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51054|回复: 1

7月11日选发《淮安党组织是领导淮安抗战的核心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4 09: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淮安党组织是领导淮安抗战的核心力量

——写在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之际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决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抗战胜利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为,支撑起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共淮安区党组织坚定地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各民主党派和广大民众,不畏艰险,浴血奋战,谱写了淮安民众英勇不屈的抗战篇章。

一、中共淮安组织的重建,打开了敌后抗战的局面

1938年7月,徐州失守以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发展游击战争”。 12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党中央指示,为了将党组织发展工作出山东、入徐海、跨陇海,由北向南发展,决定从津浦铁路向东发展,开辟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准备与敌人做长期斗争。上级党组织的决策,为淮安党组织的重建创造了条件。

1、中共淮安组织的建立,敌后抗战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淮安区是党组织建立较早的革命老区。1928年2月,横沟寺农民暴动失败以后,淮安党的组织逐步停止活动被撤销。但是,党员的地下活动仍然在继续,党在广大民众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蒋介石政府的消极抗战政策,广大民众对抗战产生悲观情绪。1939年初淮安沦陷后,日军的疯狂“扫荡”和残酷的“三光”政策,民众在悲观的情绪中又增加了恐惧心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早期的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并开展了主动寻找党组织的活动。

1939年初,中共山东分局和苏皖特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鲁南,向苏皖发展”的方针和淮安人民寻找共产党组织的强烈愿望,先后派遣干部到苏北地区开展党的工作。不久,在运西和运东相继成立了中共淮安县工委。淮安县工委建立时,淮安已经沦为日伪统治区。县工委首先把党的工作的重点放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通过早期共产党员、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抗日同盟会骨干成员,建立“点”和“线”的工作联系点,逐步开展党的工作。其次,输送青年学生到上级干校学习培训,培养党的干部,积蓄领导民众抗战的力量。第三,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到1940年夏,发展党员人数达70人,在古驿乡等周边地区建立了9个党支部和淮安县中学生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钦工、顺河两个区委。

1941年1月29日,中共淮安县委在顺河大吉庄重建。县委为扩大党的力量,加强对抗日斗争的领导。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和借粮斗争,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通过乡级旧政权改造建立基层党的组织;通过开办民运训练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通过整党整风,整理支部、审查党员,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到1943年2月,全县党员人数发展到1542人,根据地大多数乡建立了党支部。

淮安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加强了党对民众抗战的领导,在敌后为民众拨开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增强了民众抗战的信心。

2、开展发动民众工作,组建敌后民众武装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主张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淮安党组织在发动民众抗日的同时,以抗日群众组织和民间小刀会为基础,积极开展创建民众武装工作。

1938年春,共产党员陈扬与赵心权在古驿乡抗日同盟会的基础上,以“打土匪保家乡”的旗号,采取借用和合作的方式,组成“古驿乡抗日自卫队”。1939年初,赵心权根据淮属临时工委组织部长高兴泰的指示,以古驿乡抗日自卫队为基础,选择党的力量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周边地区,发展民众抗日武装,队员发展近50人。成立了“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赵心权任队长。同年6月,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留下的部分武装,在队长颜景运的领导下,于青莲岗打响了淮安民众抗日第一枪。

1939年初淮安沦陷后,共产党员孙志安、李明东、徐达、徐绍基等5人,在谢荡以“小刀会”的形式组建民众抗日武装,成为淮安北乡一支重要的民众抗日力量。1940年初,共产党员吉乐山、朱慕萍等受陇海南进支队八团政委万众一的派遣来淮安创建抗日武装。在县工委的协助下,吉乐山、朱慕萍以谢荡小刀会为基础建立党支部。通过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出“打土匪、抗顽敌,保家乡”口号,发动群众,争取小刀会上层人士一道抗日,先后将大娘庙、徐杨庄、周崔、晶墩、大桥、小丁庄等地的小刀会,改造为党领导的民众抗日武装。同年夏,淮河大队扩编,县工委以谢荡小刀会为基础组建的淮安大队与已掌握的小刀会合编为一个营加入淮河大队。

吉乐山在开展小刀会工作同时,还动员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参加乡、保政权选举,在此基础上成立“五庄联盟”。吉乐山等人决定以“五庄联盟”为基础,成立“抗日淮阜大队”。为进一步扩大武装,吉乐山等利用包春友在县保安大队扩建1个保安中队,通过开永顺组建一支骑兵队。将“抗日淮阜大队”发展到l00多人。

