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92269|回复: 1

4月18日副刊《在记忆和人性深处 ——读雷达的散文》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9 17: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记忆和人性深处
——读雷达的散文
陈剑晖

  多年前,我在一篇综论性的散文评论中谈到雷达的散文《还乡》,认为这是一篇有自己的“心灵模式与人生体验”的优秀散文。最近,集中读了雷达的《雷达散文》和《皋兰夜语》 两本散文集,更坚定了当初对雷达散文的判断。是的,雷达的散文既有人生的体验和生命的投入,更难得的是,他的散文善于通过性灵激活历史,激活思想,并使其在记忆和人性的深处自由恣意地燃烧。
    雷达是一个典型的西北汉子,他的散文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大西北情结”。《皋兰夜语》《依奇克里克》《乘沙漠车记》《听秦腔》等散文,无不打上大西北的烙印。然而,给我印象更深的是《新阳镇》《多年以前》《费家营》《黄河远上》《梦回祁连》等一组最新的作品。《新阳镇》写家乡渭河流域的农耕、灌溉、纺织、习俗、文化,特别是刻画了一位大嫂的形象,让人读后久久难忘。《费家营》是作者高中生活的实录,也可以说是一部少年成长史,但它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它与西部特有的社会史、风俗史和心灵史紧紧连在一起。《黄河远上》既写了兰州战役、作者童年和少年的生活,还写了一个少年爱情心理的萌动。这一组作品中最精彩的是《梦回祁连》。作品隔着历史的烟尘,抒写家乡亲友的亲切面影和各种传奇故事,写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淳朴与异常,残酷与美丽”,以及河西走廊特有的风土人情。
    雷达以“西北往事”为题的这些作品,既是在久远年代里打捞记忆,更是在记忆的深处寻找魂灵,在真实的生活和风俗人情中还原人生的淳厚。因此,不但有温情、有失落、有苦涩、有痛感,而且有历史的苍凉感,可谓五味杂陈,让人心惊,让人苦笑,也让人沉思。雷达的可贵,在于他在“自传”与“有限虚构”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并借助这种平衡,把散文的叙事、抒情和哲理元素糅合成一种新的审美形态。
    不过,这只是雷达散文的一个方面,雷达散文的另一个方面是强烈的现实感和生存感。这方面,《还乡》可说是代表作。作者先写西去火车上的遭遇和感受:塞满火车车厢的农民工,以及烟味儿、汗酸味和憋尿的尴尬与狼狈,这样的生活场景和人生感受,的确只有身临其境才写得出来。到了家乡,那记忆中熟悉的秫秸、洋芋、浆水面的气味,那乡情、亲情,很快便被隔膜、麻木、陌生感和不适感所代替。《还乡》一方面以十足真实的笔触,叙写“我”跌落到“真实生存中的感觉”,并由此引发对以往的人生、城市生活以及幸福感的反思;一方面又写出了故乡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其间的感情是复杂的,又是难以言喻的。也许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望感和疏离感,才使某些远去的情感备感可贵。雷达的许多散文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它们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这不仅为他的作品带来了深度,也为读者的解读留下了空间。二是他注重对题材进行人性和思想的开掘,尤其是写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这样,他的散文也就不同于时下大量“空心化”的散文。
    雷达的散文在追寻记忆、抚摸历史、直面现实、开拓人生的同时,十分注重心灵化的抒写和个体生命的体验。《冬泳》就是这样的散文。雷达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将冬泳的强烈刺激与自己喜欢冒险的性格,以及超功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并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生命活力的表现也千姿百态”,因此,“每一个精神个体都该显露他的风格”。这样,具象的生活经验便拥有了精神的维度。
    《足球与人生感悟》并不是新题材,但雷达却从喀麦隆人黝黑的皮肤、劲健的四肢,联想到非洲的农田、沙地、农业文明的刚健清新和原始强力,以及古罗马大竞技场和老庄的无为哲学,同时批判商业化和精美化了的功利足球。的确,这是一篇带着大欢喜、大悲哀、大隐痛的作品,他的“每一个揪心的回忆都可能沟通人生的意蕴;每一个出人意表的瞬间,都会提供某种神秘的暗示”。所以,与其说雷达在写足球,不如说他是在写人生,是用生命和心灵去感受美、自由和大自然的原力,以及对于弱者的同情与礼赞。唯其如此,《足球与人生感悟》才如此受到读者的欢迎,并成为雷达散文甚至同类散文中的佼佼者。
    雷达曾在《我的散文观》中说过,他心目中的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我深感他的散文就是名副其实的“活文”。他的散文之所以“活”,一是他的散文不是写出来,而是从内心深处流出来的。他的每篇散文都有着作者人格的投影,是他的主体率真坦荡的律动与呈现。二是他的散文有精神的维度和生命活力的亮色。他不做无聊文章和无病呻吟,拒绝绮靡华丽和矫饰之文。三是他的散文既有激情,也有性灵。激情是他的底色,性灵则是激活他思想的调合剂。激情、性灵再加上诗性的文字和想象,形成雷达散文自由恣意的燃烧,不但有感人的光泽,而且能够在思想的天空尽情飞翔。
    雷达以文学评论著称,他的散文似乎尚未获得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不过我相信,凭着雷达散文的风骨、气度、品格和质地,未来的当代散文史应有他的一席之地。
  雷达,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曾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工作,后任《文艺报》编辑组长,《中国作家》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乡   亲
孙德喜

