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45562|回复: 3

3月13日选发《海棠花永开》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5 16: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棠花永开
王子君

1949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来到中南海大院西北角考察,信步走进了西花厅。
院中盛开着的海棠花,惊艳了他!
这正是海棠花开得最美丽的时候。海棠花整树整树地开着,红色的白色的花朵,一簇簇紧密团结,亲爱繁茂,花香四溢。花与树叶交相辉映,叶若翠玉,花如凝脂,既古朴大方,又不失艳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从容淡泊的气质,看得人心里很温暖,很温馨,很诗意。而且,海棠花开的是群花,暗合了周恩来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品格。周恩来心中欣喜,竟一下子爱上了海棠花,爱上了这个开满了海棠花的院落。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京,拉开了建设新中国的帷幕。中共中央首选的落脚地是香山,周恩来等几位领导人因组织筹建新政权工作,率先住进了中南海丰泽园。时值春天,百花齐放,美景如画。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没想到,在他未曾有片刻闲暇感受春天的北京,却一眼看到了海棠花。
开国大典之后,已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周恩来要搬离临时居住的丰泽园了。搬到哪里去呢?他想起了在春天让他怦然心动的海棠花院落,于是,1949年11月,他和邓颖超搬到了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
26年间,海棠花年年开放,开得鲜艳,开得漂亮。花开时节,周恩来白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会抽几分钟在树下散步观赏,吟诵着海棠诗句,得以片刻放松;夜间工作劳累了,他会步出房间站在甬道旁,用力吸气,从海棠树上闻到一些花的芬芳,得以愉悦精神,继续工作。海棠花,成了他颐养身心的法宝。邓颖超深知这一点,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西花厅里的海棠花开得热烈。她给周恩来写信,特意剪了最美的一枝海棠花,随信带到日内瓦,希望他在紧张的工作中,看一眼海棠花,权当是一种享受。
刚搬入西花厅时,工作人员大失所望。西花厅名字好听,且曾贵为清代摄政王载沣的西花园,实则阴暗潮湿、荒败老旧。而海棠花早已谢落,院落在初冬冷冽的气息中更显寂寥。周总理岁数不小了,常闹腿疼,即便是白天,他也得在腿上盖块毯子办公,况且他夜间办公多,这样潮寒湿重的环境怎么受得了呢?工作人员于心不忍,多次向周总理建议把房子修一修,可都被拒绝了。周总理的理由是,国家穷,大多数群众都住不上这样的房子呢。多少个冬天过去了,他们硬是没能拗过周总理。直到1959年初,周恩来去南方出差两个月,他们才趁机对西花厅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并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所谓的内装修,也就是将潮湿的铺砖地改成地板,把一块霉烂的旧地毯换成新地毯,此外更换了洗脸池、浴缸、窗帘和吊灯。
周恩来回来了。海棠花开得正艳,他满心欢喜。但转眼发现家里换了新颜,立刻批评道:“你们给我修得这么好,老百姓在哪里修,老百姓在哪里洗澡?”他命令工作人员将地毯、沙发、窗帘等等凡是能撤走的统统撤走。随后,他就这次装修在国务院会议上多次做了检讨,并当众宣布:“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就不准在中南海大兴土木!”副总理及部长、副部长们都震动了,都以为西花厅被修成不得了的宫殿了,纷纷跑来参观。参观之后,他们深受震撼。房子只是修了该修之处,没有任何的铺张浪费,更谈不上奢华。但周总理一心想的是人民群众,生活上处处与群众做比较,群众享受不到的,他岂能先享受?
周恩来的表率之风,海棠花也为之动容。它们无声地飘落下来。满地的花瓣,为周恩来散步铺出柔软的花毯。
海棠花开花落,伴随着周恩来迎来一个个春天,见证了周总理为国操劳的历程。
因为心心念念的是群众,在西花厅里,周恩来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衬衣总是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一件白底蓝格的毛巾睡衣,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找不出原来的纹路。平日办公,为避免衣袖磨破,他都要戴上套袖。一副蓝布套袖一戴就是20多年。他珍惜身边每一样不起眼的东西,他常说:“多少同志牺牲了,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人,还要些什么呢?”他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将自己词典里“生活”“享受”之词全都升华为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对无名先烈的敬念。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邢台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7级强烈地震,共有5个县34万群众受灾。接到报告后,周恩来紧急召开国务院和总参有关人员会议,部署救灾工作。9日晚,他又赶赴灾区,深夜到达受灾最为严重的隆尧县一个村子。他站在一片废墟之中,迎着寒风向群众讲话。虽然满脸憔悴,但他就像盛开的海棠花一样,让灾难中的群众感到温暖、安心。
持续数十年的超负荷工作,严重损害了周恩来的身心健康。1967年,心脏病缠上了他。邓颖超和工作人员多次劝他注意休息,但他依旧通宵达旦地忙碌。白天,他开会、接见、找人谈话,经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很多时候只能靠喝葡萄糖水充饥;凌晨两三点钟回到西花厅,又急忙坐到办公桌前批阅文件。是他的鞠躬尽瘁,是他的高风伟德,撑住了共和国大厦!
周总理也是肉体之躯,没有时间吃饭,他饿啊!工作人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绞尽脑汁地想让他能随口吃上一点东西以补充些能量,不至于饿着。他们对周恩来的爱,早已超出了日常的工作关系,代表的是群众对周总理的爱。开始,他们试着在保温杯里装了玉米糊,这样,周总理在行车路上,就可以就着两片面包吃;然后,他们在保温杯里加一点米粥;再后来,又把菜叶打碎了加在粥里;能放菜也可以放点肉末吧?再在保温杯里再加了点肉末。果然,周总理可以随时进食补充点营养了。即便在会议上,保温杯放在一边,周总理打开盖子就可以“吃饭”了。
但是,周恩来还是积劳成疾,最终被病魔缠身。
1974年6月1日下午,周恩来处理完最后一份文件,前往305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他站在院中,深情地凝望着枝叶茂盛的海棠树。海棠花才谢去不久,青绿的叶子摇动着,似乎在诉说无尽的眷恋,此一别啊,周总理,您何时再回来看我满树花开?
周恩来再也没能回来。海棠花年年绽放,他再也未能看上一眼。
山河呜咽,日月同悲。百万人民十里长安街送别周总理,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宣布所有的成员国在联合国总部降半旗,为周恩来致哀。是周恩来的人格风范,是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爱,为他赢得了世界的景仰!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周恩来没有儿女,也没有留下骨灰,却因为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而永远留在无数后人的心中,在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至伟成圣。如今,他逝世已有42年,但他的灵魂充盈在天地乾坤,与他的祖国和人民,依旧共呼吸、共命运。他就如海棠花,开在机关、学校、工厂;开在河畔、路边、公园;开在中南海西花厅里,开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在世界开在历史里,开在温暖的人心里……
作者简介:王子君,祖籍湖南,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会员,海口市作家协会理事,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会长。

