下多少人神魂往之而仍不能清楚一二啊。
腾冲有道脉,道教的历史悠久在全国的县城中也是首屈可指的。徐霞客当年游历发现的云峰山,亦是道教圣地之一。据说在云南的道教宫观中,腾冲的宫观占其一半,足见道教在这里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和不可估量。
伟大的信仰是人类走向进步的光明旗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盛的前进号角。对于一个人而言,好的信仰和追求则是肉体生命升华为永远不死、精神安宁超脱的神丹妙药。
腾冲,远据华夏一隅,地处偏僻,常年于蛮荒之处而生生不息、文明传世,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的力量,不能不说是道教深深影响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巨大作用。
“道可道,非常道”。
无论怎样认知,道亦道,“道”是一定要走下去的。这就好比人生路,好也吧,坏也吧;乐也吧,愁也吧;甜也吧,苦也吧;情也吧、愿也吧;可也吧、奈也罢,无论如何也是要走到底的。最后花落何处,是没有人能说得清、道得明的。但验证结局的过程,却是要学会珍惜的。
道之道,亦常道。

之三:有景脉
腾冲的景观是独特的。
走进腾冲,就像走进“阿凡提”魔幻的世界里,尽管眼睛瞪得像东北的“小豆包”,还是显得异常吃紧,恨不能借来孙悟空的火眼真睛。
腾冲的景观是丰富的。一切都是立体的影像——古今中外相包相容,山水人文相得益彰。和顺古镇建于清咸丰五年刘氏宗祠临溪伴水,腾越神马艺术馆尽展世界雕版艺术的原生态,中西合璧的宅院里工艺品一展西洋和现代的风格,湿地陷河火山热海的奇异特征……
腾冲的景观是历史的。那种沉淀,大有积日月精华之美,倾江河万里之力的功底。看看那地图吧,你就知道腾冲的魅力了。中国唯一的一个热带省份,云南省的西部,年平均气温14.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青山绿水相映,民族风情万种。无不让人情切切、意绵绵,惊叹其天地造化之神奇。
虽然神秘雄奇的“天然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的高黎贡山和充满天险的怒江我没有到访,但这命名的魅力已经让我叹为观止。那卧在山谷之中难得的北海湿地,我走进去了,尽管枯草覆盖,但那汪汪的绿水和茅草屋边木板码头旁停泊的小小木船,让我见证了她应季时的错约风姿和婀娜的情愫。踏着火山砖铺就的登山小路,我爬到了火山顶,俯视脚下几百米之深干涸蛮荒的火山口,遥想当年火山喷发时撕天裂地般的威力,还可敢问“欲与天公试比高吗?”也真有一些年轻人“敢往火坑里跳”,跑到山底,将散落在坑底的寥寥无几的火山石,拆来摆去的形成简单的宣传字体,自乐其中。
也许,时者逢景。在腾冲县城一个山脚下,竟然有一处茶园正是花季。腾冲人理解北方人的心,知道此景北方难见,故通过关系,给我们打开了这片茶园的大铁门,让我们一睹茶花的丽姿和芳容。
走进茶园,只见满园粉红、大红、粉白、纯白、鹅黄等艳色迷人的茶花在怒放如潮。上百株盛开的粗壮如苹果树、松树般的茶花树,在清晨初升的阳光里格外清丽、文雅、温馨,竟如同富贵牡丹般靓丽耀眼。我们几人端起相机,花间树下,往来穿梭。或近照静物写生,或远摄花海辉煌,大有“人在茶花深处,不知仙境何方”的感觉。
更神奇的是这里的热海。你就听听这个名字吧,“热”之海,滚沸之水能成海,该是何等的能量啊!面对有9平方公里、80多处较大的气泉、温泉遍布的热海,其实你不到泉前你是看不到它的壮观,它们都分散的躲在满山吐翠的树丛中,唯有那一股股浓浓的硫磺味扑鼻而来,以及路旁随处可见黄晶晶的硫磺染体,让你见证了热海的独特和不凡。在写有“热海大滚锅”的景点前,热气的蒸腾和沸点咕咚的水泡,尤其是当你品食到当地人利用泉边的冒气孔,垫上稻草,蒸红薯、洋芋,以及煮蛋、煮花生等食物时,热海的神奇会倍加诱惑着你,关于曾有活牛来饮咸泉水不幸入锅被煮成牛肉一说,就只能信其有了。在一个叫做“蛤蟆嘴”的地方,有5只白色举头向上的蛤蟆,正在张嘴冲天射出箭一样的细泉水,像五只正在灭火的消防水枪,发出“吱吱”的怪叫声,交叉腾起的水雾可高达几米、十几米,还有什么“醉鸟神泉、怀胎奇井、美女仙池、扯雀魔塘、狮子头”等种种奇观妙景,无不使人对腾冲——位于阿尔卑斯山这一休眠火山的地热奇观,以及无穷的玄机和奥妙产生无尽的联想。
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的众多道教宫观,以及“弯楼子”民居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国殇墓园、艾思奇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与这里的自然景观相辉映,无不打造了腾冲“风景这边独好”的大美景观。
面对如此美景,金祥兄几次见我忘情其间,不断提醒我:你的记录怎么不记了?回去写散文出书可别写不好啊,否则,你这个散文家就要去掉一个“家”字,可就彻底散了!
