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78465|回复: 1

吴周文 张王飞:唯美诉求与“跨文类”的别开生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9 17: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唯美诉求与“跨文类”的别开生面
——论陈奕纯的散文创作

吴周文 张王飞

  内容摘要  画家陈奕纯散文以“唯美”作为诉求目标,实施其寻找美、寻找爱的创造理想。灵感的致幻性、画面的诗意性、意象的“大美”性,使其文与其画两者构成了“互文”可释的关系;以“交响乐”打磨成一些作品主旋律的“多声部音乐”以及自由地随意地嵌入切换小说性细节、情节的描写,这些使其散文植入绘画、音乐、小说等元素,进行了“跨文类”的多维度整合,从而使其文本在“破体”的价值上呈现出新、奇、怪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陈奕纯  唯美  跨文类  绘画  音乐  小说
  近几年来,陈奕纯的散文创作以其唯美诉求与蓬勃生机而横空出世,骤然在散文世界里升腾起一颗光鲜的星星,这令广大读者刮目相看。作为业绩与影响的标识,是差不多全国诸多的散文奖项如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郭沫若诗歌散文奖、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奖、中国作家笔会奖以及中国散文学会授予的“突出贡献奖”等等,先后都被他获取,且以一等奖或以第一名的衔头赫然冠之,并且一些作品多次进入中国散文排行榜,还被选入大学、中学教材抑或作为高考、成考、中考、小升初的语文试题。散文创作中的这种因诉求唯美而造成强烈反响的“陈奕纯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研究散文的读者对其进行学理性的思考与评析。
  陈奕纯说:“世上所有艺术的创造过程,就是一条寻找美、寻找爱的道路,也像我本人创作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主画《国色天香》……等等一样,都是为了一种理想。”⑴ 我们读他的散文,就像读他唯美的画,也觉得是诉求唯美的,其多数作品也是经过殚心竭虑的打磨而成其为充满艺术性的“美文”。美文,是存在于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个固有的传统文体;把散文写成现代美文,是“五四”以后近百年来几代散文家的艺术诉求。散文永远是一块“被开垦的处女地”,她可以让散文家以自己的心智与艺术造诣,自由地进行自己独立的创造。然而,经过历史的检验,真正成为美文经典的却又只是少数篇章,估计是百分之几的概率。很多散文家在具备了适宜的题材、激越的真情、独特的感悟之后,匆忙、随意地把它们一并按在纸上,就拿出来发表了;所缺少的,往往是修改环节的重视,即在艺术表现上的再构思与文本形式反反复复的打磨。而陈奕纯的散文正是在这一“深加工”的环节上,采用了“苦吟派”的反复琢磨,使之进行了精品化的“唯美”升华。犹如他作一幅画必须用十天、数十天的功夫,甚至用一年时间完成《盛世之歌》那般的苦磨,来实施他唯美的理想。他自己说过,获得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唯一之一等奖的《时间的同一个源头》,就足足花费了三年时间才写成的,恰似贾岛那首“两句三年得”诗作⑵ 的“现代版”。如此苦磨,为一般人难以做到,此中甘苦也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这个例子表明,陈奕纯散文的写作态度是异乎寻常、令人惊奇的严谨。陈奕纯现象的现实意义在于,其作品的唯美创作态度与唯美文本是为当下散文提供了一种范型和价值取向;被《北京文学》、《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等等文学名刊接受以及被全国各种散文奖事隆重推出,这也从另一方面,深刻体现了当下广大读者在审美上对粗鄙化的弃绝与对精品化的渴求。新时期至今的散文创作之中,固然有一些作家坚守精品意识,仅仅是“一些”而已。然而,精品意识越来越淡薄,粗制滥造的“快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与读者交心的意识越来越漠视,卖萌媚俗的情状越来越泛滥;美文的精致文本越来越稀少,网络时代因袭“分享”的况味越来越普泛;自我率真信实的内心呈现越来越少见,浮躁低俗的情绪表现越来越见多。这些司空见惯的负面,反而使读者对当下精致的美文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唯其如此,陈奕纯唯美的散文才格外地受到读者的点赞与喜爱。
