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71471|回复: 2

2017.2.22文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7 18: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阳才子爱才女  重诺重情累后人
王卫华

    淮安府治在山阳县(今淮安区)。清代山阳出了一个才子杨鼎来,字小匡。他家是山阳世家,他父亲已是家中第四代进士。小时候,他父亲去苏州府府学里任官,他也跟了去。长大后,他文武双全,不但文章好,书法好,而且精于武术,挥拳出手,能敌百人。
    在苏州时,府署边住有一个大户人家,姓查,是浙江做海盐生意的,与杨家常有来往。查家有一女儿,也很有文才。两小无猜,两个小朋友从小玩在一起。杨做一诗,查女也能和一诗,天天唱酬,快乐度日。到20岁时,杨家还没来得及请人提亲,查女已被父母许给了苏州府吴县青年潘祖同。杨鼎来碍于礼法,只能把爱情埋在了心底。
    潘祖同的父亲潘曾莹,在京城已官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潘父在苏州府任职时,杨鼎来曾拜在他门下学习过。于是杨鼎来娶妻彭氏后,来到京城投靠他。潘父收他做了潘家私塾先生。
    这时查女已为潘祖同妻,同住潘家府邸。潘祖同则入了翰林。此时的杨鼎来,只在教书之余,认真读书,以待机会。
    咸丰乙未年(1859年,即咸丰九年)顺天府(今北京地区)开考,杨鼎来中了副榜。副榜即是正榜外另取几名也享受贡生待遇者。杨鼎来在才能初显之时,也旧情复萌与查女有了肌肤之亲。
    同治甲子年(1864年,即同治三年)举行乡试,杨鼎来中了举人。在杨鼎来才华日益显现时,查女的老公潘祖同则开始走下坡路。他先是因故被革职发配边疆,他的哥哥潘祖荫也由侍郎降编修,其父年岁已高,退休回家。这样杨鼎来更加胆大起来。一日,他做爱情诗一首交与查女,查女也和诗一首。不巧诗笺被赋闲在家的潘父偶然看到,见其中多有两情相悦之语,大怒,让杨鼎来立即从潘府搬出。临走时,杨鼎来与查女相约说,考进士,是完成祖上的荣誉。来年科举,定要考个进士。娶查女,则是我今生心愿。考完进士,定来娶你。查女则说,考上考不上,明年你都要来带我走。
    第二年会试(中央考试),杨鼎来没有考中。但他如约而来,在凌晨三时,逾墙进入潘府,找到查女,一同私奔。潘家聘得拳师五人,追杀二人。追至杨柳青地界(今天津西青区),见杨、查二人共骑一马而至。五拳师一拥而上,十拳齐出,不料反被杨鼎来一顿拳脚一一打翻在地。二人扬长而去,回到淮安。潘氏父子闻讯大怒,写信遍告同乡故旧,人人都对杨、查二人的叛逆行为表示不耻。朝臣们也得到潘老信函,纷纷表示,杨鼎来想必还会来参加会试,完成杨家代代出进士的夙愿。我们无论谁当主考官,见到杨鼎来的卷子,即将其抽出,不能让这个“淫凶”得志!
    果不出所料,同治戊辰年(1868,同治七年),杨鼎来又来京城参加会试。考卷批改拆去弥封(盖住姓名的纸)时,杨鼎来已名列第九。原来潘老告诉大臣,杨鼎来书法学的是米芾,还把杨鼎来的字迹给可能当考官的大臣们一一看过,让他们熟记在心。不料杨鼎来料到潘家会有此着,此番会考时改写欧阳询体。这样各考官便没有发觉,让他混了进来。现在前十名均呈送皇上了,已不能撤回。于是众臣相约,殿试时,一起打压他,将他压入三等,再做进一步打压。但他们哪里知道,杨鼎来知道自己大胆追求爱情的做法不会得到官场的认可,虽然知道进入三等至少也可以得个工部主事做做,但他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为杨家争得了五世进士的荣誉后,没有参加殿试。他回来后,在淮安府的河下筑了个宅子,开馆授徒,与查女像小时候一样,日日诗词喝和,享闺房之乐二十余年。查女,淮安府人都认识她,喊她为“汤夫人”,因为她一半是潘的夫人,一半是杨的夫人,大家合她二夫之姓开她玩笑。她也不恼,笑而应之。杨鼎来自书楹联一副:“文章有价,阴骘无凭。”意思是文章好坏可评价,道德好坏以什么为凭证呢?查女先杨鼎来几个月去世,杨鼎来写给她的挽联是:“前世孽缘今世了,他生未卜此生休。”查女去世后,淮安人渐渐知道了查女当年送杨鼎来赴京参加会试的送行诗:“淮水清清河水浑,安排行李送王孙。明年三月桃花浪,君唱传胪妾倚门。”老一辈文人评价说,此诗情真意切,只是有些浪荡。淮安人还说,查女长得并不漂亮,脸上还有痘瘢,但才情过人。
    一句后话是,杨鼎来弃官如弃履,让朝中大老很不爽。以后主考时,一见淮安人卷则弃之。如此这般,近二十年中,让淮安少出多少进士或状元、榜眼、探花郎呀!如山阳才子吉元在这段时间因此考不上进士。杨家到杨鼎来五代进士而结局,彭氏与查女为他各生一个儿子,都没有成才。
    (注:梁溪坐观老人《清代野记·杨查孽缘》记载了此事。)

