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7863|回复: 1

水边杂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8 10: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 边 杂 忆

                  蔡 怀 森

苏中里下河地区,河道纵横,沟渠密布,湖面水荡相连。大小水塘散落各处。有很多地方的乡镇、村庄依水临水,俨然一幅水乡风情。
幼时的记忆中,有水的地方,河岸、塘边、水中、滩地总是生长着各种绿茵茵的,溢满生机的植物,尤其是春、夏、秋的季节,满眼碧绿,野趣盎然。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曾伴着童年的岁月,相亲相随。

                   篙 草

篙草是水塘,河渠沟边最常见、最普通的草本植株,也有叫篙瓜,野篙瓜,野篙草的。区别在于如果是人工在浅水洼地栽培的,长成上部碧青,下端牙白,根部有粗硕的根实,长至一定时候起出水中,剥去根茎外皮,会出现一小段**的,称做“茭白”的块茎。家乡人一律叫“篙瓜”。也有地方称“茭儿菜”。当属上乘时令蔬菜。
一支篙瓜,刨去皮,切成细细的丝状,配上几丝红辣椒炒肉丝,即是一盘玉色天香味佳的菜肴,其口感鲜美,有一丝淡淡的清香。也有将篙瓜切成片炒肉片的,口感会多一些滋实,淳厚。
当然,遍布水边,塘中自然生长的,没有结实的就叫篙草了。野生篙草生命力极强,无需任何打理,有水的地方,无论是清流,是浊水,还是污泥中都有它的身影,自生自灭。野篙草不像其他水生植物,几乎没有什么用途。早年农村缺烧草,若是塘边地头实在没有什么可搜刮的了,也会下到水边,把已枯黄的篙草割下,随便摊放在塘边。篙草植株水分很大,一大堆篙草晾干后只是一小抱,到了灶膛内还“不见烧”,“不熬火”。
篙草不待人见的还有他的叶子。
篙草的叶子下宽上窄,呈剑状,用手触摸叶边还有细细的**感,叶面也较为粗涩。小时候在塘边钓鱼,听有经验的人说过:钓鱼下窝子要靠有篙草的地方,鲫鱼都喜欢聚在篙草根部。冬季农闲季节,有时会看到有人下水逮鱼,用罩栏的,都要把罩栏罩向塘边有篙草的地方。身穿皮裤摸鱼的,也总会先用一根带叉头的短棒猛的在塘中击水,然后向着有篙草的地方聚歼,总有收获。
前些年一次谈及河道水体净化时方知道,有很多野生的水边植物都有很强的净化水质功能,而其中净化水体功能最强的竟然就是极为普通的篙草。篙草在水中根部分蘖能力强,根、杆、茎、叶能吸附各种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有水至野篙处则清的说法。由此产生了一些感悟,这就是大自然造物主所作万物生成的生态平衡规律。各有各的生存价值和用途,生态平衡是不能无视的,更不能破坏。
早年的村庄必依附一二处河道水塘,而水边也往往是密密实实的苇草,其中当然少不了篙草。人们祖辈依靠着塘水生活,未必很清楚正是这些水边的篙草及其他水中的植株在不断净化着水质。星移斗转,先是家家户户用起了手压井,再后就用自来水了。原因是水塘中,河道里的水确实已不能直接饮用了。究竟是人们何时,何作为污染了水,以至水拒绝了人们的直接使用,这已是个一时难以说清楚的事了。

                 野 菱

菱角是一种一年生的水生植物,多在塘中生长,浮在水面的叶子呈一圈菱形,有人工种植和野生的两种。野生的菱角植株叶面要瘦小些,结出的菱角也小,有四只角。人工种植的叶面肥厚,可铺满塘面,结出的菱角明显要大,两只角,吃起来方便。野菱是自然生长,往往是清水塘中,且要有较深的淤泥。野菱水下根茎呈线状,春夏时节水中叶片开黄色小花,结菱于叶下,秋时采摘需拿起叶丛翻过来方可见。野菱角个小,有四只刺角,易扎人,难剥。幼时上学星期天,几个小伙伴在塘边转悠,水中鱼虾,柴滩上的野鸭,几枝藏在蒲草中的荷花,秋季里,当钓鱼耐不住等待时,几个伙伴就会折根苇杆去捞塘中的野菱,摘上一把,甜甜的,过过嘴瘾。有时学校旁的路边也有卖煮熟的野菱角,二分钱可以抓上一大把。
记得早年曾在运河边一小渔船上看到过船头坐一老妇,手中一只刀片,仓里一堆野菱,经她手一只只野菱被切剥出白白的菱米,感觉好奇,曾多看了几眼。已是深秋季节,风有凉意,老妇一旧袄,满是老茧的手中剥出的菱米,希冀着能卖个好价钱,给孩子添件过冬的新衣……。
如今这样的场景应该是没有了。早年的水塘也多被填平,留有的也都成了养鱼塘,但野菱确是不见了踪影,野菱的生长对水质要求很高,有“浑水不出菱”的说法,一旦水质变差即没有了菱角的踪影。据说如今在湖荡深处还能见到野生菱角,而且已经成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野生植物保护目录中的二级保护植物。只是弄不懂的是究竟是野菱要保护,还是野菱赖以生长的水源水质要保护,还是人们的生态环境要保护。
用野生菱角米熬水,加几枚红枣、冰糖,有补脾健胃功效。还能护肝解酒。

