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4049|回复: 2

国画家史解元艺术论文全国获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8 11: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解元 于 2015-2-8 11:04 编辑

国画家史解元艺术论文全国获奖(附相关图片)
                               写意山水画意境笔墨刍议  ——从海粟精神为例

何谓“写意山水画”,依个人几十年的绘画实践认为:通过笔墨、皴法与写生山水,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变化,新时期以来中国山水画把视觉构成意味的画面,努力通过水墨、水彩的创造,不断从传统中以崭新的面貌凸显出来。那么,山水画其意境即是灵魂的核心。换句话说是因为对山水意境的追求,使得画面冲出来一般意义上风景构图,从而提炼出超越自然的更高层次的人文格调。古代山水画家崇尚自然,毕生贴近山山水水,精心创作,使画面的山水形象蜿蜒曲折、起伏跌宕。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创作已开始注重对已经的描绘,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等理念;至唐张彦远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则明显指意与境的融合。到了宋代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一体论。李可染先生曾说:“山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并指出:“意境是客观事物的精神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是诗的境界。”他提到的“高度艺术加工”其核心即是意境与笔墨、与情感的最佳结合。当然,每个山水画家的笔墨运用,意境构图均有较大的差异。对此,如何把握好山水画创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议论探讨:其一,山水画意境的营造离不开真山真水。画山水的刘宋时期的宗炳(公元375——443)著《画山水序》,文中有“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之说。即山水以自己的形态与道最为亲近。孔子所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亦因如此。所以面对千变万化的天道神性之内涵的真山真水,应该虔诚地感悟。可见中国山水画出现初期就热衷于从山水自然形态之美引人的“以形媚道”的哲理。笔者认为:对自然美的感悟是基础,是前提。出生在常州青云坊一个大家族的刘海粟是中国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又是集诗文书画创作于一体的艺术大师。他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七十余年,是我国艺术界誉满中外的杰出的前辈。我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他深刻体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他一身五次西游,四次东渡,多次远涉南洋。祖国的壮丽河山和名城胜迹,更是踏遍东西南北,到处是他的课堂和画室。尤其是他十分钟爱黄山,自年轻时起至九十多岁的晚年,曾十上黄山,他说:“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黄山是我友。”每登一次黄山就有一次新的感受,直至晚年变法,以泼墨、泼彩的新面貌,使山水画艺术达到新的境界。大自然变幻无穷,有缤纷的色彩,律动的线条,斑斓的光彩和形形色色的物象形态。我们的视觉也随之不断地适应多样化的选择。摄影家和油画家会偏重色彩和光影下的视觉感受,而山水画家则关注复杂万变的山水形象和适合笔墨表现的景物。因此,山水画家要在大自然中学会捕捉到美的景象。具体来讲,从丘壑、丛林、涌泉、飞雪、行云等视觉对象中得到蜿蜒起伏的形态之美,线条之美。这种体念越多越好,越广越好,越深刻越好。是历代山水画家形式美感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观察自然,尊重自然,表现自然,是形成和丰富山水画个性、风格、语言的基础,是避免山水画图式化、框架化、陈式化的重要途径,当然更是山水画情景创作,意境营造的关键。当代实力派画家都懂得并啥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贴近真山真水,也只有这样才使得他们不断从实践中获取许多鲜活的素材,才会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并适应时代审美发展需求的山水画佳作。