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822224|回复: 2

方言的隔阂(外一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7 15: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言的隔阂(外一篇)
王散木(广东)
来到南方,我遇到最头痛的一件事情就是语言的隔阂。注意!不是情感方面的,也不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是方言造成的麻烦。无论本地人对他们的“白话”如何津津乐道,听起来他们仿佛在滔滔不绝地做报告,而且又是眉飞色舞、努鼻子挤眼睛的……那副生动的表情,着实可爱。但是,叽里咕噜半天,我楞是一句也没听懂。
  原来,广东人总是把粤语视为他们独有的优越,又因此使很多来自内地的求职者被淘汰出局。就连广播电视这些大众传媒工具也因了那一档子“白话”节目,而让本土的一些居民很是怡然自得,听起来又是那样的受活受用,甚至于把一些搞推销的广告也录制成了“白话”,仿佛一个外地人口占百分之八十的城市,所有人都能听懂了他们的“白话”了,要不然,那些“白话”广告岂不是专门向本土人士推销了。
  据说,过去广东各地的广播电视节目大多以粤语为主,还是后来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主政广东时,才逐步扭转了节目播出以粤语为主的局面。其实,在广东本地的领导人中,倡导推广使用普通话的也大有人在。最有名也最有趣的当数原广州市长黎子流了。若干年前,当时的广州市长黎子流带着一口浓浓的粤音,用普通话在大会上说:“政府官员要拒绝说普通话!”当时全场哗然,在电视播出时引起轩然**,然后人们才知道他想说的是“自觉说普通话”(是“自觉”不是“拒绝”)。这以后成为一个著名的笑话,也成为推普人士一而再再而三攻击广州人的例子。可是,这个所谓的笑话在广州人眼里,却是一点也不好笑,因为他们听懂了黎市长的普通话,因为他们可以谅解。可是,广州人有点难受,因为他们知道,笑话黎子流市长的普通话,就是笑话广州人自己而已。
  随便走进一家餐厅吃饭,“欢迎光琅,请闷鸡喂?(欢迎光临,请问几位?)”;“多宰,亲妈哈(多谢,请慢走)”;开车过桥梁收费站“吻过你,伍蛮!(谢谢,5元!)”。有趣的远不止这些。曾有一次,广东省某领导**开会,跟中央领导聊天吃西瓜时,很礼貌地推让道:“你吃大便,我吃小便!”意思是:“你吃大片,我吃小片!”如此有礼让的话,通过广东人之口说出的普通话,竟然变了意思,闹成了不胫而走的笑话!据说还是那位可爱的黎市长,国务院李总理来广东视察,在就餐之前洗手时,黎市长又是礼让三先:“总理先死我后死。”意思是:“总理先洗我后洗。”李总理自然没搞明白,连忙推让:你先死你先死!还有一次,黎市长坐船视察郊区,站在船头远眺时兴致勃发,感叹曰:“坐在床头看娇妻,越看心里越欢喜!”老市长因何发此般雅兴?随行的同事们惊疑未已。经熟悉老市长的人解释之余,大家才心头释然。原来是:“坐在船头看郊区,越看越美丽!”还有一个跟坐船有关的语言故事,不是黎市长的。李长春到中央工作以后,有一次回广东视察,需要坐船参观,为了防止首长及其随从晕船,当地陪同的有关领导特意安排准备了晕船药。上船前,地方领导用普通话宣布:上床(船)前一定要吃避孕(晕)药,男的女的都要吃,吃了以后再上床(船)。当年,陈慕华来广州调研,黎市长接待时介绍陪同的省市领导,首先介绍:“这位是广东省副省长搞死人同志(高仕仁)……”副省长上前握住陈部长的手连忙坦承“我是‘搞死人’、我是‘搞死人’”;介绍负责安全保卫的广州市某局长“这是‘一笼鸡’(丘龙基)同志”,丘赶紧陪笑:“您好,我是一笼鸡。”