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12359|回复: 1

5月4日淮安区报选发《落花时节又逢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 16: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山 于 2016-5-4 09:58 编辑

落花时节又逢君


崔洪彦

邵念荣和我是车桥中学同班同学,在学校时我们都爱好文学,与学友们积极创办过校文学社。我们当初的文学社叫“寒柳”文学社,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之姓,寓意春寒料峭,柳芽绽放。可惜迫于高考压力,社刊出了几期后就夭折了。后来念荣又创办了“春蕾”文学社,很是“苟延”了一段时间。

念荣是个多才多艺的活跃分子,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表演几乎无所不能,至今他表演的京剧片段《苏三起解》、口技《二泉映月》还萦绕在我耳边。念荣还是“社会活动家”,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期间几乎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念荣人缘较好,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他深得老师们的器重和厚爱,课余可以和老师谈经论道,共商“校”事,享受“副师级”待遇,让人羡慕不已。

高考落榜后的第二年,我在本镇一所联中代了一学期课,后来又被抽到镇政府做通讯报道员。念荣选择了休学,继而有惊无险如愿以偿地圆了大学梦。记得那个暑假,他和我的另外几位好同学明千、树军等翻过三道堤、渡过两道河、跨过苏北灌溉总渠,骑行数十里坑坑洼洼的油泥路来看我。他们的突然造访,让我惊喜不已!由于母亲去了远方的姐姐家,我急忙跑到村干部家摇电话请来十几里外的未婚妻“具鸡黍”、“宴”同窗。那晚的情形已经模糊,但在东倾西歪的茅草屋中、昏暗摇曳的煤油灯下,一定少不了对酒当歌、抵足夜谈。第二天,我们一起去二十几公里远的茭陵乡寻访梦寐萦怀的废黄河,这也是我们在学校时的共同愿望。可惜我虽然离那里比他们近得多,却还是因他们的到来才促成此行,这大概源于我骨子里害怕孤独不喜欢单独出行的缘故吧。一路打听,及至来到近前,只见昔日奔涌咆哮的黄河像一条搁浅的巨龙,静静地躺在杂花生树的荒野,无奈地喘息。触景生情,想到各自曾经豪情万丈,立志走出乡野,改变命运,如今困居斗室、前途堪忧,确实有一种“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忧伤。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再见念荣时,已是24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晚,热心的春阳同学设宴为从南国归来的念荣接风,刚“接上头”不久的春阳提前一天请我参加,并说还邀了其他同学,这让我很是期待。为此,我扔下车子打的30公里赴约,准备畅叙离情,不醉不归。那晚,念荣来得稍迟一些,虽然别后多年,那份久违的音容和风采依然让我倍感亲切,不过岁月的磨砺、阅历的丰富、文化的浸润使他变得持重而儒雅、沉稳而幽默,只可惜念荣“别来有恙”,解释一番后,移樽换杯,以茶代酒。没有酒的催化,没有酒的煽情,晚宴的氛围一如小桥流水,波澜不惊。以往在网上我曾零星读过念荣的文章,感到很不过瘾。席间我随口向念荣提出希望得到他已经付梓的著作,他欣然应允,没想到回南粤后很快就寄来了《望月我心》《北雁南翔》《既往不恋》和《壳变》等四本文集专著,这着实让我欣喜不已。

