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5921|回复: 1

7月4日《故事之中见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4 09: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事之中见精神
——董保存《陆战之魂》读后
钱庆国


董保存《陆战之魂——中国王牌集团军》中,“精神”一词是最引人注目的字眼,而且总是与特定的荣誉称号、地名、人名等有关,如“硬骨头精神”、“决死精神”、“老山精神”、“沙家浜精神”、“拂晓精神”、“塔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等,这些“精神”是用理想和信念、热血与忠诚支撑起来的。
2013年4月16日中国政府《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发布的之前18个集团军的番号和归属,都属于保密范畴。所以,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对18个集团军不是很熟悉,对于各集团军的历史更是知之甚少。如何讲好18个集团军的故事,是一件重要而艰巨的事。
董保存从戎40多年,在多年的创作与出版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个集团军,每一个的历史都可以写成一大本或者几大本厚厚的书,而要在一本书中全面、准确、传神地反映18个集团军的前世今生,遴选素材就非常重要了。作者既没进行冗长的理论阐述,也没使用编年体的历史陈述,而是以写意的手法,每个集团军只选以三四个、最多六七个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体,甚至故事不一定按发生的时间先后来排列,就把所描写部队的历史、特点,尤其是“精神”,展现在读者面前。当读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叙述中时,那一个个“精神”也潜移默化地被感动的心灵所吸收了。
《陆战之魂》只用几个故事就全面、准确地“勾勒”出一支部队的前世今生,选取资料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每一个集团军历史上的精彩故事都不少,都有传奇性,应该选哪些呢?以对大量史料的占有与消化为前提,董保存善于选取出最传神、最重要的故事,以尽量少的篇幅释放出尽量多的信息,兼顾了普通读者与有一定军史知识的专家及专家型读者的需求。
董保存不但熟悉每一个集团军的历史,而且对于大家对于每一个集团军的评价、称呼也是非常了解,《陆战之魂》以18个评价词或陈述句,来对应18个集团军,如“天下第一军”、“无敌铁拳”、“丛林猛虎”、“北疆勇士”、“旋风部队”等,正是继承了古典名著中引人入胜的表现手法,以贴切的“绰号”来表现英雄部队的最明显特征。“百战出雄师”一节,提纲挈领式地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的第一集团军80多年的奋斗史,简述了这支部队的辉煌历程。而“一军一师‘一把手’”一节,讲述曾经担任第一军军长、政委的贺炳炎、余秋里这两位“独臂将军”的精彩故事。“一支部队与其首任军事首长的气质是相关的”,《陆战之魂》叙述的重点之一,是对首任军长的描写,那一个个战功卓著、智勇双全、个性突出的战将,是部队的灵魂,是部队形象的最佳代言人。贺炳炎、余秋里成为“独臂将军”的故事很传奇,而他们两个人联手在抗日前线并肩战斗的故事就更加有传奇性。第三小节“一个伟大的创造”,是叙述1947年从第一集团军前身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的第三五八旅开始的“新式整军运动”的前因后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讲政治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精髓和军队建设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947年秋西北野战军两打榆林均未打下,针对部队中解放战士比率越来越大,许多人不清楚“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严峻情况下,基层政治干部开始爱护关心解放战士,搞国共两军的对比教育,在“诉苦”的基础上开展“三查”活动,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第四小节“一个六连,名扬天下”,是“硬骨头精神”的创造者告诉读者,六连官兵是如何在战火中创造了这个“精神”,这个“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一叶知秋。一个第一集团军的描写就如此选材精道、引人入胜,18个集团军的历史不同、特色不同、“精神”大同而各有传奇之处,作者对每个集团军的描述都下了很大功夫,精心雕琢。
上世纪60年代初,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曾经说过:“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诫世界军队,切忌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从陆军起家的军队,在蒙哥马利说这句话时,依然是陆军独大。几十年来,在陆军的基础上,诞生的空军、海军,保持陆战时期培养的“魂”,在抗美援朝、沿海作战中,为人民立下了新功。如今,所有的军兵种,都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铭刻在心,陆军铸就的军魂已成为整个人民军队的军魂。
《陆战之魂》是一部闪烁精神光芒的英雄部队传奇,是读者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好读本,是部队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作者几十年献身部队文化建设,对于人民军队的“精神”吃得透,对军史战史说得清,才能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地创作出这样有分量的作品。

黄山骄子 江淮名师

——忆著名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师江鸣歧先生


徐恒足

江鸣歧先生是我一生中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使我受益终生的恩师。我毕业后分到外地工作,又过早地脱离教育岗位,在其后的近半个世纪中,与他竟无一面之缘。但他那“江南才子”特有的风度和超凡才华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愈久愈深,终生难忘。

