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9027|回复: 4

淮安区法院读书节征文选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 18: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阅读中成长
  董桂琴

  书籍内容丰富堪称书的海洋,广阔无际,任凭鱼跃。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中陈“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形容藏书极其丰富。宋真宗《劝学文》中言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书的效用之广阔。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认为书籍更是心灵成长的催化剂、心灵美丽的净化器。我们小时候读过的故事会、菜根谭、心灵鸡汤,到长大后所读的《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世界名著沉思录等,不经意间,我们的心智成长了,我们有了美丑、善恶观,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出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刻画了在大时代进程中普通人对爱情的追求,对劳动的挚爱,展现了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让我认识到了生活虽美好,但也有各种矛盾纠纷需要我们处理解决。阅读霍尔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让我们看到一个17岁少年在精神上的压抑,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人相处时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让我调整好心态,懂得面对困难需要耐力。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离不开书籍,书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导航仪、助推器。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无一日能够离开书籍,是书籍伴我们成长。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律人,更需阅读不计其数的法学专业书籍。冯象的《政法笔记》令我们看到了法制社会中丑陋的一面,心中愤愤不平;刘星的《西窗法雨》,令我们畅享法律人的智慧与机警。《常青藤上的中国蜗牛》让我们看到一位中国留学生机缘巧合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法律专业,经过刻苦努力,最终获取纽约律师资格证的经历,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在阅读中寻找人生的快乐
  高 勇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争取。”这是《人性本善——用爱发现世界的美好》这一章中巴金说的一句话,它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一节中,写了这样两个人:一身懒骨、好吃懒做的哥哥和勤快随和、喜欢与人结缘的弟弟,他们摔下悬崖丧命。阎罗王给了他们两个不同的选择,哥哥害怕投胎到赵家后,一生都要辛勤去赚钱布施,不断地付出,实在太奔波劳碌,不如接受别人的施与来得清闲舒服,所以他选择了去谢家投胎。而敦厚笃实的弟弟愿意把自己一生的财富施给他人,选择了去赵家投胎。因为他乐愿施与他人,所以赵家门第高贵、财富雄厚,因为他的付出让他受人敬仰。而一心企望接受别人施与的哥哥却家徒四壁、行乞为生,他在接受别人的施与和同情时也接受别人的鄙夷。
  不想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而在生活中也会有人说,我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回报。其实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对“付出”的不公。付出,要心甘情愿,是真心真意的付出,即使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成为最美丽的风景,而我们的付出总会有一些收获,不仅会感受着接受者的快乐,也会让你享受到施与的快乐。肯尼斯·贝林是美国最富有的400人之一,他却常常得不到快乐。直到71岁,他第一次把上了年纪的残疾人扶到轮椅上的一瞬间,才真正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我只不过把他扶上了轮椅,但就好像帮他恢复了生活的快乐。生平第一次,我感受到了快乐,为了保持那种感觉,我愿意尽我所能去做任何事。”接下来的几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慈善事业,创立了轮椅基金会,向需要他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不断地付出,不断地奉献,这让他看到了生命的意义,事实上每一次付出都会让人心情愉悦。我们要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生活中的付出不局限于金钱物质的帮助,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声问候、一句关心、一个小小的帮助都可能影响别人的一生。当年霍华德·凯利医生就是因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孩的一杯牛奶而改变了命运,那杯牛奶让他充满力量,继续自己的学业,成为医学界小有名气的医生;同样也是这杯牛奶挽救了那位女孩的生命,让她与死神擦肩而过……所以我们做人,没有必要太过计较得与失,只要与人为善,又何尝不是与己为善?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是一次精神境界的提升。当我们为人点亮一盏灯时,是不是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当我们送人玫瑰之时,手上必然还萦绕着玫瑰的缕楼芬芳。
  对我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就是做好工作,在阅读中成长,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他人。