刘鹗与戊戌变法
文 澜

    甲午战争期间,刘鹗在淮安丁忧,与罗振玉初次见面,订交,二人预测兵事,事后得到验证。中日海战,泱泱大国败于蕞尔小国,不能不让国人痛心疾首。即便是多年之后的1906年,在平壤之战的故地、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处——马关春帆楼前,东游日本的刘鹗不能不有所喟叹,如《平壤道中口占》所述:“千里清江水,迢迢赴客亭。国殇何处是?社鬼久无灵。风雨闻人哭,山川带血腥。孤臣无涕泪,惨对一灯青。”甲午之败宣告了洋务派的破产,催生着维新派走上历史舞台。那么,刘鹗究竟与那场短暂的变法图强运动有什么关联呢?
    处危迫形势下,变法刻不容缓,各地举子纷纷上书朝廷,其中就有《江苏淮安府举人公递都察院呈稿》(刊于戊戌年闰三月二十二日《国闻报》第190期)。与此同时,康有为等人还积极鼓动京官响应变法,于是刘鹗的名字出现在了《京城保国会题名记》中。纵观刘鹗所能给我们留下的材料,我们不难发现他有变法图强的思想。刘鹗曾读过《天演论》,撰过《颁商律》《设官商》,还曾与刑部部曹赵子衡说过:“治国莫重于养民,为政莫先于立本。今欲上书,当由此立言。”除此之外,刘鹗与维新派人士交往的事例亦可说明他与戊戌变法之关联。
    刘鹗《抱残守缺斋·壬寅日记》六月二十日(7月24日)记载,“前日,西安来电云:院皋以‘诬讪宫栉’诬芝洞,已拘拿置狱,乞设法援手?电到时,密码寻不着,至今日始获。急入城见仁和,始知旨系交地方官管束,可谓喜出望外。”九月二十一日(10月22日)日记天头有“芝洞信”三字。这里提及的“芝洞”,也就是宋伯鲁(1854—1932)。宋是陕西醴泉人,1886年进士,维新运动骨干之一,康有为多篇上皇帝书就是由他呈送的,此外他还与杨深秀联名上书光绪弹劾过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许应骙。戊戌政变后受到牵连,远走上海、日本。1902年回到陕西,旋即受到陕西巡抚升允打击,被指控“受业康门,甘为鹰犬,其罪在康有为之下,杨深秀之上”,遂被严加管束(实际上即为囚禁)。当宋伯鲁犯事时,立即想到了刘鹗,并通过密电请求其“设法援手”,而刘鹗“急入城”见王文韶商讨对策,得知只是“交地方官管束”后即“喜出望外”,足可说明刘、宋之间的交情。
    除此之外,刘鹗还一度与梁启超有诗文、书信往来。1896年,刘鹗作《京邸感怀》,梁启超“次其韵”作:“自古文明第一州,卧狮常在睡乡游。狂澜不抵中流柱,举国将成破碎裘。燕雀同居危块垒,螔蝓空画旧墙楼。漏卮真似西风岸,百孔千疮无底愁。”当梁启超作《记江西康女士》时,断弦已有四载的刘鹗不禁对康爱德女士产生好感,专门去信托梁启超、汪康年“作冰上人”(即媒人),惜乎后来此事未成。因了刘鹗与维新派有所往来的缘故,在戊戌政变后,刘鹗俨然成为惊弓之鸟。在《题叶鹤卿蝴蝶帐沿》的后面,刘鹗写有这样一句话:“此戊戌暮春作也。后此惧有文字之祸,偶有所作,随即弃去,不留稿矣!”刘鹗所为,与当年支持维新变法的翁同龢为防不测而删改自己日记之做法类似。
    刘鹗虽与维新派人士间有往还,但实非一流,这可能与维新派后来的做法越走越远有关。刘鹗在壬寅十月十七日(1902年11月16日)致太谷学派集大成者黄葆年的长信中这样说:“民困则思乱,迩者又有康、梁之徒出而鼓荡之,天下殆哉岌岌乎!”其子刘大绅亦说过他的父亲刘鹗只与康有为有过一面之识,并无其他联系。但不管怎么说,刘鹗与维新派是有关联的,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分道扬镳。

