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4558|回复: 3

5月8日淮安区报选发秦琪《当信任成为一种奢侈品》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8 11: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信任成为一种奢侈品
秦 琪

    前不久,和好友一起去邮局取两本书,回来时途径一个鞋店,女人的天性使然,这样的机会我们也没有放过,就进去看了看,结果我们俩都选了一双自己喜欢的鞋子。但是带的钱不够,还差100元,店里也不能刷卡,所以只有忍痛割爱,先买一双,另一双等拿了钱再去买。
    在我们要离开时,没想到店员却主动让我们把两双鞋都带着,差的钱抽时间再送过来。这让我们很吃惊,我们素不相识,也是第一次去她们店,她竟然相信我们。这让我们很不安,她却反过来安慰我们不要太在意。
    或许是我和好友看起来不像坏人,亦或是我们的职业性质让她多了一份信任,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告诉她我们是新东方的老师。总之,她的确答应我们可以先欠她100元。我赶忙拿出身份证给她看,甚至要给她写欠条,但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多此一举!
    我们怀着激动又感慨的心情回到了单位,和同事说起时,大家也都很吃惊,这太难得了!我们第二天上午就把钱送了过去,不能让社会中这难得的信任失去了分量,辜负了人家这一份心!
    想想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种种骗局,让每个人都充满了戒心。其实,善良的人还是占绝大多数,但就是因为某些居心不良的坏人让大家没有安全感,常有一种被欺骗或伤害的担心,所以大家时时提防,处处警惕,使原本可以相互信任的人群变得冷漠和无视。在这个高呼诚信的时代,信任却变得不堪一击,而在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年代,人们是多么的纯朴和坦诚,人变得越来越精明了,而人情却越来越淡漠了!
    希望信任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让心地善良的人们敢于相信每一个人,愿意相信每一个人,让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敢于伸出援手而不被无端地伤害,让世间充满正气,让美好回到民间!

小事大缘分
顾怀满

    上午女朋友打来电话,说是老爸要见见这个未来的新女婿,要他务必来家吃顿中午饭。小李接过电话不禁心花怒放,赶忙处理好手头上的事情,跑去美发店将自已的发型重新打理了一下。
     小李骑个摩托一路春风,喜气洋洋。眼看自己追了快半年的女朋友,今天终于有了眉目,小李心里的喜悦都写在了脸上。车子出了东城拐角行驶到大马路上,却见路边有一老农民模样的大伯瘫坐在一辆侧翻在地的三轮车旁,大伯的脚底下有一、二条鲫鱼还在活蹦乱跳。
    大伯朝小李招手呼喊:“小师傅,快帮俺追上前面那个骑电三轮的。” 小李放慢了车速,扭头顺着大伯手指的方向看去,却早已分不清大伯所指的是哪辆电三轮了。
    小李停下车子,走近大伯身边问道:“大伯,您怎么啦,被车撞了?”大伯“嗯、嗯”地点点头。
    小李很客气地对大伯说:“碍事么,不要紧吧,要不俺送您到医院去看一下。”说着忙上前去扶起大伯。
    “这不好吧,这怎么能行呢,你忙吧,小师傅,俺歇息、歇息再走,家离这儿不远呢。”
    女朋友和小李烧好了饭菜,正在等老爸回来一起吃午饭。这时门外响起了老爸的叫门声,女朋友打开门,老爸随即问:“你朋友来了吗?”女儿笑嘻嘻地朝堂屋努努嘴:“那不是吗。”
    大伯看到小李一愣:“咦,怎么是你,你不是刚才扶俺的小师傅么?”
    小李看到大伯也随之一愣:“咦,大伯,你?”
    饭桌上,一家人吃得很欢,很开心。小李憨厚的笑道:“不值一提,小事一件,小事一件。”说着忙站起身举了酒杯面向大伯:“敬爸一杯酒。”
    大伯也端起酒杯,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祝福小俩口:“今天的事情虽小,可缘分却挺大呢......”