读书明理
  翟 琪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兴趣便丧失净尽了。
  知道林语堂先生,是从《京华烟云》,而后偶然在图书馆翻书时领略过一些吉光片羽。对林老先生的对人生的很多看法颇为赞同,正如林语堂总结说:“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每个人读林语堂,都会被这“彼此之间完全了解”的契合之感所折服。这种悠然会心的感觉,是智慧的力量在穿越古今。
  《人生不过如此》是我买的林老先生的第一本书。起初就被书名所吸引,说是精挑万选,但也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人生到底是什么?二十左右的年龄的我对此也是懵懵懂懂,我很想知道在大师眼中人生到底是怎样的,到底它怎样的不过如此。读了林先生的文章,觉得如一股清泉,一杯清茶,一阵清风,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情练达即文章”、“一生矛盾说不尽”、“万古千秋一寸心”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关于人生态度经典作品呈现出来,像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口舌生香。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导致的思想大解放,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幽默又有西方的犀利,时代赋予他们古朴的性灵与现代的奔放。他们的作品,以经典之姿长盛不衰。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迸发出鲜活瑰丽的生命力。
  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最大的感触是其超然物外的心态。他认为天下好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他的散文崇尚自淡,无华丽辞藻,亦无道德说教,多推心置腹,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
  读林语堂的散文,最深的感触就是其中处处散落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并不像时下流行的生硬的搞笑,肤浅而夸张地逗你笑,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爱可乐的事物加以调侃,就如同村上春树所说的“小确幸”。如《生活之乐》《猴子的故事》《冬至之晨杀人记》等,从生活小事生发出无限的趣味,读来不觉莞尔。林语堂一生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轻灵、通透、睿智,如清风拂过,芳香四溢却又无迹可寻。
  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得失,名利,贵贱,而是要如何好好的快乐度日,并从这些小日子当中发现生活的朴素的诗意。


再读《麦田守望者》
  胡 瑞


  在上大学曾暗自决定要在毕业之前从图书馆借读一千本书。为了那个宏伟的目标,一度像模像样地借了大堆的书,然后在宿舍里“青灯黄卷,红袖添香夜夜读”。
  那时曾读过《麦田守望者》,感觉它缺少精彩或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神秘的或者具体的环境背景,除了男主人公霍尔顿,没有什么女一号,男二号。机缘巧合,单位读书节又发了这本书,拿到手,一口气读完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霍尔顿的这么一段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做一个农夫,循迹世外,看守着一片麦田,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二战后的美国,迎来了悲观和无聊的五十年代。大批大批的青年人酗酒、抽烟、吸毒甚至群居。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霍尔顿在他人看来不务正业、满口粗话、反叛、甚至有精神病的嫌疑,但我很理解他的这些“不正常”。整个学校都是假模假式的人,他那肩膀魁梧的室友,他那爱挤粉刺的朋友,还有势利的专门巴结有钱人的校长,这一切都让他反感,甚至社会上也没有什么是纯洁美好的。
  不是霍尔顿不正常,只是他太聪明,他嗅出了世界上的污浊之气。他只是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迅速投身于这个虚伪到让人窒息的环境里去,所以对他人而言,他便是个异体。但霍尔顿没有错,他只是讨厌假模假式,一切形式的假模假式。这说明他是一个很纯洁的人,而他却因为品行恶劣而被学校开除了三次。
  霍尔顿张口闭口“他妈的”、“混账”,看上去是那么的厌世,咒骂着所有。我曾经一直自诩为好孩子,非常不喜欢霍尔顿满嘴脏话的粗鲁样子。而我现在明白了,或许“出世”更接近他的状态,甚至想到他的样子,就会会心一笑。因为对世界不满,因为对自己不满,所以他想要逃离,他愿意又聋又哑,只要给他一份工作,什么样的都无所谓,不考虑什么名誉地位金钱和未来,只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小屋,周围种上些树,看得到阳光,娶一个哑巴妻子,生几个孩子,但是决不让孩子去学校读书,他要自己教他们。
  很多时候,我会去想,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责任、亲情、友情、理想?其实,我们只是按着人们数千年来的套路去生活,孤独的生,然后成长,看自己变得优秀或是平庸,看自己脸上不再有青春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满面皱纹和两鬓苍白。我并不否认人生的意义,也不否认世间确有美好存在,只是我想要说的是,对于美好我们大加赞之,对于丑恶,我们却讳莫如深。这是因为,我们已经病了,我们是不正常的。但是在一个大多数人都不正常的集体里,正常的那部分人便被不公正的视为异端。
  没有能力去改变社会,所以只能改变自己。这样的做法反映了人类的无力挣扎。都说人是自由的,但如果人真的是自由的,那么每个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切。而事实上,我们并不能。我们必须上学,必须考到一定的分数才可以上一流大学,必须有一定的文凭和经验才可以获得你向往的工作,必须有适合的经济收入才可以过你认为合适的生活,必须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愤怒不会永远,焦躁不会永远,热血不会永远,但理想和自由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感谢陪伴我度过了青春时期无数个不安夜晚的《麦田守望者》。