在汇报视察行程安排时,黎市长说:“陈部长呀,您很久没来我们‘**’(江门)看看了。”陈慕华说:“你的‘**’有什么好看的!”黎回答:“没‘大便’(大变),也有小便(小变)呀。‘**’再过去一点就是‘小鸟天堂’(新会区著名景点)了,很美的哦!”随行人员会心而笑。他到北京开会,人家问他:黎市长,您坐的是什么车?他答:在北京“**婆”(坐吉普),在广州“做**”(坐标致)!又问:您家里有什么人啊?答:儿子们都长大各自成家了,现在家里只有我和妻子和一个“**”(侄女)。
  来到东莞后,当地朋友给我讲了个笑话:父子不同姓。怎么回事呢?朋友说,比如某人姓吴,原籍本地,方音是双唇紧闭从鼻孔里发出Mng的音,后来政府要求规范姓氏拼音,他的儿子正好赶趟,按照汉语拼音的规范读音应该是Wu。于是土生土长老东莞的父亲姓Mng,儿子姓Wu。这只是一个例子,想一想,老一辈的原先都是按照自己的家乡话读音而拼写姓氏,如今一规范,父子就不同姓了。
  如今的东莞市区,服务行业大都改用普通话了,因为外来人口太多。以前,东莞县的县城叫莞城,而东莞县治下的各乡镇,口音都有很大差别。莞城人说的莞城话,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用L声母的字,莞城话用的是ng。比如“刘”读ngao,“联”读ngun,“疑”读nge。但是,也有许多仍用L声母,如:李、铃、量……莞城话听起来尽管“生硬”,因为学过汉语音韵训诂,知道古代声母有个“疑母”,揣测其读音,正是ngei的系列(ng声母),这是因为莞城话部分保留了“疑母”系列字的读音,所以不能武断为“南蛮鴂舌”,而应该属于古雅的中原古音。
  无论如何,我总是学不会白话,因此一遇到全部是当地人在一起聊天的场合,不管他们怎样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我只能是“什么都没听见”。我们全家人都在向一位老书法家学习书法,老人家诲人不倦的精神非常感人,而且完全免费,恨不能把他的所有本领都传授给我们。我们也深深为之感动。苦于平时太忙,就约定每周去一次,于是我们每次早早地来,老人家也做好一切准备早早地等。他不仅一笔一划耐心地书写示范,而且不厌其烦地讲解。因为我听不懂白话,老人家就很费劲地用粤味普通话跟我交流。说着说着,就不流畅不顺溜了。于是就着急了:不行,你一定要学会白话,我用普通话表达得不明白、不生动,只有白话才行。而我对白话的接受,实在是太愚顽、太迟钝了。妻每天教一句我都记不住。头天晚上学会了很生硬的一句,第二天起来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实在有愧于恩师的一番苦口婆心啊!
  也许像我们对粤语的抗拒心理一样,现在也还有不少广东人不愿意说普通话,或者是说不好普通话。老一辈不会说普通话我们理解,无可厚非,因为以前人口流动性小,传媒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况且其他很多地方,也有很多老人听不懂和不会讲普通话。但广东现在的有些年轻人还不愿说普通话,甚至连有些地方的广播电视媒体和一些服务行业也老是操着白话,我就感觉奇怪了。这边好多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外来人口也大大超过本地人口,为什么还是存在着严重的方言?这真让人匪夷所思!是因为这边是开发城市?是因为这边工业、商业发达?是因为广东靠近港澳特别行政区?是因为广东人有钱?还是广东这边的一些新闻媒体有语言特权?导致一些广东人不屑于说普通话,而人为地固守浓重的“方言区域”?
