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5628|回复: 1

[原创]客家人的月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3 11: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的月亮

陈富强

到了闽西,是一定要去看看客家人的土楼的。去闽西以前,我就听说过,当年美国人的军事卫星从天上拍摄到圆形的土楼,大为紧张,研究了半天,认定这些散落在闽西山区的土楼就是导弹发射基地。我听后还很有些不以为然,美国人的卫星侦察技术算得上是一流的,连地上的一辆小汽车都能拍的一清二楚,莫非连一个大到如球场的土楼都弄不灵清?等我真的看到了土楼,才理解美国人的担心和惊恐是很有理由的。土楼的建筑风格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它的形状,除了像导弹发射基地,我看也像传说中的飞碟或者是一朵盛开的蘑菇。

客家土楼的分布其实不止是闽西,闽南、粤东北、赣南都能见到土楼的踪影,只是闽西永定的土楼更具有代表性。说起要看土楼,也总是首先想到闽西。我们要去看的土楼位于永定县的湖坑镇湖坑村,那儿的一大一小两座圆形土楼可以说是闽西土楼的样板。其实,在一路上,就能见到不少方形与圆形的土楼了,这些土楼与相对比较现代的建筑混杂在一起,相比之下,后者就显得十分丑陋。

湖坑村不大,四面依山,建于山间的一块小盆地,在相对平坦的村口,振成楼就巍巍地耸立在那儿。进村子之前,要步行数百米,一道溪流曲曲弯弯地从村子里流出来,水淌过岩石,就开出好看的水花。一辆水车在村头吱吱呀呀地转着,很沉重的样子,仿佛是要告诉行人,这座村庄已经在岁月的河流里漂了一千多年了,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一路漂下去。香蕉与芭蕉的叶子看上去大同小异,宽大而聚集了充分的绿色,在阳光轻风里颇有风度地摇曳。竹子则要矜持的多,这儿一丛,那里一丛,叶梢摇晃着,喝了闽西的米酒般,有些微醉,却硬要摆出一副清爽的样子。

振成楼就在面前了。一座极大的圆形建筑,黄土筑成的弧形围墙,高高的屋檐,在空旷的村口威严地沉默着。我站在土楼前的广场上,看到了一幅用鹅卵石砌成的阴阳八卦图。这幅图案正是振成楼设计的理念所在。据楼内的老人讲,振成楼建于1912年,算起来,距今已有89年的历史了,它占地5000平方米,用的是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为一个单元,卦与卦之间筑以防火墙,以拱门相通。我是在振成楼的祖堂后面与几位老人坐在一起聊天的,为了弄清楚这座圆楼的构架,我反复问了好几遍,才将老人难懂的客家话给听清了。

老人很客气,一定要给我让座,还沏了一小杯据说叫客家山茶请我喝,盛情难却,我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果然余香盈喉。振成楼的祖堂酷似一座舞台,台前立有四根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间房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看上去好像已经不是原物了。老人们告诉我,可不要小瞧了大厅及门楣上“里堂观型”、“义声载道”这几个题字,那可是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手迹。我听了,跑到大厅,看着这几个题字,心想,这振成楼真是了不得,黎元洪好歹是民国的一任大总统,肯为它题字,可见振成楼的不同凡响。

我向老人问起美国人将这些土楼当作导弹发射基地的事情,老人们说,还有更绝的,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振成楼可是出尽了风头的,中国一共参加展出的三座模型,一座是北京的雍和宫,第二座是长城,再一座就是我们的振成楼了。我想美国人看到了振成楼的模型,原先的惊恐终于可以放下了,他们看了一定会大呼美国的军事专家们草木皆兵,另一边又为土楼的建筑艺术所倾倒。

圆楼的中心是一个小天井,以此为圆心,内外两圈,拾楼梯而上,梯口有窗,可眺窗外的山坡,正是初冬,闽西的山却依旧色彩鲜艳着,从窗口望出去,就很像一幅画,红的是枫树,绿的是松林,蓝的就是天空了。再看楼内,屋脊上面,晒着柿子,同样是圆形的竹匾里摊晒着,从高处看,也是一圈一圈的,瓦是黑的,柿子是红的,竹匾是本色的,土墙是黄色的,好看的是屋檐下面还挂着灯笼,这样的画面与色彩就让摄影爱好者们流连了,他们一边拍个不停,一边在嘴里赞不绝口,只恨时间太短。肯动脑子的还叫楼内的大嫂从窗口探出半个身子来,做出正在翻晒柿子的样子,然后就用镜头对着这免费的原汁原味的模特儿咔嚓咔嚓一阵狂拍。我没带相机,也跟在拍摄者屁股后头瞎起哄,指着这儿说这儿好,指着那儿又说那儿也不错,搞得拍摄的人也晕了头了,也不言语,只管用手指按着快门。