敌后民众抗日武装的创建,为党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鼓舞了民众抗战的信心。也为后来党的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根据地创建创造了条件。

3、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拉开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1938年5月,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长期性和残酷性的特点,提出了建设根据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根据地就是在敌人的后方建立游击战的阵地,使敌人在其占领地上不能停止战争,最终实现拖垮、消灭敌人的目的。敌后淮安党组织的建立和民众武装的组建为淮安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前提条件。

1940年10月,八路军开辟淮安地区,经盐阜地委批准,淮安县工委在顺河成立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从此,正式拉开了创建淮安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县政权建立初期,乡以下仍保留旧的乡、保、甲制度,旧政权人员大多数留用,正乡长由县抗日民主政府委任。为使党的新民主主义主张在根据地成功实践,把坚持抗战和实现民主统一起来,将抗日民主根据地真正建设成为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清廉的社会和战胜敌人的阵地,1942年1月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提出对旧政权改造的部署。县委对乡级旧政权改造的方法:一是改变区划。将旧的大乡划分为几个小乡,改变旧政权统治基础;二是增加积极分子成分。在改造旧政权的过程中,动员党员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参加政权选举工作;三是采取民主选举、政府委任的方法。县、区抗日民主政府根据群众选举结果,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委任乡级政府组成人员,召开乡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宣布乡民主政府组成人员名单。

乡级旧政权改造以后,加强了党对政权工作的领导,夯实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基础。

二、贯彻统一战线政策,凝聚民众抗战的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危亡的紧急关头。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明确提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指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1、党的“八一宣言”,激发淮安爱国知识分子为抗日救亡鼓与呼

九·一八事变后,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淮安人,时刻关心着时局的变化。在“八一宣言”的号召下,尽自己的所能,为民族的救亡图存鼓与呼。

1935年10月9日,淮安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在中共上海左翼教育联合支部的支持下,组织14名小学生成立“新安旅行团”,奔赴宣传抗日救亡的征途。12月,淮安县中学的学生成立了“学生救国会”,组织“寒假抗日宣传队”,创办油印刊物《月下》,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深入郊区开展抗日宣传。淮安县中的学生组织“燎原社”,并创办了《燎原》周刊和《回声》、《火街》墙报。1938年1月,淮安县中学生许邦仪、尹楚升、陈冰(尹莹升)、俞臻等人发起成立“淮安群众看报室”,宣传抗日救亡的真理和报导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况,组织歌咏队深入农村演出。

1937年10月,共产党员葛葆楨在民众教育馆举办抗日图片展,号召民众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共同抗日。1938年3月,原共产党员赵心权等人成立淮安抗日同盟会。在淮城、城郊、钦工、宋集、席桥、谢荡、周崔、包陆、大桥、茭陵、车桥等地分别成立同盟支会或小组,将淮安抗日同盟会成员发展到300余人。支持和组织学生、社会青年成立抗日救亡团体,通过宣传、演讲、教唱抗日歌曲、演出街头活报剧,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1月,在茭陵镇召开约3000人抗日大会,把淮安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淮安民众抗日救亡活动对淮安党组织的建立和民众抗战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淮安群众看报室”和“抗日同盟会”成员一部分加入八路军、一部分成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全国及淮安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2、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把农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推向高峰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时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与党的全民抗战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这一政策,在政治上可以动摇封建统治,在经济上可以削弱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减租减息政策,是党在民族战争条件下处理土地问题、发动广大民众抗日的一条重要政策。

1942年6月,淮安县委、县政府按照盐阜区党委和区行政公署的部署,成立县、区工作队,开展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在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中,淮安县委、县政府把党的政策与淮安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到了广大农民和爱国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与支持。10月,根据地4个区、50个乡,包租地主504户,佃户1853户,包租土地37638亩,原应包租粮食5449829斤,二五减租按年价折交(4成至8成)2434845斤,少交331350斤,佃户收益2766195斤。分租地主73户,佃户161户,土地2741.5亩,收获量1410石,按四六分租,地主得566石,佃户得844石。1943年春,根据地地主减租减息达到50%以上。1944年秋,淮安减租减息运动基本结束。根据地内共被减租的地主1838户、获益佃户6241户,减租的租田524467亩、收获粮食5199258石,比减租前佃户多得粮食1090428石。