清代淮安翰林顾云臣书信欣赏
高建平 叶占鳌 文/图

58ac4f810c46c.jpg

    这张信件(右图)一直由阮仲逸的重孙辈阮宝珍、叶寿芝夫妇妥善保存着。闲时,淮安乡贤叶老先生,还随手把玩,一来欣赏信件俊秀的书法,二来是崇拜淮安山阳阮学浩自乾隆初以来,对淮山两学宫维修管理方面兢兢业业的好风尚。
    此信件是清末淮人顾云臣写给阮铁安与阮仲逸兄弟的亲笔信件。信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顾云臣向淮山两学宫学田负责人铁庵、仲逸两兄弟前辈,回报当时两学宫公田司庄无人管理的现状。顾氏退养在淮,尊崇乡前辈阮学浩的为人,自己寻求贤能继续妥善管理学田,邀请同人共同管理两学宫公田司庄,请阮铁安、阮仲逸二位前辈放心。
    这张信件的存世,折射出清代淮安对学宫妥善管理的一些重要历史信息,确有其历史价值,见证了淮安山阳阮氏自雍正湖南学政阮学浩乞养家居,开创淮山两学宫公益事业洒扫会以来,对两学宫进行修缮与管理,由阮氏后人世守直至清末,为时人所称道。
    该信件纵16.5厘米,横11.5厘米,草书运笔流畅,清劲文秀,有清淡隐逸之趣。
    阮铁庵:即阮家驷(阮葵生的曾孙);字少孚,配屠氏。道、咸间山阳人,咸丰七年(1857)诸生,善卜、能诗。
    阮仲逸:即阮家骏(阮葵生的曾孙),是淮安现年82岁的阮宝珍女士的曾祖父。
    顾云臣的传记云:明末,由德公者始由江南迁淮。幼而嗜学,从范琴舫、丁俭卿游。通汉唐经说及古文辞。同治甲子举于乡,已丑联捷成进士。入翰林,假归省母,与曹子求尤相得。戊辰入都,以散馆,授编修。见赏于高阳李文正公(李鸿藻)。癸酉,简湖南学政。又承乡先生阮裴园太史之后,流风余韵。乞养归时,年未五十也。自是徜徉林壑者二十余年。乡邦后进,延书院讲席。君与母之暇,就裴园太史别业旧址,辟勺湖书塾,聚诸生讲习其中,随才造就。长君震福,通小学,能文章,光绪丁酉,亦由选拔举于乡。诸孙崭然见光角,长孙翊辰尤有奇才。君俯仰自得,淮人中,君者盖鲜。不幸于乙亥冬,病逝。弥留之际,勿移内寝,恐惊太夫人,其孝思如此。
    淮人徐宾华《山阳掌故记》亦曰:“杨笏山言,两庠洒扫会,昉于阮太史缓堂,太史自湖南学政乞养家居。乾隆初,邀庠士日出一钱,积三年得千余贯。又三年,购西庵基田二顷有奇,即今之一钱庄也。历年节用至吾山(阮葵生)司寇,增至王徐庄。嘉庆八年,又置侯庄。不问学师,不烦官吏,报销凡粮赋,购洫籽种,仓库为庄用。学宫土木铁石丹垩为工用,管理者必乡望。岁修无大兴,作约四百千余,存典守之。咸同而后,阮氏子孙,如铁庵(家驷)、仲逸(家骏)职其成事尤望,有后起矣。”