  去年底到今年初,由于母亲病重并去世,我先后3次回老家,看望并伺候母亲,给母亲送终,前前后后在老家总共待了半个多月。这期间,我感受到了乡亲的浓厚情谊。
  我家本来在朱桥镇合兴村,我也是在合兴长大的,但由于某些原因,父母亲长期以来一直住在距合兴两公里左右的石塘。父母在石塘的住处临近苏北灌溉总渠,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所以,我以往回淮安看望父母就到石塘,合兴就很少去了,与那里乡亲的交往也就很少。
  去年11月份,母亲查出患了扁桃体癌,由于年岁已高(1933年生),手术治疗或者化疗都很危险,医生不愿冒险,所以母亲只能在家保守治疗。12月份,侄子孙利平从上海回来,将我的父母亲从石塘接到了合兴,安置在他老家的房子里居住。后来,我回老家就到了合兴,与老家的乡亲打交道多了。
  母亲回到合兴,躺在床上,日渐消瘦,身体也越来越虚弱。附近的邻居纷纷前来探望、照顾和安慰,不少亲戚也从远处赶来看望我母亲。期间,我与乡亲有了密切的接触,加深了对他们的理解。
  孙德标是我们孙氏同族“德”字辈兄弟,因比我年长10来岁,并且在他的嫡亲兄弟中排行第三,所以我称他为“三哥”。今年1月9日晚,我和同事正在文昌路的高邮湖畔吃晚饭,突然,我的手机响了。“请问你是哪位?”“我是三哥,德标。”三哥告诉我,我母亲“现在非常虚弱”,希望我尽快回去。1月3日,我在老家遇到他的时候,他与我打过招呼后对我说:“你来老家也有几天了,昨天老姑好了一些,你现在可以回扬州了。快过年了,事情肯定不少。”我在老家的时候,他天天来看望我母亲,有时一天来两三次。最令我感动的是,1月16日下半夜,我迷迷糊糊睡着了。17日凌晨,三哥敲门来了。我拿出手机一看,才3点半。他说:“我昨晚看老姑不大对劲,心里放不下,这就来了。”他来到我母亲身边,摸摸我母亲的手脉,感到我母亲脉动十分微弱,于是让我赶紧将在内屋间睡觉的哥哥喊醒,然后又要我哥哥打电话请人快来给母亲将寿衣穿戴好,同时交待我给我家属打电话也让她们赶紧来。对此,我十分感激三哥。
  元旦期间许多乡邻纷纷来看望我母亲,安慰我父亲。其中有一个60岁左右的妇女来看望我母亲,见到我坐在旁边便问:“老姑病得这么重,你家属怎么不回来?”我说:“我父母在石塘时,她回来过两次,现在在家有点事。”她似乎没有听清我的话,还是说怎么不回来呢?我再次强调到石塘来过两次。她还是说:“应该回来看看。”我说你不了解情况就不要说。于是和她吵了几句。待她回去后,父亲告诉我,她是德林媳妇。德林也是我们同族的“德”字辈兄弟,他比我年长五六岁。我哥哥则批评我不该跟人家吵。但是等我再次回到老家,她见到我很客气,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她得知我受伤后右腿活动很不方便,难以下蹲。她主动告诉我,她家的棋牌室里就有抽水马桶。这令我非常感动,既感动她不计前嫌,又感动她给我提供了方便。后来我想,人家来看望我母亲,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客人,只是我心急一时不够冷静。
  德忠是德林的嫡亲弟弟。德忠在外打工,德忠媳妇一人在家负责照料孩子的生活。父亲说,德忠媳妇人很老实,勤快。我父母搬回合兴后,她天天来我父母这里。我母亲解的大小便,她见了就倒掉;我母亲病重时常常又呕又咳,有时喝水还会流下来,因而废纸篓里的卫生纸与餐巾纸,她见了就提出去倒掉。我父亲见了,为向她表示感谢,将我母亲新的衣服送给她。她将那些衣服抱到门外,一一细心地整理,看我母亲有什么东西遗留在衣袋里。掏着掏着,她从一条裤子的口袋里掏出了600多元钱,毫不犹豫地交给了我父亲。后来,我知道,她家比较困难。像她这样的本分人,现在已不多见了。
  我回老家不多。不过,我从德标三哥等人身上深切地体会到“乡亲”一词的深刻含意。