念荣慷慨奉送的精神食粮,让久未阅读的我抛开手机、屏蔽电脑、关掉电视尽情地享受起这饕餮盛宴。还未读完全部的集子,念荣那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浓郁的乡愁,苦难的经历已经唤醒我尘封的记忆、撩起我无限的惆怅、打动我麻木的心灵、激起我创作的欲望。那一篇篇文字既是念荣的亲历,也分明有我的影子,既是念荣的心灵独白,也蕴含我的“草庐夜话”。我和念荣有许多共同经历,中考的挫折、高考的失利,家境的贫寒、姊妹的命运,初为人师时的投入、提升学历时的刻苦,文章见诸报端的喜悦、挑战安逸跳槽的离愁,无一不使我想起“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背起书包》《曾经莽撞少年》《青草绿波涧水河》《高老师》《“车大”我想说的》等篇让我感同身受、唏嘘不已;《永远的父亲》《怀念父亲》《平凡的母亲》《母亲心中的根》《姐姐》等篇透出的浓浓亲情和眷眷思念让我思绪万千、泪眼婆娑;《有一种感动》中“他的爸爸是一个很执着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儿子爱恨交织、无计可施。到学校来,千叮咛万嘱咐要老师多花点心思教育自己小孩,可是每次都做贼似的与老师见面,说千万不能给自己的儿子知道”既让我回想自己做老师时的情景,又让我联想到儿子学习上的不堪。《未名河》中“总渠,这条未名的河流,她属于我和我的故乡,她流淌在我的心坎上”让我想起了五月满目的槐花和在此摆渡的父亲。《老屋》中“屋檐口的芦苇管也会有野蜂钻进去落户,偶见野蜂留下黄灿灿的‘蜜糖’,吃起来很甜。运气好的时候,一掏一窝雀蛋,有时还有浑身光溜溜的雀仔,惹得雀妈妈在一旁的树梢叽叽喳喳”《挨打》中“我们这辈人小时候是经常挨打的。不仅挨父母的打,还会挨老师的打,至于小伙伴们之间的互打,已经是再正常不过了”怎不让人掩卷遐思,反刍远逝的岁月。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念荣打动我的不仅是醇厚芬芳的文字、回味悠长的情感,更是世风难撼不改初衷的那份执着、坚守和进取!他不仅拥有成功的事业,还拥有温馨的家庭;不仅拥有殷实的物质生活,还拥有丰厚的精神财富;不仅拥有斑驳厚重的过去,还拥有鲜活绚烂的未来。作为同学,作为分别20多年后仅存的让我惦念的几位要好的同学之一,我由衷地为念荣感到高兴和骄傲!回想自己,高考落榜后代过课,为了圆大学梦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取得南京大学毕业证书,做通讯报道员、做党政办主任以文谋生,之后仕途无望背井离乡,跳槽到企业后又风生水起意气风发,其间虽有文字零星见诸报端,但终究难逃俗流的裹挟,以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一度时期,我甚至宁愿向别人炫耀“有房有车、有型有款”,却羞于让人知道自己还有舞文弄墨的“两把刷子”。殊不知我们在沾沾自喜于得到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又失去很多。

因为念荣的文字,因为旧情难舍,我和妻毅然驱车重返梦萦魂牵的车桥中学母校,为的是咀嚼阔别已久的青葱岁月。护校河的大桥和校门修建得很是壮观,原先的教室已经被巍峨的教学楼代替,西南角的土丘上建起了音乐室和舞蹈室,东北角两座红砖红瓦的宿舍楼上依旧晾着许多衣服,1957年兴建的礼堂留下岁月的印证,西边崭新的学生公寓后几排教师宿舍已颇显破败,操场上的篮球架下有奔腾跳跃的身影……没有人知道,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学长曾经在这里放飞梦想、折断翅膀;没有人知道,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校友会重回这里搜寻记忆、思考人生。

正值初夏,午后的太阳还很高,金黄的菜花已经褪去,青绿的菜荚用力鼓起;葱郁的麦苗已经抽穗,微黄的麦浪随风翻腾。学弟学妹们又快到毕业留言的时候了;于我,离回家的时候还早。也许,在回家之前我还能做点什么。


夜 游 秦 淮


孙凤青

秦淮河,多美的名字啊。那 “烟笼寒水月笼沙”、 “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秦淮河,是那般幽柔、清隽;又是那般冷静、孤独……现在的秦淮河,应该有新时代的桨声灯影吧?

晚上,我们坐地铁从三山街下,走了里把路,到了夫子庙。与朋友走过一条街,绕过几道门,黄灿灿的灯光下,揉和着吵杂的人声。朋友说:前面就是秦淮河了。

灯火仿佛有魔一般的力量,招引着大家不由地向同一个方向前进。我想驻足,却总是被拍照留念的游客友善地示意让开。

秦淮河沿岸亭台林立,灯火如昼,小吃摊点众多;空中荡漾着各种香味,混和着或尖或粗、或细或犷的叫卖声。俊男靓女,携手而行,或嬉嬉笑笑,或打打闹闹;偶有呢呢低语,切切羞羞。远处,隔河的岸墙上双龙戏珠的灯饰,金光闪闪,通体辉煌。憧憧的人影,穿梭在白白的栏边;河中,红色的游船,往来于黑黑的水面。

绕过栏杆,我们沿阶梯走了下去,来到了 “最繁华、最亮美的秦淮河景边”。河边停满了机动的游船,河内一艘接一艘的亮着灯火的红船突突地从眼前驶过,偶尔也能听见几声河水啪啪的浑响。一位大姐,穿着工作服,大声地喊着:“坐船,还有两位,就开啦……”朋友说:“去坐坐吧,看看两岸的灯景,不错呢……”正犹豫间,刚才那船却突突地,推开浪波,驶向灯火阑珊的远处了。“不坐了,就走走吧,也很好的。”我淡淡地说。

岸上有一家酒店,灯光辉映着四个大字“咸享酒店”!不会是鲁迅笔下的鲁镇吧? 何时也搬来这儿了?酒店的前面,有一巷子,黑呼呼的看不真切巷口的名字。走近了,仰头定睛细视,才发现,上书三字:“乌衣巷”。这倒是真的!此巷原是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南宋吴潜《满江红·金陵乌衣园》一词。“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余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是何等的沉郁与激愤。我们走了进去,谢安纪念馆早已闭了门,黑黑的一条巷子,被游人遗忘在都市热闹繁华的角落里。我驻足,只有纪念馆墙边几簇翠竹,依稀就着斜射过来的灯光婆裟着暗暗的绿影,在微微的风中,寂寂地发出沙沙的叶响,可谁有心来听它们呢?

