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32689|回复: 3

10月20日淮安区报选发《访“一线大家”王兆奎》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8 16: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画 坛 边 上 一 草 根

——访“一线大家”王兆奎

赵日超

天津美术出版社6月出版的《一线大家——王兆奎》美术专集面世后,深受读者喜爱。该画集装帧精美,高端、大气、上档次。虽页面不多,但诗书画俱佳,幅幅精彩,内涵丰富。为此,记者采访了“一线大家”王兆奎。

见面时,当我一提及“一线大家”时,王兆奎急忙谦虚地说:“我不是什么大家,甚至连‘家’都称不上,我就是一草根,一棵攀附在画坛边上的小草。我出生农村,笔名‘村石’,意为乡村的一块普通石头。我还有一牧刻着‘乡下人’三字的闲章。我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直至退休,其中在县乡文化馆、站工作了七年。绘画只是业余爱好,但我坚持了几十年。如果说还有一点收获,那主要是靠勤奋和持之以恒再加上多读书、勤思考,这四点正是很多画家成功的基石。

退休以后,我的时间多了,创作也更勤了。从2008年起,我在新浪开通了‘村石88’的博客,我的作品大多发表在上面,几年来,留脚印的访客已达十万,加上许多人转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天津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也是在‘新浪博客’上发现我的作品,后邀我入编。这家出版社是全国出版美术类书籍最权威的出版社之一,他们邀我入编是对我作品的认可和肯定。”

当谈到花鸟画创作时,我问:“中国画种类很多,你为什么对花鸟画情有独钟?古今的花鸟画家很多,但大多数人只画花不画鸟,在少数画鸟的画家中多数只画一两种鸟,而你为何能画多种鸟?”

王兆奎说:“我从小就喜欢花鸟。上小学时,有一次看到邻家孩子画的鸡挂在家里墙上很是羡慕,就下决心也学画,并且一直坚持了几十年。不论是文革时花鸟画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情调而打入冷宫,还是现在大写意花鸟被主流画坛边缘化不受欢迎,我都一如既往,一直坚持,因为我知道群众喜欢,花鸟画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我能画各种鸟,是因为现在观察和写生鸟的场所和途境多了。动物园、花鸟市场、电脑、电视、摄影等都可以观察到各种鸟,加上鸟的结构大体相似,只要仔细观察,勤动手,多动脑,掌握熟练的笔墨语言,作画时自然能成竹在胸,融汇贯通,得心应手,下笔有神!”

在谈及芦雁画的传承与发展时,我问:“你说你的芦雁画是学习边寿民,但仔细看你的雁和边寿民的雁又大不同,为什么?”

王兆奎说:“我开始画雁确实是经常临摹边寿民作品,而且画得很像。后来想起白石老人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就在画雁的造型和笔法上进行了很大改进,终于画出了自己的芦雁。我的一首题画雁诗“兴来泼墨写群鸿,飞鸣栖食趣无穷;我笔写我胸中雁,休管与人同不同”就表达了这个意思。

我画雁用大笔先沾水后调墨,做到水墨适中。行笔速度一定要把握好,在生宣纸上作画,稍有迟疑,笔稍停顿一洇就不成东西了。从头部落笔然后再到颈再胸再腹,一笔画成,墨色从浓到淡直至飞白。笔法先中锋画头颈再转笔侧锋画胸腹,一笔成形,最后干笔形成的飞白,将雁腹部羽毛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非常自然生动。雁背部的用笔也大有变化,边雁是先用淡墨平涂,稍干后再用浓墨勾弧线表现层层背羽,我是用较淡稍干的墨侧锋上下横涂几笔,行笔中留下许多飞白,表现雁背部黑白相间的羽毛,非常形象生动。接着再用浓墨中锋几笔写出翅上的大飞羽,然后笔沾水调淡墨从后向前逆锋几笔画出雁尾,再在尾尖沾点水从尾至腹一笔勾出股部的淡色白羽,接着用笔沾少许较浓的墨在腹部并排点些长点,画出雁腹黑白相间的羽毛,至此一只站雁造型大体完成。还可以从背部先画,最后根据姿势的需要再画雁头,用笔用墨方法和前面大体相同。因为雁的造型和运笔方法都变了,所以和边雁不同了。”

“近年来你的芦雁作品在全国展览中多次获奖,并入选多部典籍。有人认为你的雁飞得比边寿民还高了,你怎么认为?”

