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西安散记

发布者: 蔡怀森 | 发布时间: 2018-8-15 17:19| 查看数: 194911|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西  安  散  记

               

                      一

二十多年前,出差路过西安,正值城中道路改造,可能是埋设管线修下水道之类工程。处处路障围挡,尘土飞扬,交通不便。于是匆匆离去。
这次再来西安,感觉城市已是变了一番模样。
西安是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二千年历史看西安的说法,其秦汉文化遗存,特别是汉唐文化底蕴深厚。
看如今现存的西安众多都城文化遗址,感觉还是大雁塔最具历史文化内涵,当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和标志性景观建筑。
位于城南的大雁塔,几经改造,现已成了一处集寺院、宝塔、雕塑、南北广场、古典园林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游览休闲场所。居民、游客徜徉其间。古典中透着现代气息,端庄里流淌着娱乐氛围。
说到大雁塔,首先应该知道的是坐落其间的慈恩寺。
公元648年即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武则天的丈夫)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在当时南郊,辟地三百多亩,由皇室赦令建寺,取名“慈恩寺”。后来有玄奘取经归来,建藏经塔,地址就选在了这座皇家寺院内。
唐时慈恩寺建筑据载有十三庭院,一千八百多间重楼复殿,厢阁禅房,十分壮观。后经历代纷乱毁失,现今留存的只是其一个院落即西塔寺院。其余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为何西塔寺院历经一千多年风雨纷乱得以留存。现在看来应该是和院中由唐玄奘为保存从西域取回的经卷而建的大雁塔有关。
圣僧、圣经、圣物、圣塔。当为后人景仰吧。
慈恩寺山门前的南广场,矗立着一尊人们熟悉的唐玄奘**的青铜雕象。**神态安然,身披袈裟,手持禅杖,垂眉沉思,仿佛依旧在和这个时代的众生讲经释法、宏佛布道,告诉人们大唐和西域的故事。
玄奘(602—664).原名陈祎,河南偃师人,东汉名臣之后,祖上几代为官,算是“官后代”。史载:陈祎幼时聪慧过人,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现就此史料看,如属实,不知当时朝廷出于何种考虑,按何种体制,以寺院来培养造就何种人才?如不属实,亦难解释其日后成为朝廷住持皇家寺院的学者并成为去西域取经考察的使者。这些应由专家、学者们逐一厘清,而不能只是对唐玄奘西游记感兴趣。
玄奘为僧几年后,即“升座述经”。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玄奘即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印度取经,并用三年时间,从佛经研究、梵文语言及物质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唐贞观三年(629年),经批准并备有各过境关文,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汉初,长安与西域(中亚、南亚地区)就有了日益增多的商贸、人员交流往来,史称“丝绸之路”。至隋唐初,长安城内的西域商旅、驼队已随处可见。游学、经商、朝拜大唐王朝的西域人士,特别是来传播佛教的印度僧侣屡有记载。这种情况下,玄奘沿丝绸之路驿道一路西行,应该说是可行的,况有朝廷支持,一队人马,沿途雇佣驼马,旅居“龙门客栈”,应属常事。遇有小国都城,呈上大唐文书,还有接待安排。当然,茫茫大漠,艰难险阻是必不可少的。
资料载:玄奘经兰州,再经玉门关抵哈密至高昌国,继续西行至中亚俄罗斯境内的著多小国,再南下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的一些地域,到达印度,直至东海岸。全程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历时三年。在印度访师讲学,还参加了众多的佛学研讨会,受到优渥礼遇。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带回657部佛经于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热情接待。也可见西行取经并非玄奘个人行为。
玄奘回长安即被任为皇家慈恩寺住持,并在寺中建一五层塔,用以贮藏自印度带回的经卷,这就是如今的大雁塔。
玄奘回国后的第二年,即贞观二十年(646年)即开始组织带回经卷的翻译整理工作,同时最重要的还是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完成了一部极具价值的《大唐西域记》文字汇报材料。全书记述自大唐高昌国以西所经历的110个见闻和沿途28个城邦、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民情,语言文字,文艺,货币,国王,宗教等等。成了研究和了解大唐以西的中亚、南亚地区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或许这才是唐太宗最感兴趣的。如书中写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县):“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还注明:“从此西南行二百里,逾一小山,趟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支国……。”
资料详尽,述之有意,应该是超出了一个西行取经的佛**的责职范围和意识形态。
再如对印度的总述:“……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分区,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寥寥数语,道出一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疆土形状及气候特征。这些好像并非是求学取经的出家人所需如此关注和掌握的。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对大唐王朝及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应该是超出了佛教经卷的传播。鲁迅赞他是“民族脊梁”。梁启超也称他为“千古一人”。只是人们还应该想到唐太宗的作用。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决定性的。
玄奘一生的成就和作为,背后都有朝廷的影子。有太宗皇帝的战略谋划。
在完全有能力开疆拓土的大唐王朝鼎盛时期,只可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遇到了杨玉环,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还出现了内部权力纷争,且一直延续不休。以至“大唐西域记”也就只成了个故事罢了。
据载玄奘回国后一直想回家乡洛阳,曾两次向太宗皇帝提出,均未被批准。太宗皇帝让他留在京城长安,直到公元664年园寂。其间玄奘与朝廷和太宗皇帝一直保持有密切联系。可见,玄奘应该算是朝廷体制内有编制的思想文化战线和学术界的重要人物。大概应该象如今的“社会科学院”之类的领军人物。
后代人知道的玄奘,已是被演绎成名著《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集天、地、人、神,妖魔鬼怪,蕴涵世间百态的神话故事了。这是当年的玄奘不会想到的。
如今的大雁塔,襟带慈恩寺,包括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雁塔西苑占地近千亩。加之边际配以步行街和商业区,已是集古文化、古建筑、古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休闲、娱乐中心。
特别是北广场,其规模宏大。造型别有特色的音乐水景喷泉,是完全现代化的景观。
音乐喷泉位于北广场中轴线上,南北长有350米,东西最宽处有110米,共九级不等的叠水池及前端音乐水池喷泉开启,随音乐节奏时时变化,据说其变频方阵是世界上最大的方阵。声、光、水、色交辉相映,气势震撼。设计制造者分明是在大唐遗迹古雁塔下,向人们演绎着实实在在的又一盛世之景。这也是当年的玄奘和太宗皇帝们难以想象的。