同行的学华老弟也继续施压:这么好的美景,写出的文章好不好,可是让我们叫好才行啊。
年轻的笑东老弟也跟着溜缝凑趣:真写不好,就叫“散文读者”吧!
大家哄堂一笑,又匆匆转身在满山美景中“摧眉折腰”了。

之四:有血脉
男儿之勇,贵在血色。
血色男儿,非常血色。
对于一个人而言,血色是刚正、坚强、勇敢、侠义的象征,而对一个民族而言,血色是正义、不屈、奋起、胜利的保证。
在腾冲,这种血色汇集成血脉,一条血色之河,演绎了多少千古壮举和慷慨悲歌——走进滇缅抗战博物馆,那些染满血色的战旗、衣物和弹痕累累的枪支器械……6000多件文物、1000幅老照片,无不让人想起世界反**战争在这里的血雨腥风。腾冲,作为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战场,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斗。也许,是博物馆馆址就是当年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旧址的原因吧,山河支离破碎的残影、悲壮远征的残酷,置身馆中,似乎都历历在目,热血奔涌。观当今世界,看历史风云,正义之战,永远是无种族、无国界的力量的凝聚和爆发,永远是人类繁衍生存、社会发展并最终消灭邪恶的利斧。这座我国第一个由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力的求证。
血脉的验证,还有更深的出处,那就是国殇墓园。 “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战区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纪念堂”等建筑纪念物,长咽着来凤山下的长风,长鸣着叠水河里的悲歌。抗日远征军的八千英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都长眠在这遍植松、柏、竹的山坡上,自下而上林立的小碑,安立在绿地如茵之上,倍感清幽肃穆。尽管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曾经遭受不白的冷落,他们曾经蒙受遗弃的孤独,但民族的良知没有泯灭,中国的历史没有忘记,他们的墓地终于被修缮,他们的名誉终于被认可,尽管是迟来的春天,但毕竟是春天来了。如他们地下有知,面对如今大好河山、和谐盛世,也会宽心相对吧。毕竟他们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是参战军队1.1亿人中的一份子,也是死亡5120余万人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是最终的胜利者。尤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反**战争中,其重要地位是永远无法替代的,是永远的功臣,是民族的丰碑。
“国殇”,即为国作战而牺牲的壮士。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 **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以及林林总总的“腾冲会战概要”等碑记,让人读之唏嘘不已,感叹多多。尤感民族危亡之时,那种空前的精诚,那种空前的团结,以及那种空前的力量之暴,确是一个优秀民族最具有魅力的时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无敌,是最后成功的必然,是最后辉煌的硕果。
此时此地,重温隔涧相对的龙光台上,明将邓子龙所书“剑扫风烟”,那种民族血色的时空穿越和永远的传承,真是天地明鉴、神灵有知。
刀光剑影可以暗淡,鼓角争鸣可以远去,但是:
血色的男儿——必须永存;
血色的民族——必须永在;
如此汇聚而成的国之血脉——必须永动!

