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2924|回复: 1

4月24日选发读王宁散文集《眉豆爬墙》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4 17: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读王宁散文集《眉豆爬墙》有感
王宗仁

以前没留心读过王宁的散文,也只是和她有过一面之交。这次拿到她的这本散文集,先读了《麦收季节》,说实在话,开初,还真有点不习惯,总觉写得太琐碎,把麦子从成熟到抢收、碾场直至装进布袋的过程,都密密麻麻地写了,太程式化了。当然作者是写她感受中的麦收过程。但是,过去还很少见过像她这样写麦收季节的味道。你别说,读罢,久久有韵味在心头!
作者在《眉豆爬墙,闺女仿娘》这篇散文中,所展示的生命最后时刻的母爱,是挖心痛肝的爱,不忍离去又不得不割舍的爱。世上万般爱唯有母爱最让儿女疼心。王宁是用质朴的白描文字,再加上诸多生活化的细节来写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母亲,对儿孙的这种割不断走不远的、出自母脐的自私之爱。我是强忍着疼痛,读这种深爱时那些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叙述,却丝毫不觉累,反而有一种爱之不够的亲切感。留给我强烈的印象:阴阳两隔,是隔不断母爱的。
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失语,意识浑沌不清,连“我”这个她最牵挂、最骄傲的心肝儿都不认识了。对所有来看她的人都说是“王二白”。但是,对小妹的两个孩子,母亲却毫不迟疑地说出了他们的名字。隔代亲。这就是妈妈!真实的妈妈。
母亲出院了,住在小妹家里,她神奇地说出了“我”的名字,还知道“我”在北京杂志社上班。最值得她骄傲的女儿怎能忘!这就是妈妈,真实的妈妈。
“我”回来了,站在母亲面前,她时而认识,时而又浑沌不认识,认识“我”时甚至会说:“以后别坐火车了!”意思是坐火车太远,那么坐什么,她不知道。这就是妈妈,真实的妈妈!
作者王宁终于明白了,此时的妈妈心中有一堵“高墙”,虽不是“铜墙铁壁”,却“没有一丝缝隙”。她感觉出,“妈妈是那样渴望有人能打开她心中的窗,有人能站在那扇窗前跟她说说话”。但是她做不到,女儿们也做不到!“我”只能无可奈何地说:“我愿永远守在您窗前,不让您关上这扇窗。”母亲失语了,但她的声音会永久响在儿女的旅途上!
王宁以女性特有的叙述视角来观察世界、触摸人的心灵,从也许一般人不大留意的生活缝隙间捕捉大千世界里点滴之润,勾画出人生的心理感受与漫溢开的联想。她的文字多是缓缓地铺展开来,看似闲庭信步,却将一种味道渲染出来,不知不觉引着读者走向她所描写的场面之中,熏染了读者的心。
读了《永远的小二》,我的心好久都酸酸的,无法平复。为什么?好像又说不太清。爱情这东西,真的常常说不清楚。说清了,也许就不是牵肠挂肚的爱情。起码有的时候会是这样。我猜测,也许王宁给读者传递的就是这样一种看似说得清又说不清的爱情味道。“我”和小二的青涩故事,算不算爱情姑且慢下结论,但是他们各自的心里起码较长时间为对方留着空位。这由作者描述的两人吃糖葫芦、吃菠萝和骑自行车等情节中可以验证。尤其是两次骑自行车的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两个年轻男女的浪漫怀想。第一次,他们同在大学读书,晚上看罢电影,他用大“二八”自行车载着“我”回学校。她坐在后座上,抱着他的腰,脸紧贴着他的后背,感受他的体温。“有时,我会把头钻进他的胳肢窝,把头探到前面跟他说话,有时则把自己完全埋在他的臂弯里,闭上眼睛,任随他在夜晚的路灯下游荡。他一手扶着车把,一只胳膊揽紧我的头和肩。自行车则像漂在大海里一叶没有桨的小船,载着我和他,随波逐流。”后来呢?由于双方家长不认可,也因为两人性格太相似,爱情便无果而终。“就这样,我们渐渐疏远,虽在一个城市,已经很少见面。”意味深长的是,生活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人们曾经的某个场景与当下的情景重叠,但却没有了当初的情韵。“我”又坐在了小二的自行车后座上了,“这是我们最后一次骑自行车。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拥着他,把脸贴在他的背上,只是两手抓住他腰间的衣服。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向后伸出胳膊揽住我的肩……他说他没有变,但,我已经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他的变化。变化的不仅是他,在他看来,我更是面目全非了。”原来,爱的方式就这么简单,有时只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就感知到了!
读王宁的散文时,对她笔下的人物或场景,我总有一种明明在眼前又仿佛在遥远处若隐若现的感觉。在看似淡淡的叙述中,总能让人感悟到生活的某些本质,透露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实诗意。发自内心的独白,是很质朴的感情,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在她文字的背后跳动的不管是人性的美丽或人性的缺失,都富有生命意义。这正是她散文的价值所在。
远处是积雪的山峦,还有树影。如果挂果还需好长时日。王宁,不歇步地朝着雪山走去,散文果实属于你!
(王宗仁:陕西扶风人,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2010年散文集《藏地兵书》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出版作品44部,四篇散文入选中小学课本。)