江老师出生在安徽黄山岩寺上渡桥,自幼酷爱自然,迷恋绘画。他1952年南京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一毕业,被分配到淮安师范做一名美术教员。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也是苏北革命文化的摇篮。淮安师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老区兴办的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它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培养过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的阜淮联师和盐阜区师。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苏北人民追求文化翻身的强烈愿望和新中国人才匮乏的严峻形势,令这位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决心在这里扎根,当一辈子美术教师。从此,他便潜心中师美术教学研究,探索适合苏北特点的教学路子。为适应苏北农村特点,他坚持把黑板画训练作为一项基本功来抓,让学生在黑板上反复临写、添画、背画、改画、出板报。寒暑假期间,他经常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到各县巡回讲授版画艺术,为苏北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造就了大批人才,让大众化、现代化的艺术之花开遍江淮大地,结出丰硕之果。

人生无坦途。他一生坎坷,历尽艰辛,但始终没有动摇过做一个好教师的坚定信念,即使在教师地位非常低下的日子里,仍然坚守着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这期间,他的朋友和学生曾多次要帮他调到省城工作,省画院也约他去供职,他都一一辞谢了。“文革”中,他屡遭迫害,被逼离开讲坛,但他一天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学生,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个向他求教的人。在那种“动辄得咎”“未敢翻身已碰头”的恶劣环境下,他常常置个人安危不顾,偷偷在“地下”为冒险求学的学生讲授,或是躲在“牛棚”里撰写论文。这股痴情和傻劲使他的家人吃了不少苦,但他无怨无悔。在谈到那些不幸遭遇时,他往往淡然一笑,随后用林则徐的两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慰勉自己和家属子女。值得庆幸的是,这批“地下学生”,在改革开放春潮涌动时,一个个都是弄潮儿,成为当地的艺术骨干,有的还成为领军人物。他那些“地下论文”,在厄运过后,也全部得以公开发表。

国画是江先生酷爱的专业,他一直视为自己的生命,不管教学业务多么繁忙,不论政治环境多么险恶,也不问自己的健康状况怎样衰颓和家庭生活有多大的困难,他一天也没有放弃过国画的创作和研究。他一方面忠实传承傅抱石、潘天寿、陈大羽等恩师的艺术薪火,认真学习研究画坛新秀的创新之作,熔古今技法于一炉,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尽全力深入生活,与大自然对话,足迹踏遍江淮大地,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这使他的作品揉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温柔于一体,熔江海之磅礴与平原之秀美于一炉,既充分表现出文化性,又充分张扬了个性。不但显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且具有蓬勃的现代精神,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取向。在技法上,用笔大胆,色彩丰富,以写意见长,自然大气,无雕琢之痕、媚俗之气。呈现主与宾、虚与实、动与静、张与弛、疏与密等多种关系的协调融洽,使画面中的多种景物浑然一体,开合有度,气息充盈,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充满了对祖国的赞美和眷念。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达到了近乎自然的完美。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江鸣歧先生的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黄山奇峰和江淮平原孕育的一朵奇葩。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肖峰和张立辰、喻继高、杨建侯等大家名家对此均有高度评价。改革开放后,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有90多幅在报刊上发表;多家美术馆及周恩来纪念馆、吴承恩纪念馆都珍藏他的作品;许多作品还被作为礼品赠给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他的名字也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

据说,凡醉人之画,惊世之作,皆是从作者心田涌出的真情。江鸣歧先生国画的魅力也来自于对故乡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结。他忠于职守,又眷恋乡土;身在苏北,也心念黄山。几十个寒暑春秋,一时一刻没有忘记黄山童话般的山山水水,没有忘记家乡“桃花源中人”那样纯厚古朴的风情。在他经受种种难以忍受的劫难时,这种和母乳一齐吸进五脏六腑的浓浓乡情,给予他战胜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一张又一张、一遍又一遍地画家乡的山水。没有画室,趴在“牛棚里”画;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沙土上画,甚至用手在心上画。

1988年,安徽省黄山市文化局来函,邀请江先生回家乡举办个人画展,这是黄山母亲对久别子女的亲切召唤。接到邀请后,他非常激动,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遇。为了拿出丰厚礼品回报家乡父老,这位刚过花甲就鬓发染霜的游子,拖着重病之躯,日以继夜地作画、裱画、写题签,还让家属子女反复检点,惟恐忙中有错。由于准备得充分,画展办得非常成功,他的作品和人品都受到家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贺中国共产党96华诞
孙应考