之五:有人脉
人之初,性本善。老祖宗的定论中,彰显着人脉的贯通与和谐。在腾冲涌动的诸多脉相中,人脉是诸脉中的根本,其主导着脉相的平稳走向和发展的趋势。
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由古至今,人脉旺盛。在当年徐霞客游历的足迹里,从腾冲遍布十几个国家侨民的往来中;在远征军血战的硝烟里,从诸多文化名人的题词中;在聚集傣、回、傈僳、佤、白、阿昌六种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里,从富商大贾的投资中……我们找到了孕育腾冲的感人故事,我们发现了辉煌腾冲的历史渊源,更寻觅到了腾冲人几十代人的艰辛付出和卓越奉献的焦点就在于他(她)们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虔诚。
我认识和和懂得腾冲人,是在那悲壮而又凄美的故事中——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激战中,一个老大妈翻山越岭给前线的战士送粮食,途中几次饿得昏迷过去,仍不吃一口背在身上的粮食,因为她知道,这粮食给战士们吃,会有力气打鬼子,直至最后饿死在路上,她仍没吃一口身上的粮食!还有一位军长的父亲,为了节省粮食送前线打鬼子,自己竟然绝食到最后活活饿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生死,腾冲有义啊!
我认识和和懂得腾冲人,是在他们对我们的热情接待和豪爽的帮助中。杨根凡,与我同姓的老弟,是县里某局的领导。知道我们来去匆匆,大礼拜天全部奉献给我们,亲自带着下属郑会彪,带着两台车,在两天内、不,实际上是一天半内,将腾冲的主要景观转个**不离十。用他的话说,你们从东北来到这里,几乎是中国的两极,一定让你们多看看腾冲,多了解一下腾冲人。闲谈中,得知我对杨姓家谱感兴趣,想学习编撰,他立即连夜带我驱车去他的办公室,将他们地区几人新编撰出版的《杨姓源流暨升祖裔孙总谱》拿给我看。300页,大16开本,精装,由杨明佑、杨明钦主编和执行主编的,主要是云南保山、德宏州及部分海外侨胞的升祖裔孙。这是我有生第一次看到如此印制精美、编撰严谨、装订规范的家谱,立即喜上眉梢,在其办公室银白的灯光下,拿出相机想多拍几张资料片回去学习参考。
“盖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家中有谱,可以溯源流,序世系,辨昭穆,识亲疏。” 这是此谱《序》中所言,一语道破修编家谱之重要。我修家谱,既想打发即将退休后的生活,又想晚年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更主要的是想集天下杨姓之序,和天下杨姓之心,扬天下杨姓之美,旺天下杨姓之族,进而为华夏民族的繁衍发展和国之团结富强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不知是我的赤诚还是杨姓天下一家的渊源,还是腾冲人善解人意和乐于助人的天性所至,他让我把此书带走。当时我很惊讶的问他:那您怎么办?他笑着告诉我,我认识主编,想办法再弄一本。我感动了,雪中送炭的感觉油然而生,想给他200元钱,他说啥也不要,只说:你先拿回去参考,等我弄不到了,你再还我不好吗?
腾冲人,这就是永远讲究和谐顺畅的腾冲人,这就是永远讲究大美的腾冲人。如此腾冲,怎能不引来天下人络绎往来、怎能不广招贤、善纳才呢。
腾冲的人脉,怎能不旺着呢。
临别腾冲,在飞机场候机时,我发短信向根凡告别:“腾冲初识君,盛情和顺人。人间多少事,缘族一家亲。”
……
从冷眼看腾冲,到置身游历在腾冲,到最后恋恋不舍别腾冲,我们几人都在寻找一个答案:
腾冲的最好在哪里,是什么东西在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蜂至沓来?
答案,几人不约而同——
腾冲的最好是各种优势和各种素质的综合.
腾冲既是精美的、又是粗放的;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她是各种文化素质的综合,集各种景观之大成。
想起在古镇菜馆品演艺人泡的180元一壶的“普洱泡茶”时,大家共同赞赏不知是谁说的一句话:
“游在文化里,品在仙境中”。
这就是腾冲的魅力吧。
(笔者为中国作协、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协八次全委会委员)


发表于 2019-5-16 14: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腾冲之脉沧桑得让人震撼不已,积淀得让人亢奋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6 14:19 , Processed in 0.0526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