  带着这些诸多疑问,在网上翻看了一些资料。过去的一些资料显示,政府也提倡广东说普通话,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还引发了本地一些人的不满和反抗,说:粤语是汉语在岭南几千年发展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珍贵的一部分。粤语作为汉语的分支,岭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强行要求广东人说普通话,就是强行扼杀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话,似乎显得过于偏激。其实,中国的其他很多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产和风俗。提倡说普通话,要求人们使用通用语言,是给全体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平台,以便彼此沟通交流。中国为什么要开放?为什么要加入WTO?就像中国用普通话,世界用英语一样,为了方便各种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共同发展和进步,这样对大家都好!不是吗?没有谁要去攻击广东人的广东话和扼杀某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外来人与本地人在语言上也有一个融合过程,距离拉近了,隔阂也就逐步消除了。
郝堂:静立在青山绿水间的中国最美乡村女子
  一会儿是阵雨,一会儿飘薄雾,赶往故乡豫南一个小村的路上,细雨淅沥,云山苍茫。
  到了,一座敦实厚朴、块石与卵石混合镶面的高大村标矗立眼前,就是这个小村,她的名字叫郝堂。“郝堂”,用豫南方言读出来,就是“荷塘”。听着这名字,你就被融入诗情画意中。
  郝堂村位于河南信阳平桥区的一片浅山区。通往村里的公路依山沿河,厚实平整的柏油路面似黑色的飘带左缠右绕,牵引着我们。蒙蒙细雨微微和风中,道路两边的稻田更葱绿,野花摇曳多情,随田埂起伏,在山坡上绵延。怪不得有人说,这个村子,跟画一样。尚未进村,就感受到了。
  原来担心,一个藏在山区里的小村,好找吗?去过那里几次的一位信阳著名作家朋友说,郝堂很好找,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格桑花带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树……
    进得小村,倍感舒心。村庄非常干净。树木,青草,野花,相映成趣。一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河面有廊桥,河边有石凳。树林掩映下,一条条弯弯的沙石路自然延伸,一幢幢青砖古朴的小院,散落在村庄的各个角落。尤其令人惊喜的是独具豫南建筑特色的狗头门楼、清水墙,用木头垛起的柴扉,依水的小桥,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翠竹掩映……整个村庄像一座有品味的花园,透着一股不俗的田园气质,静谧、古朴、天然、闲适,与城市的喧嚣、华丽、刻板、紧迫的气氛形成鲜明的互补,俨然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漫步荷塘中的村路,随处呈现的都是多年前原汁原味的的乡村记忆。
    陪同我们参观的平桥区委办公室余主任介绍说,这个村子,原本并不美丽。她曾经和大别山革命老区中众多的村庄一样,闭塞、贫穷,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小河都被垃圾塞满了。五年前,区委区政府将其列为全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试点村,坚持用最自然、最环保的方式来建设美丽村庄:用本地的材料修建了村道,对路两边进行了绿化;对部分有碍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房屋进行了迁建,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进行旧房改造和新房建设。村子改造时,无论是规划设计者,还是动手造房子的人,都特别注意了对美的发现与保留,没有一味用新代替旧。千百年形成的村落布局,凝固了历史沧桑和邻里关系;石砌矮墙,草搭长亭,体现着村庄的肌理;雨水冲刷,让砖石变得温润,留下了时间的痕迹。村庄最细微的美,都受到了尊重。
    如果说房舍是人们身心栖息之所、村道是联结外部世界的血脉,那么树木就是让村庄生生不息血脉绵延的魂儿。村里留有很多百年老树,足见这是个心有敬畏的地方。村中央是一棵几百年的银杏。沿河很多上百年的老柳树。村头也有几棵百余年的皮柳。据说当年这些树曾被树贩子看上,反正是村里的树,不属于谁家的,于是有人跃跃欲试,想砍了卖钱。老红军吴象点一听,枪林弹雨中磨就的火爆性子一下子鼓胀了,一尊雕塑般站在树前头说,想锯树,先锯我的腿!树就这么守住了。绵延数辈、老少相拥、枝繁叶茂的树们,感谢这位耿直老人护住了它们祖祖孙孙;郝堂土著的老老少少、外来旅游的男男女女,更感谢这位无私老人撑起了郝堂上空清凉的浓荫!