  政治文化话语主宰文学的年代,强调的是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基于此,唯美、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曾经受到严酷的批判,至今还没有为其进行学理性的辩解。笔者以为:唯美,即是常说的艺术至上,其实并非绝然离开思想性的“艺术至上”,而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并置第一的同时,更注重强调艺术表现的圆熟、高超、完美,并且尽可能地精益求精。从表现美的哲学意义上说,因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是艺术,故此一切文艺都必须讲究“艺术至上”;否则,离开真与善的内容,美的表现形式便将不复存在。正如克莱夫·贝尔著名命题所说,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归根结蒂是“有意味的形式”。⑶ 陈奕纯的散文实践,给笔者有了一个新的启悟与发现:即“唯美”应该贯穿于审美创造的全部过程。他正是在对唯美如此实践的基础之上,展示了唯美创造的超常能耐。如他自己所说,“寻找美”与“寻找爱”,二者构成了他创作美文的理想,也是通过自己唯美的实践,使其创造美的理想得以实现。
  贯穿于陈奕纯散文中思想情感的主旋律,是爱;他的爱,并非凌空蹈虚的高头讲章,也非虚伪卖萌的矫情,而是一种接地气的“爱”。所谓“接地气”,是指率真、豪爽的陈奕纯,情系于时代、祖国、民族、乡土,把个人经历文革的痛苦经验和反思历史的家国情怀,统统化作他个人的以“仁爱”入世并济世的精神理想的追求。这种精神理想,一方面内化为他真诚地对绘画、文学的执着献身,对自我的真善美作孜孜不息的苦求;另一方面外化为敬业于自己社会事务的职守,并真诚地为社会作出自己的回报。如在华南理工大学53周年校庆之时捐赠80件书画作品,还先后为北京、贵州、海南、广州等高校,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区捐画作500多幅。显然,陈奕纯接受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与舍我其谁的“济世”的理想主义,而自塑自我的“爱”与“美”的精神世界。
  “寻找爱”,表现在陈奕纯的散文中则是具实于人事景物的心灵抒写。在其“寻找爱”的散文叙事中,既有对于祖国美好河山的爱之执着,如《我吻天使的羽毛》、《泼墨绵山》等,又有寻找各族人民风俗人情的爱之思考,如《月下狗声》、《丽江不哭》等;既有叙写对血缘亲情眷恋与咏唱,如《大地的皱纹》、《看着你一天天苍老》等,也有沉思于乡土和祖国沧桑历史命运的家国情怀的倾吐,如《从“乡愁”说起》、《时间的同一个源头》等;既有叙写对国画创作的坚守与一幅作品诞生的甘苦,也有抒写内心对人生中美好情感的回眸与叹息……总之,陈奕纯的叙事给读者的一个强烈印象是,既是作为感恩自己母亲的孝子,又是愁牵家乡热土的游子,更是为将绘画艺术献给祖国母亲而不顾健康、不惜生命的赤子,这三重身份的叙述者与抒情者统一整合于其全部的散文,自然生成了一股“寻找美”的、澎湃不已的、叩击读者心扉的思想力量。因此,他的赋情于物、随物赋情,是孝子、游子、赤子思想与情感的物化,可以看作是他真情实感的具形与具象或称精神拟态,是人性、伦理、哲理的书写与表达。其全部散文,无一不是真实地裸露着作为书画家、散文家一颗炽热的、敏感的、悟性翩迁的灵魂。孝子、游子、赤子,是陈奕纯散文思想表现的三个向度,也是其抒情的三方面的定势。三重角色定位的自我表现,成为他散文内在人格魅力的正能量。
  ——这是不应予以漠视的,陈奕纯散文另一层意义上的唯美,即思想与情感表现的唯美诉求。
  评论家阎晶明在读《月下狗声》之后,认为陈奕纯的散文有着一种“怪异”感。⑷ 新、奇、怪是陈奕纯散文给读者最初的、最明显的感觉。之所以给读者这种陌生化的审美感,是因为文本诉求着“跨文类”的创造。他的散文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正是在文本的“破体”方面,为当下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跨文类”方面,他首先把绘画的诸多元素整合进了自己的散文。