王兆奎说:“的确有朋友这样讲过,在一次笔会上,淮安市政协原副主席荀德麟先生即兴吟道:‘休道颐公芦雁喧,长淮妙笔有人传,乱挥笔墨染宣纸,脱然嘹唳忆秋壖。’中华诗词协会会员陆春桂先生也写诗赞曰:‘苇间边雁影茫茫,野水荒滩身暂长。今日王鸿新展翅,居然一跃越重洋。’这些都是朋友们对我的鼓励。我认为,无论是在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或知名度等方面,边寿民都是我无法企及的。如果仅就画雁这一点来讲,让雁飞得比边高些我有这样的信心。这是因为,首先我是站在边寿民的肩膀上的,加上有诸多前辈大师们的雁画作参考,我能集众家之长,画出自己面目的芦雁。目前,我画的飞雁、游雁、站雁、睡雁等造型姿势已有几十种之多。仅就这一点来说,已大大超过了边雁。只要我不断努力,我想一定会有收获的。”


当谈及多数书画家的名片或简介上都有一大堆头衔,而他的名片上只有“写意花鸟画家”几个字,是何原因时,王兆奎说:“一来因为我是一个游离于主流美术圈子之外的乡野画家,画技还不成熟,条件不够;二来我不善言辞,不会交际,也不想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为此奔波;更主要的是我以为画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其它都是浮云。现在我在个人简介里提到的两个协会,都是因为我参加他们搞的展览获奖赠送的。”

当问及今后有何打算时,王兆奎说:“我正在编写一本《怎样画鸿雁》的书,画稿部分已完成,正在作文字方面的说明。”



大爱大美日月山

宋舜同

车行两小时,我们从西宁来到了日月山脚。

瓦蓝瓦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终于让我的脚步踩上了灵魂的节拍。在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怀抱中,一切繁杂的世俗都化为一缕云烟,飞向九霄云外。同行的几位女士一下车就簇拥在一起,又是跳又是叫,想必在发泄着内心积蓄已久的各种压力吧。

日月山顶经幡飘舞,野花绽放,牛羊悠闲,阳光将它们晕染得妩媚而神密。顺着山坡望去,一座洁白伟岸的雕塑耸立在半山腰上,尤如日月山上的一颗翡翠一件哈达一座丰碑。同行十几个人的脚步不约而同朝着一个方向移动。走近方知这就是汉藏人民久传不衰的文成公主雕塑。贵族装束的公主身着披风怀抱宝镜,深情地注目着生她养她的中原大地。塑像后面是一组再现公主进藏故事的青铜浮雕。古都长安,公主跪拜唐王,李世民率王公大臣依依送别,在盛唐歌舞“反弹瑟琶”的美妙音乐中,公主辞别父老和兄弟姐妹,踏上西去的漫漫路程。

我们一行人同其他游客一样,大多数都忙着拍照留影,远的近的,单人的组合的,欢声笑语在山谷中回荡。我独自一人,呆立在那里,仰视着花岗石做成的巨大塑像。白描般的刀法,幻化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传达着令人陶醉的美的享受,让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人说雕塑是凝固的诗,是立体的画。“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文成公主这位“卓越完成和亲使命”的唐朝女子,吸引我们的岂止仅仅史册上“汉藏友好使者”的赞美。

史载,公元638年的唐贞观15年正月,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车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城前往吐蕃,逶迤西行,数月后,这支庞大的送亲队伍走到了日月山口。唐代以前,日月山叫赤岭,远看如喷火,近看如染血,因“土石皆赤,赤地无毛”而得名。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必然要沿着这条祖先拓展的古道走向遥远的西部,让守望高原的日月山,迎来这铭心刻骨的感动。“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漫漫的远嫁之路,必然要有这么一处分手告别的苍凉之地。