振成楼在闽西众多的土楼里有“土楼王子”的美誉,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同在一个村子的其他几座土楼其实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比如有一座建筑面积很小的土楼名如升楼,也有称它为袖珍土楼的,可见它的玲珑。去看如升楼要走进村子的深处。从振成楼左侧再继续往里走就能到达如升楼所在的位置,但我差点错过了。我看到了一些方形的土楼,这也是闽西土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楼形若城楼,也是很有特色的,只不过圆楼的名声大于方楼,所以大家都把眼光对准了圆楼,却有些冷落了方楼。

与振成楼相比,方楼要显得凌乱和破败许多,看得出来振成楼是经常在维修的,而方楼则不然,基本上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我却很有些为方楼鸣不平,它也是客家人的家园,也应当得到同样的关注,如果这样长此以往,方楼就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凋零、荒芜。进入村子深处的路口,有两棵粗壮的榕树,枝繁叶茂,像一小片树林,在村口撑起了一大片绿荫,可以想象,夏日炎炎,这两棵榕树是如何为客家人挡雨遮阳的。树旁是一条溪流,溪中乱石丛生,水在乱石间跳舞,溅起的水花转瞬即逝,也有水流湍急的,哗哗地从上游奔下来,不肯停歇的样子。

跨过一座石桥,就能进入方楼的院子了,这里的每一座土楼都会有一个名字,我看到的这座土楼叫朝阳楼。每座土楼内都会有不少的对联,振成楼堪称其中的一个代表了,比如在振成楼的大门外就有一副对联,上下联各四个字:振纲立纪,成德达才。却也是言简意赅。内圆楼门口也有一副对联写的是: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十分明了的。有一副对联算是长的,写的是: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单从对联的技巧而言也许并不出色,但与振成楼众多的对联放在一起来看,就能看出以振成楼为代表的客家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沿溪上行,需走过一条小道,窄窄的,溪的对面是连片的土楼,除了黄土砌成的,也有粉墙黛瓦的,很见江南的味道。远远地,看见如升楼在村子的尽头卓而不群的模样了,与振成楼相比,它很小,单楼结构,楼底直径只有8米,据说距今约一百年前,有一个姓林的客家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他认为这个地方建房甚好,就挑土建房,用了三年时间才建成这座村子里最小的圆楼。

走进如升楼,站在天井里,仰头而望,可见一方圆圆的天空在视线里飘荡着蓝天白云。主人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很大的热情,很乐意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其中的一个男主人还从屋里成筐的柿子里挑出一只熟透了的,还带着把儿的柿子送给我,再三说明这些柿子是刚从树下摘下来的,已经熟了,如果你想吃的话现在就可以剥了皮吃。听主人说这座小圆楼里居住着六户人家,大家和睦相处,这么多年来就这么相安无事。这样的生存方式在闽西的土楼可以随处找到,袖珍如如升楼,宏大如振成楼,数户或数十户人家一代又一代几十年如一日,传承着一个民族最纯朴的生活理念。

当我们生活的城市日渐繁华却又日益喧哗、冷漠、浮躁的时候,当我们自以为是地四处寻找着所谓的精神家园时,我突然发现,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在有榕树、有溪流、有土楼的地方,我是如此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一种生存的理想。我能想象,当夜色降临的时候,土楼的主人们能够同时看到两个月亮,一个是天上的,另外一个是土楼赐予他们的。我相信,坐在圆楼的天井里抬头望月,一定能够眺望天上的明月,而与客家人日日相伴的,则是圆楼那一方与月亮一样的天空,这是一个让客家人眺望世界的窗口,他们从这里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生活就像他们的土楼,不停地从起点回到终点。

看过了振成楼和如升楼,我忽然想起了在西安看到过的一处半坡遗址。那处遗址一向被视作中华古文明的一个典型代表。我到半坡的那天有很灿烂的阳光,光线从遗址的顶上照到被挖掘出来的遗址上面,曾经让我感动,我想这一束光线就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最初曙光了。半坡遗址作为氏族部落的其中一个,其房屋的形状为圆形,特别是位居中心的虽是一座大型的方形房屋,但在其北面发掘出来的数十座小型房基却大多是坐北朝南,形成一个面向大房子的不很规则的半月形。由此可见,闽西的土楼建筑风格,是与古文明的建筑有着一脉相承的异曲同工之妙的。时隔几千年,客家人将中原古时候的建筑文化为己所用,创造性地建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建筑奇观。

我走在洪坑村的小路上,溪水就在我耳畔喧闹着,榕树就在我的眼前碧绿着,芭蕉不甘寂寞地舞动宽阔的叶子,安静的是沉默了上百年的土楼。我如此来去匆匆,我来不及看更多的土楼,来不及听那么多迷人的传说,我甚至于不知道在闽西,究竟有多少座这样的土楼。我应当在土楼里住下来,做一个土楼的居民,晨观云起,暮看日落。我没有客家人的福份拥有两个月亮,我更知道我带不走属于客家人的那一个月亮,但我一定会记着,我曾经在闽西,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我透过圆楼顶上的那个月亮,看到了我随处都能见到的那轮明月,在客家的土楼里眺望,是那样的沉静而美丽。
发表于 2006-11-13 16: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特色鲜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8 10:37 , Processed in 0.0431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