九十六年风雨骤,  拨云破雾赖群能。
与时俱进潮头立,  改革创新集大成。

正宫·醉太平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陈精国


香江浪涌,港岛旗红。海疆劲发共赢风。豪情正浓,炎黄儿女同怀梦。  国行两制堪称颂,军民合力再攀峰,看华夏振兴志同。

在这个母亲节的夜晚
张红亚

在这个母亲节的夜晚
请不要打扰我

我听见百花竞放的脆响
天籁的美妙
黄河交响曲的某一个乐章
春夜,唯一主旋律

黄河自古盛产雄浑的号子
更盛产龙的传人
此刻,她正趁着夜色的韶华
深沉吟唱做母亲的快乐

一群叫儿女的孩子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夜夜都能甜甜地酣眠
在她温润的产床

在这个母亲节的夜晚
请不要打扰我
我跪伏在滚烫的黄河澄泥上
醉闻母乳的香

心境
赵新页


一种好的心境一定是平和的。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追求金钱、名誉、地位的风气日盛。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环境下,如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追求幸福生活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既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愿望,也是人类社会滚滚向前的不竭动力。然而在我们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生活。然而人心是最难满足的,有一首古诗是这样说的“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比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可见人心是何等贪婪。真是得了千金想万银,当了皇帝想成仙。永不满足的结果就是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感到幸福,到后来只能是心力交瘁,命不久矣!
一种好的心境一定是豁达的。豁达是一种高尚而可贵的心境,是大度。
豁达的胸襟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能成就非凡的事业。三国时有个文人叫陈琳,他为其主袁绍写檄文时,把曹操的祖宗八代骂了个狗血喷头,当曹操看到檄文时,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从床上一跃而起,以至于正在发作的头风病都好了,由此可见檄文言词之激烈。可到后来当袁绍军大败,陈琳被擒,曹操因爱其才,不但赦免了他,还把他留在身边。正因曹操如此大度,慧眼识英,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才使其成为英雄豪杰。
与人相处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惑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是谓正道。被萧何称作国士无双的韩信,能受地痞无赖的胯下之辱,难道能因此说他不是英雄吗?古人云“怒如火,不遏则可燎原;欲如水,不遏则可滔天”。要常看到自己的缺点,牢记“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这句古训。
一种好的心境一定是知足的,知足才能常乐。不知足则会百事缠身,不得其乐。即便有了千金,也会为了万银而终日奔波,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真可谓: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丝瓜棚下
金矿

早年,白马湖畔的农家多是丁头棚子一大间,床铺靠着锅腔,窗户只有脸盆大,到临近秋天时家里还是热气腾腾。家前屋后还不能栽高大的树,一到大风大雨的天气,那树被风刮倒,茅草棚就会被全部压趴,特别不安全。夏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门口空地方搭起一个凉棚以便纳凉。
凉棚顶上起初是用些稻草遮阳,柱子边栽上两三棵丝瓜秧,丝瓜藤很快就爬上棚顶,入夏后就可以全覆盖,这样坐在丝瓜棚里纳凉,八面来风,又闻到扑鼻清香。那丝瓜棚白天遮太阳,夜晚挡露水,夏天我们把绳床子支在里面。早年,乡村的丝瓜棚又是很有故事的地方,那些邻居乡亲老老少少都喜爱自带小板凳到这里聚集。我记得那时候特别喜欢到一位石老爹家门前的丝瓜棚下,听石老爹讲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石老爹孤身一人,他在收大麦时拾一些大麦穗,用小碓把麦芒擦掉,再用蒲包吊在屋檐下风干,每天只要抓一大把,洗干净烤糊,放在一大盆开水里,就成了“大麦乌茶”,清凉解渴。
丝瓜这种植物生长期比较长,一直到深秋经霜以后才能逐步枯萎,通常从初夏它就开始将藤蔓窜到棚子的顶端,越是在太阳烤人的炎热盛夏,它生长速度越快。它唯一就靠根系的水分供给营养,一棵丝瓜藤蔓上到最后要有几百片像小芭蕉扇大的阔叶面,阔叶面夹杂着数不清的丝瓜花。石老爹告诉我们,通常有一个叶片就有一朵金黄的丝瓜花,丝瓜花和丝瓜叶是相依为命的好兄弟,大概那每一朵花的营养都是靠叶片的光合作用供给,那藤蔓上的丝只能起到攀援作用,它可没有像山芋丝蔓一样有再生和寄生的能力,它攀援的地方不好生根,只能死死地缠着攀援物。
一棵丝瓜蔓每季要结下近百条丝瓜,特别是中秋前后的秋丝瓜结得最多,也长得特别快,第一天看还很像小笔杆子,只有四五天时间就有小茶杯口粗了。虽然只有两三棵瓜秧,夏天每天都可以摘到好几条,就这样还是摘不过来,你看着那隐蔽处的丝瓜渐渐变粗变老,那粗的你就不需要再去摘它,让它留瓜种了。
这两年,我家两间三层小楼落成了,全家都居住得宽宽敞敞,加之室内空调,夏日已经很少在野外纳凉。也许是为了怀念那旧日的岁月,我特地在楼房的内侧旁边搭了一个与楼房很不协调的丝瓜棚架,并找了很多的尼龙绳把它围网起来。这可是一个多功能的场地,棚顶及棚沿是那么多的丝瓜和拉瓜(吊长的番瓜),尼龙网带上红扁豆及长四季豆荚,在棚内小办公桌上放一台笔记本电脑,旁边一架立式电风扇,在清凉世界里构思写作,纯情的灵感思绪随着清风从远处飘来,顺理成章,又岂不是神仙过的日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3 23:04 , Processed in 0.0489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