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6244|回复: 0

2015年1月7日淮安区报选发《周恩来骨灰撒落地点与含义》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 15: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骨灰撒江河 丰碑树人心
——周恩来骨灰撒落地点与含义
  秦九凤

  厚葬祖先,泽被子孙,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然而,开国总理周恩来却是个例外。他当上一国总理之后,不仅没有为自己家中的先人修陵造墓,还先后用各种方法把绍兴、淮安和重庆这三处的先祖及父亲的坟就地平掉,坟地交给当地农民使用,首开中华民族殡葬改革的先河。对这件事,周恩来说:“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不仅如此,周恩来生前还留下嘱咐:死后火化,不保留骨灰,把他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
  邓颖超同志说:“早在1956年,我和恩来都曾在中央倡导人死后要火化的倡议书上签了字。同时,我俩相约,死后不保留骨灰。”她说:“人死后土葬留坟到平坟还耕是殡葬改革的第一次进步,从全尸土葬到火化再葬或是保存骨灰又是一次进步;而只有从火化存灰到火化后撒掉骨灰才是殡葬习俗最后、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周恩来的骨灰到底洒在了何处?每一处都有些什么含义?似乎该告诉人们,或者叫做解密了。笔者因为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工作的关系,曾先后无数次接触和拜访过参与撒周恩来骨灰的四个人中的三位:时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的罗青长;时任西花厅党支部书记、周恩来生前副卫士长的张树迎;时任西花厅党支部委员、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还有一位是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郭玉峰),多次聆听他们关于撒周恩来骨灰的情况和撒在每一处的含义。
  1976年1月16日晚20:15,一架原本用于撒农药的苏制安—2飞机平稳地起飞后,分别在北京城、密云水库、天津的海河和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这四处上空撒掉了周恩来的全部骨灰。每撒一处都有一定的含义。

  头把骨灰撒北京 与首都人民心连心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1918年夏天,留学日本的周恩来回国度暑假,在北京与父亲在一起生活,共享天伦之乐。那是北京给他留下的最早印象。一年之后,周恩来等在“五·四”运动中数度在京、津之间往返,与他的战友马骏、张若茗等一起去北京在总统府前请愿,留下了他们大闹天安门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与首都人民朝夕相处,情深似海。在北京,他曾和各党、各派、各界代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无数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包括开国大典在内的大型重要集会;他曾为北京市的城市改造付出巨大的心血:保留团城,移建牌坊,建北京火车站,人民大会堂……在他的总理任内,北京的哪一座大的建筑没渗透着周恩来的心血?连新华门前那对无名的石狮子能躲过十年浩劫“活”到今天,也凝聚着周恩来的心血与智慧!在他重病期间还要乘上施工用的电吊车登上施工中的北京饭店顶部,实地观察北京饭店究竟建多高才适宜;在首都,他还亲自参与处理了建国初的高岗、饶漱石事件,文革中的林彪事件;在北京,他会见了多少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金日成、胡志明、尼克松、田中角荣……终于使中国重返联合国,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人民大会堂,还留有他要为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而呼号的余音,那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遗嘱。他关心着北京市民的用水,关注着北京街头的整洁,也关心着北京市民的出行交通。如此等等。他与首都人民有着血肉深情的联系。把他的骨灰撒在北京,就是让他和北京人民永远在一起,与首都人民心连心,心贴心。