清朝震惊全国的“淮安奇案”
李 想

    清朝嘉庆年间,在淮安府曾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淮安奇案”,此案一方面涉及的人物范围相当广,上至皇帝和封疆大吏,下至普通平民百姓;另一方面此案不仅仅是普通的贪污受贿案件,还包含赈灾银、谋杀、诬告、进京告状等多种戏剧因素,因此被列为清朝四大奇案之一。
    案件发生在嘉庆十三年(1808),当年夏秋之际,黄河异涨,淮安一带受灾严重,几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清廷闻讯,向受灾地方下拨赈灾银,其中淮安府的府治山阳县(今淮安区)分得99000两赈灾银。赈灾完毕后,朝廷照例要对赈灾银的发放进行审查,称为“查赈”,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审计。江苏巡抚汪日章派李毓昌等查赈专员去山阳县审查账目。李毓昌,字皋言,山东即墨人,嘉庆十三年进士,江宁候补知县,性格耿介正直。接到委派后,李毓昌即带上三个仆人到淮赴任。
    李毓昌到山阳县后,深入乡间,逐门逐户地认真稽核,逐渐掌握了山阳县令王伸汉借放赈之机虚报户口、贪污赈灾银的底细。王伸汉为了拉拢李毓昌,通过李的仆人李祥向李贿赂,提出共同得利,被正直的李毓昌严词拒绝,并且要将王伸汉的事禀告省里。王伸汉大为惊恐,竟然指使自己的仆人包祥买通李毓昌的三个仆人在李的茶里放置毒药,李毓昌饮茶后毒发未死,三人又用衣带将李勒死,伪造成自缢身亡的假象并上报官府。第二天,淮安知府王毂在验尸的时候发现李毓昌的胸前有血迹,起了疑心,王伸汉先后贿赂王毂4000两白银,请求隐匿此事,王毂竟答应下来,以自杀上报省里,并通知李毓昌的家人搬柩回乡。
    李毓昌的叔父李泰清得知消息后赶到淮安,将侄儿棺柩运回即墨,王伸汉还假惺惺地赠送回乡盘缠。李泰清与李毓昌遗孀林氏在整理李毓昌遗物时,发现衣服上有多处血迹,心疑毓昌不是自杀身亡,于是开棺验尸,检验证明毓昌死前身中剧毒。更为奇怪的是,李毓昌的三个仆人在李死后竟然没有回到故乡,而是在王伸汉的举荐下在江苏几个县当了衙役——显然王伸汉有害死李毓昌重大嫌疑。
    李家决定到京城告状伸冤,正好李毓昌的老师安徽巡抚初彭龄回乡省亲,在初彭龄的帮助下,李泰清进京告状,诉状被递交都察院,都察院又上报给了嘉庆帝。嘉庆帝见到诉状异常震怒,下令山东巡抚立即组织公正精干大员验尸,检验结果果然如李泰清所言。嘉庆皇帝闻奏,更加震怒,责成两江总督铁保及江苏巡抚汪日章将王毂、王伸汉等数十名涉案人员火速解京候审,并在京成立以军机大臣、仪亲王永璇为首的专案组查案督查该案。嘉庆皇帝还严厉强调:如果办案官员不细心办案,致使凶手漏网,将严惩不贷!专案组很快查明案情真相,李毓昌确是被王伸汉买通李的仆人害死,再伪造成自缢假象,而王伸汉侵贪赈灾银竟然多达23000两!其中自己独得13000两,其余10000两用来收买、贿赂上司和其他查赈专员。
    经嘉庆帝谕批,山阳县令王伸汉及其仆人包祥斩立决,籍没家产,王伸汉的儿子流放乌鲁木齐;知府王毂绞立决;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江宁布政使、江宁按察使等相关高级官员分别被判处流放或免职;接受王伸汉贿赂的查赈专员革职、流放并籍没家产;三个谋害主人的恶仆李祥、顾祥、马连升被凌迟处死。同时,追赠李毓昌为知府,立碑纪念,并荫封其一子为举人,赏其叔李泰清武举。嘉庆帝还谕制《悯忠诗三十韵》以表彰贤善。
    李毓昌一案,在当时乃至整个清朝当中,也是少有的巨案之一。从处理结果看,嘉庆帝处理此案可谓迅捷、果断,也很彻底,多多少少起到了惩恶扬善的作用,有积极意义。但从一另方面说,此案之后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政府反腐反贪机制,此后清朝统治的100多年间,官员贪污腐败仍然公然横行,吏治更是每况愈下。可见,系统而有效的监督机制才是遏制贪污腐败的关键。
    因淮安奇案够奇够大,所以被多次改编为文艺作品,在建国后就有涟水淮剧团创作的《李毓昌》和20世纪90年代有京剧《查赈官李毓昌》。1995年的电视剧《淮安奇案》和21世纪初红遍南北的电视剧《天下粮仓》,也是以李毓昌案为原型。

