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12月27日淮安区报副刊

发布者: 东方远见 | 发布时间: 2017-12-26 16:21| 查看数: 109929|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面对散文书写的难度
李敬泽

  散文是一个现代建构,不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的文学,本来是一个“文”的传统,到了现代,从晚清到五四,完成了整个文学的现代转型,依照西方标准,我们进行了一次文学门类、文学秩序的现代转型。
  小说和诗,充分地完成了现代转型。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的转型还没有完成。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作为一个文学门类的散文,它的前方依然有着广阔的天地,因为它还有巨大的内在任务没有完成。
  要我看,现代以来最伟大的散文家只有一人,就是鲁迅。在鲁迅的手里,散文真正变成了一个强有力地表达现代人复杂经验的文体,比如他的杂文、他的《野草》。可惜,鲁迅之后几乎是后无来者。散文的惰性太强了,因为它背负的是那个最深厚的“文”的传统。
  我现在每逢写散文,要给自己立一个规矩,我会告诉自己,不要写着写着,把自己写成一个古人了,尽量不要带古人腔,甚至不要带文人气。我发现我常常写的那些露出了古人腔和文人气的文章,通常能够得到最多的表扬。但我觉得这是我的病,就是在散文传统中深深积淀着的陈陈相因的文人气的东西,那些从古典散文传统中因袭下来的腔调、笔法。这不是真的我,我在生活中不是这样的,我内心甚至也不是这样想的。但我在写文章时,苏东坡附了体,袁宏道附了体,张岱附了体,那么多古人都在我身上,我花团锦簇地写下来,自己觉得写得很爽,大家都夸,但我自己对这个要警惕。
  所以我最喜欢的还是在《十月》上这两年写的《会饮记》。因为每当我提笔之前对自己有个建议,我要写现代的散文,要让散文表达现代的真实的复杂经验。希望这散文能成为我的真实性和复杂性的有效的呈现。我觉得这样的文章更值得写。100年来,散文的现代性转型还没有完成。我们还不习惯在散文中表达我们的复杂经验,袒露真实的自我。我们很容易就被沉重的“文”的传统裹挟而去,使文章变得优雅、平滑、顺溜、好看,但是,是假的。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作为一种认识自我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一种有意义的艺术形式,它的前途就在于能不能完成现代性转型,真正地面对书写的难度。当你有苏东坡等古人附体的时候,书写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当你要面对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在这个感受中确定生活的意义,把它的复杂性写得清澈,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但是就要做。
  说到底,“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广大无边的“文”;另一个是这个小小的文学的散文,文学的散文实际上也是广大无边的“文”的一部分。所以文学的散文承担着责任,就是要通过书写探测、探讨,能够真实地穿透陈陈相因的东西,真实地书写自身、书写这个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是承担着先锋的、探索的责任。在我们的散文中充斥着套话、老调子,充斥着那些像滑行一样自我运转的东西。我们的文风,我们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文章,可能同有此病。
  散文的真理也就是那么几句。第一句,孔子说的“辞达”;第二句叫“惟陈言之务去”。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惟陈言之务去”,要害不在于是否是陈言,要害在于我们要做个“新锐作家”。
  “新锐作家”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写文章时,一定要告诫自己,我们要表达的是以前别人没有说过的、没有感受到的,现在我要想办法把它说出来,给它词,给它形式,给它逻辑,最后把它形成一篇文章。如果能够克服这个难度,你得到的一定是一篇值得写的文章。你不仅得到了一篇文章,你也在这个写的过程中,更有力、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了自己,或者认识了事物。因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事物,它的真相其实都是隐藏在你那个说不出来、表达困难的地方,你把表达困难、说不出来的地方说出来了,那你在这个世界上的道行、眼光和本事就都长了一层。
  最庸常的生存,就是永远生活在别人的话里;最庸常的文章,自然也是永远在重复别人的话,但不这样庸常是很难的。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做到直接地、有力地、清晰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这就是现代的散文。