乡村舞韵
刘海霞 吕 云

    28日一大早,地上还温漉漉的,复兴镇中心广场上忙碌的工作人员抢着搭建舞台,由复兴镇组织举办的“多彩淮安,多彩复兴”广场舞表演如期举行。
    在欢快的舞曲吸引下,早晨7点多钟,原先准备的场地已经挤满了人。后来的人有的自己带着凳子,有的站在自己的三轮车上,广场周围的人越聚越多。
    广场演出并不是一次名伶荟萃、群星璀璨的大聚会。复兴队表演的《红红的中国》,队员们都是年龄在50岁左右,她们的腿脚不再灵活,配合还不太熟练,还有着初登舞台的紧张,但是在欢快节奏的引领下,整齐划一,一板一眼,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区老年大学队的演员们明显的看得出是练习的时间久、表演的机会多,动作熟练,神情自然,真正陶醉在表演的快乐中,引得台下的妇女满脸都是羡慕。一个六十岁左右的妇女感叹说:“看人家的这个身材,这个年纪了动作还这么轻,这么好看,哪像我们啊,腿脚都像生了锈。”另一个抢过话头“你也就才62岁,我在开始前问过中间那个满头白发的那个老太,人家今年都71岁了,也就学了两年,现在一天不跳广场舞就觉得浑身不得劲。” “以后啊,我们晚上有时间一起来学,怎么样?”于是一起讨论起场地、音响的事来。
    台上的节目也越来越有看头,表演风格体现了热情、奔放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能紧扣时代脉博。茭陵队的广场舞融入了流行的元素;苏嘴镇的几位体形富态的队员表演的双人舞更是让台下的胖子们跃跃欲试;顺河队的舞蹈演绎着浓浓的乡村情爱,引来台下会心的笑声;博里镇的秧歌舞更是勾引起那个年代人的怀旧情结。
    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名人、歌星,有的是昨天在工厂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人;有的是脱下满是泥土衣衫的农妇;有的是操劳油米柴盐酱醋的家庭主妇,今天她们就是这个舞台的主角。
    11支队伍、27个节目,在不知不觉中演出结束。乡村广场舞,舞出健康,舞出美丽,舞出欢乐!

“风” 趣
张士旺

    住在被高层建筑包围的城里和住在四周是旷野的农村,对风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在农村,一年四季对风都有切身体验和感受。记得初中时,曾读过唐朝李峤写的一首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实在是妙,不着一个“风”字,却满纸皆风。然而,你如果身居闹市,这“风”景你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
    我的青少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对风的喜怒哀乐什么感受都有。最喜爱的风是春风、秋风和徐徐夏风。走过严冬,春天来了,上学的路上,干农活的田野,柔柔的春风撩拂面颊时暖洋洋的,舒服惬意极了,经这风儿一吹,心情特別的好。秋风不用细说了,秋风掠过,田野稻谷黄了,果林枝头红了,秋风不光使大自然色彩斑斓,美景养眼,储满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而且秋风中含有一股诱人的农禾、瓜果成熟时渗溢出的醇醇香甜味儿,有时对着风儿贪婪地多嗅几次鼻子,心儿都醉了。燥热难耐的夏天,徐徐清风是男女老少都很喜爱的。但夏天的风很吝啬,尤其是烈日当头,禾苗蔫了,树梢耷了,人们只能用蒲扇搧风取凉,这时就会有西家东邻的老太太坐在门前树荫下,卷起那干瘪的嘴唇“哦哦哦”唤风,唤风声能传过几家远,使我们孩童既好奇又神秘。实在没有风来,我们便端上板凳椅子跑到弄堂口(两家间隔的巷口)去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穿堂风,要是什么时候刮来一阵凉风,我们便欢呼雀跃,在风中忘情的嬉闹。