平桥管长生豆腐作坊
吴  磊  徐爱明

    俗话说,“世上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在一切都要依靠人工劳作的年代,磨豆腐是个十分辛苦的行当,可管长生的祖辈、父辈就是以磨豆腐生产豆制品为生的。在平桥人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平桥豆腐名扬天下,而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平桥,富商林百万宴请圣上奉上的平桥豆腐羹,其原材料豆腐就是管长生家先人生产的。
    管长生的祖父管夕洪,平桥人尊称“洪二爹”,其祖母为“洪二奶”。他们从他们的父辈手中接过祖传的手艺,生产豆腐、百叶等豆制品,养家糊口。他们共生育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管兆冰、次子管兆荣、三子管兆付。唯有管兆冰这一支依旧继承祖业,从父及子劳作不辍,将管氏豆腐作坊的豆制品制作传承至今,迎来今天的兴旺。
  管兆冰家豆腐作坊原在老清扬公路东侧平桥镇马巷南面的一间草房内。管家十分贫穷,只有一盘吱吱呀呀的石磨、一口用于盛装豆浆的大缸、一张20寸的大铁锅、一方方制作百叶的木箱、一张吱吱嘎嘎的木制压榨、一张张制作豆腐的木箱、一块块制作百叶的粗白布,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1955年清扬公路拓宽,平桥集镇的街道从清扬公路上迁建到运河东堤东侧的平地上,兴建新的平桥街,管兆冰豆腐作坊搬到平桥街(现在的平桥老街)久安泉浴室南边。1958年,管兆冰家被分配到现七洞镇老西庄安家居住。1968年,管家又搬回平桥,在现址盖起一间临街面南草房。1990年,管兆冰老人去世,终年76岁。 58ac4f0a2abfd.jpg
  1998年,管长生在现住址盖起了面南楼房一间,窄小的开间,不起眼的门面,没有任何店招,但每天生产的豆腐、百叶均被订购一空,基本上不对外零售。管家豆腐除供应平桥得月楼、菜花香、圆梦等多家制作平桥豆腐的饭店外,管家的豆腐、百叶还乘坐长途大巴班车,被带至南京、镇江、扬州、上海、北京等地饭店。
  现年63岁的管长生年青时就已接手执掌豆制品的制作。虽然时间流逝,制作工具早已走向现代化——电磨代替了石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铝质边框取代了木箱。但他依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不但没有删繁就简,而是更加精益求精,进而发扬光大。
  首先是浸泡。将黄豆拣净杂质,用水将黄豆浸泡12个小时,让黄豆充分吸水,使大豆变脆,便于磨浆;接着进行磨浆。将浸泡的黄豆沥干水分、洗净,加入到磨浆机中把黄豆末成浆汁;第三道工序是煮浆。将豆浆舀入20寸的大铁锅中进行烧煮,产品不同,豆浆的浓度不一样。过去,采用人工磨浆时,煮浆前有个晃浆的工序,以去除豆渣,现代磨浆机采用的是浆、渣分离的原理。煮浆之后是冲浆、点卤、蹲脑,将烧沸的豆浆后舀入缸中,用石膏点卤,形成豆腐脑。最后是上脑入框、压制成型。把豆腐脑要大勺舀到豆腐框中进行压榨,把豆腐脑中的大部分黄花水榨去,保留一定的水分,豆腐的味道、口感才会好,再切块,盛运。这样,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色泽乳白、嫩若凝脂、滑如绸缎的豆腐就大功告成。