谷雨
苏宝大

  谷雨,三月节,春季最后的一个节气。
    谚语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足以证明,谷雨后,我国从南到北,气温稳定上升。这个时候,池塘里的水开始饱满泛绿,河水渐渐的温暖了起来。漂浮于池塘水面的浮萍植物,一天天的返青了。
    乡下的孩子开始忙碌了,三五成群,拿提罾的,扛趟网的,背鱼篓的,挽起裤管,围着池塘,踫在水里,虎头鲨,鳑鲏儿,螺蛳……样样进了他们的鱼篓。家家餐桌上,飘出野味的香。
    随着气温的升高,雨水变得更加的充沛了,常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春雨,总是在寂静的夜间,悄然飘洒人间,滋润大地万物。
    放眼远眺,铺天盖地墨绿色的麦苗,已进入到了拔节抽穗期。所以,农谚说:“谷雨麦怀胎。”可想,雨水对谷雨时节中的农作物来说,就变得尤为的珍贵。要不怎么古人云:“雨生百谷”“春雨贵如油”呢。
    这时候的油菜花谢,那殷实饱满、低垂向下嫩嫩的油菜荚,更需要雨水来滋润。此时,也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父亲在世的时候最懂得,“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谷雨,就是种植玉米和棉花苗床栽培最关键的时节。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
    人间最美四月天。谷雨后,牡丹吐蕊惹人醉。所以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一说。牡丹开在四月,牡丹花大色艳。牡丹在花期,舍命不舍花,把全部的营养都奉献给了富贵芳香的花朵,所以,一朵牡丹三寸香。身在牡丹花中,姹紫嫣红,香气宜人,令人流连忘返。此时,江苏的盐城,山东的菏泽,河南的洛阳,四川的彭州,牡丹花开得正艳,把整个暮春装扮得多姿多彩,芳香四溢。人间四月,观赏牡丹,成了这个季节人们出外旅游休闲的最佳选择。
    在这春意阑珊的时节里,觅一处僻静的柳岸边,四周最好是饱满开放着的野草野花,听潺潺流水,闻鸟鸣啾啾,蜜蜂嗡鸣,仰望天空飘逸的云朵,沐着春风,放松身心,悠然自得,一边默诵郑板桥的“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一边饮一壶谷雨新茶,芳香四溢,顿觉神清气爽,通体流淌在了古诗词的韵味之中。这个时节天空虽然飘忽不定,时常细雨霏霏,但它最静谧、素雅、舒适了……