作为告别中原的最后一站,文成公主在山上支起了帐蓬,在故乡作最后一梦,伫望故乡最后一眼。寒风凛凛,风沙漫漫。她站在山顶,西望长安,心情悲怆,“蛮夷之地”,未见夫君,自己的人生这么浩荡上路,究竟会如何开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她取出临行前叔父唐太宗所赐宝镜,镜中长安的繁华美景让她离愁倍增,不由地想念起父母亲人,心情低落中随手扔出宝镜。宝镜碎成两瓣,碎在东的是日镜,碎在西的是月镜,成了今天的日月二山。青铜浮雕的第二部描述的就是上面的场景。

青铜浮雕第三部分讲的是藏王迎亲。松赞干布率从臣、僧侣、头人、在柏海举行盛大的迎亲仪式,向护送文成公主的李道宗行子婿之礼。而后和公主一同进藏。随着送亲队伍,还带去许多植物种子,丝绸,茶叶,还有制陶、造纸、酿酒、建筑等工艺以及历算、医药等文化知识。汉藏两国的联姻不仅带来了民族和平和社会稳定,也大大促进了吐蕃地区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

汉藏和亲,  举世震惊。

汉藏和亲,  邦交创举。

汉藏和亲,  福泽万民。

如今,文成公主早随岁月之河一去不返,而耸立在日月山脚的公主雕像作为逝水之后沉落的文化积淀,获得了世人敬仰。

看过《傲慢与偏见》的人应该记得主人公的名言:“干什么都行,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结婚。” 拜伦也曾说:“男人的爱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年仅十六岁的文成公主为了大唐帝国天下太平,为了汉藏两国的世代友谊,放弃都城长安的安逸生活,放弃女人终身坚守的爱情,只身一人来到了既荒凉又落后的吐蕃。难道已经十六岁的公主没有爱情的梦想,难道她心中没有心仪的白马王子。小小年纪的公主心中装的是天下是民族是和平是黎民百姓的安稳生活。在处理汉藏两国的关系上,李世民曾说“一个女人抵得上十万士兵”。照此说法,公主一人挽救了汉藏两国多少人的生命,多少家庭的幸福。文成公主的爱是民族之爱是江河之爱是天下大爱。此时此刻,我是如此深深地痴迷,为你的博大,为你的辽远,为你的无私,为你的坦荡,为你的勇敢,为你的慈爱大爱。

离开文成公主雕塑广场时,已近正午。阳光把整个山区涂抹成一片绚烂,满山的青草、河流、经幡显得特别光辉耀眼。我的视线随着汽车越走越远,可在我的心底,日月山的大爱大美却越来越清晰起来。

大爱日月山。

大美日月山。

大爱大美的文成公主,值得汉藏人民永远景仰。


晚亭独处

朱红飞

晚亭秋色上柴门,  何处浮云过野村。

最是风流潮打春,  落红一抹后黄昏。

在月光下赶路

阅读数:12

葛会渠

还有什么,能让我

这样急着赶程

月光已经高过头顶

黝黑的高速公路默不作声

只剩下车灯闪烁

一辆接一辆,依次向前


如果不是农历八月,如果

秋天没有被饱圆的月色分开

我不会这样焦急地赶路

许多个夜晚,我常常

在看不见月的城市喝醉

找不到乡村的方向


手机一直没响,因为

父亲知道我在路上

而母亲,此刻一定已摆好碗筷

月光下,小院里

他们坐在一起

等我回家




回忆淮安农大

管家麟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还是念想着淮安农大。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淮安县委乘着“大跃进”的时代风云,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一个重大举措,在古老的淮安创办了一所新型大学,即“江苏省淮安县农业大学”(简称“淮安农大”)。

淮安农大隶属江苏省农林厅,由淮安县委搭台,组建了坚强有力的校领导班子,学校由资深望高的教育界老前辈宋我真出任校长(先前是淮安师范校长),时任县委宣传部长的周俊出任校党委书记。季修生(原淮安师范教务科长)任校教务科科长,徐建柱(原淮安师范总务科长)任校总务科长,王道行任校团委书记,王者友任校事务长。