周恩来总理故居 刘鸿生 作

兴修总渠忆周公
颜廷云

总渠流水泛金光,防旱排涝五谷香。
最念当年民众急,恩来何日不思乡?

高风亮节周恩来
张艺华

治国安邦超管仲,文韬武略胜张良。
丰功不傲真君子,权重无私乃栋梁。
炮火连天迎险去,废墟满目呕心忙。
高风亮节千秋颂,佑我中华代代强。

鹧鸪天·纪念周总理诞辰
咸其青

廉洁无私风度翩,鞠躬尽瘁胜前贤。巡行世界交朋友,温暖神州到野田。
凭智慧,定坤乾,呕心沥血挽狂澜。海棠花艳人何在?心系神州一梦圆。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于正兰

文韬武略忠贞汉,奋斗终生未下鞍。
北战南征惩腐恶,殚精竭虑保平安。
心如明月情缘重,品似青松意志坚。
耿耿英魂牵禹甸,丰碑一座帜高悬。



谢景行 书

律己和尽责的楷模
罗元生

周恩来总理对自己、对家人的严格要求,对工作的态度和对人民的情感,是律己和尽责的楷模。他跨越时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教育和引导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

圣贤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克己”的历史。生活中,在内心深处,周恩来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平民,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一次他出国访问,内衣破了送到我驻外使馆去缝洗。大使夫人抱着这一团衣服时,泪水盈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衣服吗?”周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领子和袖口已换过几次,一件毛巾睡衣磨得像一件纱衣。周总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25年。这是座老平房,又湿又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周总理,周总理都不准维修。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周总理外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1960年3月6日,周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全部换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
“自居于领导,自居于改造别人的人,其实自己首先需要改造”。1972年6月,年满74岁的周恩来在一次长篇报告中说:这几年,我常说,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思想,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但做起来也并不容易。把读好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书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改造我的思想,提高我的工作能力,改正我的工作作风,发挥集体领导能力,这对我永远是一个改不完的任务。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周总理身居高位长达半个世纪,始终不沾、不染、不惑,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他所说的“学”和“改造”,最主要就是坚持公心的培养和私心的自我约束,也可以说是克己奉公。这就是他的党性修养。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非常罕见的事。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为何没有这种待遇?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在外国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转身离去,广场上的外交官们哑口无言了,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周恩来历来严格要求亲属,一律不容许搞特殊化。他自己带头,并要求高级领导干部要做出表率。他在讲“亲属关”时指出:“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你不能影响他,他倒可能影响你。我呼吁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是我也在内的这407个人应该做出一点表率来。不要造出一批少爷。老爷固然要反对,少爷也要反对,不然我们对后代不好交代。”
周总理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早逝,他与三弟周恩寿情同手足。周恩寿解放前经商,为我党提供过不少经费。解放后,他被安排到内务部工作,周总理指示“职务要安排得尽量低些,因为他是我弟弟”。后周恩寿胃有病,不能正常上班,周总理又指示要办退休,不上班就不能领国家工资。曾山部长执行得慢了些,周总理又严厉批评说:“你不办,我就要给你处分了。”
他从不把权力用于照顾自己的两个弟弟和几个堂兄弟的晚辈们,对他们明确规定和实行了十条家规:一是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看看;二是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三是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者自己买饭菜票,没有工作者由他代付伙食费;四是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是不许请客送礼;六是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是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是生活要艰苦朴素;九是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周恩来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是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建国初期组建政务院,很多党内外人士都推荐邓颖超到政务院担任部长,周总理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全国妇联恢复之际,大家又推荐邓颖超担任主席,他还是不同意。1955年评定工资级别时,邓颖超本来定为五级,周恩来又“出面干预”,把她下划定为六级。1959年国庆节上天安门城楼的名单里,本来有邓颖超的名字,他看到后又划掉了。1974年12月筹备全国四届人大会议时,毛泽东同志把组阁的人事大权交给了周恩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议安排邓颖超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批准,周恩来压下了毛泽东的这个批示,又一次限制邓颖超“升官”。直到周总理逝世后,邓颖超才担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1982年4月,邓颖超对侄辈们说,现在我当副委员长,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这些工作都是党分配的,如果你们的伯伯在世,他是一定不会让我担任的。”