  二把骨灰撒密云 难忘治水为人民

  周恩来的第二把骨灰是撒在密云水库上空的。
  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前,供给市区的地表水源只有城西郊的玉泉山一地,年平均供水量在3000万立方米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更跟不上工农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新形势。
  为了抓好北京水利资源的开发,周恩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艰苦的劳动。他先后主持有关方面修建了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和密云水库,并亲自率领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的义务劳动。
  在这几座水库中,密云水库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周恩来花费的精力也是比较多的。1958年6月26日上午,周恩来在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同志陪同下亲自来到密云县,先是听取县委第一书记阎振峰的情况汇报。中午,他顾不上休息,又领着一班人马来到潮白河畔,为密云水库勘选坝址。当年一位现场参与者后来回忆说:“总理下车后毫无倦意地大步向前走,全然不顾脚下滚烫的一步一陷的沙滩和凹凸不平的乱石堆,只专心一意地远望近观,察看地形。一直来到规划中的潮白河坝址,他便坐在河滩中的一根木头上,一边认真地看库区地形图纸,一边同大家一起研究方案。当他听取了水利专家们关于潮白河历史灾害情况和修建水库的规划设想汇报后,又提出许多问题与大家共同磋商,经过仔细推敲,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同意了潮河主坝与九松山副坝的坝址规划。”第二天,周恩来又主持国务会议,专题讨论修建密云水库问题。经过约两个月的充分准备,这座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在9月1日顺利开工。
  密云水库距北京100余公里,水库大坝横跨潮、白两河的主河道。每当施工的关键时刻,周恩来都亲赴现场了解情况,就地指导施工。他的内外事情多,遇有实在不能到场的情况下,也常常是派人或者用电话询问施工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工地上,周恩来还谆谆告诫工程指挥人员:“既要保证进度,更要保证质量,决不能把一个水利工程建成水害工程,或者是一个无利可取的工程。要把工程质量永远看作是对人民负责的头等大事。”周恩来还在一次水库工地座谈会上说,“这座水库坐落在北京东北,居高临下,就如同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水,一旦盆子倒了或者漏了,撒出大量的水来,北京人民的衣服都要被打湿的。”
  周恩来在这里虽然只轻松地用了一个“湿”字,那包含的却是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啊!
  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安排下,20多万建设大军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以30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量,动迁5万多移民,终于建成了可蓄水43亿多立方米的密云水库。以当时我们的国力、技术等条件看,都是一个举世的创举。

  三把骨灰撒天津 津门起步闹革命

  周恩来的第三把骨灰撒在了天津海河入海口。天津是我国华北最大的港口城市,1913年春,因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调天津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也随四伯父来到天津,并且于那年暑后考入仿欧美办学风格的私立南开学校。从此,他与天津结下不解之缘。
  周恩来曾在天津先后读书五年多;他曾在天津组织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组织青年进步革命团体“觉悟社”;他还曾在天津因投身“五·四”爱国运动遭反动当局逮捕坐牢达半年之久,那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失去自由;他在天津结识了许多仁人志士和亲密战友,特别是结识了他后来的另一半邓颖超同志。
  天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革命起步的地方,也是他多次涉险的地方,还是他与他的另一半相识、相交、相知的地方。因此他对天津就多了一分情感和热爱。

  四把骨灰撒滨州,亲山亲水报母亲

  周恩来的最后一把骨灰是撒在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的。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周恩来生前无数次表达过他对母亲的热爱和怀念。无论是他在天津坐牢期间写下的《念娘文》,还是他留学日本记下的念娘日记,都无不充满对生他、抚育他成长的母亲的感激之情。
  笔者1992年3月8日在北京访谈周恩来转战陕北时期的警卫员王还寿同志。王老深情地回忆说:“1948年3月23日(戊子年二月十三日),按农历算是总理的50周岁生日,那天我们中央纵队从陕北的吴堡县川口镇东渡黄河。总理登上渡船后,一边和船工舵手们握手,一边热情地说:‘感谢你们今天把我们送进母亲(指黄河)的怀抱,享受母爱的温暖。’”王老还说:“当时我们还不太懂总理话的意思,后来才知道。”
  周恩来十二岁离家,从读书追求革命真理到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未能再回故乡一趟,“想来母亲坟前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他期望死后将骨灰撒进“母亲河”,以报答生他、养他的母亲;同时,祖国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他回归了母亲河,也就回归了大地,回报了祖国。周恩来生前曾说过:“人生来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前的工作、劳动是为人民服务,死后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头田野的,可以作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里的可以喂鱼虾,营养水生植物,还在继续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人类才是生生不灭的。”
  此外,1997年笔者在访谈周恩来最后召见的一名部长罗青长同志时,罗青长说,周总理的骨灰撒到黄河入海口,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他是想通过海水把他的骨灰带到台湾海峡,表示他十分关心台湾同胞,祈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
  人们对周恩来那飘洒落下的骨灰有许多的想像,有人说,那是春泥,将继续护卫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是花籽,待发芽开放时人民共和国将一片春光;是火星,丙辰清明天安门事件正是由这屑屑火星引爆的,那粉碎“四人帮”的春雷也是由这屑屑火花引发的;是肥料,他的精神肥沃了我们中华民族,而如今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与周恩来留下的精神也不无影响……
  骨灰撒进江河大地,丰碑树在人民心中!