  众所周知,陈奕纯是著名画家,其多幅画作《国色天香》、《三峡放歌》、《晨光》等等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以及天安门西大厅,标识着他在国画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他说:“30多年的书画研习、创作,使我的想象力、联想力、创作激情得到了比较好的锻炼与培育,以致这些重要元素成为我的散文的艺术创造力。”⑸ 唯美的绘画造诣,究竟怎样给他的散文以“艺术创造力”,这是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
  我们同意这样的一种说法,陈奕纯是画家中最好的散文家。准确地说,他是当下散文创作中把绘画元素成功地、最大化地予以植入的散文家。这一特点,显示了陈奕纯散文特立独行的最大价值。在他,文和画是同本同律、灵犀脉通的。灵感的致幻性、画面的诗意性、意象的“大美”性,使其文与其画两者构成了“互文”可释的关系。
  先说艺术感觉的致幻性。陈奕纯的散文充满了艺术感觉即充满灵感。灵感,往往是其绘画时最初引发创作冲动的感觉;它产生的同时,生成灵动的联想并涌动激情。这种情状往往也是他散文创作中如痴如醉、沉醉致幻的审美心态,见诸于他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便成为一个活跃于文字里面魔幻创造的精灵。《大地上那个拾麦穗的女人》,是作者读法国画家米勒名画《拾穗者》而写成的。由画面那个捡拾以色列土地上最后一根麦穗的年轻寡妇,并由她的孤独和寒冷,立即生成了自己身处花城、遭遇南方罕见的大雪天的寒冷,而且由此进一步生成了在孤独中奔跑、忘记自己是谁的恍惚感与幻觉感,从而抒写出作者对受苦受难者的仁慈和悲悯。《我吻天使的羽毛》,由作者在江苏兴化的水上森林公园耳边偶粘一根白鹭羽毛,幻化其为邂逅的“天生娇气的千金小姐”,最终幻化成“上帝派来的天使”;并以这种瞬间的童心来复,移步换形,演绎为文字作成的水杉与天空、群鸟与水杉、“我”与天使等邂逅情境中的一幅幅水墨画。用不着一 一叙述,即可说明陈奕纯散文艺术感觉的特点:亦真亦幻、物我融一。这两大特点,恰恰也是其画作的两大特点。因此,在同一个陈奕纯身上的艺术感觉,使其文与其画也自然呈现了同样的动态审美的情境:寓热烈于虚静,寓繁富于空幻。在陈奕纯的散文中,散文的题目甚至与画题完全相同,这是难得一见而令人思考的现象。如《大地之声》、《盛世春光》、《清气溢乾坤》、《晨光》等。这些作品并非完全诠释一幅画诞生的过程,有着它作为散文作品独立存在之意义;但它们又是以“同题画作”的艺术感觉与审美心境,进行了散文的二度创造。这些“同题”现象,为陈奕纯散文与绘画在艺术感觉上的同一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这也是他与其他两栖文、画的作者不可雷同的特殊之处。
  次说艺术画面的诗意性。陈奕纯将其色彩、线条、与光的明暗的绘画技法技巧,运用于散文变成文字的绘画,故而形成了散文中诗意的画面感。读他的散文让你感觉各种各样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接踵而来,仿佛观赏他的文字演绎的画展。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此,“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成为诗与画的艺术诉求。朱自清由此则对散文提出了“文中有画”⑹ 的唯美诉求。对此,陈奕纯可以说达到了这个高度,且有着自己演绎的两个特点。其一,他擅长工笔画,把以形传神的工笔,演绎为散文画面对神似的细描,婉曲地传达出作者自己的彼时彼刻的情愫。如写雾:“推开窗玻璃,我看见一粒一粒的雾水扑面而来,细细的,尖尖的,滑滑的,凉凉的,好像少女密匝匝的心事,好像少女绵长长的忧愁,好像少女的情歌,只一下,整个人整个灵魂都湿了醉了,都掉进这幅画里。”(《天使一滴泪》)如此这般,是“意描”的联想与渲染,是仿用工笔画写真的细腻,重新进行了虚实、疏密的处理,进而达到了神似的效果。类似这样的例子在陈奕纯的散文里可以随意找到。其二,陈奕纯创作绘画作品的时候,有如鲁斯画羊自己变成“羊”的审美创造时情境,是处于自己变成“莲花”、变成“白茶树”、变成“超级大帅哥”的“兰花”等等物我一体之超昂奋状态;画成,则化动为静,凝为特定时空之一瞬;实际上静止画面的背后深藏着作者内心的冲动和激情,内在诗情完全只能靠色彩线条等语言吐露出来。然而,散文叙述文字的自由可以让作者,把内心超昂奋的激情演绎为化静为动的画面。如描述静止的路:“一种颜色向一种颜色过渡,说不出的滋味,就像大地上正在蠕动着一条草木葱茏的小路”(《大地的皱纹》),如写五峰山静态的竹子:“迎接我们的,是漫山遍野跳着、舞着、站着、拉着、唱着、喊着、笑着、跑着的竹子……全都跑来迎接我们来了。”(《无声》)如此动与静的艺术处理,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律动,他不是像一般散文一叙到底或者有叙有议,而是在叙述与议论中间,让画面断续地出现,使陈奕纯的散文具备了绘画的妙处,即断断续续的画面,画出了作者思想的跳跃与诗情的波澜,进而抒写出盈盈盎然的诗意。也就是说,画面成了他散文心灵舞蹈的符号。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是“诗和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⑺