                  蒲 草

水边塘中的蒲草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河湖池塘浅水处都能见到,水上叶片呈墨绿色,扁平长条状,高一米外,水下青白色,根茎园形。春发,夏秋成长,冬枯。
蒲草在家乡淮安一带是人们最熟悉的水生植物,因其根茎可食用,又称“蒲儿菜”,还是一道地方的特产名菜。
相传南宋抗金,金兵围城,梁红玉谐夫韩世忠率军守城,逢城中**,梁红玉率百姓掘塘中蒲根为食,遂有蒲菜一说。有些奇怪的是大凡各地的河湖塘荡都有蒲草可见,但能采出象淮安区水塘中长成的粗硕**的蒲儿菜却未曾尝见,而能做出清香无比,嫩爽可口的名菜佳肴就更不曾有了,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淮安区的蒲儿菜又首推城中一个叫天妃宫处的塘中为首选和正宗,其品相好,根茎杆粗**,口感尤为鲜美。淮扬名菜谱中,蒲儿菜当然是在其中的,只是有些疑惑的是图谱中,一碟精心制作的蒲儿菜竟是长长的,白玉笋般的身段码放堆起,有脊,顶端有虾仁点缀,谓之清炖。看上去俨然是一盘清新淡雅,赏心悦目的工艺品。然而淮城中居民日常鲜有如此做法的。最常见的是用蒲儿菜烧肉,肉菜相配,口味绝佳。蒲儿菜清淡细嫩,有了肉的油浸才润滑爽口。再就是把蒲儿菜剁碎,伴上肉馅包饺子,包包子,也是满口的鲜美。
记忆中早年的蒲儿菜并不为人们所青睐,原因是那时供应的肉太少了,离开了肉的蒲菜,很难显现出润滑可口的美味,遇上逢年过节供应的一点肉,若是用自家腌制的咸菜烧可以吃上好几顿,若是用蒲菜来烧,一顿就可能吃光了,这就有些奢侈了。
早年间,蒲草除根部的蒲儿菜外,其他部分也都有用途。蒲叶是编织蒲包、蒲扇、蒲席的材料,在那个还没有“供给侧”一说的年代里,这些都是普罗大众必用的物品,按今天的说法叫:纯天然,可降解,无公害绿色、健康、卫生生态用品。蒲草下端的蒲根剥去部分皮层就是蒲儿菜了,这部分皮层分量也不少,收集整理晾干后,应该叫软蒲草,这部分软蒲草较之稻草柔软,韧性好,耐磨。用这种软蒲草打成的蒲鞋明显比草鞋要高一档次。打成的蒲拖鞋多在浴室用。更常见的是在菜市场卖菜,卖鱼,卖肉,摊旁总是要有一把蒲草,顾客挑好菜即用蒲草捆扎好,称重、收钱,放入买菜人必备的菜篮中。
如今家乡的蒲儿菜依然是淮扬佳肴,菜中珍品。也是外地游客来淮必尝的一道美味,只是曾有抱怨:如此水生鲜品,难以携带远方。当然也就有了真空包装类的精致物件。市场经济,这也算不得什么。
想到了与之伴生的蒲叶、蒲草,下场就惨不忍睹了,反正统统成了垃圾。每每看到菜场里成车成捆的蒲茎,剥去蒲菜后剩下一多半的软蒲草,一堆堆,一片片,环卫工人累得满脸汗水,不知道要运到那里,怎么处理。