苇西草堂
刘怀玉

  在边寿民的苇间书屋的水泊西岸,有一处私人园林,即路伾(1839—1902)的花园,人们俗称之为路园。因为东边都是水,要从东边去必需坐船。所以,人们习惯从西边来说它的方位。北门大街有章马桥,章马桥之东为台山寺,路园更在台山寺之东;若从南边来说,从大库堂巷向北经府署后,过小桥可达。
  路伾又作路岯,字山夫,陕西盩厔人。路先生出生翰苑世家,他的祖父路德字闰生,嘉庆14年二甲进士,官户部郎中,以目眚告归,主关中各书院。以制艺即所谓八股文名于时。其诗古文曰《檉花馆集》。山夫以父官荫为官,做过几任知县,颇勤于吏事。后来做安徽建德知县时,“以悻直被劾去”。此事大约在光绪4年(1878)左右。路先生罢官后没有回陕西,而是流寓淮安。这是那个时候的风气,淮安是官僚退隐的首选去处,刘鹗父刘成忠、谈寿龄、沈敦兰等都是那个时候定居淮安的。路氏筑屋于郡城台山寺东,因为地在边寿民苇间书屋之西,遂颜曰“苇西草堂”。这大约是路园的正式名称。
  苇西草堂原是菜地和柴田,面积约数十亩。路氏购得后,便筑塘养鱼,建桥通步。四面临水,林木丛蔚,颇具水竹台榭之胜。房子并不多,据说仅茅斋6间,为草屋,3间住着他的眷属,另外3间则藏庋书画,接待宾客,署曰欧舫。又有个名字叫温经室,大约就是书房的意思。
  清末淮安文人与朝鲜人有一些来往。徐嘉等曾于此觞朝鲜客人高荆峰。
  路伾是一位颇具文才的人,通经博古,能诗善书。定居淮安以后,立即与淮安地方文人交往密切,打得火热,淮人如顾苍波、徐宾华、邱于蕃、王锡祺,寓贤如罗振玉、蒋伯斧、王砚荪等,皆其座上客,暇辄相与觞咏为乐。凡地方文人的诗酒聚会和其它活动他都参加。当时有几个活动是经常性的:一是每年10月14日,是阎若璩的生日,文人们一起去新城仓颉祠之左偏,举行祭祀活动。礼成以后,一般都要到路氏花园来“饮福”。还要书写题名长卷,记载活动情况。路先生还绘了一幅图,名叫《拜阎百诗徵君图》,他们简称为《拜诗图》。光绪19年(1893)祭阎以后,就是路先生书写的长卷。据他所记,不但他参加了,有时拉上他的儿子孝植、侄儿孝允参加。二是每年12月19日为苏东坡过生日,活动地点就在路氏的欧舫。悬挂东坡先生的《戴笠图》和罗聘画的东坡像,文人们便在一起品茶、饮酒、赋诗。三是每年6月21日,为欧阳修过生日,也在欧舫。每次都在一起聚会,做诗,互相唱和。据说欧舫这一名称就是从这来的。
  光绪14年(1888),罗振玉得到阮葵生的《风雅蒙求》书稿,出示路山夫与邱于蕃。路、各作序跋醵金刻行之。
  路先生书法很好,工八分书,笃嗜金石碑版,藏弆甚富。家中藏图史数千卷,碑版数百通。罗振玉于1883年癸未冬,始识周至路山夫岯。至是相与纵谈金石考订之学,相得甚。此时罗才18岁,山夫年长以倍,折节订忘年交。光绪11年(1885),淮安入秋后苦雨,禾稼不登,斗米千余钱,路山夫出所藏旧拓《八关斋会报德记》易米。罗振玉素习颜书,于颜碑多得善本,尚阙此。亟以白粲五石易之。罗氏自记曰:“夜起展观,鸡鸣与风雨声都不复闻,而老友亦得三月饱食,忻快何如。”
  路先生还擅长绘画,出其余技,偶写梅花小幅,书味盎然,望而知为学人之画也。河下王研荪家曾藏有先生画梅,上有路先生自题截句云:“老夫欲写寒梅影,自汲山泉自煮茶。洗尽胸中尘五斗,独留清气在梅花。” 今淮安仍有人收藏他的画作。
  路先生虽精旧学,然亦嗜新学。光绪17年(1891),谈静山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在城内捐资创设“谈氏东文学馆”。路先生让其子孝忱去从学。
  后来路先生家渐贫困,杖头资不常有,致以卖字为活。光绪28年(1902)10月,路先生病卒,终年64岁。罗振玉赠以輓联云:
  故人有子,抚育於我任;
  园林无主,花鸟亦伤神。
  光绪30年(1904),罗振玉还为他写了《前安徽建德县知县直隶州用路府君墓志铭》。
  路先生病卒后,其子孝植,出外游学,家中已无人,园交某友代为照料,后逐渐颓败。据说清江浦亦有路氏花园,那是路先生族人淮安府同知路崇家的。路崇号礼门,于同治四年任府同知的,管理山阳、清河间的运河长堤。或许路伾定居淮安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咸丰5年(1851),有一个周至人路慎庄,道光16年二甲进士,在淮任过淮扬道。(光绪府志一二)不知与之有无关系。
  路孝植(1868—   )字壬甫,1868年(清同治7年)生。前清举人。毕业于日本高等农业学校。回国后,曾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校长、湖北教育厅厅长。同年去职。路孝忱(1881—1932)字丹甫,1881年(清光绪7年)生。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1921年9月,任广东非常大总统府参军,1923年7月任中央直辖山、陕讨贼军司令。后历任武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新编第十三师师长。1929年9月,任江西省政府委员,兼全省保安处处长。1932年4月5日病逝,年51岁。
  路先生的后人都未在淮安安根,路氏在淮历史就那么一刹那。但路氏与淮安的情缘,却永远留在文人墨客诗文记载之中。现选几首诗于此,读此诗即想见当年路氏花园的幽美风景。
  高德铭《求志居钞》卷下有《游本城路笑翁花园作》:
  曲径森森别有天,幽人家住隔尘缘。
  门环雉堞高还下,水绕虹桥断复连。
  茅屋荫深三径竹,渔舟香满一溪莲。
  多情最是清晨际,鸟唤枝头警客眠。