卜算子·春日寄语
张永德

春来日暮迟,雨打黄昏后。久坐窗前听夜语,花落随金漏。
身在尘埃间,依旧心不垢。除却浮华也文章,夜半玲珑透。


胥力浦 作

天空与大地的夹角
梁俪千

天空与大地是没有夹角的。但是,在祖先们的眼中天空与大地的夹角非常大。“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女娲补天》)
这样看来,的确是很大的夹角了,我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半张着嘴的,艺术化的蚌壳里。
蚌病成珠。我们在里面熠熠生辉几千年。
沿着文学的小径,总可以到达许多地方,可以穿越许多层时空。但是,远古神话,老祖先们的智慧结晶,却不需要任何路径,它永远在我们头顶闪光。就像北斗七星,让我们永远辨得清回家的路。
**开天地,女蜗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总是让人叹为观止,总是让人眼泪盈盈。
华夏的祖先们,没有更早的人给他们更为光明的精神食粮,他们缘何如此兰心蕙质,用没有文字的原始思维,何以创造出这样伟大的神奇!
绵绵延延几千年,祖祖辈辈不相忘!
岂止是不相忘的问题。祖祖辈辈都是一个眼神,朝着祖先出发的方向膜拜,仰望。
请问,谁一出生没有听过嫦娥,谁一认字没有读过**?
遥远,神秘,奇异,伟大。我们永远都会相信世界产生于一个神话。
否则,你何以解释从无到有。
天边,一颗星星滑落了,留下一道闪闪发光的星星雨。老祖先坐在洪荒样的古老山坡上,眼睛闪着智慧的光芒。他在遥想,那颗星星哪里去了……
清晨,朝阳的光辉铺满大地。老祖先倚在荒凉的洞口,手搭凉棚,用眼睛细数石头的影子,树木的影子,鸟兽的影子,他在感受这光芒初升的温暖,昨夜的篝火已燃尽……
一个一个的神话,是否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萌芽;一个一个的创造,是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迸发。
一切都归去了,我们找不到老祖先的完整尸骨,唯有几颗牙齿头骨和这一筐珍珠样的神话。牙齿和头骨早已暗淡,没有了生命的光泽。神话却一直鲜活着,呢喃在婴孩的耳边,弥漫在几千年后火箭升空的祥云里。
神话大都隐藏于千古奇书《山海经》。那是老祖先们口口相传许多年后,他的后人,我们的先贤们,终于创造出文字,恭恭敬敬地把老祖宗的口头传说遗言样地刻在书简上。从此,我们奉为神祗。
作为华夏子孙,多想给祖先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常说五千年文明,为什么贾湖文化遗址一发现,又说八千年前已有了文明的曙光?
八千年前是哪个英雄的时代?最早的文明曙光初现在哪里?文字记载,就在伏羲的神话里。八卦,后人集体定位的群经之首《周易》的“初卦”——雏形。伏羲画八卦,文王西伯囚禁羑里将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即便是传说中的历史,我们亦是不敢忘。
伟人似乎是没有环境之分的。即使在牢狱,也还是英雄的秉性。
羑里在中原,祖先们的踪迹大都在中原。因为有黄河。黄河为华夏祖先提供了最初的琼浆和乳液,让其成长和壮大。
或许,我们的黄皮肤真是“自幼”喝黄河水喝出来的。祖祖辈辈喝了多少年,谁也算不清楚。反正,现在的我们都是黄皮肤。
其实,远古神话与后来的神话是不难区分的。远古神话与天空大地诞生相关(创世),祖先们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神奇的幻想,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身边的一切都从哪里来,想改变这个世界,想战胜风雨不定的自然界。要么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争斗。远古神话就像一部恢弘伟大的英雄史诗。还没有过渡到卿卿我我的人间田园,因此说,像《牛郎织女》这样充满人间烟火味儿的故事,自然而然是后世的传说。
(梁俪千: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作协会员,舞钢市作协主席。)

