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90665|回复: 1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十番锣鼓”亮相敦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5 09: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十番锣鼓”亮相敦煌

      2017年10月11日,2017“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展演在敦煌举行,淮安区文化馆精心组织排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十番锣鼓”应邀参加演出,隽逸唯美的表演、婉转悠扬的音乐,与敦煌飞天的背景氛围格外和谐。一曲《咏花》将国内外嘉宾带进了丝路美境,赢得了热烈掌声。
“十番锣鼓”亮相敦煌_副本.jpg

      此次“一带一路”专题展演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敦煌市人民政府主办,“十番锣鼓”的入选,是淮安区非遗项目走出淮安面向世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展示,也是该项目继参加上海世博会、大运河文化艺术节、全国非遗展演、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等活动的又一次精彩亮相。近年来,淮安区文化部门加强非遗项目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市场推介工作,特别是在“十番锣鼓”演奏队伍组织、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扩大影响力等方面重点重抓,使“十番锣鼓”成为淮安区对外展示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李正林  孟莉莉)
“十番锣鼓”亮相敦煌 (1)_副本.jpg

发表于 2017-10-25 09: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源自宫廷”的楚州十番锣鼓
 ■李正林 文/图
  淮安王锡纯辑的昆曲《遏云阁曲谱》,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被音乐界称为“戏班演唱和时俗流行谱系的第一部曲谱”。
  “敬安堂”十番锣鼓演奏者之一:李彭庚(1904-1996)
  藏于淮安区图书馆的光绪版《遏云阁曲谱》和《纳书楹曲谱》
  解放后原河下“敬安堂”十番锣鼓的几位演奏人员
  楚州十番锣鼓的演奏

  《遏云阁曲谱》之《仙圆》与淮安周宝洪藏清道光时期十番锣鼓曲谱手抄本比较
  楚州十番锣鼓是在淮安盛行200余年的民间音乐,作为淮安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弄清其历史成因和渊源关系,对于进一步挖掘、传承这一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

  据十番锣鼓第四代传承人周宝洪介绍,清道光年间,民间乐师孙毓卿将从京师流传而来的昆曲宫廷音乐进行改造,加进锣鼓打击乐器、各种管弦乐器,插入诗词咏唱,改创成楚州十番锣鼓。当年民间艺人结成的十番锣鼓“堂子”有许多个,以“粮安堂”、“敬安堂”、“善安堂”最为有名,淮安老百姓家有喜事时常会将其请来演奏。每年五月初一的东岳庙会,则是十番锣鼓一年一度的盛会。这一天,各个“堂子”召集演奏艺人,由8人抬着一座雕刻精致的陈设乐器的木架,满悬璎珞灯彩,善吹笙箫管笛者前导,长于琴筝瑟琶及锣鼓者于架内合奏,走街串巷,边走边演奏,最后汇集到东岳庙打擂台,声势浩大,热闹非凡。这样的鼓乐场景,到1939年日军占领淮安而戛然而止。
  支撑“源自宫廷”说法的,有楚州十番锣鼓第三代传承人陈宝富传于第四代传承人周宝洪收藏的两本曲谱。一是《昆曲锣鼓摘要》工尺谱手抄本一卷,传于清道光16年(1836年);二是载有《金盆捞月》、《到春来》等十番锣鼓名曲的工尺谱手抄本复印件,据有关专家考证约为明末清初手抄本。
  如果仅凭两本曲谱手抄本来证明“源自宫廷”,给人的印象既有些牵强,又缺乏说服力。要找出有力的证据,最好的路径无疑是找到相关的“人”和“物”,也就是人的传承和曲谱的来源。

   关于“人”的传承

  从楚州十番锣鼓传承脉络研究来看,有记载的传承人为:孙毓卿、丁健刚和丁健科、陈宝富、周宝洪,前3代传承人都是淮安本土十番锣鼓演奏堂班成员,师徒关系明确,这是可信的。目前仅有的相关论文对于楚州十番锣鼓传承人前三代传人生活、艺术经历和社会影响等都比较一致,但都停留在第一代传承人清道光年间淮安著名曲家孙毓卿这个点。因历史更迭,以昆曲为主的楚州十番锣鼓沉寂了近60年,再向上溯源就未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资料。这样,“源自宫廷”的说法就存有疑点或缺乏史料支撑。
  从“人”的角度寻根溯源,淮安有得天独厚的名人资源。人文因素对楚州十番锣鼓传承、发展起着催化和滋养作用。
  杨正经,字怀玉,少有天赋,通晓声律,曾应崇祯皇帝殿召弹琴,颇受赞赏,授内阁中书之职,得以观览执掌内府五音诸谱,专司祭祀礼乐,并被赐予汉、唐古琴各一把,出入内廷供奉。明亡后,杨正经携古琴流亡江湖。顺治年间辗转到淮安定居。淮人阮葵生《茶余客话·淮故二卷·杨正经》条、淮安志书《重修山阳县志·客寓》亦有记。“观内府五音诸谱”拖家带眷在淮安生活多年,卒后葬在淮安。仅这一点,人们不难推断杨正经将作为宫廷音乐重点的昆曲带到淮安,当属必然。这是因为楚州十番锣鼓的曲谱曲牌本身就是来自昆曲,这种渊源关系的存在,“源自宫廷”的说法亦在情理之中。
  清·道光淮安剧作家黄钧宰著有传奇《十二红》、《鸳鸯印》、《呼梦么》、《双烈祠》、《金壶浪墨》等七种、剧本《比玉楼传奇》四种,他在《金壶七墨》中记述:“最奇者,‘春台’、‘德音’两戏班,仅供商人家宴,而岁需三万金。”
  昆曲进京成为宫廷音乐,昆曲发源地昆山与淮安人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嘉(1834-1913),字宾华,淮安人。咸丰四年,(1854)以府试第一入学,至同治九年江宁乡试中举,1903年被选任昆曲发源地昆山教谕。他在家乡淮安是爱好戏曲的王锡祺、王锡纯兄弟老师,在昆山培养出多名进士、翰林,有许多学生和文友为昆曲行家。徐嘉近水楼台,得到昆曲谱尚不是难事。
  还有,新中国解放前淮安紫宵宫住持道士吴九华精琴艺,为东岳庙十番演奏团体主要组织人。

  关于曲牌曲谱传承

  楚州十番锣鼓曲牌曲谱源自哪里?刘怀玉撰写的《<牡丹亭>与淮安》一文认为,汤显祖戏剧《牡丹亭》里面许多故事背景就取材于淮安。《牡丹亭》的《学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等出舞台演出的本子,在当时淮安民间已流传甚广。楚州十番锣鼓曲牌《吊打》,出自汤显祖《牡丹亭》“硬拷”一出“折桂令”一支;《仙圆》出自“硬拷”一出“折桂令”一支。所不同的是表演的形式和突出的重点不同,所用的曲谱和填词略有不同,楚州十番锣鼓更多地揉进了地方语言、风俗和宗教文化的色彩,这也正说明楚州十番锣鼓是经过了二度创作,具有独特的个性。
  综观淮安的历史文脉、官宦人脉和学术环境,淮安出现音乐贤才和壮观奇特的天籁不足为怪。明清以来的淮安人,他们爱戏曲,好音乐,在音乐方面作出了贡献,留下了许多高雅而通俗的传世音乐作品。这既是淮安的骄傲,也当是明清时期楚州十番锣鼓形成的主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0 02:03 , Processed in 0.06049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