当代作家需要提高语文水平
陈歆耕

    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不知道“绯闻”一词的含义,乃至于在小说中描写一个人物偷窥女厕所的丑行时,称这一“绯闻”顿时传遍了全村;
    一位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不知道“滥觞”的含义,屡屡把“滥觞”误用为“泛滥”意,有读者批评说:“希望某教授不要再‘滥觞’下去了”;
    还有一位名牌大学教授在文章中用错了“差强人意”这一成语;
    某部在当代文学史上曾被高度评价为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有学者发现其中的“语病”几乎触目皆是……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当代文学·南京论坛”上,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提出:当代作家需要提高“语文水平”。他接着说,他指出的这一问题也包括他本人在内。记得若干年前,笔者曾在供职的北京一家报社内部的业务讨论会上,对我那些同龄的“趾高气扬”、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同事说过,我们这代人由于在动乱年代未受到严格正规的教育,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国学的功底薄弱,影响了我们这些以文字为业的人驾控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不懂外语,制约着我们从外文人文原著中直接吸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影响了直接参与东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这些“先天不足”,有些是靠后天努力难以弥补的。我也一直想努力把那些我认为必读的国学经典,沉下心来细细研读一番,但由于工作的繁杂难以挤压出更多的时间“补课”;我也曾参加外语培训班,想掌握一门外语,但发现由于年龄带来的记忆力减退,往往是学了后面的单词,忘记了前面学的单词。
    当代作家需要提高语文水平?是谁在耸人听闻国学功底的厚薄,除了影响你从中国先贤的典籍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文化精髓和智慧,最直接的影响是你大脑中词汇量的“库存”。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好比“砖头”,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砖头”,怎么能够建造出雄伟坚实的文学大厦?如果要求燕雀拍动着小小的翅膀,飞到鸿鹄的高度,大概只能是痴人说梦吧?也许有人说,成就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的主要是文学才华。但即使是最具有天分的作家,他要建造出宏伟的“文学大厦”来,也离不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砖头”。
    当一些文学评论家争论当代文学达到何种高度时,他们往往忽略了当代作家与现代文史上那些大家相比,由于所受教育背景不同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所带来“先天”性的差距。当代作家与现代文学史上大家比国学功底,其落差恐怕不是一点点。就拿陈独秀来说,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一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脱离政治生涯后,晚年僻居四川江津,在拮据困苦的生活中研究“小学”(文字学),著有《小学识字教本》《甲戌随笔》等多种,其语言功底之深厚扎实,不知当代作家中谁人能比?




影片《芳华》随想
辛  茜

    《芳华》热播,观看过的人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看法。说心里话,我不喜欢他们,不喜欢《芳华》中那些美丽动人、英俊洒脱的文工团员,也不为他们离别时的失意,蚕丝吐尽、芳华已逝的青春岁月动容。谁都有过美好的青春,谁都会为自己流星般一闪而过的年轻岁月伤感、叹息。让我触目惊心的是《芳华》深藏不露,比战争还要残酷的人性之恶。为此,我赞叹作家严歌苓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反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创作才华,导演冯小刚的智慧与匠心独用。
    黄轩是一位优秀的年轻演员,他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表演诠释的是一个善良的人,在人性芜杂的社会环境,在看似张扬美、表现美的部队小团体中,被蔑视、践踏、嘲笑、伤害,被他倾尽全力保卫的人民、社会抛弃的事实。在强劲的歌曲、柔美的舞蹈、血肉横飞的战场、社会转型的现实面前,他的善意、他的努力,他做人的标准显得如此单薄、无力,以至于落得终生残疾,退伍后得不到应有待遇,被权势肆意**的地步。
    再说何小萍,一个毫无家庭背景,很少被爱与温暖眷顾的女孩子,在这个小团体中受到的,又何止是人格、肉体上的歧视、侮辱。这部影片的意义,不是文工团员们青春靓丽的外表、令无数女孩子心驰神往的女兵生活,更不是艳丽芬芳的年轻韶华亦然逝去的悲凉,而是妩媚惊艳、雀跃欢腾的青春背后,叫人不寒而栗的人性之恶。包括那位不露声色的政委在处理何小萍时的冷酷无情,包括那位明知其他队员欺凌弱小而不予严加制止,道貌盎然的女教练。
    我在部队大院生活了20年,刚成家时和部队文工团、篮球队住在一层楼上。和他们一起听着军号声起床、吃饭、休息,文工团的演员非常漂亮,站成一排,无论出操、吃饭都会引起男兵的注意,也会让我瞩目细细打量。尽管我一再告诫自己,善良与丑恶从来就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表现,但看过《芳华》后我还是无法抵御,对于她们,曾经令我无比羡慕、喜欢的女文工团员极度失望的情绪。
    严歌苓的作品素来具有颠覆的力量,《芳华》这部作品触动我的是强烈的,为善意得不到公正评价的无尽沧桑与凄苦。人性是多方面的,满足事理的要求之后,情理的要求自然而然。除理智活动以外,情理或许是无据的、主观的,然而就人类的天性而言,情理是世界最可珍惜的宝物。人类活着,不仅要有物质的享受,尚有精神的愉悦、通过帮助他人获取幸福感的自由,文艺的命意便是人类精神工作之意义的探讨,对文化创作价值的评判。
    我们身边,刘峰的故事、何小萍的故事比比皆是,活跃于我们的寻常生活、工作场景。有很多人认为《芳华》中的美恶、虚实,善与恶的角逐,不过是人世间的常态,无处不在,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更不要因此显得过分幼稚、大发感慨。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生命的领域里,唯有人的真实性是精神的,也只有贯注于人的精神才是平等的,人类的进步与文明总是要朝着道义的方向去努力、去实现。
    一个不敢面对人性真实的民族何其为英雄的民族、伟大的民族,富有生命情调的民族。需要我们思考的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真性受到蒙蔽,生命无法开展?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如此沉沦,而不屑于追求精纯的生命。竟然为了保全自己,轻而易举地出卖爱自己的人,为了迎合某些人低级庸俗的权力欲欺行霸市。
    中国哲学崇尚价值的境界,其中包藏的无限善行和美景,让中国民族始终处于追求完善和纯美的理想中。但遗憾的是,现如今道德伦理丧失、价值取向扭曲的后果,导致的是对善良与道义的淡漠,趋炎附势的猖獗。但愿影片《芳华》能触及到人类的灵魂,能启发更多的中国人辨明善恶,顿悟理想生命的崇高意义。
    影片结束时,拖着一只空袖子的刘峰,拥着暗恋自己的何小萍镇静从容、英气逼人,流露出的是人的尊严、军人的本色。然而,他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辛 茜:女,青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青年创作理论委员会委员、青海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青海散文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眼睛里的蓝》《茜草为红》《燧火的赠品》《我的青海湖》《一望成雪》。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文学创作奖、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金奖,首届“丝路散文奖”。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四届高研班学员。