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大自然永远是艺术家描写不尽的素材和蓝本。在我的艺术道路中也同样如此,抓住一切机会亲近自然,观摩山水,体念生活。先后到过安徽黄山、皖南民居,南京栖霞山、中山陵,杭州西湖、千岛湖,江西九江,桂林漓江,云南丽江、洱海、石林、玉龙雪山,北京颐和园、故宫、十三陵、长城八达岭,海南三亚、天涯海角,广州珠江、越秀公园、三元里······太多太多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大千世界,自然最真。”我认为,传统是基础,自然是老师,生活是源泉,个性是特点,创新是关键。在我的旅途生涯中,最使我难忘的是2010年之秋旅游去了云南的玉龙雪山,它耸立于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西的金沙江畔,主峰海拔5596米,山顶终年积雪,十二峰顶平排耸立,连绵35公里,宛如玉龙横跨,因此而得名。沿道攀壁至2400米山腰,突显一片云中大草甸,平阔深远,杉树环四周,牛羊成群点缀其间。纳西族少女俊男歌舞其中,别有一番天地。再仰雪山顶峰,白云缭绕,或隐或现,壮美之极。1997年金秋我们四个同道一行赴安徽写生,影响生刻的是绩溪县棋盘村。它地处黄山东麓,距县城20多公里。走进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民居犹如一枚枚棋子撒落其间。山水明净,宁静致远。纵横有序的巷陌,鳞次栉比的屋宇;沿着青石板小道蜿蜒前行,只见粉墙黛瓦,古树绿荫,楼台亭阁,小桥流水。此情此景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勾起我多少创作灵感······,记不清了。其二,山水画笔墨的运用需要反复推敲和磨练。当然,其前提是必须坚定地把握好意境、笔墨的产生与传统文脉是息息相关的,也是随着传统文脉的趋向逐渐丰富起来的。几十年的绘画实践告诉我:在笔墨的运用上应该始终不忘传统,加之努力学习近代、现代山水画诸多名家、大师的新手法融入其中,在方法上可以采取临摹,阅读,背临等。要多思多想,多动手,磨练越多越能发掘到新的技法,对意境的培育和产生自然会顺手而偶得。由于笔墨操练之多,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甚至在一瞬间会产生突如其来的,浮想联翩的,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跃然纸上,有时自己也不相信,于是小心翼翼地将它叠好收藏起来,也许下次再也不会出现此种效果了,也许这就是所说的灵感吧。这里,我不得不讲到刘海粟先生。据有关资料称:唐代、五代、清代及近代的诸多名家之作,上下一千多年。或临局部,或抚其意。表现形式有写意、有重彩、浅绛、白描等。他对沈石田和石涛的作品尤其钟爱,到处想方设法收购或借来,精心临抚,从石田翁浑厚苍劲,精深而坚定的笔法、墨法,得到教益。石涛的作品他一再“对临”、“背临”、“意临”,反复琢磨那千变万化。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特别是石涛的美学思想、革新创造精神,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他的影响极大。海粟所临的作品持有原作的精粹,但他一再强调“临摹是手段,不是目的。”刘海粟深入古人堂奥立足于两点,概括为中国画两大特征:一是“意境”,二是“笔墨”。他说:“我作画时用笔,喜欢用篆书的笔法······。把书法和掌握用笔相结合,骨法用笔,笔笔中锋,这样看起来有气势。”海粟先生晚年的大泼墨、大泼彩,则是拿起笔缸打大量瓢泼,显现出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老人有极旺盛的创作欲,一天不画画不写字手痒,再忙再累,到了深夜也按捺不住要写上几个字,画几笔,过过瘾。他在泼彩前,往往在小纸上,涂上石青、石绿、朱砂、胭脂、藤黄等试试,对比,看色度、明度,直至成竹在胸,然后大胆落墨泼色,使色彩和水墨交相辉映。他1976年创作的《黄山一线天奇峰》和1979年的《立雪台晚翠》的问世,足以奠定他泼彩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常州美术馆”收藏的“十上黄山”系列国画,是他在93岁高龄登临黄山创作的巅峰之作,这批作品的问世,不仅仅代表海粟先生“笔耕不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画中“年方九三”的落款更体现了他年轻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论其境界,不妨借梅墨生的一段妙义,他说:“就水墨交融而言,他不如黄宾虹精到,不如李可染严谨,但也有独到的自然烂漫,有天趣;就色墨交融而言,他比张大千浓酣粗犷,稍生沉雄,比石鲁老到,比朱屺瞻有骨线,比林风眠更多本土风味;就水墨色交融而言,他可以独立,自树一帜。”