    在我印象中,最恨的是冬日的朔风,它是那样的肆无忌惮,目空一切,吹在地上,草屑灰尘飞扬,人人避让。吹在脸上手上,坠指裂肤。那时候,缺吃少穿,很难抵御寒风。行走在路上,不是顺风时,我们往往背对寒风退着走,个个缩头夹颈,抄手哈腰。年老体弱者没有屋外的活要干的话,干脆躲在家里不出门,靠烤火甚至躲在被窝里取暖,就这样,寒风也不甘罢休,还要从墙缝里“呜呜”钻进屋里肆虐人。最恨的还有龙卷风。小时候,龙卷风很常见,尤其是在夏天,天边乌云脚下一个黑尾巴挂下来时,大人们就说这是龙吸水,马上雨就来了。其实,这就是龙卷风的远景。龙卷风虽不像台风、暴风那样全面出击而是呈一条线路纵深突破,但龙卷风所过之处,真是摧枯拉朽。记忆中,我们村庄曾遭两次龙卷风的袭击,其中一次竟然把一家屋子的屋顶掀掉了,这还不算,又将这家门前一棵碗口粗的泡桐树拦腰折断,很是恐惧。
    小时候,我们最怕的是“鬼风”,所谓鬼风,就是旋风。农村迷信说法,这旋风就是鬼在行走,人被撞着了,重则病倒,轻则嘴歪眼斜。那时,常有传言,某某庄上某某人被鬼风吹歪了嘴。嘴歪了就用桃木钩子钩几天就痊愈了,据说,桃木是镇邪的。旋风风力不大,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旷野里经常看到。旋风行走时,草屑、灰沙、纸张等跟着在空中翻飞打转,几十米甚至百多米外就能看到这黄黄的灰柱。旋风来了,大人伢子都会自行避让。这鬼风就这么厉害?反正我没被撞着过。
    动物甚至某些植物会有雌雄之分,可自然现象如风也有性别,听说过吗?这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自修本科学习,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收录的战国后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风赋》才知道的。文中将自然界的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民之雌风”,初读时觉得宋玉对风的观察很是细致,但掩卷深思,这才领悟到这是作者的文学创意,当然更是作者借风喻理,通过对这两种风进行对比描述,揭露当时社会上贫富悬殊的不平现象,对统治者的骄奢豪侈进行的巧妙讽刺。
    《福音》里说:你被风吹着,那是上帝的手在安抚着一只待罪的羔羊,因此,你是有福的。风生万物于春,风杀万物于秋冬,成也风败也风。风是自然现象,说好说坏不容易,毕竟风是有利有弊。台风、龙卷风等到处破坏固然可恶,但我们也不能忘了风的贡献。如今,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实施风力发电,以利用环保、便宜的风能。其实,我们小时候,农村已利用风能了,最常见的是风车,利用风力转动风车提水灌溉。风帆,利用风力推动木船在水面行驶。扬场,则是利用风力吹去谷物中的杂物。风筝,则是利用风力放筝升空娱乐,有诗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等等。
    “风”趣盎然,去郊外旷野感受一下吧。