古镇情怀
谢国丽

    对于旅游,向来乐此不疲。尤其那些焕发着浓郁古朴气息的小镇抑或故里,更常为之流连。只是去多了,看久了,倒觉得还是距家不远的古镇才真的叫古镇,故里才真的叫故里。
    比如西塘、乌镇、周庄之类的大同小异,也是依山傍水,亭台楼榭,曲径通幽的,当然那些异军突起的音乐酒吧也是可以接受的。可当穿过那条嵌在西塘中心的所谓美食一条街时,瞬间就觉得,整个人没了兴致呢,景区也突然没了之前在心底的美感。同行者说,民以食为天啦,游客逛累了,正好可以品品各地风味小吃啊。这不是挺完美嘛。可是在心里真的不认同啊:怎么看就是不谐调嘛!后来还怀着满满敬意去了周**故里,他可是心中一面永远屹立的旗帜呢。没错,百草园在,三味书屋在,原滋原味的老宅也在,可是同样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的故里门口居然聚集着各种烧烤与各种叫卖声。走过去再回望,只想说:**故里,其实和**一样,在心里敬仰敬仰就好了嘛。因为想象远比实景要深邃美好的多很多!
   回来后就又去了距家不远的河下古镇,人不多,巷子幽长而素雅,偶尔有很精灵的小花猫从脚下窜过,巷子里的老人走得不慌不忙,也有的在晒太阳,闲聊着家长里短,走不远,就会有干净的石凳静静守候,当然也是有叫卖声的,但无怪乎豆腐脑,辣汤之类,都是清清爽爽看着就有食欲的。一座古镇,**七十二条小巷,每条小巷都承载着不同故事,走着走着会发现,原来慢下来,会如此惬意、洒脱。再说距离古镇不远的吴承恩**故里,也真的才叫做故里呢,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安宁与从容,因几乎听不到吵杂与各种听卖,于是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仰还是敬仰了。当然所有这些,依然阻挡不了背上行囊出去看风景的脚步啦,因为一直相信:更美的风景还在远方!



茶香袅袅
淮安外国语学校2017级18班  张晶鹏

    夕阳下,老人独坐椅上,一旁茶香弥漫,微眯小眼,沐风赏景,直到夕阳西下,飞鸟归巢。
    那年,我刚记事,便随父母回老家,看爷爷。记忆很模糊,唯一的印象只有他在奶奶葬礼上哭的死去活来和他身上那股终年不断的香。
    到了,车停下,还没走进,就闻到那股茶香,淡而雅,清新而怡人,若有若无的菊花味,给这香中添了一股悲伤。走近,只见他一人悠闲地躺在椅上,自在逍遥,喝着菊花茶,四周全是树,也不知在看什么。
    想喊他,却被父母拦住了,不解的我只好随他们等,一直到黄昏。只见太阳的余晖透过迷离的叶丛,照射到地上,斑驳的光影一点一点融进了茶水之中,静影沉璧。这时,只见他双目含情,一脸神圣,猛地一下站起,高举茶杯,一番猛饮后,陶醉的望着那夕阳,是怀念,是渴求,怀念那一人,渴求这夕阳将他的痛苦一同带走。
    可终究不能,他只能不断的饮茶,解渴,解愁,一直到那日归西去,繁星满头。
    他还曾对我说过一句话“弱水三千,我只取这一瓢饮,一生,一人,一茶,足矣。”知道,这一瓢,不只是茶,还有那人。这茶,不止是菊花,更是情!
    去年,老爸把爷爷的老屋翻个新,四周也无树,只是种上些花、石榴、枇杷、杨柳之类的。开花时,谈不上人间仙境,但也是绝美。但他却只热衷于喝茶赏阳,独守仙心,不被凡尘所扰。
    说是仙亦非仙,说到底只是个在红尘中苦等的傻人啊!妄想以苦茶迷醉自我罢了!
    曾呷过这茶,苦!真是苦!苦到钻心!难以理解,放下,对爷爷说:“这茶苦,为何您能忍住?”他只是长叹一口气:“心都苦过了,这肉体苦,又何以为惧?”然后仰天长啸,凝眸远方。杯子,始终未放下,那个人,亦始终未从他的心中消逝。
    多么痴情呐!任凭世上有弱水三千,却只饮那一瓢,一生,两人,一茶,足矣。
    茶香袅袅,痴情如旧。

最新评论

李瑞权 发表于 2018-1-10 18:41:32
祝贺大家文章发表!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5 17:38 , Processed in 0.0372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