                    二

位于西安城中心位置的钟鼓楼,历来是西安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在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中,稍有些历史沉淀的,都会在城中心位置建有钟鼓楼。
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没有什么其他计时方式,为方便城中百姓计时之需,官府往往会在城中建一高层楼阁,配以差役值班守夜。有的还**防火瞭望。楼阁中或置燃香标志,或滴水积漏,并以此计时,间隔击鼓鸣钟,告晓城中百姓,谓之几更几鼓。这些都是历朝官府衙门必备的市政工程。
西安的钟鼓楼则不大一样。首先是各地方一般都是钟鼓一楼,击鼓鸣钟各按时点,亦成自然。而西安钟鼓楼则分建两处,钟楼,鼓楼相邻而立,对应相望,击鼓鸣钟各自独处,有些让人不得其解。再则西安的钟鼓楼建筑规制宏大,即便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今天,亦不失气势,自成一景。
钟楼整体为砖木结构,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基座应该是夯土砖包砌就,楼体为木质樑柱架构。传统的大屋顶样式,三层三重檐,四角攒顶。楼高据说有36米。基座为正方形。我在楼体顶层廊下量步各28步,亦应为正方形。
钟楼基座四面正中各有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三层楼体,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木雕门窗,并饰有精美图案,确是一座极具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
西安鼓楼在钟楼西偏北一点,与钟楼相望,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钟楼早建四年。
鼓楼楼基面积大于钟楼,呈长方形,上置大鼓,傍晚时分始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目睹两座如此相邻的楼台,且建于城中,顿时好像悟出这分明是明太祖镇在长安古都的两方印玺。
明太祖平定天下,定都南京。西安虽未为都,然皇权所在,太祖心安矣。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定都南京,应该是想到了汉唐盛世时的西安,想到了当时北方尚有能征善战的民族,据说曾派太子巡视西安,调研建都之事。后出于国家江山社稷稳定统一和其他一些因素的考虑,虽未定都西安,确有可能按特殊规制建此二楼以镇之。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史料并无依据。但在帝王时期,重要建筑是有规制的。太祖的南京大明宫尚无西安的钟鼓楼高大宏伟,全国也没有如此制式的钟鼓楼,所以只能猜想有圣上的意思,只是没留下什么明白的佐证罢了。
鼓楼正南上方有一巨匾,上书“文武盛地”。看着颇有些气势,是鼓楼的点睛之笔,也应是西安的文化符号。文革中曾被造反派费尽力气摘下,还被砍断焚毁。
至今不得其解,当时是何人,出于何种动机、目的,为了什么?是内容反动吗?看不出,属四旧吗?那就应该连楼都给拆了。或许是时间来不及了,忙着夺权成立革委会去了。
直至2004年,几经周折,用原字样,大小形式按原模样进行了原貌恢复。旧楼新匾。难怪看上去总缺些历经沧桑的感觉。