  再说艺术意象的“大美”性。陈奕纯认为一切艺术应该追求一种大美,为抵达大美,还必须追求一种大境。“大美大境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美学思想的人付诸一生的虚空世界”。⑻ 显然,他臣服并孜孜以求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大美无言”的艺术哲学。从其《盛世之歌》、《国色天香》、《百鸟朝凤》(中南海收藏)、《泱泱万里尽朝晖》(人民大会堂贵宾厅主画)、《雄风万里图》(十八只老虎图,人民大会堂收藏)等代表作来看,多以暖色为基调,以工笔的细致——简练中的繁复、色彩的和谐——浓烈中的典雅、意象的鲜活——多层次的烘托等等,营造大美与大境,以致形成构图奇崛、气势磅礴、笔墨豪放、仪态万千的风格。陈奕纯绘画的这种大美诉求,同样见之于他的散文。他认为,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与绘画的相通之处最多,“它们的本质意义都是意象营造。散文创作要运用意象营造才能写好……绘画创作更注意意象的营造”;“因此,独特的意象营造,不断成为我的绘画与散文创作的共同追求”。⑼ 作为唯美主义者或称完美主义者,陈奕纯特别注重在散文中寻求诗的主体意象的创造。如果说在绘画中以寓意崇高、圣洁、华贵、威武的莲花、牡丹、玉兰、老虎等作为抒写家国情怀的主体诗意形象,那么,在其散文中也沿袭着讴歌祖国河山、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思想,而命意于锦绣的大地、山川、边寨、故土以及霞光、春天、春光等充满壮美或优美的景象。可见,同样表现壮美或优美,画、文两者有明显区别。在陈奕纯的笔下,散文对于主体意象的选择区别于其绘画止于一瞬的局限,可以根据抒情写意的需要因文而异,决定最佳的主体意象;并以此作为表现大美与大境的龙脉而布局全篇的画面结构。举例说,《月下狗声》的意象营造并非壮美的境界而是优美的情境,但在优美中表现出大美与“壮美”的情韵。作者自己说:“我用月光轻轻地笼罩了乡村,实际为乡村涂上了诗意的工笔重彩,乡村摇身一变,抖落了叹息与哀伤,变得楚楚动人起来,变得美轮美奂起来。”⑽ 作者选择了两只狗的“影子”作为主体意象来营造,它们在月夜、雪地里追逐恋爱,渲染着乡村的宁静和美轮美奂;而且由“影子”的意象,衍生了陈八成“月下出差(行窃)”的动漫画面。陈奕纯大美大境的创造,突出地表现在把两只狗的“影子”作了轻音乐的、抒情诗般的动漫戏仿,进而带出了规定情境中“出差”人的第三个“影子”,以终极抒写作者隐藏在情境中美丽的“乡愁”。一个丑陋的人及其丑陋的故事,在画家笔下经过了化丑为美的诗化,即动与静、明与暗、里与外、意象与具象的处理以及诗情画意的叙写,便成为难能可贵的精品之作。在意境的创造上,尤其在动与静的处理方面,作品明显是受到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的影响。故此,发表之前当责任编辑要求把题目改为《月下》之时,作者激烈反对,“不识相”地固守自己的美学理念而坚持《月下狗声》的标题。这个题外的“注脚”,佐证画家的陈奕纯在美学追求的不懈与坚定,同时表明他运用艺术辩证法进行意象的营造,是他赢得散文诗情画意的唯美与大美的艺术途径。
  刘勰说:“缀虑栽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⑿ “气”,亦可谓气脉、气韵、气象、气势等,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气”,因作家、艺术家个人的禀性气质、生命体验、美学理想、艺术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表现出因人而异的“气象”和个人风采。陈奕纯将其绘画的作派,会通活用到散文中来,则形成了“大散文”的大气和诗性。诗、画同律、文、画互通,于此陈奕纯散文提供了可以深入研究的当代个案。
  为了抵达唯美,陈奕纯敢破散文的“体式”,打破散文陈陈相因的清规戒律。