谷雨
魏益君

柔柔的南风推开谷雨的门扉
推出季节最靓丽的光鲜
谷雨,一个散发着庄稼清香名字
坐在季节的末梢
昭示着乡村饱满的农事

谷雨飘洒着
淋湿着人间的四月天
农人就着喜雨
把希望植入泥土
将撒谷插秧、种瓜点豆的文章
抒写得酣畅淋漓

沿着节气的脉络
家燕开始归巢
翻飞在细雨里,衔泥
在檐下筑巢
点缀农家特有的风景

谷雨属于乡村
属于乡村那幅美如油画的春景
属于农人那张开怀耕种的笑脸
属于季节那片不甘寂寞的土壤

“老玩童”莫成“老油条”
严保林

小区门口有个大广场,自然就成为社区老年舞蹈队活动的乐园,每日早晚弦歌悠扬,人气鼎沸。近日猛然发现,跳舞的人群缩水了,几个领头的积极分子似乎淡出舞林了。一打听,才知里面出大事了:男艺术总监与女队长、女领舞关系暧昧,形成三角恋关系,相互争风吃醋,搞得全队鸡飞狗跳,三个家庭乌烟瘴气。
听闻此事,唏嘘不已。最美不过夕阳红,人生河流进入舒缓阶段,享受生活,追求美好,保持自尊,当是老年人的本分与福分。眼下,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很多老年人不再蜗居深宅,闭门不出,而是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可喜可贺。然而,凡事皆有度。老年人投身社会生活,应根据自身能力和环境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愉悦身心、合理有益为准则。
由于身体、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但老年人同时也应懂得自爱。笔者早晨上班,就目睹了两个晨练老人为争抢市民广场位置而大打出手的闹剧,其中一人揪住另一人的衣领生拉硬拽,完全不计后果,路人见状莫不摇头。更有少数老人耐不住寂寞,不重晚节,在外拈花惹草,甚至出入风月场所,令人不齿。此类事件尽管偶尔一见,但近年来呈增长之势,值得老年人引以为戒。
人们习惯戏称老人为“老玩童”,盖因老年人阅尽沧桑,洞察世事,心态达到返璞归真的境地。不过,只有自尊自爱、开放开明的老人,才配得上这顶桂冠。“老玩童”即使内心有**、眼中有芳华,也应敬畏公序良俗,莫做油腻的“老油条”。
(严保林:如臬市文广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如臬日报》总编辑)