                    三

西安古城的城墙当之无愧应该是西安最大、最完美的历史景观。虽然是用了很长一段时期,花了大量代价陆续整修而成,但能恢复成如此壮观,并集古城与景观成一体,实属不易。
西安城墙的历史应追溯到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当时朝廷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以皇城为核心主体的围城(亦可叫围墙)构建。估计城体规模远不像今天呈现的这样高大雄伟。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建制和形态虽有变化,但城垣的规模位置并无改变。
真正意义上的西安城墙是明代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扩建。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高筑墙,广积粮”。全国统一后,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尤其重视西安城的建设,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坐镇西安,于是西安城墙经历了一番大的改造。
洪武七年,(公元1324年)开始,历时四年完工。新修的西安城墙,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米,南墙3441米,北墙3241米。周长共13.75公里。形制为长方形,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城墙外有城壕,也就是现在的护城河。四城门: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特别之处是每门城楼皆置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重檐歇山顶,四角跷起。底层是回廊环绕。应是战时的指挥所。整体建筑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城墙上的垛口、马道、箭孔和瞭望孔、屯兵瓮城俱全。
西安城墙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战火洗礼。一次是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西安。一番苦战,终由长乐门(今东门)攻入西安。
再就是近代1926年著名的“二虎守长安”了。
当时是北伐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在中原地区与军阀吴佩孚激战,同为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的二位师长:杨虎城、李虎城,率不足万人余部坚守西安城以牵制吴佩孚后方和相当一部分兵力,与北伐军相呼应。守城期间,曾遭吴佩孚部下十几万人围攻。二虎不畏强敌,浴血奋战,顽强坚守,从1926年4月至11月,坚守8月,伤亡惨重至弹尽粮绝,终究依靠极大的勇敢和坚固的城垣,迎来北伐军解围。是役西安军民死难5万多人。西安城墙从此也伤痕累累,残破不堪。
1949年5月,人民**进攻西安,炸开安定门(今西门),解放了西安。
解放后,西安城墙和全国各地(含北京)的城墙一样,以城市建设为由,进入有计划的拆除。从此城墙经历了无意识的损毁和“无用处”的消亡中。
城墙失去了一切意义。那时在人们印象中最具意义的景观标志是冒着浓烟的工厂烟囱和炼钢炉火。于是城墙,连同众多古迹遗址也就伴随着风雨岁月,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遗弃了。
1984年3月起,时西安市政府的不知那位领导有了闪光的灵感,要把西安城墙作为古都名片,对现存城墙开始艰巨的全方位复原、维修、改造工程。那时启动这项工程应该是很难的,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大款开发商,政府也不象后来有那么多卖地的银子。
偶然在火车站附近的一段城墙下方,镶嵌的一块石刻铭牌上看到:北段333米,由十几个署名的工厂、机关、学校共建完成。这就证明了西安城墙凝聚着政府卓识远见的气魄和决心,以及西安人民的努力奉献。
西安城墙修建历时二十年,当然后期是精雕细刻,甚至有艺术加工,景观改造,旅游热点的意图了。城墙连同各楼宇不仅全面修复一新,还新建了全线的亮化工程。尤其是护城河的改造,除清淤引水成河外,做堤岸,砌石阶,建甬道,处处林木花圃,全然是高墙、水景、楼台、园林景观于一体,引来游人如织。也是西安人休闲娱乐的极佳去处。每年百万游客络绎不绝。
昔日的明太祖不会想到“高筑墙”,为后人筑成了一道风光无限的风景线。就是解放后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当一批领导官员们也没有想到,当初竭力大拆、大弃、大破、大废的,实在说不出有什么用处的废墟,旧址,古城墙会成为当今一宝,还能带来滚滚财源。
                   四