  近几年他才染指于散文,正因为染指不久,散文的“定体”、“范式”没在他头脑里盘根结蒂,这倒成了免受框框条条捆束手脚的一个优势,可以随意给散文“自定义”,随心所欲地拿捏它文本的模样。然而,并非所有的新手不守规范就能一挥而就,斩获永远归属于有充分准备的智者。不守规范的成功者,只能属于学养丰瞻、厚积薄发的陈奕纯。他说过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话:“你只有多学科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奏出最美最和谐的人生交响曲。”⑾ 绘画、书法、音乐、文学以及艺术史等多学科方面的“综合修养”的支撑,是陈奕纯另一个更重要的优势,这使他《笔走汀泗桥》等等很多作品艺术视野开阔宏大,可以在多元、多维艺术空间进行自由创造。除了上述植入绘画元素以获得诗性之外,陈奕纯散文的“跨文类”写作,还表现在对音乐、小说等其它文类的艺术方法与技巧的整合。
  陈奕纯喜欢音乐,尤其喜欢交响乐。他认为,“一幅画也可以是交响乐式的”,“一部小说可以写成交响乐式的”。 ⒀ 对于他来说,交响乐可以溶解于他的绘画,也可以演绎成他的“复调”(polyphony)散文。显然,他接受了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复调小说”的理论,把他的散文也打磨成几个主旋律的“多声部音乐”。他颠覆了立意贯一、结构单纯与叙事清晰等这些美文写作的常规,不是在整饬的简练中求白描之美,而是在繁富的变化中求绚烂之美。《大地的皱纹》一文围绕着人生的“小路”展开叙事。第一部分,用“小路---前行---未来”的意象,哲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春夏秋冬,最终无法规避的以“死亡”带走每个人的“一场大梦”的结局。这一部分,用抒情诗的笔调与哲思的絮语,为全文撳定了迷惘、悒郁的基调。第二部分,笔墨一转,叙述“下放”年代发生的悲情故事,---母亲与“我”见证了小周阿姨为证明丢失“三块钱”的公款非自己“贪污”而服毒自杀,以及终因车慢路远而无法救治的情景。这第二部分以“特写”式叙事,纪实非常时代一个普通人的非常命运,悲悯地、如泣如诉地变奏出第一个“死亡”之路的主旋律。第三部分,叙述“我”的书画之路中的一次“绝路”,即四上王莽山“取景写生、激发灵感”,最后创作出“太行山系列”的绘画作品。作者以一反第二部分的悲情,变奏出昂扬向上的“拼搏”求生之路的主旋律。第四部分,是写当年“三块钱”的后故事。“我”与母亲重回下放的小镇,走访唯一存活却耳聋、失语、偏瘫的“小姐妹”;通过其儿子石破天惊的揭秘,正是这位“小姐妹”当年犯下一生唯一的“大错”----私匿了那“三块钱”;虽救了自家“六口人的命”、却害死了无辜的小周阿姨。这一部分,以悲悯寓迷惘、以疼痛寓激愤的调性,再次变奏出表现忏悔者即苦难者面临“准死亡”之路的主旋律,从而推出全文最华彩的乐章。由悒郁迷惘到悲悯低诉,再由悲悯低诉到奔放激昂,然后又由激昂奔放走向沉郁迂回,确是一首交响乐章。如此“复调”的散文叙事的规范,显然与传统散文的作派大相径庭;多头杂陈,似“散”似“乱”,难怪在发表之前让多家杂志编辑难以定夺,或拒绝、或拖延,最后《上海文学》成了真正理解它的知音。类似《大地的皱纹》的,还有《泼墨绵山》、《丽江不哭》等很多作品,均以多调性、多变奏、多旋律的呈现,开掘思想表现“交响”的空间。
  陈奕纯创作过长篇小说《七段爱》、《爱上狮子座》及中篇小说集《爱到无人倾诉》等,也是一位小说家。如果细究其散文,就会发现他将小说的一些元素植入散文,成其为明显的“小说家散文”文体的特征。他明白地引用一位理论家的观点说过,在《看着你一天天苍老》中运用了“胖母亲变成了瘦母亲”、母亲千里迢迢看儿子的“心灵上的感应”、接机时的“众里寻她千百度”三方面的“悬念”技巧,欲扬先抑地把“我”将见未见的心理,描写得真真切切、细致入微。陈奕纯的认同与引用,说明在散文中向小说拿来技巧他是自觉、有意而为的。然而,整体地、形上地考察他散文的叙事方式,既远离了象征寓意,借景抒情的套路(如茅盾、杨朔等),又远离了一叙到底、融情于事的作风(如冰心、碧野等),既远离散文诗的抒情语丝体(如鲁迅《野草》、陆蠡、苇岸等),又远离了感兴世相、一事一议的叙议混搭(周作人、秦牧、汪曾祺等),此外还远离了融历史、现实、政论于一体“讲章体”(刘白羽、余秋雨、梁衡等)。陈奕纯所采用的是以小说为本型的混杂性叙事。所谓以小说为本型,是指在真实叙写个人所见所闻、生活经历、创作(绘画)体验的基础上,文本形式多频率穿插小说性的细节、情节,并注重人物(作者或他人)的描写,包括行为、对话、心理等等方面的描写,让它们自由地随意地嵌入、切换、放缩、漂移;甚至像《月下狗声》、《两个人》,全然以小说叙事的面目呈现。当然更多的情况是穿插与拼贴一些细节或情节,使叙事更有故事氛围与人物在场的实感。之所以谓之“混杂性叙事”,是指在坚持以小说为本型的前提之下,散文文本的叙事虽说远离上述传统常见的种种路数,但时而也毕竟保留象征体、纪实体、语丝体、杂感体、随笔体等文体形式某些元素的呈现,这是混搭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指绘画、音乐、动漫、诗歌等等艺术元素的吸纳与互渗。这两方面的混搭与整合,把散文拿捏成魔幻似的变形体,呈现出新、奇、怪多向度特征,从而在破体方面,陈奕纯让自己成为当前散文创作中一位罕见的、难能可贵的尝试者。