通过减租减息运动,广大农民思想上解放、政治上翻身、经济上提高,抗日热情不断高涨。一是促进了党的建设,至1945年4月,县委下属8个区委(石塘、张桥区委于1943年5月划给宝应县)、150多个党支部、509个党小组,党员总数2760人,其中正式党员2527人、候补党员233人。二是壮大了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到1943年1月淮安县武装发展到6个连,总人数811人。民兵发展到近2000人。三是推动了抗日群众组织的发展,1942年5月县农救会成立,8月会员发展到21882人。工救会会员发展到1308人、妇救会会员发展到13141人。青救会、工救会、教救会、文救会、儿童组织等都有较大发展。

3、建立“三三制”政权是党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的创举

1940年3月,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1942年1月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后,县委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对乡级旧政权进行改造。通过直接选举的方法,产生乡级政府组成人员。在政权中,雇农、贫农和中农占据绝对优势,同时也团结了开明士绅和进步人士。1942年9月,县成立参议会。参议会委员共45人,其中工农占1/3;社会进步人士、开明绅士占1/3;教师、学生、妇女、自由职业者、商人、部队、党政干部占1/3。

建立“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党在根据地创建民主政权的一次尝试。它有利于争取进步势力,团结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把更多的不反共的愿意抗日的人士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有利于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在根据地的民主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完善新民主主义的理念;有利于发挥各界人士的抗日积极性,建设与巩固根据地,推进抗战胜利的进程。

1942年春耕春种时,县委、县政府为帮助群众渡过春荒,在根据地开展了借粮运动。政府规定公布以后,社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积极响应。泾口区张仲武先生主动捐献190亩地给政府。淮涟阜边区178户开明人士和存粮户,借出粮1750斗,救济545户缺粮户。顺河区开明人士186户,借出玉米1421斗5升、豆子54斗、山芋干830斤、高梁99斗、大麦50斗,解决309户缺粮的困难。钦工区开明人士借出粮食近100石。共帮助1934缺粮户渡过了春荒。到了夏秋还粮时,不少开明人士被政府守信之举所感动,有的提出不要还粮,有的提出不要付息,有的提出捐献给政府作为抗日之用。减租减息运动开始后,三区开明士绅李兰宝看到减租减息条例后,主动向政府提出减租减息,还积极主动的去做其他地主的工作。在1943年参军运动中,县参议长汪育才在钦工镇召开6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参加的反战座谈会,动员大家响应政府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动员亲属子女参军,共动员196人参军。汪育才带头送子参军。泾口区张仲武先生,不仅捐田50亩,还动员4人参军。钦工区不到一个月,捐献田79亩,献枪22支,捐法币14385元,献粮8.4石;季桥区献法币31900元、粮食30石;顺河区献法币47800元;苏嘴区献枪30支。在大生产运动中,不少开明地主、富农、士绅主动捐田、捐种子,给抗属和无田或少田户耕种。

三、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开辟与扩大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针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党内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而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的观点,提出了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的主张。他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是什么呢?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个抗日的武装部队,并使用这个部队去战胜敌人,发动民众。所以建立根据地问题,首先就是武装部队问题。”1940年10月,八路军创建淮安根据地后,中共淮安县(工)委领导淮安民众开展了开辟与扩大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1、建设一支独立开展游击战争的地方武装

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县工委整编民众抗日武装,将抗日淮阜大队的步兵和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合编为淮安县大队特务连。1941年4月,大胡庄战斗后,淮安县对敌斗争的严峻形势引起华中局书记刘少奇的关注。5月下旬,刘少奇专门召见县委书记李风,对淮安地方武装斗争做出三点指示:1、要建立一支百十条枪杆子的地方武装,不要依靠主力部队;2、要依靠一批土生土长的地方干部;3、要依靠密切联系群众的秘密党组织,坚持原地武装斗争。县委根据刘少奇的指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成立群众团体,发展地方武装。到年底,淮安建立“三位一体”的武装体制,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地方部队主力化”。县成立民兵总队部;区成立武委会,设民兵大队部,建立民兵区队;乡建立联防队(后称自卫队),设民兵中队部。淮安县大队扩大到550人,步枪达288支、手榴弹达586枚;区乡武装发展到128人,步枪88支、手榴弹28枚。根据地民兵发展到近2000人。1942年底,淮安县大队扩大到678人。

1943年5月,淮安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总人数达811人。10月,经过整训,县自卫军总队扩充到六个连队;区级武装组建了淮淮大队、淮涟大队、涧北大队和泾口、钦工、马厂、顺河、季桥5个区队,总人数达1000人;各乡成立联防队,民兵发展到8600多人。12月,根据盐阜地委和军分区关于“扩大武装,准备反攻”的指示,淮安县委在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的基础上,从各区抽调基干武装组建淮安独立团,同时成立县民兵总队部。