  泉石为盟隐者风,人间富贵此心空。
  开园只为迎嘉客,扫径何妨唤短童。
  十载宦游成夙梦,一生迹托等飘蓬。
  逍遥随处皆清福,长在烟霞散澹中。

  路先生逝世十多年后,园即废圯。昔日旧友顾震福过其园,已称其为故址,作《过路园有感》云:
  道山去不返,池馆渐邱墟。萧疏宅边树,芜薉畦中蔬。
  寒风鸣荻苇,夜月啸麏鼯。当时座上客,落落晨星孤。
  弹指十余载,今昔何悬殊。感旧发深喟,欲云尚踟蹰。
  铿然寺钟动,惊起城头乌。

  另一寓公丁恩诰看到的景色更为凄凉:
  名士成黄土,野风吹白芦。
  寒塘鳧影渡,落日雁声孤。
  小隐半城郭,幽居如画图。
  当年文酒地,瞻望景全殊。

  苇西草堂今已不存,其地已为居民住宅区。即连其附近的名刹台山寺也不复存在了。他的后人将路伾的诗文书画编为一册印行,可以聊寄人们的怀念之情。

刘鹗与书法
许文金

  刘鹗天才、奇才、怪才的形成,完全得益于后天的努力。无论是天文、地理、河工,还是医学、文学、算学等等,无不涉历,甚至样样精通。旺盛的求知欲,惊人的领悟力,几乎使他成为全才。
  即便他不是医生,却能为人治病,并写出《人命安和集》这类的医学专著。
  诚然他不是考古与金石专家,却能凭其睿智,揣摩考据,悟释出古老的甲骨文字。
  尽管他不是业内人士,却能学以致用,走马黄河任上,一炮走红。
  纵使他不是专门的文学家,却能在不经意之间,写出“作者信仰,并现于内”、“叙景状物,时有可观”(鲁迅语)的文学作品《老残游记》。
  即便他也不是专门的诗人,却能谱就“才调高旷,清华绝伦;工力深厚、迥异凡响”、“清新、俊逸”(严薇青语)的诗章……
  人们熟知他对治理河工有奇勋,《老残游记》有文学盛名,考释甲骨有贡献,北京赈济有盛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其它领域的成就。
  美籍华人教授马动垣先生推崇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知识的介绍均有所贡献的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和慈善家。”
  刘鹗49岁那年正月开始学习操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即能自如地演奏《平沙落雁》、《良宵引》、《梧桐叶舞西风》这类高难的古琴曲,以后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明他的悟性之深。
  他经常参加文人士子乃至士大夫的诗钟活动,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过。他常常中标夺魁,并以此为快事。“翠柳牵裳云一线,苍苔印履湿双痕”;“岑树横窗云作叶,山泉挂壁湿生苔“,这一类溅珠喷玉的诗句可脱口而出,足见其文学造诣之深。
  他对先秦和六朝碑帖的搜罗和收藏达到“如好好色”的程度,可能是当年国内民间收藏的“首富”,他对金石书画的搜罗和家藏恐怕也堪称民间首家……
  在不完整的《壬寅日记》(1902年,先生时年46岁)、《乙巳日记》(1905年,先生时年49岁)中可以发现,对古代碑帖,他广泛涉猎。得《瘗鹤铭》居然“赞叹不置”;得《九成宫》、《皇甫碑》、《岳麓》、《道因碑》、《智永千文》竟然“狂喜不禁”,被“楚生赞曰” :“可谓穷得阔极了,阔得穷极了!”认为是可居之天下奇货;得柳诚悬《复东林寺碑》,鉴其为“拓极精,至可宝也”,手舞而足蹈,载欣且载奔……
