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5145|回复: 1

朴中味厚,常态见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9 09: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朴中味厚,常态见奇
-----《郭伟散文集》序
石英


      甘肃作家郭伟是我相识不久的老朋友。既然相识不久,何以成为“老朋友”。这是因为,“知天命”之年的郭伟,为人真诚朴厚,做事认真勤恳,与其相识相交,毫不艰涩,彼此能够交心,值得信赖。故不须太长时间,友情之进程自然增厚,共同语言之多亦不当于相识多年者。从实质上说,当然已成名副其实的“老朋友”。
      故尔当他新编成的散文集《郭伟散文集》,想要我为之作序,我自然欣然允诺,因为我自信他的为人乃至为文是比较熟悉的。无疑也有许多话要说。
       郭伟的思想触角和艺术感觉都是比较锐敏的。他所到之处,客体景场与社风情事总能很快进入视野以至心灵深处,从本集作品中,我们很自然地会体察到他的步履所至与灵智的投影。他的生命运动路线大致由他的出生地,青少年成长之域兰州在河西走廊,渐次外徙华北,华中等地,最后落脚于广西的北部湾明珠城市。我说的“外徙”,并非说他已完全疏离了那座常有风沙造访,干燥少雨的出生地,事实上从集中不少篇章不难看出:他的童少年之梦是永远也不会消逝的,他的一些充满感情的散文仍然置根于那片黄土层中。
而本集作者的最大优长之外还在于,他每至一地,必有新的发现,必能找到散文艺术的爆发点。如他来到首都北京,城市如此庞大,景象如此纷杂,总体感觉如此“神圣”,但给他印象最为深切的仍是“藏在小巷深处的北京”。他的这一发现应该是真正在咀嚼历史。在品尝浓浓的况味,是文学艺术作品最需要的那种不可更移的情致。作为一位真正的作家捕捉的焦点,当然不是大而化之,不是浮光掠影,而是艺术感觉的独特,如此方能由一斑而推及全豹,方能从一已的主体感觉扩及到广大读者的客体。由小巷深处再到京城前海,去体味《临窗的风景》的妙处,便使我们这些久在北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人们从郭伟的散文中似乎又“捡”回了心目中已经淡去的东西,觉得很需要重新品味所居住的这座大城市仍能诱人的美与不可轻忽的情致。这使我猛然悟到:艺术感觉的销蚀剂是熟视无睹。而本集作者竟是他方来客,眼前的一切对他说来仍具浓烈的新鲜感更易感受感到一些别具的动人之处。哦,其实尚不仅如此,郭伟也并非初来都城,那么从本质而言,主要还是由于他具有一双艺术家必备的敏慧眼晴,秉有永不萎顿的求新的心灵,如此方可温故翻新,举一反三,激情不泯,触角常锐。
      郭伟散文的另一鲜明特色是:叙述语言清晰细腻,内涵丰厚况实,在外在浑朴中隐含灵智,在不事雕饰中深蕴美质。它虽然对任何门类的散文并不亦步亦趋,却能博采多家之长而化之,尽显自己的性格观貌。在这方面,我深感叙事乃其作品之长。而《鼓楼巷》,《78号大院》等写作者生长诸篇仍称得起是代表性作品。它们的好处是丰赡而不庞杂,细腻而忌堆砌。是彼时彼地的文学性实录,是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典型写照。是真正用心写的、用感情写的、用爱写的、但也充满着沧桑感,也能隐隐读出丝丝的感伤遗味。过去了的并非完全沉埋,真切的文字是以延续者曾经活跃者的生命真迹。对照当前有些散文,抒情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如过于瘠瘦便或多或少减低了它的真实价值。空灵也是一种不错的风格,但如偏废为不重一切具象,则“空”则有余,而“是”却少了根基。郭伟今后可适度汲取空灵之长,但避其易生之短,保持并进一步提高自身所擅之特色,当能在散文创作上更见起色。
      从本集散文中,还不难看到作家郭伟在生活撷珍与创作运笔的勤恳之风,我早就听人言,他当日在本职工作中就是一位不吝心力,勤恳尽责之士,而当他特这种固有的良好作风用于体验生活与创作过程中时,益显其超常的勤恳风格。在生活与创作的砺炼中,郭伟有三勤:即腿勤、心勤、笔勤,所谓“腿”勤他步涉漠北江南,高山大海,只有涉险探秘,不虑条件选择;不分闹市僻乡,只为探求生活真髓;他能经受一般人未尝的辛苦劳碌,也发现了人们罕能发现的新奇。譬如:他原本熟悉的是西北的荒山黄塬,尔今却对南方大海的习性了如指掌:“银滩度假区内海水纯净,陆岸植被丰富,环境优雅宁静,空气格外清新。可谓: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患”。他在这处新的家乡,一时间“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忘记了烦恼,忘记了所有的恩恩怨怨……而将黄河岸塬的故乡与南国海滩的新家乡以心灵的感应连缀在一起,“此时透过我居住的窗户向外眺望,我看到北部湾那一片蓝色的大海,如故乡的黄河那样汹涌澎湃地向我涌来……”“心勤”,即善于思考,由浅入深,再作浅出,寓理于事,将事与理融而为一。即使写景,亦能透出一种哲思意味;但从字面上似又不露形迹。不论作者主观意识如何,常能使读者引发出字面以外的意思。我觉得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云雾缭绕三清山》中写云雾变幻之奇妙一段,品之就有这样的效果。我在想,所谓“心勤”即是达到似不经意而思义自成,对照挖空心思生硬僵化之弊,此乃高格。而与此相联系的“笔勤”,即笔与思同步,思行而笔至,笔至而文成。从郭伟的散文创作经历中看,在几年中步登台阶,终见老到,皆日日砺炼之结果。《雨中淋湿的郎木寺》“淋湿”,实质是情之所钟,思之所及、情思之根致,便成就了这样情文俱佳而相当凝炼的散文。
      当前,散文园地一片繁茂,从事散文创作的人数及作品均属空前;但与之同时,其中特色鲜明能够引起众人注目者却相对鲜见。在这种情况下,散文写作不是容易,而是更需以极大的心力投入,不说是奇峰突起,起码应是再上层楼或一帜耀目,以使散文丛林不致众木平平而难提读者的阅读兴致。正因如此,我对郭伟的散文做了仔细体味,尽力寻求其可圈可点之处,期待作者能够更有志于扬长减短,为散文创作事业多做贡献。在散文创作路数中,历来存在着一种是者眼于一地一行,集中写熟悉的生活,所谓“掘一口深井”;另一种是并不局限于一域一行,而是跟着作者走,不论何地何事何人,凡感动自己者均不吝心力而为之。我觉得郭伟对上述两种情况均能适应,因此大可不必对自己人为设下句限,凡适应自己者大可驰骋笔墨。如此,他今后创作散文新绩,当可期马。
                                                              于癸己春节鞭炮声中

发表于 2015-10-16 21: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作家郭伟是我相识不久的老朋友。既然相识不久,何以成为“老朋友”。这是因为,“知天命”之年的郭伟,为人真诚朴厚,做事认真勤恳,与其相识相交,毫不艰涩,彼此能够交心,值得信赖。故不须太长时间,友情之进程自然增厚,共同语言之多亦不当于相识多年者。从实质上说,当然已成名副其实的“老朋友”。

问好作家郭伟。愿你大作不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4 01:54 , Processed in 0.0594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