这里,我还想提一下大画家黄永玉,他被同道人称为“荷痴”,常在自己的“万荷堂”赏荷,用心灵去捕捉、描绘,就速写就画了八千多张。荷花的千般姿态被他描摹殆尽,荷花的万种风情被他展现无遗,蕴涵了他无限的情思。作画时,你要清楚啥时候搁笔,换句话,要恰到好处,看你能否把握,能否感觉到,往往本来一幅好画,因为你多加了几笔,结果“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其三,我在山水画笔墨运用上有如下几点体会:(一),用墨力求干净清爽。尤其是多次渲染时,需谨慎操作,以淡墨多次加染,用笔不是涂抹,而是顺势刷。必要时也可以在背面上墨上色。(二),笔墨松动带毛,常用以山石皴法和树枝树叶的描绘,这样出来的效果自然生动,不僵板。   (三),以淡墨勾润,浓墨点衬,清疏中会流露出一股秀逸的气息,往往用于杂树点叶和山石点苔、皴擦。(四),设色浅绛。以淡颜色为主,力求多次染色后而不显脏、糊、平,使色墨保持融合清澈明净。(五),点景物象细心收拾。其中点景人物则需吃准之后寥寥数笔,注意其神情动态。尤其是一片空白之处,细心勾画几片白帆、几只渔舟,加之倒影,顿时水面即刻呈现,平阔深远,同时崇山峻岭更显其高大气势。我喜欢画雪景,无论是山石皴擦、树枝、树叶的点缀,还是点景房舍、渔舟、小桥、行人······,都以虚实相间,枯笔短皴,淡而不薄,寒林苍茫的气息呈现。总之,我画山水画,一般浓重之笔,果断、刚烈、迅驰;湿润之笔则清纯、快慢交替,随机应变。最终达到:润而不飘,疏密有致,不僵不板,不脏不乱;刚柔相济、枯湿交融。这样创作的画面才会生动感人。一幅山水画感人与否,取决于画家意境内涵的营造与外传,而这源于我们对所表现的景物的本质精神的认识和感悟。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画创作存在两个明显缺陷:一是对传统研究不深,而一味地玩弄笔墨技法,缺少个人的审美追求、意境和生活感受。有的单纯是为了能在书画大赛中入选、获奖,挖空心思钻牛角尖,在新技法上有所突破,殊不知在没有深厚传统底蕴的基础上单单凭搞小聪明、“闭门造车”是难以有好作品出来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9月6日,我有幸在常州市行政中心“群贤堂”听取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的讲课。他的一席话我非常认同:眼下有好多人不去认真钻研传统,而喜欢在创新技法上弄新花样,譬如,在旧布块上涂写、拼凑搞书法,也有的写字以横竖笔调搭框架,还有的不是用毛笔在写字······,这些做法我是不赞成的。二是对自然生活的表现过于自白、直白,缺少提炼。无论是意境表现还是笔墨语言均缺乏高度,造成中国画的精品佳作被降了等级。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理念淡薄,传统审美价值和品评标准有缺失,画家审美观念、情趣、人格修养、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先天不足,对意境表现、笔墨语言重视、研究的深度浮浅。再则就是书画市场的笔会、雅集和展览等书画活动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为此,书画市场的利益驱动,展览活动的过于频繁,笔者认为: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不能离开民族性和时代性,更不能离开几千年积淀的传统底蕴。中国画在世界上极高的地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笔墨审美、意境审美、品格审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传承中华书画文化,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溧阳市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史解元            2014.10.25.











DSCF1201_副本.jpg
DSCF1238_副本.jpg
DSCF1152_副本.jpg
发表于 2015-2-18 09: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获奖。问好大画家。论文有深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5: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解元 于 2015-3-2 15:06 编辑

谢谢叶馨夸奖!请问你是作家?还是书画家?{:soso_e1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2 19:52 , Processed in 0.04244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