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0978|回复: 1

3月4日淮安区报副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2 20: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源  慎  槽  坊
  赵洪池

  里河堤上,淮安大关南首,板闸渡船口,有一家源慎槽坊,清末明初时期,是两淮之间闻名运河东西的百年老字号。
  槽坊就是酿酒企业,传统都是前店后坊。源慎槽坊坐东朝西四间门面瓦房,砖木结构,江淮风格,古色古香。门前有一副楹联:“源远流长财定广,慎言谨行客来多。”迎门雕花格扇上悬挂着"源慎槽坊"白底黑字招牌,另有“太白遗风”匾额,南山墙并排四口半人多高的大酒瓮,十分气派,柜台内环列着大小酒坛、酱缸、货架,商品琳琅满目,账桌后边有一间银房。除了主营高粱酒以外,还兼营酱醋、酱菜,日用杂货。中院有五间草房,是酿酒作坊,后院是露天货坊,摆放酱缸、堆放酿酒原料。
  源慎槽坊以地产精品高梁和纯天然的里运河水为主要原料。以麦或玉米杆为燃料。绿色酿酒工艺,七天为一周期。首先,在购进原料时,严把第一关,精选本地北乡(钦工、马厂、顺河、宋集一带)色质俱佳的高梁,晒干扬净,去除杂质,计量加水,在专制甑锅中大火蒸煮,煮熟蒸透后,起锅,铺在室内柴席上晾吹,不断翻拌,凉透后加秘方密制的酒曲拌匀,放进大缸内封存发酵,五天后出缸,再次装进甑锅,甑锅上加盖特制的有淌酒嘴的锡锅,大火燃烧,加温至沸腾。发酵后的高梁米,在水的蒸发中,与曲的化学作用,形成水蒸汽,上升到孤形的锡锅顶部,遇冷逐步凝固为液体,从锡锅酒嘴中不断流出,这便是清纯浓香的原浆酒。此原浆酒是不允许出售的,要储存在酒瓮中窖陈,一般窖陈至少半年以上,当然窖陈的时间越长越好。口味就更加醇、香、绵。
  酿酒的副产品——酒糟,是当地农民喂猪的好饲料。
  源慎槽坊的主人赵连明,字文轩,排行第八,当地人尊称赵八爹,其为人诚信至上,乐善好施,精于经商之道,在那战乱频繁,灾荒多发的年代,能把槽坊经营好,实属不易。民国20年(1931年)淮关撤销前,板闸市场生意兴隆,主要是南来北往的船舶带来大量消费。可是淮关撤销后,一夜之间,生意一落千丈,市场顿时萧条起来,许多商家关闭,转行或到外地发展。赵文轩抓住渡船口这一区位优势,把目光落在本地运河东西的农村市场,选择留在本地,仍操旧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继续以诚信为本,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宗旨,价廉物美为手段,将以高粱为主原料的原浆酒根据不同层次的顾客消费需求,精心勾兑成不同档次的白酒;顾客未进门,老远就能闻到酒香。所以顾客盈门,除了门市零售,还能发到河下、下关、淮安城内、南门外等地酒店,送货上门。
  源慎槽坊亮出绝招,实行“三免费”服务,吸引顾客。一是免费收发信件。当时通讯条件很差,农村没有邮站,邮路不通,写信投递很不方便,方圆十里八乡的农民便选择源慎槽坊作为信件的收转点,那时每天都有许多信件义务代为转发。二是免费小件寄存。因地处渡船口,过往旅客常把零星物件寄存,进城或去其它地方办事,回来后取走回家,十分方便。不仅如此,该店还“存入”。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经常拉夫抓差做苦役,乘渡船的青壮年遇到这种情况,就躲到源慎槽坊内隐蔽起来,等抓差的日伪军过去了再出来过河回家。三是免费小额借贷。谁家有急事需铺用,只要张口,都能满足需要,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不计利息。家有红白大事,买酒酱醋,不论数量多少,有钱没钱,只要打声招呼就可以拿走。靠的是互相信任。这三招果然灵验生意越发红火,鼎盛时期,曾先后聘用酿酒师傅、营业员、学徒工、账房先生、保姆、厨师、外勤等多名,由于老板为人宽厚,待人亲热,这些人与东家关系都十分融洽,情同家人,即使后来相继离开,还经常当亲戚互相走动。
  赵文轩的四哥赵端甫后来在板闸南街开设源慎槽坊分号。抗战爆发后,日寇占领两淮,日伪军在板闸筑碉堡,设关卡,板闸市场逐渐萧条,源慎槽坊难以为继,于1948年关闭。