周恩来曾多次表示:“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对工作的态度和对人民的感情真情流露。
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忘我地工作,为建立新中国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要管理的事务更加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工作的繁忙程度是无法用笔墨描写的。对于此,李先念在《和人民一起——纪念周恩来同志》一文中概括了周恩来一生勤奋工作的精神,他说:“周恩来同志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在‘文革’以前的几十年中,他平时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专心一意,日夜操劳。……中国共产党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光荣,中国人民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自豪感。”周总理作为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无私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可以说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就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所惦念的仍然是死后如何为人民服务,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由于“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极其困难,粮食大幅度减产,城乡粮食供应普遍紧张,大批人患浮肿病,甚至非正常死亡。1960年春夏之交的存粮,北京只能供销7天,天津只能供销10天,上海几乎没有大米库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周恩来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一面参与调整农村政策,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下决心大量进口粮食,一面亲自组织安排粮食的调运工作。据文献档案记载,1960年6月至1962年9月的两年4个月中,周恩来同志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就有115次。从现存的总理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32张表格中,周恩来改动的笔迹有994处,仅《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三年度粮食生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这张表格,周恩来用红蓝铅笔做的标记就多达145处,调整和修改数字40处,批注数字70处,批注文字7处,在表格旁边计算数字6处,真实地再现了周恩来关心人民疾苦的拳拳爱心。
1972年5月18日,周恩来被确诊患了膀胱癌。患重病的周恩来,依旧完全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殚精竭虑地用病危之躯支撑共和国的大厦,化解党和人民的危机,尽其所能地减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周总理有时还坚持连续几天每日工作24个小时,直到1974年6月1日才住进医院。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19个月里,一面治疗(包括输血89次,做大手术6次、小手术8次),一面工作(包括在党的“十大”作政治报告,在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见外宾63次,与人谈话233次)。他有时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工作,有时甚至在输液过程中拔掉针头去工作,体重由原来的130斤下降到60多斤……说周总理为人民操劳至死,决非虚言。
伟大的人格如河汉星辰,直可穿越时空而光芒长存。当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接受采访时感慨:是周恩来的人格力量说服了我。今天,我们总是常常想起他、念叨他,从他光辉的一生中感悟到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作者简介:罗元生,安徽宿松县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上校参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家乡人民的怀念
许双林

高耸的文通塔日夜向北京遥望,
巍峨的镇淮楼时刻把亲人怀想。
周总理呵,您可知道淮安儿女的心愿,
念您盼您呵,何日回到阔别的故乡?

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忆着您亲切的形象,
天真稚气的孩子早数着星星晚望月亮。
盼总理早日回来,望穿了眼睛,
您一定会来的,在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

可口的油茶馓,泡了几回,
滚烫的蟹黄包,热了又凉。
淮安儿女耐心地等待呵,等待,
谁都能体谅到呵,总理日理万机实在太忙。

一声霹雳,摇撼着淮海大地,
滔滔淮水化作流不尽的泪行……
周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
你可知道淮安人民痛断肝肠!

曾经走出一位历史伟人的淮安,
天南地北投来多少仰慕的目光。
今天,她失去最值得骄傲的儿子,
泪水,怎能泻尽人民心头的哀伤?

您真的离开了我们?不会,不会!
人人耳际萦绕您的笑声爽朗。
像洪泽湖一样明净澄彻,
像淮河水一样日夜流淌。

你爱淮安家乡更爱祖国的千山万水,
一生紧跟毛主席,蹈火赴汤。
把炽如熔岩的感情呵,
献给了祖国的山川、大地、海洋。

您爱淮安人民更爱整个的中华民族,
一生战斗为人民,搏风击浪,
把日夜燃烧的丹心呵,
献给了革命,献给了人类的解放。

谁说您一直没能来淮安探望?
其实,您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上。
您那洁白无瑕的崇高情操,
早就为我们树立了最光辉的榜样。

周总理呵,你虽然离开了我们,
可您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多么辉煌。
淮安儿女对您无休无尽的怀念呵,
就像那永远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7: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这组作品。〈〈海棠花永开〉〉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18:40 , Processed in 0.05083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