涟  漪
徐 曙

春日里斜飞的燕子
轻巧地掠过湖面
泛起一圈圈莹莹的涟漪

夏日里憨厚的闷雷
深情地在山谷里低唱
回荡着一阵阵沉沉的涟漪

秋夜微笑的弦月
笼罩在乡村的小院上
弥漫着奶白色的玉玉的涟漪

冬日飘落的雪花
亲吻着宁静的校园
激起孩子们眼中闪闪的涟漪

你我寻觅的目光
交汇于匆匆的人群
唤醒我们心底久违的涟漪

又是春风叶翠时
刘耕萌

  春风吐绿时,我在南京女儿家小住,偶遇昔日同一生产队知青。几十年过去了,相互半日辨认好一会儿,终于由诧异到惊喜,中午留之小酌。推杯换盏之后,方知张月秀前年乳腺癌去世,胡根茂数年前就因肺结核去世,其他几位如今尚好。根茂在我印象中最可怜,他父亲去了台湾,他妈改嫁又生了一儿一女,继父不疼他妈,他妈也顾不上他。上山下乡时他踊跃报名,跟我们分到一个生产队,平时除了吃饭,睡觉,干活儿,整天不声不响。
  有一年,也是春风叶翠时节,一天做完早工,我们几个知青蹲在堤坡上每人端着一个碗,吮吸着薯干稖面粥,望着猪圈旁几株桃红,堤坡上成行的依依绿柳,不远处大片金黄色菜花,沐浴着那扑面而来的春风。大家正兴致盎然,突然,根茂冒出一句“一片春愁待酒浇”。大家都说扫兴,这时,我也不觉技痒,随口占了一绝“迎风斜挂一丝丝,牵草粘花叶翠时。弱态撩人无限意,却如红豆寄相思。”不料,一旁的张月秀接着我下言也吟道“盘堤傍水倚长亭,送去迎来一路青。绕指柔条浑解语,离人何必说伶仃。”随之而来的是阵阵喝彩声。有人建议再来一首,有人笑说才子佳人。正在谈笑间,根茂又小声冒出一句“声音小点,贫下中农代表听到可不得了”。这一说,吓得我们两手都捏了一把汗。事情过去好多年,他们还经常偷偷戏谑我们。1973年张月秀她爸解放了,随之,她也上了大学。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每每想起在那个政治色彩浓厚的春风叶翠时节的小小赛诗会,我们就愁绪满怀,如今已是阴阳两隔,不知他们在那边可好。