    我们随热情的主人转过设计考究的指路标识,沿缓坡刚踱进郝堂宏伟小学,两声闷雷滚过,原本只是星星点点的蒙蒙细雨,转眼变成如注暴雨。我们一行七八人只得就近集聚在教学楼一楼的走廊上,一边静静地听着小学女校长正给前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郑州某高校的大学生们介绍着什么,一边透过雨幕欣赏坐落在学校操场前面幼儿园教室精致古朴的后窗下端用卵石镶嵌的墙面,同时解读着矗立在学校左前方山坡上呈直角相连的两座青砖灰瓦房屋墙壁上几组白色字符密码。
    骤雨稍歇,我们一行便乘着雨们还没缓过劲儿之机,赶紧沿绕村溪流边砂石铺就的进村小径前行,去观赏早就心仪的几处景点。路边荷塘有一盘脚踏式木制老水车,趴竿、立柱、龙骨(俗称“老绵轴”)、水箱、踏板一应俱全,耳边彷佛响起轰轰隆隆的瓦水声和龙骨轴槽吱吱呀呀的摩擦声,恍然又回到了往昔的农耕劳作岁月。走过即将成为郝堂金融中心旁的一方不规则的水塘时,但见清冽的水中那一丛丛蒲草、茭瓜、芦苇,一窝窝牛舌棵、再力草、荸荠秧,还有一墩墩老累草、老藨草,池塘边还点缀着星星点点想不起名字了的小杂花,大家无不为之惊喜,童年的乡村记忆一下子都被激活了,儿时的“对草”、翻菱角、割鸡头子、掰茭瓜,还有成群结队的小伙伴光**洗澡打水仗等这些与水、与农事有关的活动,全都鲜活地回来了。
    此时,大家又把注意力集中到砂石路左侧横跨溪流的一座高高耸立的拱形水坝上,古朴的拱形石桥联结着溪外林木葱郁的青山和溪内美丽别致的村庄。美景目不暇接,阵雨突然又来。脚步快的早已冲进前面的农家小院,我只顾四处拍照,脚步稍微迟缓,只有就近冒冒失失冲向一座四围木质墙框装有玻璃的精美建筑,雨大步急,慌不择路,见门便敲,隔着玻璃看里面桌桌满座,雨声中也辨得人声鼎沸,结果这是后门而且人家从里面上了锁。轻敲了几下,一位姑娘还是满面堆笑地为我这不速之客打开了门,并连声相邀:雨太大,下得急,快进来避避。
    主人的热情,反倒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了,略微有些拘谨起来。姑娘看出我的窘态,忙说,没什么,有空着的位子,随便坐吧,我们这里是一号茶人家。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室内的客人和茶室内的摆设。茶客都是年轻的男男女女,几围木桌藤椅,看茶壶茶盏,他们应该品谈有好一阵子了。不大的长形空间,用木制装饰架隔开为好几间,木架上摆有各种杂志书报。因为四周都是木框镶玻璃,室内光线很好,抬头再看房顶上的天花板,居然是用荻草杆编织的荻草芭子,既拙朴实用,又大气透光。几台电风扇悠然地吹着,茶室内很凉爽;伴着外面淅淅沥沥地雨声,别具诗情画意。通过别人介绍得知,今天这里的茶客,都是参加创业就业沙龙恳谈的大学生。显然,我们的突然造访,人家的恳谈不得不暂时中止。好在陪同我们的区乡两级干部都是这里的常客,主人就乘着雨势减弱,很客气地安排我们去十几步远的三号院参观品茗。
    三号院又叫三号茶人家,是最让人喜欢的。一幢独院土坯房、茅草房,墙是土夯的那种,裂纹清晰可见。据说这房子此前早已无人居住,规划者拿下后,花了20万改造这市值2万的房子,尽量原貌修复。大伙都喜欢在3号院喝茶。村官朱菊是本村人,常取井水给客人泡信阳红或毛尖。规划者们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从土里长出来一样的房子。他们也用这房,阻止了拆老房子的步子。事后才知道,今天给我们斟茶续水的,正是村官朱菊本人。主人说,农村建设像茶,有甘有涩,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把最好的茶性冲泡出来。看来,这方法郝堂找到了。
    这个三号院是一座独门独户的小院。曲径通幽,一边有大树掩映,另一边有太阳能路灯。路边有一个竹制垃圾桶。青红旧砖铺地。院门楼也是豫南特有的那种俗称的“狗头门楼”。院内三间正房坐北朝南(农家的堂屋)一明两暗,迎门正中一间(明间)正面放置条几和摆件,墙上(农家过去挂中堂的位置)是一帧玻璃镜框装嵌的伟人像,左右对联为“清兴忽来诗能下酒,豪情一往剑可赠人”。左右两个暗间使用木制装饰架隔开的,左为茶室,右为会客室。两个暗间的窗子很别致——木框方格装玻璃,中间两扇对开木门。两扇窗门打开不影响室内室外的人进行交流,夏季通风透气,冬季关上保暖,且光线恰到好处。最别致的是茶室内茶桌中间是用一盘磨豆浆的小石磨作洗茶之用,倒下的残茶剩水沿磨眼流到下面,再沿圆周的磨槽流走,既很实用,又具观赏。