2、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推进抗战胜利的进程

淮安抗日根据地创建后,仅局限在钦工、顺河两区100余平方公里的狭长的地域内,处于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地方土匪武装的三面包围之中。淮安县委为打开根据地的工作局面,领导组织淮安抗日武装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斗争,不断缩小敌人的占领区,把根据地扩大到全境。

1940年11月至1942年底,淮安地方武装独立和配合主力部队进行有影响的战斗约数十次,有效地打击了日伪军、顽军、土匪破坏根据地的嚣张气焰,使抗日根据地有所扩大。在涟水、阜宁、淮安交界地区,新成立淮涟阜边区办事处,归淮安县委、县政府领导。

1943年3月,盐阜地委要求淮安县委集中力量,配合淮宝支队开辟南乡。淮安县委随即成立区委、区署,组织武装人员,开辟石塘区、泾口区;将顺河、丁澄两区南部地区合并成立季桥区;4月,开辟张桥地区。5月,钦工、顺河反“伪化”斗争取得胜利后,县委将钦工南部、丁澄区西部合并建立马厂区。至此,淮安根据地扩大到钦工、顺河、马厂、季桥、泾口、石塘、张桥7个区(1943年5月石塘区、张桥区划给宝应县管辖)。

淮安军民经过近一年100余次的反“扫荡”、反“蚕食”战斗,根据地不断扩大,基层党政组织进一步巩固,抗日武装不断壮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不断高涨。日伪军据点逐步减少,人员士气明显低落,难以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扫荡”、“蚕食”。1944年下半年日伪军被压缩到几个重要据点,淮安农村大部分地区被我控制。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开始由反“扫荡”、反“蚕食”为主的防御战,逐步转入以攻击敌据点为主的局部进攻战。至1945年5月,敌占据的重要据点相继被攻克,淮安农村地区除涧河以南外全部获得解放,恢复了苏嘴区、丁澄区。淮安县委为加强对扩大的根据地工作的领导,党的工作由半公开转入全面公开状态。在涧河以北地区实施划区废乡设村工作,将钦工、顺河、马厂、季桥、泾口5个区划为14个新区。9月,淮城解放,石塘区、张桥区从宝应划回,全县共设19个区。

3、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动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用“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决心,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念,以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为淮安抗战牺牲的革命先烈,是推动淮安抗战进程的强大动力。

1941年4月,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为开辟淮安根据地,与数倍于己的涟水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82名指战员拼完最后一颗子弹,壮烈牺牲。1943年2月,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组建的淮宝支队,在淮宝盐地区涉水渡荡,攻克日伪据点23处,建立8个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牺牲58名指战员,其中共产党员37名。1944年3月,新四军一师发起车桥战役,揭开了华中战略反攻的序幕。1945年9月,新四军三师七、八两旅和淮安独立团等部队解放淮城。淮安地方人员牺牲的有:县委组织部长、钦工区委书记郝渠,共产党员、泾口区大队长王嘉树,共产党员、林集镇镇长吴炽,十一区区长丁澄,横沟乡党支部书记谷邵伯,青莲乡党支部书记金祖华,条河乡党支部书记陈良涛,共产党员、鹤涧乡乡长朱太华,共产党员、三太乡乡长张怀玉,共产党员、马厂区联防队中队长高尚荣,共产党员、盐南区队副班长张汝弼,共产党员、苏嘴区南季乡中队长杨恒昌,游击队员朱晚成、李学贵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斗争中淮安牺牲约1000余人,其中《江苏省烈士名录》记载淮安区烈士有293人。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淮安区获得“抗战七十周年纪念奖章”的老战士85人。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先锋战士。

抗战胜利70多年来,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共淮安区委团结带领人民前赴后继、持续奋斗,贫穷落后的淮安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区委区政府在人代会上提出了2017年及以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紧扣“总量争翻番、小康高水平、生态更优美、苏北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力争GDP比2015年末翻一番,人均GDP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步增长,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92%,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综合实力进入苏北十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的奋斗目标,是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伟大任务。在中共淮安区委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畏艰难,继续前行,新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建好周恩来总理故乡”的嘱托也一定能够实现。

(中共淮安区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供稿)




发表于 2017-9-18 15: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19:28 , Processed in 0.0504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