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女儿
胡素萍

    每到草长莺飞、海棠花开的季节,总会深深地思念我的父亲。情到浓处,我总会在心底千百遍地说:父亲,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女儿。
    父亲是个农民,农活做得挺好。年轻时,插秧、犁地、垄沟、收割庄稼都是把好手。农忙时,沸腾的田野里总会响起父亲响亮的号子声。他的肩上担着扁担,两头担着老高的秧苗。抛秧的时候,父亲的力道总是控制得非常好。那秧把子划着优美的弧线,非常均匀地落到田间,落到插秧人的脚旁,而绝不会溅起太多的泥浆。此时此刻,阵阵喝彩声便和布谷鸟的叫声一起回响在田野的上空。农忙之余,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他的补锅担子,走村串户,给人家补锅、铲刀、磨剪子,补贴家用。
    看着父母日夜操劳,我们姐弟常常对父母说,等我们长大了,一定好好孝顺你们。这时候父亲脸上的皱笑得更深了。我们以为,乐观豁达的父亲一定可以长命百岁,可以安享晚年,可以享受子女的回馈。
    可是,没等我们好好地孝顺他,父亲却患上了肺气肿。年轻时的过度操劳,他的身体留下了许多隐疾。慢慢地,父亲的身板不再硬朗,取而代之的,是佝偻的后背。脸颊,因为牙齿落光而凹瘪。因为瘦,身子显得越来越单薄,衣服塞在裤腰带里,总给我前胸贴后背的感觉。因为患上了肺气肿,慢慢地,他的行动受到限制,略微活动一下,就会喘个不停,有时候甚至一口气上不来而憋得嘴唇乌紫。缓过气来后,父亲常懊恼地捶打自己,说眼瞅着满田的农活却搭不上手了,恨自己太不中用。后来,卧病在床的父亲又得了直肠癌。他说话,由原来抑扬顿挫的絮叨,渐渐变成虚弱无力的寒暄,成为重复无数遍却无人能解的呓语。父亲很坚强,被疼痛折磨得实在受不了,才会呻吟一两声,而且声音极其微弱。很多时候,他就躺在床上,看电视或者安静地发呆。
    每次回娘家,我都是先到父亲的房间。他总是很开心地说:“三闺女回来啦!”然后会问我最近过得可好。他还会很认真地打量我,说我又瘦了,让我工作不要太辛苦,要注意身体。听得我心酸,泪水止不住地流。父亲就会劝我说,人总是要生老病死的。然后就会说邻村的那个谁,比他小好几岁,和他得的一样的病,已早早地去了。又说村里的那个谁,比他后得的病,子女不肯送去治疗,去得比他早。说自己的四个子女很孝顺也都很有出息,他这辈子值了,让我们不要太伤心。说这些的时候,他很平静,也很满足。
    父亲病重的日子,他总会和母亲念叨,说耳朵塞得难受,听不真切了。在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和先生特地到韩侯祠门口找了一位掏耳朵的师傅,带他下乡,给我父亲掏一掏耳朵。那天,是久卧病榻的父亲最开心的一天。他说,已经好久好久,没有这么真切地听声音了。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师傅给父亲掏耳朵时,父亲那舒展开的眉头。
    病痛的折磨,使父亲的体质越来越弱,后期他已吃不下任何东西。有次回家,我习惯性地来到超市副食品专柜,买了满满一篮子各式糕点,猛然想起,父亲已经吃不下这些。货柜前,我泣不成声。现在去超市,很多时候我都不敢看副食品专柜。经过副食品专区,我总忍不住想起父亲,内心就会涌起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凉。
    父亲就像那开败的花朵,慢慢地一层一层地剥落。那从小把我们姐弟轮流扛在肩头看露天电影的父亲,那挑着沉重的担子阔步迈在田间喊着响亮号子的父亲,那餐风露宿用一门手艺养活我姐弟供我们读书的父亲,那为了凑足我的学费载着全家口粮去卖的父亲,那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哪怕一分钱一块饼都要省给几个子女的父亲,用令人心酸的方式,慢慢地和我们道别。每次,我们又都在心酸中怀着侥幸的心态,一次一次地和他道别,期望,下回还是可以再见面。
    2012年正月初五下午,刮着刺骨的寒风。我用电动车载着我儿子,在寒风中回到老家。新年的气氛还在,床上棉被裹着的被病痛折磨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银发老人就是我的父亲了。我把阜宁大糕掰成小片,用温水泡了,母亲把父亲轻轻扶起来,我用勺子将大糕送到父亲干瘪的嘴里。因为没有牙齿,父亲慢慢囫囵着咽下。幼年时,父母就是一勺米汤一勺饭把我们喂大!
    天快黑了,母亲催我该回家了。我杵在父亲床前舍不得离开。母亲再催我,我就簌簌地掉眼泪。父亲蜷曲着双腿,躺在棉被里。我在棉被下,握住他的手,端详着父亲的脸。他的手,瘦骨嶙峋,也不再有力。“大!”我呼唤着他,就像37年来千万次呼唤过的一样。可父亲沉沉地睡着,因为呼吸困难,他的嘴巴大张着,喉咙里,发出呼呼的喘气声,没有回答我。我帮父亲掖了掖被子,离开了。
    2012年正月初八夜里,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此,这世上,少了一个我深爱的人一个深爱我的人。