    堂屋左侧偏房,据说是为全村做规划设计的画家孙君的工作室。屋外前墙挂着茓子。茓子,过去是农家储粮工具。现在挂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怀旧的饰物。堂屋右前面也就是院子西南角有间屋山开门小屋,门锁着,说是画家住宿的地方。院内的屋檐滴水处的地面铺扣着与院内旧砖协调的暗红色条石盖板,下面就是排水的暗沟。院内种植花草的器物不是市场上买来的花盆,是旧时的方形石臼和圆形的瓦缸。院墙脚下是干碴起来的旧砖矮墙,矮墙上整齐地堆放着用作烤火与做饭的劈柴。就在我们离去时,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一行也进院了,擦肩而过时,他客气地与我们打招呼:一起看,没关系。我说,我们已经全部看过一遍了。就各行方便告辞了。
    沿途,我们经过的茅草亭、风雨桥、郝家豆坊、枫林水岸、湘里湘味、乡土农家、春艳冷菜馆、郝堂龙潭人家……全都古色古香。在通往龙潭人家的道路边,一方清澈见底的水塘,没有采用水泥混凝土护坡,而是就地取材,拉来山里的乱石砌岸,并放置一辆水车。这样,不仅没有破坏原始的自然生态,而且还增加了美感,强化了浓郁的农耕文化氛围,令江淮水乡的特色活灵活现。水车,这样的提灌工具,现在早已不用了。在农村很多地方,几无踪影。这样的环境创意,既不影响水塘功能的发挥,又能把人的心灵拉回到过去,拉回到远古,令人浮想联翩。
    即将告别郝堂时,雨住了,天晴了,金灿灿的夕阳映照着百亩荷塘,置身如此美景之中,刚才在禅茶院中听古筝女子弹唱的南宋诗人杨万里著名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旋律又回响在耳畔。此时,荷塘深处一叶小舟上两名头扎花巾身着蓝底白花的姑娘正翻动巧手采摘着成熟的莲蓬,这不正是《西洲曲》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意境吗!
美不美,看山水,好不好,生态保。只有原生态才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才是最美。郝堂村,一个“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乡村新貌典范——这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农家小院烟囱中飘出的袅袅炊烟和村中不时传来的鸡鸣狗吠,没有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工厂机器的轰鸣和环境污染,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流光溢彩,只有豫风楚韵浓郁、古朴自然的豫南人居建筑,是一幅淡雅宁静的水墨画,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这里,茶山青青,翠岭幽幽,生态自然,清新洁净,百鸟欢唱,民风淳朴,不是天堂,胜似天堂;这里,是我们心灵记忆的缅怀地,是乡村与都市文明碰撞火花的结晶,是一方安静闲适的世外桃源。驻足流连,我们感恩着,享受着,心也一直在醉着。(笔者为中国作协、广东省作协会员)

发表于 2018-6-20 22: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便走进一家餐厅吃饭,“欢迎光琅,请闷鸡喂?(欢迎光临,请问几位?)”;“多宰,亲妈哈(多谢,请慢走)”;开车过桥梁收费站“吻过你,伍蛮!(谢谢,5元!)”。

好有趣的广东方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0 15:04 , Processed in 0.05012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