靠阅读实现中国梦
  缪 帅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创作的政治小说,当时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的肆虐刚刚结束,斯大林的大清洗也接近尾声。就是在这种极其残酷的背景下,作者刻画了一个令人窒息和恐怖,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幸运的是,小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
  2015年9月3日,当天安门广场前红旗飘扬,国歌奏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壮观场景出现在世人面前,我深切的感到:这个用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时代,真的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和平来之不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中国人民的世代夙愿,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有理想、有文化、有智慧的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奋斗。
  这就对现阶段的我们提出了新的考题。在这个思想不断解放与前进的繁荣年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纵观历史,周总理早在许多年前就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读书,得以使梦想插上翅膀,让灵魂一直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时,它才会受到其他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尊重。温家宝总理讲过:“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党和国家已经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党代会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把“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阅读,正在让中国人的梦想实现,阅读,正在让中华民族崛起。让全民阅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让人们在更高的思想境界中谋求进步和发展,让中国梦早日实现。

读《棋王》有感
  陈国兰




  《棋王》这部小说是阿城的成名作,也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主人公王一生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名知青。面对喧嚣的“文化大革命”,他仍然爱棋如命,既不远离世俗,又不随波逐流。他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表现出执着的生命力。
  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他的母亲历经艰辛,在他读初一的时候去世。为给家里省生活费,春游、看电影这类学校活动他从不参加。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以后无论生活困顿、还是外界干扰,都不能阻止他对象棋的热爱。在小说里,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阐释出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并不仅仅停留于社会层面,还显示作家对传统文化中道家精神的领悟。王一生身处困顿之中,然而精神不颓、志气不衰。作品高潮部分关于王一生与九位象棋高手过招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棋王”:王一生“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作者不但描写了王一生高超的棋艺,而且刻画出他善良、正直的品行。当农场不准他参加象棋比赛,另一知青愿意用家传古董替他疏通关系,他得知后拒绝参赛,用他的话说,他觉得这样的比赛被人戳脊梁骨。他赢了包括冠军在内的九位高手之后也没有狂妄自大,依旧和一帮知青吃住在一起。作品还描写了“我”、王一生、画家、倪斌等知青的友谊,使人感到在那反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理解和真诚。
  作品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无字棋”那一节。王一生的母亲知道儿子爱下棋,可是在那贫困的年代,她只能让儿子记得先说吃,再说下棋。临终前她没有其他东西留给儿子,只是告诉他,自己平日里捡牙刷把,给他磨了一副棋。这副棋“赛象牙,可上头没字儿”,因为他母亲不识字。王一生参加车轮大战时把书包交给“我”,嘱咐书包不能丢,因为包里有这副无字棋。王一生赢了比赛,“我”把手里攥着的一颗无字棋棋子给他看,他一下子哭出声来。这一节轻起重落,让人禁不住落泪。这哪里是一副棋,这分明是母亲的一颗心。
  我喜欢阿城的写作风格。他的文字极富现场感,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只用几个很快的笔触来描绘一种局面。
  阿城在故事的叙述中,以朴素的写实笔法,形成了感人至深又耐人寻味的独特风格。
  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棋王”这么个人物。如果有,他的年纪应该比我父母都大,愿他的晚年一切安好。

发表于 2016-5-3 20: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重视阅读的国家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一个重视阅读的单位也是有希望的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 22: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寻找人生的快乐〉〉〈〈读书明理〉〉〈〈靠阅读实现中国梦〉》从标题上主题比较鲜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6 14: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9 07:50 , Processed in 0.05924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