  总之,陈奕纯“跨文类”方面所作出的尝试性实践,昭示着他把唯美诉求当作绝对的价值取向,证明自己是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一位批判者与启蒙者。唯其如此,他以先锋姿态把自己置于向传统散文文体及理念进行挑战的境遇,而进行着“绝路”就是希望的苦苦求索。卡尔维诺说过:“因为科学已经开始不信任不能切分、不专门的一般性解释和解决办法,所以文学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必须能够把知识各部门、各种‘密码’总汇起来,织造出一种多层次、多面性的世界景观来。” ⒁面临当代信息时代的飘忽、社会经济文化转型的躁动及其价值观念的多元嬗变,文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而文学形式的破体也势在必然。陈奕纯在散文文体形式上“跨文类”的创新,则是适应着当下时代与社会而显现的文学自身的内在律动。面对超稳定性的散文,如何通过创造出“一种多层次、多面性的世界景观”,进行探究与尝试,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陈奕纯的意义正在这里。
  我们祈愿并期待陈奕纯的探究与尝试臻于完美,进入一个更自由、更宽广的“化境”空间,即巴金先生所提出来的“无技巧”境界。
  注释
  ⑴ 陈奕纯《大地的皱纹》代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⑵ 指贾岛诗作《送无可上人》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后作诗自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⑶ 参见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⑷ 阎晶明《“标准”品相的‹月下狗声›》,《北京文学》2012年第7期。
    ⑸⑻⑼陈奕纯《散文与绘画》,《大地的皱纹》,第225页。

    ⑹ 朱自清《山野掇拾》,《朱自清全集》第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⑺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页。
    ⑽ 陈奕纯《角度选择是我的探索》,《大地的皱纹》,第259页。
    ⑾⒀ 陈奕纯《音乐与人生》,《大地的皱纹》,第243页,242-243页。
    ⑿《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3页。
    ⒁ 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杨德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吴周文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王飞 江苏省作家协会评论)
       本文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双月刊)2015年10月第五期


发表于 2016-5-4 10: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奕纯在散文文体形式上“跨文类”的创新,则是适应着当下时代与社会而显现的文学自身的内在律动。面对超稳定性的散文,如何通过创造出“一种多层次、多面性的世界景观”,进行探究与尝试,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陈奕纯的意义正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3 17:17 , Processed in 0.06061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