刘伶台
秦九凤

近日,笔者应邀赴茭陵乡作学习周恩来精神报告,途经城东居民办事处的刘伶村时,发现一块四个大字的招牌“刘玲饭店”。经同车人证实当地确实系城东刘伶村时,我就感觉这个饭店的“玲”还是用“伶”字好。
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人(今天安徽濉溪县一带),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据说他嗜酒,还很会造酒,曾留下“刘伶造酒杜康醉”的传说。他还曾任过晋朝的建威参军,一生宣扬老子、庄子思想,并过着纵酒放荡生活。
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山阳县志》卷十九记载,“刘伶台在治东北,《山阳志遗》云,按《晋书》:伶,沛国人,名列竹林,生卒皆不闻,在淮不知此地何缘有墓与祠?意竹林诸子踪迹多在河内,山阳后人因县名偶同慕醉乡之风,因而援致之也……”
上述这段话大意是,刘伶是沛国人,名列晋“竹林七贤”之一。他的生卒年不详,也不清楚他是否安葬在我们淮安,大概是他的后人流落到山阳为了纪念他,在我们这里建了这座刘伶台。
刘伶台建台时间较早,最迟不会晚于盛唐。因为写下著名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唐代大诗人许诨当年路过楚州时就曾写下了“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的诗句,所以刘伶台当年很有名气,是唐宋时期的楚州十八风景名胜之一。如文通古刹、西湖望月、运河帆影、韩侯钓台、红桥雪霁、刘伶仙台、汉侯故里、雾锁船城、枚公旧宅、漂母芳祠、一步双桥、楚州石柱等等。
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后,曾设有刘伶乡。1957年撤区并乡和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也一直保留有刘伶村和刘伶大队的建置,直至现在。

绿蔓秾阴紫袖低
淮安外国语学校2017级18班 黄一帆

春天是百花齐放的时节。春光撩人哪,此时不赏花,更待何时?
樱花大道上,花朵紧挨着花朵。它们粉着一张小脸,柔嫩的花瓣,如蝉翼,如翡翠,又如婴儿的肌肤,仿佛吹弹可破。山樱如美人,似锦嫣红盈媚眼,幽香淡淡逗蜂癫。叠叠的花瓣一层更一层,浓香软梦。风掠过,微凉,樱花半开琉璃暖,青叶萋萋尤遮面,随风而去,轻旋起舞,如瑞雪般婉转而下,香气欲染,恍若一位曼妙佳人着粉色软裳留下残影一般,黛粉的花瓣雍容华贵。可似乎少了点什么,却又无从说起。无论如何,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樱花上。
蓦地,瞥见一抹淡紫。樱花有紫色?
原来是绿蔓秾阴紫袖低。漫步廊间,春花荡漾,馥郁馨香,蜂蝶扑面,惬意浓浓。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紫藤——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似云锦可裁,似瀑布可掬。这是浪漫春意奏出的和鸣,这是草木坚守本心的告白。深深浅浅的紫,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花心是淡黄的,浅紫的花瓣略显丰厚,好似谁在花瓣上点一滴紫墨,那紫色便浓浓淡淡的一路晕染了开去,花心四周浅浅的白。嗅近鼻息,充盈着草木清香,不妖艳,不张扬。多好的花儿啊,独自静默在小小角落,不骄不躁,淡雅怡人。不以妖娆的色泽、诱人的甜香讨人欢喜,只做自己。真正的优雅与风情在骨子里。
幡然醒悟,樱花原是少了一份小家碧玉的清雅。只知道无穷尽地散发花枝招展的媚笑,却从不知为自己而活,散发发自肺腑的清香。
所有的草木,本都有一颗玲珑心,天真无邪,纯洁善良。只是有的草木在追逐中迷失了方向,有的草木初心不改。
做人当做紫藤,不追逐,不招摇,自在清新,淡雅宜人。


发表于 2018-8-11 11: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眉豆爬墙》出版。欣赏王老师大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4 02:08 , Processed in 0.06372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