《李自成》读后
——我所认识的崇祯皇帝
成一虹

  看了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后,我心情沉重。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城后,迅速腐化、贪图享受,终使刚刚到手的江山顷刻覆灭。成功后的腐败其实是所谓“农民运动”的必然。洪秀全“金田起义”的时候选美妃15人,在随后的征战中更是征选美女无数。他定都天京后,四面强敌环伺,还远远谈不上夺取全国政权,那时的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腐化奢侈和统治的严酷却超过了满清统治者。“变质”其实是历史上“农民运动”的“宿命”。严重的腐败,迟早会导致一个政权的坍塌。
  李自成的悲剧我不想多说,我想说一说那段历史中另外一个悲剧人物——崇祯皇帝。
  1644年3月19日清晨,当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以破竹之势攻进了紫禁城后,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槐树上,时年仅34岁。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往往被人责骂,但崇祯皇帝却颇得后人同情。明朝270多年江山共有十多位皇帝,大多是荒淫无耻之徒,有所作为的不过两三位,崇祯便是其中之一。他17岁登基,从明熹宗手上接过了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这个皇帝做得很不轻松:关外是虎视眈眈的满洲八旗,关内是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身边是势力庞大的奸佞之臣。崇祯并非昏庸无能之辈,亲政之初即采取韬光养晦、以守为攻、怀柔和麻痹群臣的策略,待政权根基稳固之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终以漂亮干练的手法解决了客魏集团。其政治手腕之娴熟,行政调动能力之强堪与后来的康熙扳倒权臣鳌拜之手法相提并论。
  崇祯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勤勉和贤能超过了明朝历代的帝王。但崇祯的弱点也是致命的,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迁,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错杀袁崇焕,便是他铸就的大过。袁崇焕本是一名文官,当山海关外,强劲的长风中喧腾着满清八旗铁骑的步伐,偌大的明朝竟找不出一个武官去做守将。山海关虽然坚固,但守军士气低靡,清军破关早晚会成定局。只有袁崇焕不甘,他主动请命前往边防。赫赫山海关,守将竟是一个文人。山海关的士兵先是惊喜后是失望,惊喜的是朝廷终于派来了守将,失望的是来人竟是这样的弱不禁风。就在守军惊喜和失望的目光中,袁崇焕整顿了。涣散的军队开始勤于操练,一切显得那么的井井有条。清军攻打山海关的时候,袁崇焕早已严阵以待,他指挥若定,士兵在他的指挥下个个勇猛无比。那一仗打了整整一天一夜,清军死伤无数,山海关依然固若金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宁远大捷。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山海关因为有了袁崇焕而使清军望而生畏。可惜的是袁崇焕后来却被崇祯处死了,那是崇祯中了离间计。开始,努尔哈赤想收买袁崇焕,认为只要收买了他,大明也就结束了。但袁崇焕不为所动,于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想出了一条毒计,制造了袁崇焕和清军私通的假象,而崇祯皇帝的多疑导致了他对袁崇焕的不信任。袁崇焕其实是个忠君爱国的栋梁之才,这一冤案,直到清军入关后才揭开谜底。崇祯视为亲信的另两个大臣——一个是文官洪承畴、一个是武将吴三桂反倒是意志薄弱、贪生怕死之辈。洪承畴在松山失守,被清军俘虏后,崇祯痛哭失声。他固执地认为,洪承畴肯定会忠君守节、为国捐躯。可事实呢,洪承畴没支持几天就投降了。当洪承畴在皇太极和多尔衮为他的归降设立的宴会上“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时候,远在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却在为洪承畴设立的灵堂里,边哭边御笔亲题了四个大字“忠魂不朽”,挂在前来吊唁的文武百官的眼前。只是这块匾挂错了地方,它理应挂在袁崇焕的墓碑前。而崇祯另一个宠臣吴三桂又是如何“报答”皇上的呢?吴三桂出身豪门,手下兵将骁悍,素有北方屏障之称。崇祯对他不薄,给他的家人封官爵、赐田地。当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城的时候,吴三桂成了崇祯皇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急召吴三桂进京入卫,可吴三桂接到圣旨后,慢吞吞地带着部队走一走、停一停、延迟观望、拥兵自重,根本不真心去救皇帝。走到半路上,听到农民军攻进北京城的消息后,也不管崇祯的死活了,调转队伍径直退回山海关去了。
  许多人都把崇祯的失败归结于农民起义和盘踞于满洲的后金势力,这点不假,它们的确是推动崇祯王朝历史变迁的直接力量。但我认为,不管多尔衮和李自成存不存在,大明王朝的气数已是油尽灯枯了。崇祯的悲剧在于他无法以一身之躯来阻止社稷颠覆之势。连李自成在《登极诏》中也这样说到“君非甚暗,臣尽行私”。也就是说皇上并非昏暗之君,而是他身边没有忠君爱国、大公无私之臣。崇祯本想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但巨额的战争费用和臃肿官僚体制的耗费无度,使他焦头烂额、狼狈不堪。而且历史所能给予他的时间和空间也注定他成不了一位中兴之主。
  历史是面多棱镜,不同的角度有不同折射,不同的人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感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4 02:51 , Processed in 0.0586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