                   芦 苇

里下河水乡的人们可能不在意生长在水边的各种类植物,但不可能不知道芦苇。
芦苇在家乡人口中叫芦柴,听过里下河地区一首著名的民歌小调“拔根芦柴花”的就知道了。
芦柴在家乡还根据长成情况叫“大柴”或“小柴”。
芦苇生长在河渠沟塘边,大面积,成片的一般在湖荡沼泽湿地或浅水滩涂,各地域都有,叶子披针形,茎中空,杆光滑。根茎代生繁殖,春抽杆,夏秋繁茂,秋冬成材。须收割殆净,以利来春再生。芦叶,芦花均有用途,根笋部分还可入药。芦苇茎杆直立,植株高长,春夏之季绿泱泱一片,迎风摇曳,满目青翠,野趣横生。
人们研究发现,芦苇根植水中,根须杆叶吸尘且可净化水质,净化空气。
芦苇茎杆坚韧,大柴杆高三米以上,曾是编织柴席,摺子(粮食屯子必用),柴笆,斗篷的材料,更重要的是曾在民间千百年房屋建材史上占据过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里下河平原乡村,千百年建房造屋,搭棚窝居,其实就是土木柴草,条件好一些的加上砖瓦。农村建房有的甚至可以无砖无瓦,而芦柴却是不可或缺的,其地位和作用远超出如今的螺纹钢筋、水泥板块。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在筹建住房这件一辈子的大事中,首先得积攒一定的资金,分时机购得一定数量的木料作顶梁(一般为杉木,旧料亦可)再就是柴草了,砖块依据条件,可多可少,一般墙基砌上七至九层,上面开始以水混和的泥草垒之,至顶,至檐,搭上木梁,即用选好的芦柴,应该是长至三米左右的大柴均匀铺在梁上,用黏土加石灰和成的稠泥糊抹在柴上,摊匀,就可以苫草了,一般多用麦秸即麦草的。南乡稻田地区也有用稻把的,即稻草。记得那时农家建房,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条件稍好一些的,墙基用砖就多几层,后期还流行过“砖包门”,“一檐青”。当然大柴是必不能少的材料,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柴铺的屋面要厚实许多,上面苫草用量也比一般人家要多一些,这就是形容乡间经济条件稍好一些人家为“厚实”一词的由来。
三米左右的芦柴被称为大柴,价格往往要贵一些,但质地好,铺上顶梁显得气派,档次规格要高一些。也有用小柴,即短小细一些杂柴的,须绪扎成等规格柴把,按一定长度截断,同样搭梁抹泥苫草。一般为小户人家,或附属用房。如锅灶间,杂物房,牛棚猪舍等。
千百年的生态,千百年的沿袭,芦苇在这里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和作用。
开春季节,芦苇青青的枝杆从水边滩地破土出水,伸出叶片,节节攀高,至端午节前已是杆叶繁茂,人们开始采摘苇叶,家乡人叫粽叶。记得那时湖荡边上的小学生星期天去苇滩采摘苇叶去城里销售卖,可交上一年的学费、书本费,还能买一双白运动鞋。
秋冬季里,芦花开了,人们又忙着采摘芦花,一束束毛茸茸的芦花晒干可绪成过冬穿的“毛窝子”,冬天穿上就不冻脚了。
初冬时分,寒风苲起,大凡生长的芦苇此刻都是一片枯黄状,应该收割了,这时人们会及时收割,小面积的堆放在家待售,湖滩水荡大面积的芦苇则需雇工收割,按捆论价,码放成垛,待造纸厂或贩销大户前来收购。
印象中,农村开始盖楼房了,钢筋水泥登场了,也就没有人用柴席,柴笆,用芦柴铺屋面了。再后来,造纸厂开始用木材,进口纸浆,和回收废纸了,农户拆了锅灶烟囱,改烧液化气和管道气了,风光了千百年的芦苇终于遭遇了被遗弃的境遇。
见最新消息:白洋淀十二万亩芦苇因售价不抵收割人工的工钱而遭弃收,将任其枯败腐烂,不但无任何经济产出,还成了污染水质和火灾安全的重大隐患。
人们都应该记得,作家孙犁笔下白洋淀的雁翎队,以及雁翎队和乡亲们赖以生存的芦苇荡。这片美好的生态物产家园,如今长成的芦苇因没有了使用的经济价值而遭到了遗弃。
我们有多少经济学的专家们,整天热衷于股市,债市,汇市,基金,房地产,投融资,道琼斯•拉斯达克指数,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各种经济杠杆。也应该有人研究一下类似白洋淀芦苇的生态产出现象,(当然还有农村,农民,农产品的产出收入情况),能否运用一下财税政策的杠杆,让造纸厂乐意收购芦苇,少用一些原木,少进口一些原浆、废纸,多用一些农家的产出让农民增加一些收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维护了一方绿色的生态环境。
如今身处雄安新区的白洋淀已在遥望着中南海,让这里保持一方清水净土,一处充满生机的绿色原生态区域是有重要意义的。




                    2017年 7月 12日


发表于 2018-4-30 11: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阅读,一篇不错的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19 08:09 , Processed in 0.09060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