  为了买《东海府残碑》、《嵩山三阁》二帖,当时市场价竟达2000两白银,他也设法收归囊中;有人送《张迁碑》来,他竟然“愈看愈有味,不典春衣,岂可得乎?”……由此可见,他的收藏品之精,档次之高,数量之丰富,可谓达到极致。
  收藏的爱好倒引发他的另一种“好癖”,与生俱来的聪慧使他心有灵犀一点通。得《圣教序》,他在日记中赞叹道:“此帖珠光玉气,快人心目,愚以为随侯(珠)、卞和(玉)不过是也。”足见他具有天才的鉴赏能力。由于这些因素的牵动,他也随之酷爱起书法来。
  这种兴趣是从临摹古代著名的碑帖而引发并牵动起来的。一经接手,便技痒难禁,乐此不疲,一发不可收拾。在《壬寅》、《乙巳》日记中批露: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人,手中有做不完的事,居然还有闲心在钻研此道,岂不就是一个怪人、怪才。他甚至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花功夫临摹了不少于30多次、类型超过20多种的碑帖;对同一种碑帖,有的甚至临摹几十次。在他认为,《圣教序》“朗润清华,沁人心骨,其至宝也。”他常常是废寝忘食,总是在夜晚做功课。日记中常有类似的字句:“夜阅《石砖考》,即今对玩,意味渊然。”“夜读《经训堂法帖》……刻极精,彻夜不眠,伤哉家苦(买不起)。”
  临摹碑帖,他广纳百家,兼收并蓄。我们仍可以从他的残留的日记中有所发现。这些名碑帖有:《礼器碑》、《石鼓文》、《圣教序》、《曹全碑》、《智永千文》、《石瑛》、《杜顺碑记》、《九办》、《十七帖》、《张伯英》、《阁帖》、《书谱》、《礼器》、《张迁碑》、《星凤楼右军帖》、《至宝墓田丙舍帖》、《封龙山碑》、《王景武公碑》、《玄秘塔》、《礼器碑帖》、《尹审》、《荔力册》、怀素《自叙》、《龙华寺碑》、《东庙堂》、《刘碑》、《李秀》、残碑、《陶夫人》、《刘懿》、《刁惠公》……不下几十种。
  与生俱来的悟性,使他在临摹中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他曾“写篆书三纸,楷书三纸”,也曾“临分书两纸,籀书一纸”……由于不停地练习,功夫独到,所以,我们不仅可以从“愚园雅集图”题画字中见其造诣,更可以从他的其他手迹中见其书法艺术于一斑。
  在刘鹗手迹中,可以看出:真草隶篆,集于一体,推陈中有创新;草书楷书,熔于一炉,俊逸中见机巧;有时笔走龙蛇,有时笔飞凤舞,究竟是王(羲之)体夫,米(芾)体夫,还是颜(真卿)体夫,赵(孟  )体夫?你似乎很难说得清。
  都说清代有几大著名书法家,要员大臣中就有四大名家,却见不到有刘鹗的名字。或许是因为他人微言轻,或者是刘鹗从不以此示人,或者是刘鹗无心参与竞争,或者是书法界把他当成“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姑且让那些手迹说话吧。刘鹗的书法也可堪列书法泰斗于伯仲间。不管怎样,刘鹗的书法也能称得上是清代书法界的一朵奇葩,即便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也堪称一枝独秀。谓予不信,请将其手迹拿去比对、矫正。
  刘鹗的书法艺术,为刘鹗多彩、多面的人生也增添了新的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30 10:36 , Processed in 0.0507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