  百叶的制作工序与豆腐的制作工艺大体相同,只是在点浆、压榨时有所区别。制作百叶是用盐卤点浆,凝固到一定的时侯,将豆腐脑舀入百叶箱中,用旧式的杠杆进行压榨,成型后冷却、剥衣布、切边。夏天时,还要电风扇帮助降温吹凉。这样一张张色质嫩黄、薄如报纸的百叶就成功了。
  管长生豆腐店的豆腐、百叶之所以出名,之所以畅销不衰,关键在于管家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持。据管长生介绍,其父虽不知道国家级老字号同仁堂的“泡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店训,但恪守质量第一的祖训,他自幼随父学习制作,耳濡目染,不但学到了工艺流程,更深得其父训导的精髓,从不敢懈怠,更不敢以次充好,破坏自已的牌子。在材料的选用上也严把质量关。管家制作豆腐、百叶的水一直以来坚持用的是大运河的水,他们不辞劳苦,每天用三轮车从运河中把运河水拉到家里进行沉淀,几十年以来从没改变,从而保证了豆腐、百叶的嫩滑、绵柔。黄豆选用的是淮安地产的黄豆,必须颗粒饱满,色质灿黄,即使每斤多花几分钱以至一角钱,也要买优质的黄豆,以保证豆腐的白嫩和百叶的浅黄。
  管长生继承传统,但又不囿于传统,在纯手工制作转为机械化的过程中,坚持传统工艺,又融入现代制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大众日常生活,为知名饭店、厨师提供优质原材料。淮扬菜中的名菜平桥豆腐是专用管记豆腐制作的,可以说非管长生豆腐做不出嫩、软、滑、香的名菜来。同样,淮扬名菜烩干丝也是专用管记百叶制作出来的。百叶切成头发丝粗细的百叶丝(可穿入缝衣针眼)下锅烩制,出锅后的烩干丝韧劲十足,吃起来齿颊留香、软柔滑香,且营养丰富,食后亘久难忘。管记豆腐店为弘扬淮扬菜文化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发表于 2018-8-11 11: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山阳才子爱才女  重诺重情累后人》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2 13: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辰星 于 2018-8-12 13:37 编辑


读王卫华《山阳才子爱才女·重诺重情累后人》一文的诗评

耿閣(鸣天士君)著

清代淮安杨鼎来,
五代进士显其才。
为得查女殃后世,
等论当否别评裁。
鱼掌岂能兼顾猜,
千秋名史已断乖。
百时绝然难退倒,
才情杰媚应释怀。

耿閣:著於2018.08.12.下午1.32分。本诗原创。用时约15分钟。注:(文章择录)杨鼎来写给她的挽联是:“前世孽缘今世了,他生未卜此生休。”查女去世后,淮安人渐渐知道了查女当年送杨鼎来赴京参加会试的送行诗:“淮水清清河水浑,安排行李送王孙。明年三月桃花浪,君唱传胪妾倚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5 07:08 , Processed in 0.08185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