以前去西安,并不知道有回坊和**食品小吃一条街。只是近几年听说了西安有个集美食、地方风味**特色的小吃一条街,很是热闹。欲待寻觅,谁知就在鼓楼边上,紧临鼓楼的一条青石板铺地,两边古铺面排列的一条街道,入口处有石牌坊,上书“回坊”二字。
唐代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曾是个开放城市,也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城中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进入的**,并开始了**教的传播,还逐渐有了**寺的出现。
**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的方便,也就形成了自己生活居住的区域。“坊”是唐代的一种区域划分,我们通常称**为**,所集中居住的区域也就称“回坊”了。
初临回坊,感觉当初西安市的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工作可能是慢了半拍,亦或是房地产开发商慢来了一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也仅是西安市中心的一片普通居民住宅区,按后来各大城市的规划发展常规,这里应该是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市中心区域,周边应该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集装饰、绿化、景观于一体的大型城市中心广场,广场周边再以高楼大厦相比邻,让大银行、大宾馆、电信、移动、国家电网、保险公司等写字楼驻足,彰显西安城的豪华、大气、壮美。成“文武盛地”,“声震八方”之气势。
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企业改制,大批职工下岗。相当部分职工被剥离了赖以生存的国有体制,他们拿些“买断”的钱,清退的钱走上社会,自谋生存去了,从此生老病死不再有保障。居民的生存方式结构也有了变化。回坊这一带的人们,他们沿街设铺,以餐饮、食品为主,形成了热闹的街市。应该说此现象可能并非政府初衷,其间也肯定经历过与政府治理“脏、乱、差”的摩擦而不断改善了经营环境。
随着极富特色的回坊**食品和餐饮业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外地游客聚集的热点,政府说不定见状权衡之下,索性打造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兼有旅游文化特点的回坊食品小吃一条街了。
也就是说,没有当年城市大批下岗职工走上街头,自谋生存发展的创业行为,也就不一定有今天的回坊。
在各个地区,有美食的地方总是最能吸引人的。汉中八百里秦川,几千年麦香,牛羊肥壮,瓜果甜美。人们用千百年传统方法制作的美**品,汇聚在这里,自然是香飘满街,人头攒动了。每摊位,每店铺集聚了天南地北来到这里的游客,瞧着新鲜,看着眼馋,品着可口,尝着味美。一条不是太宽的石板街上,两边排列的店铺和门前的摊位,绿荫树下,大白天依然闪亮着醒目的霓虹灯店招。
据说有很多店铺一天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来此都能让你吃得满意。
沿街挨排着:“老马家腊牛羊肉”,“老童家手撕牛羊肉”,“老铁家五味腊牛羊肉”,“老白家水煮羊肉”,“何家卤汁凉粉”,“贾三灌肠汤包”……。各家旗号下的牛羊肉泡馍、粉蒸肉、麦仁稀饭,锅贴,砂锅,柿子饼,馅饼,大锅盔,清蒸肉丸胡辣汤,酿皮,涮牛肚,老马家的甑糕,各式烤鱼、烤肉,甜食,干果大枣……。
印象较深的是那里的烤羊肉串,案板上整片的鲜羊肉,一边割下切成小块,一边用铁钎串上,置旺炉火上翻烤。游客围着,看着,等着,品尝着这烫嘴的,鲜香滋润的羊肉串,让你没有任何想法,这就是真正的羊肉串。
时近中午,来到“老孙家羊肉泡馍”店,点了一份羊肉泡馍。姑娘麻利的端来一只近似小盆的大碗,二块不算很大的硬饼,碗边夹一只有标号的牌子,当然也给了我一只相同标号的牌子。
我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次吃羊肉泡馍,但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我沉着镇定的拿起饼子,摆好碗,眼看着邻座客人的动作,将硬饼细细的,小小的掰成指甲大小的小块,一边操作,一边在思索:为什么要是这样的吃法。
不一会饼子掰完,盛了有半碗,姑娘就过来端走了。忍不住,随着来到厨下,只见熊熊的炉火上,一只手柄铁锅,浇上油,撒入葱花姜丝,辣椒红油,倒入我刚才掰碎的饼子,一阵翻炒,再加入一些烫好的土豆粉丝,少许羊杂碎肉,点粘些佐料,然后舀进应该是备好的羊汤就开始汤煮了。这段时间稍长,大概是要把所有的味道都煮进饼子中去。差不多了,起锅,连同所有汤汁都倒进了那只大碗中,再加上几片事先切好的熟羊肉,一碗叫着羊肉泡馍的,就做好了,由服务员端上,对好牌号。
我终于尝到了羊肉泡馍的滋味。
一口羊汤,自是有些鲜香可口,羊杂碎肉、粉丝也甚为爽口,掰碎的馍块和汤汁融合在一起,但尚能分辨出一个个小块的存在。馍饼在,汤汁在,依赖着羊汤调料,无需其他饭食菜点,干稀兼有,菜食味俱全,不愧是关中一品了。
看着街中象脸盆一般模样,叫作“锅盔”的厚饼,突然间好像悟出了些什么。
锅盔是关中特有的一种厚饼,烤制方法特别,分量足够大。诺大一块厚饼,即便一壮汉,亦够几天充饥。应该是早年秦地军旅行军打仗所备的军粮吧。便于携带,背着还相当于护身盔甲。亦或是秦地百姓,旅途赶路,背着锅盔,饿了食用方便。每到客栈或住地,从容一些,则掰些馍盔,以调料炒之,再加羊汤煮上食用,自是一种美味饭食,也省却了很多菜肴烹饪之烦。
还有一种猜测:厚饼干粮,时间长了难免会有霉变,干硬难以入口,干脆掰碎,炒香,以汤煮之,仍是一碗上好的饭食。当然这些都是猜想,没有根据。



                  2914年 5月 10日


最新评论

张艺华 发表于 2019-1-14 07:35:27
点赞文笔,欣赏才情!问好文友!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18:57 , Processed in 0.05873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