解读仁义礼智信
范育波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观。以前,人们经常讲“三纲五常”,这其中的五常,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信。
    仁是什么?仁就是种子的意思,比如杏仁、核桃仁、花生仁等等。种子代表生命,代表希望。凡是给人生命,给人希望的行为就是仁。相反,凡是扼杀人的生命和希望的行为就是邪恶的、不人道的。所以,做人要有爱心,仁者爱人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经常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什么会仁者乐山?因为仁是种子,山是由土堆积而成的,种子只有在土里才会生根发芽,才会发展壮大。所以,仁者乐山的道理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老鼠爱大米。
    我国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叫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易经上讲:元、亨、利、贞四德,和春夏秋冬四季正好一一对应。其中这个“元”字,说的也是春天,就是一年开始的意思。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主生发,在这个季节里,阳气开始上升,阴气逐渐下降,阴阳交合,万物萌生。 “元者,善之长也”,讲春天是种子生根发芽的季节,是仁开始显现的季节,是善开始成长的季节。仁是善的开始,是道德的核心。
    在古代,中国人注重礼法,连杀人都非常讲究。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在春天处决犯人的,要等到“秋后问斩”。因为春天主生发,是不能随意杀生的。这也是仁政、仁德的体现。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一谈“义”的思想。
    古时候,“义”字的写法是“羊”字头,下面加一个“我”字。它是要告诉我们:要把羊的前半部分,特别是羊头给别人,自己留下羊的后半部分包括各种内脏。为什么要把羊头给别人?因为羊头是一种尊贵的食物,常常用于祭天、祈雨等重要活动,是用来供奉先祖圣贤的食物。我把这些尊贵的食物给了你,自己留下一些不太好的东西,证明我仗义,讲义气。
    义包含疏布、散发的意思,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对应。夏天温度高,雨水又非常充沛,特别利于作物生长,但是如果不对那些长得过分茂密的作物进行疏间的话,作物反而长不好,秋天就不会有好的收成。
    疏布、散发、帮助别人,其实最终成就的是自己。孔子讲“利为义之和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等等,都是讲义与利的关系,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情有义,要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样才会有好的福报,才会亨通顺达。
    利是什么呢?利字的左边是“禾”字,右边是一把刀,就表示秋天庄稼成熟了,开始用刀来收割了,这时侯就讲要“礼”了。收割庄稼要不要弯腰?弯腰就是礼。因为你的腰弯下去了,别人就显得高了嘛!但是行礼要真诚,要发自内心,要不然礼数再多也是假的,我们说这叫“礼多必伪”。礼就是礼让,就是规矩,收获的时候大家客气点,不要跑到别人家的田里去割稻子!易经上讲“利者,宜也”就是告诉我们:做好事也要适度。用于再生产、再发展的基础不能动摇,这就要讲究收藏,要把来年的种子藏好,企业保留公积金和公益金就是收藏。
    智是什么?智就是智慧的意思!什么样的人算是有智慧?就是懂得收藏,懂得不显山、不露水的人。《道德经》上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讲人要像水一样,哪里低洼、哪里没人愿意去,你就呆在哪里,这才是智慧的表现,用现在的话说,叫做低调。智与冬季相对应,因为冬天温度很低,生机无法舒展,所以要收藏,该冬眠的冬眠,该进补的进补,要把以前的棱角、锋芒统统收起来。
    最后说一说“信”的思想。
    仁、义、礼、智和易经所讲的元、亨、利、贞四德一一对应,天道人伦,暗合天机。做到了仁、义、礼、智,自然也就树立了信誉、做到了诚信。信在五行中属土,中土为信,土就是大地,大地是最讲信用的,春华秋实,绝对不会欺骗人。人也要学习大地的品质,要有大地一样的信用。人言为信,就是讲话做事都守时如节,该生发的时候就生发,该疏布的时候就疏布,该分配的时候就分配,该节制的时候就节制。你看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从来不会改变,这就是信。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四时不守信,一个人说过的话始终不兑现,你又该如何同他交往?所以,人说话要靠谱,不能信口雌黄、胡言乱语,做不到的事情绝不能轻易承诺,最好按照孔子的说法去做:“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周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发出去的信号不算数,仗还怎么打?人一旦失信,就会失人、失德,所以做人千万不能失言,更不能食言!
    现在,我们国家强调要振兴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这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我们要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艺术,还要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发掘智慧宝藏,让中国古老的文化焕发生机。要在中国优秀文化和西方先进理念的指引下,重构价值观,努力打造诚信社会。要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实现以道御术治天下!