淮安农大建校旨在培养高级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用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事业。学校坚持勤工俭学,两条腿走路,学制为五年,学生毕业后全部都分配工作,并列入正式国家干部编制。

淮安农大生员,来自1958年经省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招收入学的。首届招收百余人,开三个专业班,分两个作物专业和一个植物保护专业。学生主要来自淮安本地,还有来自淮阴县、涟水县、宿迁县等。学习课程除了普通高中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目,还有专业知识的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果树栽培学,以及昆虫学、土地学。学校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培养,积极开展体育和文艺活动,可称是学校有生气、学生有朝气,一片旺盛景象。

为了帮助乡、镇、村(大队)的干部提高素质,提高文化水平、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县委书记决定由淮安农大开办干部进修班。干部班的学员来自淮安县各乡镇推荐的大队书记、大队长、大队妇女主任、大队会计、团支部书记及青年骨干。这些同学多数是中共党员,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

因为办学的时间仓促,任务紧急,校址、校舍还在筹办中,为了不耽误同学们的学习进程,第一届第一学期学生都借住在淮安师范学校的南楼,前后约半年时间,期间同时筹划新校建设。淮安农大选定的校址是淮城东南的龙光阁。学校占地百余亩,建有教室、教职员工和学生宿舍,还有大会堂和食堂,一律平房、大瓦(以上建筑物至今完好)。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教学区、生活区之外,还有果树园、试验田,校区有水渠、校园有绿化,配套齐全,犹如美丽的花园。

虽说学校是勤工俭学,两条腿走路,但学校除了未制作校服,几乎是供给制,学生不用缴学费、杂费,不用缴书本费,不用缴伙食费,还发放洗理费,学生因生病等特殊情况,经济上有困难,还可通过申请,得到经济补助。这对当时大多数家庭经济不富裕的学生来说,真是个莫大的优厚待遇。

淮安农大的老师们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在实验室内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和化学的实验,在田间和果园里从事对作物生长和病虫活动的识别,关于果树的栽培 、整枝和造型,对稻麦按生长期进行施肥、除草,针对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农药的配制和使用,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种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和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际知识水平,增强了同学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淮安农大在1959年和1960年相继又招收了第二届、第三届新生,师资也有了大量的充实,一个完全的高等专业技术学府在淮安正展现出她的英姿,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可是,由于国家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困难,迫使淮安农大和全国各地同类性质的学校一样:停办!原来计划的学制改为三年,大专改为中专,原来的分配改为“安排”。学校没了,学生散了,老师调走了,财产分光了。那时的大气候造成的“霜冻”,给原来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向往美好明天的人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不能忘却的遗憾。

虽有遗憾,也有欣慰。淮安农大开办三年,给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之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突出的是学满三年,领到毕业证书的同学当中,8名同学被学校推荐参加了全国高考,其中有5名同学被南京农学院(现南农大)录取,2名同学被吸收入伍。无论是进入高校深造的,还是参军卫国的,都是淮安农大的优秀学生代表。从南农毕业的三位同学,分别是陈兴吴同学,先分配到北京微生物研究所,后调入国家环保总局,高级工程师职称;陈义文同学毕业后留在南京土壤研究所,后调入江苏省科委,任处长级职务;再一个董铮同学毕业后要求回到家乡,从农业技术员工干起,成长为工程师、乡党委书记、县农业局长。当兵的樊本富同学、丁木修同学在部队都入了党,提了干。

我有幸在淮安农大就读三年,现虽已年迈古稀,对于时隔半个世纪的淮安农大怀有浓厚的感情,对于淮安农大时期的许多人和事,尚能记忆清楚,心存念想。那三年给我们的一生中留下了最为美好的回忆。





发表于 2015-11-2 14: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线大家”王兆奎好样的,了不起{: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6 06: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苇间边雁影茫茫,野水荒滩身暂长。今日王鸿新展翅,居然一跃越重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6 02:17 , Processed in 0.06314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