  板闸布店旧事
  董振安

  民国二十年(1931年)板闸淮安榷关被撤销后,以关务为生的板闸人纷纷失业,生活来源一度陷入困境。现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得板闸“八大家”,即“张、杨、苏、邵、赵、何、庄、芮”,皆经商致富。其中首户“张”就是先开银匠店后兼营布店的张绍武。民国时期,板闸共有五家布店,分布在板闸南街和北京大道上,有独资经营,有合股经营,店面有大有小,资金少的有几千元,资金多的有万元以上(以洋元为计)。
  黄记布店。开设在淮关下通惠桥旁,杨家大楼巷口,店面房三间,坐东朝西,老板众称黄三爹,为人和善,待客如宾,口碑甚佳。解放初歇业。
  张记布店。老板张映华,年少时在清江浦布庄学徒,打得一手好算盘,众称张大先生。其祖辈历任淮关署衙书办,淮关裁撤后与三叔父张耀斋合资开设绸布店。绸布店设在南街杨四太爷石库房南侧,两间门面房,坐西朝东。日寇侵华前由于布店地理位置优越而生意兴隆,日本鬼子、二黄在关署土围上修筑碉堡,经常向周围乡村发动扫荡,布店生意萧条。加之张映华不擅经营,早年丧妻后沉迷于喝酒、打麻将,常常下午坐黄包车去清江浦看大戏,深夜不归。日本投降后,其三叔抽出合股资金让其子下江南创业,张记布店随即关门大吉。
  饶记协和布店。老板饶伯贤,据老人说其祖曾为板闸驿站官吏。板闸更楼南街北头第二座楼房便是其住宅。坐西朝东,临街三间楼上下,南屋楼后连一间,成钥匙状,木楼梯三八二十四层,寓意三代同“发”,楼下书房兼客厅,玻璃隔扇门,古朴典雅。饶老板长年穿长袍马褂,中等身材,圆脸,皮肤黝黑,脸上多麻点,似癞蛤蟆,俗称饶大癞。据说他卖布收钱时有个“怪僻”,每当顾客买布付款找零时,他总是疑疑惑惑生怕多找了,常从顾客手中一把抓回零钱数了又数,但一文不多,此事成为笑谈。协和布店开设在大阳沟街上,北临关署,四通八达。布店以经营绸缎、棉布为主,兼营邮政代办。店内挂一面厚玻璃板制成的金字匾,长约70厘米,宽约45厘米,匾上用繁体字凹刻成,金光闪闪,刻字从右向左横排,共四行,上下两行是中号字,中间两行是大号字,无标点。匾书:“本号经营,高而富色布,永不退色,上海协和生棉布號獨家经营“。协和布店择吉开业后,因货真价实,品种独一无二,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抗战爆发后,因市场经济紊乱,物价爆涨,合股者与其分道扬镳。饶伯贤将布店迁回家经营,后来由于同行业竞争激烈,又以代销为主,利润不高,加之资金不足,难以支撑,协和布店也就倒闭了。
  柳记恒庆布店。老板柳吉甫,河下镇人。晚清民初板闸人有“张、杨、柳”三大商家之说。“柳”即柳吉甫,因其经营有方,家庭殷富而闻名板闸。到板闸创业时先开银匠店,随着生意的红火柳吉甫腰缠万贯,就投资经营棉布,专营批发土、洋棉布,左右了板闸几家棉布店。柳记布店开设在北京大道南拐角处,坐西朝东,面对南街“江淮砥柱”牌坊,两间门面房,门前有石台阶,前店后宅还有库房,幽深莫测。店里有管账的、卖布的、跑腿的、学徒的。柳吉甫兄弟六人,他是老大,专职掌柜,平常走路、坐着喝茶或与人谈话时,习惯抬起下巴、头朝后仰,眼睛看着前上方,样子有点怪怪的惹人发笑。他擅长经营,善于管理,但比较“扣门”,不善于和同行打交道,更不巴结奉承当地的政要、结交地头蛇,因此人缘较差,甚至惹怒了板闸一名保长,此人绰号为“万把钩子”。他勾结了里河西一拨土匪到恒庆布店抢劫财物。这日深夜,恒庆布店一名学徒在睡梦中被嘈杂的脚步声惊醒,爬到院墙上巡望,发现有二三十名土匪从关下新观音庵前蜂拥而来,当即鸣枪示警,大声呼救,被土匪开枪击中身亡。周围群众听见枪声,纷纷跑来救援,土匪逃之夭夭。柳吉甫被吓出精神病,恒庆布店关门停业,连赊欠的布账都没有收回,就搬回老家河下去了。
  张记正福布店。老板张绍武(1915—1967年),原淮安县大兴七洞人,祖辈务农为生,15岁时经人介绍到恒庆银匠店学徒四年,满师后,购得房屋一处,正福银号闪亮登场。
  “正福”号坐东朝西,三大间门面,前店后院,三间堂屋两间厨房,东面有院墙,占地二百多平方米。开业后,先制作金银首饰,后又用一间兼营棉布、绸缎、棉纱,店面房位于北京大道(又称小南街)南端,这里是板闸商业最繁华的三角地段,与柳记恒庆布店隔街相望,真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据张绍武二公子张绪泰(现年78岁)回忆,正福布店从民国到解放,在板闸乡里之所以口碑最好,主要源于“诚信”二字,淮关撤销后,国民政府的“榷善工厂”在板闸创办了毛巾厂、织袜厂。有些厂家资金不足,想赊购一批棉纱。张绍武得知后,亲自送货上门以解燃眉之急,颇受顾客赞誉。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2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消逝的岁月与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3 22:42 , Processed in 0.0584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