不想长大
楚州实验小学六(一)班  陈天阳

    相册里,有一张老照片,是我五岁生日时照的,在满是玩具的房间里,后面的桌上是生日蛋糕,我顽皮地摆弄着我的新玩具……看了后,我只想说:我不想长大!
    我不想长大。长大了要承受更多的学习的压力和作业的负担。和童年相比,那时候的我就像只快乐的小鸟,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爸妈无微不至的照顾。
    记得在童年上幼儿园时,每天学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做着最开心的游戏,跳着最欢快的舞蹈,沐浴最温暖的阳光。那时候我想快点长大就好了,长大了,就可以做更多更精彩的游戏了,为此,我努力的长大。
    上一年级了,我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语文课:“a、o、e”;数学课:“1+1=2”、英语课:“Good  morning”没完没了,学不完…如果不长大,是不是下课的时间就能长一点?
    时间过得真快,真的长大了,每天的作业又多又难,总是写到深更半夜,吃饭要快,洗澡要快,课外书的精彩都是在挤出的时间看的。周末更辛苦了,不仅要有质有量写完作业,还要复习还要预习,还要背书、背单词。我不知道怎样努力,怎样速度才能让我有空去看看窗外的风景……
    不想长大,我怕长大了会懊悔当初没有学的更多,懊悔少时不好学。
    不想长大,那样就可以永远活在童话里,没有烦恼,像只小鸟。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1: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周刊发《平桥笑人会轶事》等

平桥笑人会轶事
喻文忠

     打开泛黄的笔记本,先拾掇些1990年平桥笑人会复生的资料。
     在1989年12月26日平桥数千人敲锣打鼓给镇党委书记王连忠送行之后,街巷里便流传着“清正廉洁杨祖峰(1973年前任平桥公社书记),集镇建设王连忠”的顺口溜。我所持的大量史料证明,王连忠在平桥任职的三年内集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正是笑人会复生的重要条件。
1990年春节前,在得月楼饭店陪客,席间饭店经理翟正瑾说平桥历史上有“笑人会”,党委书记田文秀随即叫我对此作个调查。在春节后的一次镇领导和部分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上,我介绍了对笑人会的调查情况,会议决定成立筹备笑人会的宣传、秘书、联络、服务、后勤、安全小组。
为写一篇介绍文章,我托石云高、沈成斌请来六位老人于3月7日下午在平桥村村部的小楼上座谈。当时同为74岁的吴之璋和曹克凤在少年时亲历过笑人会活动,谈起笑人会津津乐道。《漫话平桥笑人会》载于3月24日的《淮安报》。
历史上的笑人会诞生何时,我查了《辞海》后推测在清代咸丰年间的1854年。那时平桥比较繁华,而且兜土庵的香火很旺,在民间有“求财得财,求子得子”的传说。这一年,集镇上的商人和工匠们酝酿了“小人会”。在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的街道上摊点林立,“小人会”总阄首带领各班分会聚众用长袍兜着土前往兜土庵进香。传说“小人会”鼎盛时有32班分会,如粮行组成天谷会、饮食店组成天膳会,理发店组成天真会……行会期间,在大运河上,用船架设三道浮桥,竖“万岁牌”禁航,因那时河面较窄,南来北往的船只泊于浮桥两侧,使“小人会”人气大增。苏南乃至上海来平桥赴会的商人称平桥为“小南京”。由于每年“小人会”期间戏班、马戏、龙舞、高跷、书画等各路艺人以及说书、耍猴的也赶来凑热闹,给“小人会”添加了浓重的文艺色彩,爱看热闹的人笑点很多,“小人会”名称也就自然地被笑人会取代。
据老人们回忆,1925年三月初一,数十艘官船途经平桥时强拆浮桥南下,致笑人会活动不欢而散。此后的一度时期,因怕惊动官府没有人敢出头操办笑人会。直到1936年,以管箫廷(翟正年外公)为总阄首重新打起了笑人会的大旗,但好景不长,日本侵华后平桥的四座庵庙毁于战火,笑人会销声匿迹。
1990年筹备笑人会时,热心的翟正瑾成为众目所归的会长,李殿龙、翟正年、石云高、沈成斌、卢兆健、许云生等人是骨干人物,后来我提议吴磊任秘书长。龙舞是平桥村出的,高跷队长是管袁村民兵营长杨殿军。在紧张而热烈的筹备工作感染下,笔者用一个晚上时间写了笑人会会歌的歌词,曲是平中的王慕春谱的,中心小学的学生几乎人人会唱。这一年的笑人会有13班分会。
笑人会那几天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不算过分,省市电视台均有报道,我与韩汝忠写的一篇侧记也在3月31日《淮安报》上刊登。1991年3月,平桥被评为江苏百家名镇,之后入选《江苏百家名镇录》,客观地说这与笑人会的知名度应有一定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16: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各位!感谢淮安区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15: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桥笑人会已成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23:05 , Processed in 0.04752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