朋友说:“前面没有可看的了……”我们只好回头,在这黑黑长长的的巷子里,只有我们几人。拿出手机,才知已经十一点了。

走出巷口,外面已没有先前的热闹,小摊贩们都关了门,游人也稀稀落落了。河岸边,一艘艘游船紧挨着,在突突的忙碌过后默默地沉睡在都市的喧嚣之外。河水静静地,倒映着几眼微黄的灯火。风儿吹来,我仿佛嗅到那淡淡的来自心灵深处的蔷薇的花香了……

轻轻地抬起头,才发现,南京没有弯月的夜里,连星星也看不见一颗……


寻梦,在古襄河


乔 红

娇红苍绿彩金环,远岭近坡旖旎街。

水洗蓝天三万丈,长风浩荡皖东前。

——寄情古襄河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时光飞逝,长江北岸,与琅琊山一脉相承的千年古城全椒,却是生机盎然。十里襄河,见证了古往今来。太平桥上,走太平的祈愿,成为皖东儿女心中永远美好的情愫。

神山,多么诗意的名字,你,被无数的文人墨客所吟诵。是你的灵秀绘就了多彩的图景,巍峨苍翠,泉水终年不熄。仰视间,感人肺腑的唐诗,字字句句,在眼前,在绵延起伏的山岭,在莽莽林海,久久回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想起遥远往昔,那年初冬冷清,伫立在刺史府门前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心更冷。想起隐居在全椒神山中的好友,此刻,也许正束薪涧底,也许已经独自归来,轻解柴门,也许在袅袅的炊烟中清煮着道家的白石。

然而,“落叶满山空,何处寻行迹。” 居住在深山里的隐者,似行云野鹤,萍踪不定。然而,今兮何兮,初秋的神山却是浓绿叠翠,落叶无痕。

大隐隐于市。清代文豪吴敬梓,客居他乡,一生漂泊,秦淮岸边,他的思想隐于一部千古传颂的鸿篇巨著之中。

放旷而不拘世俗。湖光山色中,一叶扁舟,古琴悠扬。衣袂飘飘的吴敬梓,携妻遨游,礼法的牢笼,挡不住对平等的追求,阻隔不了心中执愿,自如的小船,飘向芦花深处……

隆冬苦寒,北风吹不灭星星闪烁的光明。衣衫单薄的你,总是用文字来抗寒。真知灼见,犹如闪电,划破黑暗。鲁迅先生的“机锋所指,尤在士林”,成为后人评价你的一座丰碑。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你隐于寒风刺骨的夜色,留下笑中含泪,乐中有悲的活性文字。从此,大地上,笔峰塔高耸入云,永不倒塌。

瑞雪纷飞,天地苍苍。你当尽笔砚,当尽寒衣,带着心中挚爱的文字,向着一片洁白的世界,飘然而去。太平桥上失去你往日翻阅文稿的身影。世界与你隔离。“可怜犹剩典衣钱”了却了你追求人生的夙愿。

时光川流,飞越百年。又是一个初冬,阳光洒满曏河两岸,洒满这里的山山水水,洒满每一面墙壁和昔日里你耕耘的每一寸土地;你当年种下的片片翠竹,今已魏然成林,如水墨风景;雕梁画栋,碧瓦飞檐,仿佛定格古老的记忆,再现艰辛无悔的当年,再现灶冷断炊的秦淮河边,漫漫长路上,你求索的身影。

你将儒文化的篇章写在了古襄河畔、太平桥道路旁那一排排古老的青石板上,这板上道道凹槽,似乎在诉说着徽文化的前世与今生,你徽音变老,依然心向先贤。

夕阳霞辉中,走近你,走进这青砖灰瓦的庭院,走进了唐诗宋词里。我看见你的心,在远方,在超越红尘的群峰之上。

站在你手握长卷,面视人生的铜像下。听见你一遍又一遍地轻轻吟诵:冰魂雪魄齐无愧,雨态霜姿谷有情。

回眸, 古襄河, 山青,水秀,城绿,人亲。这薪火不息的儒林文化,在梦的边缘滋长,且郁郁葱葱。




 楼主| 发表于 2016-5-4 09: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梦,在古襄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3 20:36 , Processed in 0.0517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